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022-05-30 10:48王雅雯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王雅雯

【摘 要】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显得尤为重要,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语文是母语学科,学生的学习习惯关系着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品质,乃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以立规矩为基础,教师课后勤指导,家校共育促进培养。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教学 学习习惯培养 语文素养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而小学阶段恰恰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对其他学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一、立规矩——基于儿童,渗透习惯

(一)基于年段,以儿童思维为基础

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从而导致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欠佳。教师要把握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营造氛围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学习积极性高涨。在学期的开始,教师就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心态上更好地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之中,为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基础。

2.共商规则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明确规则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步。在学生进行校园生活的开始,规则可以由教师初步建立,将学习习惯渗透其中。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将建立规则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学生才能更加明确自己应该遵守的规则,进而明晰自己应养成的学习习惯。

3.多元评价

比起口头的评价,量化的评价更具有直观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巧妙使用了学习单,从端坐姿势、听课效果、发言情况和作业情况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一种有效约束,也是一种及时的反馈方式。

4.率先示范

向师性的特点在低年级学生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语言,也要留意肢体动作,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师还可以通过范读、范写,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落实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包含识字写字习惯、阅读习惯和口語交际习惯三个方面。

书写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书写规范、写字坐姿端正。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中华汉字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内涵,教师可以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如“冒”的上半部分就像人的额头,所以不是“曰”;“岛”就像一只鸟停在小山上,要和“鸟”区分开……通过字源、故事的讲述,学生能记住生字的每个部件,达到规范书写的目的。

阅读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教师在低年级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在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爱护图书的重要性和方法,慢慢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喜爱之情,并在班级里树立小榜样。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也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区域,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借阅图书,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口语交际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在日常口语交际时,学生要认真倾听他人讲话。良好的语言氛围是学生养成这一习惯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做好示范,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督促、及时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明确的倾听要求,引导学生根据他人的回答进行补充。

(三)把握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参照

课堂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在低年级的课堂中也应该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充分研读语文教材,发掘与学习习惯养成有关的教学资源。

1.妙用插图

抽象的文字符号很难调动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适时、适度地利用教材插图,有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开篇就渗透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出示了三幅插图,分别是小学生读书的姿势,写字的样子和听故事、讲故事的情境。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提醒和督促,教师可以在学生写字前出示插图,不断强化他们的这一习惯。

2.巧破难点

拼音是学生规范地说普通话的基础。其中,韵母四声的朗读是一道难关,很多学生读不准。教材呈现了小汽车上山坡的图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教材或是手势,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声调,这样才能进一步帮助其字正腔圆地说好每一个汉字。

3.增强互动

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来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夯实学生倾听、表达的习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识字课文《猜字谜》,就是一个很好的师生互动资源。

二、勤指导—— 及时跟踪,多元反馈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仅仅依赖在校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课后的指导也必不可少。

(一)活动贯穿,加强训练

活动有很多的形式,演一演、做一做、比一比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1.举办游园会,促拼读

学校举办拼音游园会比赛既是为学生提供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也是一种阶段性的回顾检查。教师可以根据比赛结果,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升拼读能力。

2.开展读书会,促朗读

课间,教师可以开辟一个崭新的场地,请读书字正腔圆的“小先生”带着其他学生练习朗读,“小先生”的名单要不断更新,以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3.搭建大舞台,促表达

每节课上,笔者都会安排一个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旨在培养学生大声说话、流利表达的习惯。每学期,笔者还会进行一次讲故事比赛,以练习促表达。

(二)多元评价,强化习惯

教育心理学的赫洛克效应启发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多表扬、多鼓励他们。

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用语也要丰富一些,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课后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如教师可以从字迹工整、爱护书本、热爱阅读等方面入手给予学生正面评价。

(三)指导作业,促进养成

1.充分阅读,以读促练

阅读是学生进步的阶梯,也是助力他们养成阅读习惯的途径。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也要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课外阅读书籍的空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制作小报,以做促学

为了使语文学习更好地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笔者鼓励他们把生活中认识到的汉字剪贴成一张小报,内容可以来源于包装袋、报纸、杂志等,学生对这样的学习任务十分感兴趣。

三、促共育——建立桥梁,事半功倍

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保持一致。

(一)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家校联手方能合作共赢。开学初,教师就要通过家长会、学习群等途径和家长进行交流,明确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争取得到每位家长的配合。

1.营造氛围

在学校,教师可以开展和阅读有关的活动以及评比。课后,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推荐书目,让学生在课内外都能浸润在书香之中。

2.亲子阅读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因此,每天笔者都会布置学生进行半小时的亲子阅读任务。家长是孩子终身的老师,亲子共读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沉浸在书本中,大大推动了他们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在反馈中查漏补缺

作业本和学习評价单都可以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作业本上教师的评语要体现个性,既要表扬学生的优点,也要点明问题。学习评价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家长只有意识到孩子在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训练。

(三)在跟踪中取得成效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只有家校配合,坚持跟踪,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可以借助各个交流平台,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是否过关、课外阅读量是否达标,都离不开家长的督促。遇到困难时,家校双方共同探讨,当然,教师也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

好习惯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其长远的发展。低年级正是学生养成习惯的黄金时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向师性。作为教师,要把握这个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课堂上“立规矩”,课后“勤指导”,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最终达成“促共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曾州荣.第一学段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实践探索[D].广州:广州大学,2019.

[2]施燕霞.习惯的力量[J].新课程,2020(16).

注:本文系南京市2018年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190计划蒙养教育理念下儿童习惯培养的行动研究”(L/2018/06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