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的教室 理想的课堂

2022-05-30 10:48刘正生名师工作室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灵动情趣

主持人:刘正生

成员:郭敏、刘秀成、苏娜、赵丽、王敬波、赵亚玲、王海宁、李翠翠

刘正生(哈尔滨市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课堂上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品质。在“双减”背景下,作为教育的一线阵地,课堂要如何做到减负提质?教师如何让这间小小的教室变得容量无限?什么样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收获和成长?

2021年9月,我把自己的名师工作室搬进基层学校,回到曾经任教的哈尔滨市双城区第五小学,担任五年四班语文教师,继续在缔造完美教室、构建理想课堂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上课之余,我坚持写日记连载“五四班教室”,每天通过刘正生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平台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日前,工作室成员对“五四班教室”“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样态做了深入的研讨,梳理出四个关键词:情趣、醇美、灵动、饱满。

一、情趣:让生命的气息流淌

郭敏(哈尔滨市双城区单城镇中心学校):所谓“情趣”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因素,即“情”的因素和“趣”的因素,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教学情趣,充分发掘其中的趣味,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趣味中求知,在求知中得趣,教学和谐,情知统一。

刘老师在讲授《落花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用耳熟能详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为旋律,填写上课文内容的歌词,现场“以唱促读”:“我家后园有半亩空地,让它荒着怪可惜的,我们姐弟来种花生,翻地又播种……”上课伊始,教师娓娓唱来。学生稍有惊愕,凝神静听。教师边唱边引,学生边听边悟。一曲唱罢,学生惊呼,唱的竟然是课文,课文怎么就成了歌呢?歌曲和课文完全一样吗?读课文!而且要详细地读课文!知识尽似,教法不同,刘老师别样促读,目的达到,“语文课上起歌声”,唯美且有趣。

刘老师的语文课上不仅有接地气的歌声,更有源源不断的笑声。学习《搭石》时,刘老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人提出“平衡”一词怎样理解,语言解释不尽人意,刘老师灵机一动,提议动作演示,于是买一送一,“不平衡”一词也在学生叫好和欢笑声中被形象地表演出来。学习如此有趣,刘老师就势利导,针对《搭石》中“停步摆搭石图”“集体走搭石图”“谦让过搭石图”“老人过搭石图”四幅画面,小组分工,合作表演。五四班学生立刻“戏精附体”,把静止的课文活化成鲜活的动作,将凝固的文字活化成真实的桥段,绘声绘色的表演激活了课文文字,让它们活过来、动起来,有了生命的气息,跳跃出了温度和生气。“让四幅图活起来”有趣且生动。

刘秀成(哈尔滨市双城区东官学校):习作课往往最让教师和学生头疼,而刘老师的疫情线上习作课《“漫画”老师》却趣味多多,让师生乐在其中。刘老师没讲选材,没讲写作技巧,而是以学生刚刚交到群里的美术作品做素材,设置了“看漫画猜人物”的环节,将说一说“人物的特点”巧妙地替换成了“猜一猜同学们的漫画中画的是谁”,把学生吃腻了的“家常菜”做成了“特色菜”。换个口味,学生顿时有了胃口。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寻找人物特点,在漫画作品中发现体育教师头发少、爱抽烟,圆脸、马尾辫的是同学小荨……刘老师顺势进行延伸,让学生课后给自己的老师画漫画。学生的兴趣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一幅幅作品诞生:古装网课老师,“超人”数学老师,戴眼镜、潇洒、帅气的语文老师……有的做了标注,甚至还出现了“有奖竞猜”,猜中线下送奖品。学生用画笔从多方面表现出老师的特点,真可谓妙趣横生。这些漫画作品,洋溢着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流淌着童心里最真实的情趣。有了这些铺垫,习作自然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趣可感。

二、醇美:让诗意的种子萌动

苏娜(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小学):语文最具情感,语文充满灵性。语文教学应是洋溢生机、迸发激情、充满诗意的情感舞台。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有交流、有对话、有激情的碰撞,有心灵的呼唤、个性与灵性的率真抒发,有曲径通幽的深邃意境。

每日阅读刘老师的日记连载“五四班教室”,他那满腹诗书的气质以及厚积薄发的教学艺术深深地征服了我,比如《雪花飘来一堂课》《写首小诗赞父爱》等,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好玩的创意写作课》体现得十分充分,让我感受到“诗教”的魅力。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正值五四班男足夺冠之日,刘老师引导学生仿写《少年中国说(节选)》这个环节,最后同学们的课本上出现了一段高仿版的《球赛冠军说》:

故今日之成功,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同学。同学智则队智,同学勇则队勇,同学强则队强,同学默契则队默契,同学团结则队团结,同学齐心则队齐心,同学胜于外班则队胜于外班,同学雄于学年则队雄于学年。

这是语文课堂上绽放的充满诗意的花朵。我现在读起来仍有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感觉。这样的训练因诗意而活,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文字的创造力。我也是五年级语文老师,也喜欢梁启超先生大气磅礴的《少年中国说》,但从没有想到还能让学生仿写,而且还仿得有模有样。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仿写下来,但众人齐心协力,最后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件事本身就充满诗意。

赵丽(哈尔濱市双城区第四小学):我也谈谈这节课,其中写诗这个环节让我记忆犹新——

师:请同学们写一首诗赞美我们班的足球勇士。这8名同学是:郑皓源、韩默涵、韩皓轩……

(读“郑皓源、韩默涵、韩皓轩”三个名字,有意加重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老师有备而来,对学生太熟悉了,课才能上得如此游刃有余。)

师:我们班踢球谁最厉害?

生:郑皓源。

师:世界上足球踢得最好的叫足球先生,郑浩源就是咱们班的——

生:(齐)足——球——先——生。

师:第一句诗就是——

生:足球先生郑皓源。

师:接着再说几个贡献大的人名,注意押韵。

生:天文继宇韩默涵。

师:第三四句,最好有画面感的,看得见的事物,比如……

生:蹴鞠。

师:哈哈,还知道蹴鞠呢,这是现代足球的鼻祖。方向不错,但写到这里似乎古今交错了——大家看看学校的足球场,想想它的颜色。

生:绿茵场。

师:绿茵场上跑来跑去一定会……

生:流汗。

师:注意最后一个字一定是三声或四声。

生:绿茵场上汗水洒。

师:剩下最后一句了,用词可以考虑奖杯、奖状、证书……

生:奖杯。

师:我们学过诗句“三军过后尽开颜”,能不能仿照这句写一写?

生:高举奖杯笑开颜。

再如《给奖品起个名儿》,主要讲给当天获胜的男足队员发了糖果作为奖品。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次的奖品应该叫什么名呢?

生:可以叫“胜利果”“团结果”。

师:团结就是力量,齐心协力才能获胜。

生:还可以叫“默契果”。

生:“开心果”。

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一颗普通的糖果,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就是“百变果”。糖果吃了就没了,但起名带给学生思考的快乐是长久的。纵观以上两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刘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引导,精准点拨,陪学生一起体验语文、体验创作,把提升创造力这么抽象的事情,化解成一步步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诗的种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刘老师诗情常在,不仅仅是指导学生用诗歌写作的形式抒发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像诗一样美好的东西从师生心灵深处自然地散发出来,弥漫整个课堂,充满整个生活……

三、灵动:让思维的火花闪耀

赵亚玲(哈尔滨市双城区万隆乡中心学校):一个好的教师,就像一位出色的乐团指挥家,在指挥家的手臂挥舞下,人们欣赏到跌宕起伏、音韵和谐的恢弘乐曲。同样,一节灵动的课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

翻阅刘老师的日记连载“五四班教室”,你就会发现思维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在燃烧。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猎人海力布》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与学生进行了一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答练习。虽然最初学生还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竟提出“海力布为什么是猎人”这样的问题,但刘老师没有放弃、不急不慌,从课文插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默默地等待……最终,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是猎人海力布,而不是渔夫海力布、樵夫海力布”这样一个问题。随着问题质量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被逐渐激活。正如他自己所说:“学生的问题不一定是好问题,有的甚至幼稚可笑,但都是思维的小火苗,尽管很小、很弱,燃烧就好。”好一个“燃烧就好”!

待到学生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的变化就很明显了。刘老师打算组织学生以“圆明园该不该重建”为辩题,在班级开展一场辩论会。为了让思维的小火苗在课堂上燃烧起来,他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比如,将各个学习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阵营;接着做好小组内的分工,讲清职责,明确责任;最后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结果出乎意料,辩论会上学生异常兴奋,思维特别活跃,气氛空前的紧张、火爆。他们有的引经据典,甚至播放小视频做佐证;有的观点鲜明,金句频出:“为了中华艺术的延续,我们应该重建,重建象征着中国的崛起!只有重建才是万园之园最后的归宿,只有重建才能抚平她内心的创伤。”“你以为在伤口上贴个创可贴,伤口就不存在了吗?圆明园承受着许多历史的屈辱!我们不能重修圆明园!”

你看,灵动的课堂带给学生的就是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他们思维的火花在燃烧、在碰撞、在升华。试问:这样的课堂又有谁不向往呢?

王敬波(哈尔滨市双城区新兴中心学校):不仅如此,刘老师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助力学生的语文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清少纳言的散文《四季之美》,劉老师带领学生初识思维导图,教给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和技巧,并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造。

学校复课期间,从线上到线下需要过渡,要慢下来让学生适应一下。为了让学生回顾和梳理12天网课所学所得,刘老师线下第一节语文课就让学生画一张思维导图进行汇总。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点燃。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了主题,将12天网课中学到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分类,可谓百花齐放。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不同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在学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为“舔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的三篇课文后,为了进行对比阅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刘老师再次引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通过比较找出了同一主题下三篇文章在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点,明晰了一本书、一条船、一首歌的线索,对学生统整阅读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这些思维导图,或是梳理文章的结构和要点,或是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或是同一主题一组课文的异同分析,串珠成链,变形散为神聚;纲举目张,化繁琐为简约。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给他们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也让他们的思维更具创造的特质和生命的张力,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饱满:与生活的点滴交融

王海宁(哈尔滨市双城区朝阳乡中心学校):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语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因此,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的点滴交融,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更有意义,才更真实而饱满。

刘老师的教学引导学生走入生活,触摸生活,是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例如,线上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在理解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后,刘老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练一练: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夸一夸我们班的足球队。

列数字:我们班的男足真厉害,_______________

举例子:我们班女足_______________

作比较:(  )比(  )矮两头,却在场上_______________

打比方:在赛场上,郑皓源和周天文像_______________

“(  )比(  )矮两头”,学生一下子就会想到葛焱硕和郑浩源,因为他们反差极大;“郑皓源和周天文”是最佳球员,很容易想到猛虎、苍鹰组合……这组“私人订制”的练习题是让五四班学生很舒服的,是完全本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而订制的。这样的新型练习就像搞了生活“自助餐”,而且是“套餐”形式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角和生活认知依学习能力自由选择、自由表达。

可以看出,刘老师把语文带入学生的生活,使课堂语文与生活语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机的统一。这样的量身定做,更注重“品质语文”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必是真实的、饱满的。

李翠翠(哈尔滨市双城区水泉乡中心学校):的确,语文与生活巧妙相融,能使学生乐学、勤思、爱写,让语文课堂活色生香。刘老师善于捕捉生活情境、巧借素材引路、适时择机训练,做到语文课堂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如《雪花飘来一堂课》,那天下起漫天雪花,刘老师利用冬日第一场雪上了一节以咏雪为主题的语文课,学生看雪花、听故事、学作诗、诵诗句、背诗句,下课铃响了,他们竟浑然不知,仍意犹未尽与老师交流。这种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课堂,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学。

再如《制定班级学习公约》,是教材内容,刘老师结合五四班的班级现状,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情境对接,民主制定学习方面的公约。课堂上要求学生既要动口,更要动心,课堂外要付诸行动。这种以“约”为契、矫“行”养成的课堂,是语文与生活互融、教学与践行共生的诠释。刘老师没有将学生应习得的知识和能力与生活剥离,而是紧密联系生活的筋脉,让学生带着自己制定的公约到课堂和生活中檢验和运用,又带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走进课堂,走向生活。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我们也要主动摆脱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束缚,以生活为源,激语文之水,把那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由“远亲”变成“近邻”,让生活因语文而活跃生姿,语文因生活而丰实饱满。

刘正生:感谢大家给予“五四班教室”教学新样态如此之高的评价!我是一位老教师,但现在与你们一样,都在努力研究“双减”背景下的新课题。在“双减”背景下,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个班级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做法不能一刀切,要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因时而异,勇于探索,不断总结。成长路上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是一群人在奔跑。构筑理想课堂,我们永远在路上!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灵动情趣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