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学校诚信教育的实施策略

2022-05-30 19:10陈万勇徐素珍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后疫情时代

陈万勇 徐素珍

摘    要:诚信是一种必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国家有序运转、和谐安宁的基础。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诚信公民是学校必然的职责。后疫情时期,学校诚信教育可从六个方面着力: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遵循身教重于言传的德育规律,涵养崇尚诚信的校园文化,优化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诚信评价管理体系,形成多方协同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诚信教育;价值观教育;后疫情时代

在全民众志成城的抗击中,新冠肺炎疫情终将过去。后疫情时代,如何转危为机,积聚重新出发的正能量,形成未来建设的新思路,是必须深度思考、系统研究的课题。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和局部反复的疫情,很多学校开动脑筋,积极行动,把灾难当教材,灵活开展各种极具针对性的疫情教育:或指导学生宅家运动,或传播卫生防疫知识,或普及科学常识,或疏导心理情绪……应该说,诸如此类的主题课程都开得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但是,这样的疫情教育还不够系统。除了要注重体育运动、卫生习惯、科普知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学校还应加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爱国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而在价值观教育中,尤其要做好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种必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国家有序运转、和谐安宁的基础。如果任由失信行为泛滥,必将引发多米诺骨牌的倒塌,导致人人自危并深受其害。因此,后疫情时代,培养努力求真知、敢于说真话、坚持做真人的诚信公民是教育的必然使命,加强诚信教育是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定位。有效开展诚信教育,学校可从六个方面着力。

一、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教育之道,不仅在教书,更重在育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工作方针”中明确指出,要“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然而,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重成绩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更需要我们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观念,彻底扭转“见分不见人”的危险局面,切实引导青少年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扣好“德”这“第一粒扣子”。

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齐家交友的根本,也是社会、国家有序运转、和谐安宁的基础,“不仅是我国古代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我国当代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根本价值取向,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1]。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小学必须切实担起诚信教育的重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品格与诚信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诚信、认同诚信和践行诚信,进而在学习、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如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

二、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德育规律

学生时代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诚信教育、养成诚信品质的关键时期。德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不仅需要道德观念和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教师在日常的生活情景中持续地进行道德实践和示范。学校开展诚信教育,固然需要使用传道、说理等方式,但应该尽量减少灌输和说教,而应像陶行知先生倡导的:“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要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要躬亲共守。”

教师应不断地修身、践行,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以诚处世,以诚育人,言而有信,表里如一,為学生树立人格的榜样、行为的标杆,用自己的言行和表率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学生自然就能在师长自觉表现的知行合一的道德场域中完善品格、养成习惯。相反,如果教师一边讲着“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一边却抄袭论文、从事有偿家教,干着说一套做一套的勾当,势必只能产生“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的恶果。

三、涵养崇尚诚信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种传承和积淀,“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2]。在校园中,如果校长和教师能够守法遵规,忠于内心而不阳奉阴违,行如所言而不搞形式主义,崇尚诚信就会逐渐累积为一种文化,弘扬诚信和践行诚信就成为一所学校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度和做事的方式,以及全体师生的精神期待。有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诚信自然就会内融到每个人的血液里,外现于每个人的行动中。长此以往,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也就会逐渐形成。而一旦形成文化,其效益就十分明显。它不仅有利于规范成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诚信待人,更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迫不得已”的原因,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往往会习惯性地打着“集体利益”的幌子,或加班补做材料,或实行两套课表,或告诫学生只说好话甚至隐瞒实情。这些表面上符合目的正当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对诚信的背弃、对诚信文化的消解。而更大的危害在于,它们最终会霉变为“阴阳文化”“两面人格”的土壤,并有可能世代相传。

四、优化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现实中,不少学校对诚信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也不高,往往只在考试之前或者学生抄袭作业、撒谎骗人等行为发生时强调一下,处罚了事,至于诚信教育的课程内容,基本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在诚信教育的实践上,不但缺少对诚信教育规律的完整归纳和准确概括,而且缺少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艺术性的策略或方法。试想,这种散乱粗浅、简单生硬的教育能有多大效果?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教育应该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构建一整套包括诚信价值、诚信公德、诚信美德、求是求真的世界观等的相对独立、系统的核心教育内容;整个课程内容应体现出序列化、进阶性,涵盖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 [3]。

同时,学校还要优化诚信教育的方法,积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链接社会生活的真实境遇中获得真实体验,加深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从而激发主体意识,触动心灵世界,唤醒道德体验,并最终引导学生以知导行,以行致知,知行合一,诚信立身。

五、建立完善的诚信评价管理体系

诚信评价是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诚信管理,出台诚信制度,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升诚信教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订相应的诚信条例,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诚信行为,从定义、表现形式到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都作出详尽规定,并通过学生手册发给每一位新生,让学生认真学习并签署承诺书。一旦违反,就依照规章执行。

学校还要加强组织机构、信用档案、信息披露、教育惩戒等配套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以确保诚信制度能够落到实处,从而引导师生形成“以诚信为荣”的人生理念和“知行合一”的行为自觉。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跃升期,认知和行为都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以及高度的可塑性。因此,无论是制定诚信制度还是开展惩戒教育,都应该留足容错余量,配置信用补偿机制,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过自新。

六、形成多方协同的教育合力

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充分发挥纽带作用,聚合多种社会力量,形成各方配合、多维联动的协同格局。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言:“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诚信教育不仅关涉学校,还关涉家庭、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只有每一个行为主体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和教育的合力,诚信的基石才能更加坚实、更处高位。实践中,家庭和社区是学校最可能也最应该发动的力量。只有形成协同共振,诚信教育才能落地生根。否则,一周五天学校教育所做的功就会被周末两天社会教育所做的功抵消。

在万国邮联大会上,乡村女邮递员尼玛拉木曾说过一段感人至深的话:“不少人看了我过溜索的照片后问我,生命与信件哪个更重要?我说,生命重要,信件也重要。一旦信件背到我的肩上,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能把诚信教育这封“信件”背到自己的肩上,每一个未来的公民都能把诚信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用成长的足迹踩踏灾难”,“让不幸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4],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潘丽凤.侗族礼俗对乡村治理的价值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7:33.

[2]雙永青.媚俗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嬗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7):92-95.

[3]闫利颖,颜吾佴.当前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71-74.

[4]姚晓丹,靳晓燕,刘博超.“停课不停学”该如何教怎么学[N].光明日报,2020-02-17(9).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后疫情时代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困境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