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2022-05-30 10:48陈华钢朱琦聪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乡村振兴

陈华钢 朱琦聪

摘 要: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有机体系,是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值得探索和广泛应用的创新模式。首先,简要介绍田园综合体的概念、特征及构建模式;其次,从特色定位、升维方向、产业结构、选址要点、功能划分、环境要素六个方面,分析田园综合体规划的理论及策略;最后,以北京市延庆县旧县镇东龙湾村为例,深入研究其田园综合体的项目概况、整体规划、功能板块,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东龙湾村;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项目“设计艺术学”(粤教研函2012.13号)、广东省质量工程与教研教改项目“环境设计特色专业”(CXQX-ZI201802)、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项目“可持续人文性乡村建筑的环境营建方法研究”(2020ZDZX1017)研究成果。

在我国现代化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出现了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常住人口结构失衡、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滞后、乡村传统原生态文化遗失、农村田地林地日渐荒芜等[1]。乡村居民往往以农作物种植为主业。然而,现阶段大量乡村青年放弃耕作,到城里务工,导致农业衰退,出现较为突出的乡村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统筹开发等新要求。因此,亟须用创新的方式来推动农业产业增效、务农人员增收、农村环境增绿。而田园综合体作为农村发展新模式,更适应新时期的乡村振兴需求,是一种值得探索和广泛应用的创新发展模式。

一、田园综合体概述

(一)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在学术上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期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其倡导将城市生活的优点与乡村优美的环境相结合,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形态。近年来,国内从事乡村设计、研究、管理的相关人员受该理论影响,经过基于国情的多次探索后,形成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共识。在这一共识于2017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18个省份同时开展建设试验工作[2]。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型农业、休闲型旅游、田园型社区于一体的新型乡村综合振兴模式,是着眼于城乡一体化格局,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新型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模式。田园综合体主要由农业生产区、休闲聚集区、居住发展带、景观吸引核、社区配套网五部分组成。有别于特色小镇及产业园区的概念,田园综合体是突出以“农业+”为产业体系的构建核心,以乡村环境为发展平台,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农工人员为参与主体,以休闲观光为主题,集农业生产、农民就业、休闲文旅、商业服务、田园社区于一体的乡村开发策略。

(二)田园综合体与传统乡村的特征比较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策略给中国当代乡村振兴带来了功能、模式、产业链及附加价值等诸多方面转型升级的契机(表1)。其一,将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单一功能拓展成集生产、加工、销售、展示于一体的复合化功能;其二,从单一的农业模式升级成“农业+”模式;其三,从单一的农业产業链转化为多元性的综合产业链;其四,从农户供应端主导的“生产-供销”模式转向客户需求端主导的“服务-体验”模式;其五,从农作物产出的有限固有价值拓展为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人居价值和文化价值等为一体。总而言之,田园综合体为乡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提供了路径,并且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注入了动力。

(三)田园综合体构建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能够提供文化聚集、资源组织、产业开发、经济融资、综合管理等功能的乡村新型建设模式。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因此,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是乡村的现代化与品质化,是一场集产业、生活、生态、文化、治理于一体的全面、系统、深刻的变革。田园综合体是依托村集体、企业、政府、农民等的广泛参与,以一定的合作方式在乡村进行大范围的区域规划设计、开发运营管理、环境品质提升的综合发展模式。依靠这种模式可以发扬地方特色,繁荣地方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多方面助力乡村振兴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田园综合体规划的理论及策略

(一)田园综合体特色定位

田园综合体的特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农业+”模式园区化。为实现从单一产业到综合产业的转变,应将生产、生活、生态、休憩、养生等功能集中在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地域空间内,使其以复合的方式相互联系、互动发展,形成多功能的、高效一体的复构形式。其二,复合产业与复合多功能空间相融合。由农业生产区、景观吸引区、休闲聚集区、生活居住区、社区服务区组成的田园综合体,应在选址、打造方式、产业关联、项目内容等方面做到共存并行。其三,参与主体与利益的多元化。田园综合体是多主体参与共建的开发模式:一方面通过农民信用合作社,使原住民能够参与建设和利益分配;另一方面对其他参与主体持开放共建的态度,尽量满足政府、村集体、投资者、运营者、游客等组织或个人的利益诉求。

(二)田园综合体升维方向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不是简单的乡村休闲旅游空间规划,而是一个用于传统乡村升级的新型发展模式,应明显区别于传统乡村区域的农旅设计,打造集新型乡村生产、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本化乡村片区环境。在环境功能上,将乡村单一化或简单化的农作物生产功能转化为集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复合化功能。在生产模式上,将乡村传统的农业产业模式转化为现代化的“农业+”“文化+”“体验+”多元模式。在产业链构建上,将单一农产品产业链转化为综合产业链。在价值创造上,将传统的单品种农作物种植经济价值拓展出生态、生活、旅游、体验等多种价值。

(三)田园综合体产业结构

田园综合体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创新整合,以四大产业体系为构建基础。一是核心产业,即以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化的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农业生产、农业景观和农业休闲活动;二是支撑产业,即支持一般农业生产和新型产品开发的产业,包括农产品研发、加工、推介及促销的企业群、金融机构、媒体机构等;三是配套产业,即提供休闲配套设施及服务的产业,如餐饮、娱乐、培训等产业,可以提供便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四是衍生产业,即以本地特有产品或特色创新成果为要素的创新型产业。各产业集群应相互带动,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发展[3],促进传统与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形成结构化的田园综合体产业链。

(四)田园综合体选址要点

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发地的选择应从“经济—文化—环境”的综合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四个方面。其一,自然生态条件。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有利于休闲生态及田园体验旅游活动的开展。其二,基础设施。这是打造田园综合体的硬件基础和先决条件,要选择性地加强交通、物流、通信、信息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生产、生活、研发产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形成向外开放的经济空间。其三,经济基础。项目开发地具有较好的生活水准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旅游开发、企业引进及区域内的多元发展。其四,区位条件。良好的区域位置有利于开发田园旅游消费市场。

(五)田园综合体功能划分

空间的划分与功能的定位应根据农业、休闲、旅游、生活四大组团来安排。现代农业组团有四个:其一,大田园农业生产区,即产业支撑和发展动力的核心区域,还具有调节微气候、提供休闲体验等作用;其二,特色农业景观区,即利用区域特色农产品、农产活动等形成的景观区域;其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即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特产农业、无土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区域;其四,衍生产业区,即发展衍生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实验产业的区域,可延伸产业链,促进多元产业的融合。休闲旅游组团有两个:其一,乡镇休闲区,即体验乡镇本土特色风土人情的空间;其二,乡村度假区,可设专题乡村公园、运动公园、民宿、农业庄园等等。田园社区组团有两个:其一,生活居住区,即原住民、新移民、创客、游客等相对集中居住的新人口聚集区,是城镇化得以实现的核心承载区;其二,配套服务区,即提供服务保障的核心区域,包括基础设施等配套服务和公共服务。

(六)田园综合体环境要素

乡村环境是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的载体。不同于传统乡村环境规划设计,田园综合体的设计要考虑实体环境和虚体环境两个维度的合理性。其一,绿色生态环境营造,即系统性地提供生态修复和环保节能的全程解决方案,保护、修复、重塑生态环境。其二,地域特色环境营造,即形成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完美融合的区域景观形态。其三,田园社区环境营造,即创造生活、生产、工作、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乡村环境。其四,线上配套环境营造,即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打造多维度、立体化、情感化的田园综合体虚拟环境,并提供相关服务体验。

三、北京市延庆县旧县镇东龙湾村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探索

(一)东龙湾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概况

东龙湾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旧县镇,距离北京市区的德胜门约90千米,东邻香营乡,南接沈家营镇,西连张山营镇,北边与河北省赤城县接界。旧县镇辖域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为109.7平方千米,下辖22个行政村,人口2.3万余人。东龙湾村是旧县镇下辖村,位于龙湾河东侧,故名东龙湾村。东龙湾村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面积为1.43平方千米,位于龙湾河湿地生态走廊和妫河生态走廊交汇之处,这里生态优越、环境优美。

1.自然生态

东龙湾村所在的旧县镇具有“北靠山,南连川,五万亩山,五万亩滩,五万亩良田”的美誉,海拔在500到865米之间。旧县镇共有林地10万亩(一亩约等于666.67平方米),其中生态林8.7万亩,果林1.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1%。水域面积为6300余亩,主要河流有龙湾河与古城河,均属于妫河流域。东龙湾村旁有一条弯弯的龙湾河,北面有座层峦叠翠的独山,地势从南向北依次为滩地、坡地、耕地和山地。东龙湾村具备丰富的地形、良好的生态基底、较好的景观资源,有条件打造观赏型林业、果木展示区、妫河湿地风光区等项目。

2.产业基础

在农业方面,东龙湾村有占地475亩的种苗繁育基地,其中设施农业280亩。同时,现有日光温室10栋、春秋大棚32栋,连栋的温室6000余平方米,花卉、蔬菜种苗年产可达1000万株,是国家级蔬菜种苗标准化育苗基地。此外,村里还有300亩林地、80亩果林、50亩耕地资源,具备发展林下经济、果林经济和休闲农业的基础。在旅游产业方面,北京龙湾国际露营公园是集旅游观光、房车露营、木屋住宿、餐饮娱乐、儿童乐园、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并且在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80届世界房车露营大会,是国内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五星级房车露营公园。在田园社区方面,2018年启动的“龍湾·左邻右舍精品民宿”项目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色、文化和风貌,结合乡村美学与现代化的园林设计,成功打造了具有北方特色的精品民宿。村集体还利用闲置农宅、土地、果园等资源集中发展创新产业,打造了度假民宿、主题餐厅、乡村图书馆、体验基地等文化休闲空间,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二)东龙湾村田园综合体整体规划

依据东龙湾村的环境特点、资源优势和管理运作经验,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本项目从农业和农村环境相关产业,双轴线、多节点的复合景观结构,自然生态、文化休闲、娱乐体验相结合的旅游模式,立体化、多连接的交通网络这四个方面,规划了田园综合体的整体环境功能、配套技术服务与空间主体价值(图1)。

1.产业规划

在生态产业化方面,应依托地域生态基底,打造兼具生产与观赏价值的第一产业,可将有机育苗农业与养殖业合理组合,自制有机肥,并应用生物、物理防虫技术,以及综合节水技术、沼气技术等创造循环经济效益。同时,应引入专业运营方,带动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品牌优势转化。在产业生态化方面,应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联动,带动生态产品的精深加工,强调绿色制造、生态制造,塑造“绿富隆”“八达岭”等绿色产业竞争品牌。在第三产业与品牌竞争力方面,应发挥乡村休闲和文化旅游的带动作用,引领一产增效、二产升级,实现“三生”、三产的结合共生,构建三级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奠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表2)。镇委、村委干部应带头参与,引导村民自愿以资源入社。同时,应聘请专业团队打造品牌项目,并且以高标准的服务理念进行项目管理,整合导入当地文化、饮食、农业等特色资源,对“村民主导、村民参与、村民受益”的东龙湾村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归纳称为“合作社+企业+农户”产业模式)进行推广(图2)。

2.景观规划

整体规划中对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的安排是“一带、一路、双核心、八节点”。“一带”是指从森林湿地到妫河金牛湖的南北水系景观带。“一路”是指从北端有机农业景观区与休闲农业景观区之间的干道出发,往南经过东龙湾村人文景观核心区,再经过特色生态农业种植园,最后到达龙湾国际露营景观区的沿小镇南北主干道打造而成的展示景观路。“双核心”是指建设以妫河金牛湖景观区为主的南部核心景观组群,以及以东龙湾人文特色小镇景观区为主的北部核心景观组群。“八节点”是指依托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基底资源,如山峦、湖泊、湿地、树林、农田、果园等,设置景观节点,包括自然大地活力区、龙湾露营公园、采摘果园、百荷池塘、特色种植园、森林湿地、有机农业景观、休闲农业景观八大景观节点。

3.旅游规划

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南部与北部。南部旅游景点的发展重点是妫河-金牛湖旅游景点,沿水岸设置了主要的旅游项目。同时,重点发展体育休闲类的旅游观光景点,例如国际房车营地、亲水荧光跑步道、金牛湖水上运动区等。北部旅游景点的发展重点包含文化特色小镇系列景点,养生、养神、养老湿地森林系列景点,现代有机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系列景点,休闲农业田园农耕系列景点,田园艺术系列景点。东龙湾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的景点内容从南部的运动休闲为主逐渐转变为北部的乡村文化为主,总体上形成了一个从南到北、由动到静的过渡。

4.交通规划

东龙湾村田园综合体内外部的交通规划分为省级干道、小镇主干道、小镇次干道、园区主干道及水岸航线。省级干道是东龙湾田园综合体南侧紧邻的延琉路,此路是连接延庆区东西两大中心城镇延庆镇与永宁镇的主要干道。小镇主干道是小镇内的主要交通道路,并将小镇分成西北、东北、西南三大片区域。小镇次干道是比主干道低一级的交通道路,同时也明确界定着各功能组团的边界。园区主干道是园区的内部道路,也具有一定的划分功能区的作用。水岸航线是综合体区域内的水系交通系统,是由森林湿地溪流、百荷池塘、金牛湖、妫河水道组成的区域内可循环水道交通。

(三)东龙湾村田园综合体功能板块

东龙湾村田园综合体的功能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图3),分别对应当地的乡村振兴目标。每个功能板块又是由具体的功能、载体、服务构成的。田园综合体将农业基地、人文生态场所、旅游景点环境作为各个功能的物质基础,结合线上线下的功能服务和体验模式,推出了集“吃、游、行、购、住、娱”于一体的四个功能板块。

1.现代农业功能板块

东龙湾村田园综合体主要有五个田园化农业模式(表3)。有机育苗基地现承担着延庆区的蔬菜供应任务,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生产,走循环农业经济道路,具备一定的农业升级基础。鲜菜基地可用于种植甘蓝、白菜、西兰花、花椰菜、番茄、萝卜、菠菜、生菜等百余种蔬菜,并且可作为新品种、新技术的市级试验基地,适合打造“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休闲农业体验园以平坦开阔的农田为基地,以种植玉米等作物为主,可依托田园风光,打造设施良好、环境优美的休闲农园。特色种植田园区适合打造集农业观光、田园休闲、自然游乐、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特色观光农园。采摘果林区以种植苹果等精品水果为主,可利用景观节点、游憩步道等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良好体验感的生态采摘果园。

2.“三養”集聚功能板块

东龙湾村田园综合体坐落于绿荫茂盛的湿地树林之中,自然生态气息较为浓郁,契合当代人的生活观念,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成了其健康修养、休闲度假的绝佳选择。在进行功能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深度挖掘东龙湾村的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传统、习俗等有效资源,建设田园养生型社区、木屋休养区、集装箱度假屋、妫溪鸟语会馆、健康养生休闲中心、有机食疗生态会馆等具有“三养”功能的场所,将本地原生态元素融入具体的产品形态和旅游体验,让东龙湾村田园综合体成为暂居者和游览者养老、养病、养生的理想去处,也让常住者中的“三养”人群享受到乡村田园风光。同时,应充分运用“三养”集聚的产业综合效应,为康养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提供多元且持久的驱动力。

3.特色小镇功能板块

东龙湾传统村庄没有农业区域的保护框架,缺少社区开放空间,缺乏零售商业所需的便利设施,未能很好地发展创意经济。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建立农业区域保护框架,将社区零售业打造成休闲商业街,增设相关的创意性工作岗位,并且提供一定的培训服务,借此促进特色小镇的功能板块发展。此外,还应建造紧凑且适宜步行的聚集区,例如将社区开放空间与田园农业、绿道、公园等整合,充分尊重当地的建筑形态,以“龙湾·左邻右舍精品民宿”的建设模式为参考进行伸延推广,并且引进乡创集市、自然课堂、草木工坊、科普小园、手工传习所等业态功能空间。同时,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促进本地产业向“互联网+”方向发展,形成田园综合体智能集聚区的多方合作共享新模式。

4.体育风情小镇功能板块

体育风情小镇由龙湾国际露营公园、金牛湖水上运动区及自然大地活力区三大区域组成,是借助世界房车露营大会主办地的称号,在原有的龙湾国际露营公园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来的。借助体育休闲旅游拉动消费,可以进一步推动本地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金牛湖水上运动区以金牛湖生态景观为核心,运用花海、水生植物、果林等元素打造优美的田园风光,建立了滨水栈道、水边乐园、运动休闲项目等硬件设施,并配套了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行政管理体系。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发挥游客聚集、消费聚集、产业聚集的集群效应,才能有效促进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助力乡村振兴,留住城镇人口、服务人口、度假人口。

四、结语

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乡村发展的新模式,是对乡村振兴做出的全局性综合考量与安排,是对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带动多方资源快速聚合,有效整合空间功能。从空间规划的角度看,田园综合体是针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综合性设计建构,其最本质的特色是“田园”,即应当回归田园、回归生态,最大限度地保持环境的自然形态。同时,田园综合体最关键的特色是“综合”,是“三生”与三产的形式融合体与价值复合体,是对生态农业、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业进行整合的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的基础在于产业,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在于能否充分挖掘各种本地资源,延伸和拓展产业链。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是对以往农家乐、农村旅游等传统概念的整合,是体现乡村高端价值的新型模式。在进行规划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各种乡村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打造出具有自然美感、经济效益和文化标识的特色田园综合体。

参考文献:

[1]王刚,叶思诗.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究:以武汉市牛尾山休闲农庄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7):68-70.

[2]朱厚宁.田园综合体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以内蒙古库伦旗六家子镇规划为例[J].园艺与种苗,2018(5):24-27.

[3]周增产,董微,李秀刚,等.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J].农业工程,2018(11):50-57.

作者简介:

陈华钢,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院长,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

朱琦聪,广东白云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乡村振兴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广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