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与路径构建

2022-05-30 10:48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汉语语言文化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提到“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这为丰富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与构建路径提出了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需要语言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付诸实践,以助力新时代的中文国际传播迈上新台阶,促进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地位的提升。由潘文国、陈勤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第2 辑)》,集中展示了国内外当前关于“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全书共六个部分,分别从语言教育的热点问题、国际汉学的现状和流派、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语言比较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文国际传播所面临的困难、可以应对的策略,以及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內涵要义、构成要素和提升策略。本书展现了宏大的视野,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兼具学术性和应用性。

本书首先从母语教育和外语学习的规律入手,独辟蹊径地提出“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不仅指明了将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路径,也揭示了对外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目标和方法。通过对新加坡华语及儒家伦理推广的回顾与思考,对美国学者关于《西游记》佛道之争的研究,对汉学家费子智唐代研究的展示,对程抱一先生《美的五次沉思》的解析以及对《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讽谕诗的受容的讨论,作者揭示了由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词汇和表达无法被准确理解的缘由。书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对传播对象的研究,学会从跨文化的角度换位思考,找到彼此的文化和价值共识、共同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求,进而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作者就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理论阐释和方法指导,如对日本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对美国学生汉字笔顺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以及针对法语国家学生的汉语新词教学探究等。上述内容有助于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

此外,本书还从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探索了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和可行性。比如,通过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与《木兰诗》的对比分析,我们看到了跨文化教学中影像与文字的互动,以及与影视艺术相结合的中文国际传播策略的优势和前景;又如,通过对国际汉语教学中记忆与遗忘关系的探究,我们看到了将脑科学、心理学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化与革新之中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本书通过旁征博引的叙述、深入浅出的论证,不仅带给读者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升华,也拓宽了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思路,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中文的国际传播、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汉语语言文化
学汉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