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国际教育需求分析与改进策略

2022-05-30 23:57安娜郑越洋滕珺李诗琴
世界教育信息 2022年7期
关键词:国际教育研究生教育

安娜 郑越洋 滕珺 李诗琴

摘   要:国际教育是培养创新性顶尖人才、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对B大学151名教育学研究生的国际教育现状、需求及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年级与学位类型的学生在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对已有国际化教学活动的形式、数量和深度,国际交流项目的层次和范围以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高校现有的外语与非外语课程在目标、内容与评价手段的国际化水平上有待提升。鉴于此,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推进国际教育进一步精细化、具体化、差异化,通过完善现有国际化课程体系,拓展国际化教学活动形式并增强学生参与,创新管理、激励与服务机制,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等方式促进研究生国际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教育 研究生教育 教育学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优势,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1]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中指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此要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2]

简·奈特(Jane Knight)认为,国际化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或者全球性的维度融入教育的目的、功能及提供方式中去[3]。顾明远认为,国际教育包括使受教育者获得理解国际问题所必需的语言、能力、观念和态度[4];罗伯特·汉威(Robert Hanvey)认为国际教育旨在使人提高理解自身所处的世界并做出有效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人认识到自身追求的利益与世界上其他人之间的关系[5]。国际教育以增进国际理解为目的,国际理解是在改善全人类福祉的行为准则下,认识与理解跨文化的人类关系的复杂性,并在和平的国际秩序下调整现有的秩序以促进更美好的人类生活[6]。可以说,尽管“国际”这一概念包含理解上的多元主义[7],但学者对国际教育的定义都指出了其在促进公民意识培养、推动不同国家公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作用[8]。

目前,国际教育在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学校等不同主体的实践下形成了多样化形式。作为实施国际教育的重要机构,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微观的项目策略与组织策略对受教育者进行国际化培养,其中项目策略包括提升学业活动、课外活动、学术研究合作的国际化水平,搭建国内或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组织策略包括提高领导、执行、服务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水平[9]。在具体的国际化要素上,顾明远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为:加强外语教学,增设有关国际问题的课程、专业和系科;进行广泛的人员国际交流;进行教育和学术的跨国合作[10];陈昌贵等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评估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水平的五类指标,包括战略规划与组织机构、人员构成与交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关条件与设施以及成果交流[11]。总体而言,尽管不同学者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与侧重点上观点有所差异,但都认同课程与教学变革、人员跨境交流、学术交流与合作、资源与环境的国际化是高等学校国际教育内容的主要维度。

近年来,国内大学以促进国际理解为目标,不断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教育。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国际教育的质量与实效性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且已有学者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就如何完善高校国际教育体系做出了探索[12][13][14][15]。事实上,作为学生动机产生的原因和维持行为的动力,需求对学生主动参与国际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把外界供给和学生需求结合起来,才能系统地探索提高国际教育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学被视为需要推动全球传播与获得国际认同的学科[16],各大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了学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的要求[17][18]。因此,以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国际教育的现状与需求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了教育学科排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B大学作为案例,对其教育学研究生的国际教育需求与满意度进行调查。B大学为我国教育部直属“双一流”A类重点大学,其教育学科是全国最早设立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之一,位列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同时学校与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在教育全过程中渗透国际化维度,强调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养成。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研究生教育为切入点,选取大学国际化办学中广泛提及的课程教学、人员资源流动、资源环境三个指标,从外语课程(主要指学习英语或其他语言的课程)、非外语课程、国际化教学活动和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四个维度出发,重点探究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国际教育的需求和满意度。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研究的对象为B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共收回问卷173份,其中有效问卷151份。样本涵盖B大学教育学部下属的13个学院不同性别、年级、学位类型、生源地和家庭年收入的硕士研究生(见图1),样本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参考国内外国际教育评估指标与需求分析成熟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目的与B大学实际情况编制预测试问卷,并进行了30人左右的预调查。对预调查问卷进行项目分析、信效度分析,专家审查后剔除了表意不清、不必要与重复性的题目,形成正式问卷。正式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基本信息,以封闭式问题从性别、年级、学院、学位类型、生源地、家庭年收入等方面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学生国际教育需求现状及满意度。从外语课程、非外语类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学活动和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四个维度,以选择题和量表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查。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α)为0.832,具有较高的内部稳定性与一致性。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对问卷的结构性效度(construct validity)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问卷总体KMO①(Kaiser-Meyer-Olkin检验)值为0.906,Barrletts球形检验卡方值为5257.526,自由度为1035,检验概率值为0.000,达到显著水平,证明问卷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正交方差最大法进行因子旋转,提取了五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解释率为51.022%,可以代表分析因子的大部分信息,证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根据结果,将五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外语课程功能满意度、非外语类课程教学过程与功能满意度、国际交流功能满意度、校园文化环境国际化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

(三)研究过程

问卷和访谈进行的时间为2019年9—10月。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电子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1份,回收率为87.3%。问卷调查前后,在遵循样本可获取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目的性抽样与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择访谈对象,选取的研究生尽可能覆盖案例大学教育学部各院系、年级与学位类型,最终共选取8名教育学部的硕士研究生和1名教育学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的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对访谈数据则按相同主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外语课程的需求

总体而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外语课程带来的学习收获呈现中等偏上水平的满意度,以五等级形式表示其满意程度,各项平均值在3.17~3.95之间波动。其中,均值最高的两项为“扩宽了国际视野”(3.95)和“提高了阅读与理解英语学术文献的能力”(3.85),均值最低的两项为“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3.44)和“增强了自身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3.17),对这两项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的学生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0.4%和32.4%(见图2)。这说明B大学在外语课程教学中对研究生批判性思维、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上还不够充分。在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19]经合组织也在报告中将批判性思维列入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的十大核心技能之一。[20]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在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找到明确的自我定位和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优势的根基,是自信、积极地与他人沟通、合作以开展工作的基础。[21]因此,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有必要在外语课程的设计上强化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调查发现,样本学生对外语课程提高其阅读外文学术文献、外语写作与口语交流的能力的认同感分别为74.2%、61.6%、57.7%,依次递减,可见学生对于外语课程实际应用的效果总体评价一般,写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强化。此外,分析发现,不同学位类型的学生在外语课程提高“用英语进行学术写作的能力”上有显著差异,学术型硕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专业型硕士(见表1),说明B大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英语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待加强。

(二)对非外语课程的需求

1.对课程内容的需求

总体来看,国际化非外语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其他国家的教育实践”,72.7%的样本学生选择此项,选择其他内容的人数比率均低于40%(见图3)。其中,仅有20.5%的样本学生选择了“涵盖一个国家以上的区域研究”,说明B大學非常缺乏区域研究相关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仅有6.6%的样本学生选择了“为学生未来从事特定的国际化职业而制定的课程”,可见B校面向学生开放的聚焦国际化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较少。然而,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却并不低,通过访谈发现,B大学曾为研究生开设过“国际组织理论与实务”一课,旨在通过学习国际组织的性质、目标与工作,让学生了解主要国际组织的背景信息和工作内容,以及中国在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中的参与情况。该课程受到了学生较高的评价,如受访学生谈到,尽管自己未来可能未必会前往国际组织任职,但是这种课程可以开拓视野并帮助自己树立全球公民的身份认同。由此可见,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国际化职业导向的课程需求较高。

2.对教学方式的需求

总体上看,教育学样本学生对非外语课程教学过程的满意度呈现中等以上水平,各项平均值都在3.29~3.97之间波动。其中,均值最高的是“经常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3.97),而对“课程目标和评价明显包括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技能”(3.44)、“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其中译本作为教材或参考书目”(3.43)和“对学生评价采用国际标准或惯例”(3.29)这三项的满意度相对偏低(见图4)。这说明B大学在课程目标、学生评价的国际化程度上还有待加强。

3.对师生国际化水平的需求

在非外语类课程的师生国际化水平方面,样本学生对“任课教师有出国经历”的满意度得分均值为4.22,说明满意度在中等程度以上,对“与外国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进行交流”(3.00)和“部分或全部课程由外教授课”(2.93)的满意度得分均值则偏低,对此两项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的研究生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8.4%和36.4%(见图5)。前者可能是因为学校把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分在不同的住宿区域以及不同的班级,使得中外学生之间交流机会少。正如受访者L同学所表示的“我没有参加过国际化的校园活动,我也不知道我们学校有没有类似的活动”“学校给我一种‘我们(中国学生)是我们,他们(留学生)是他们的感觉,没有一种特别融合的氛围”。A同学也谈到“其实留学生非常希望能和中国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能交更多中国朋友,但是由于住宿和日常上课都是分开管理,他们没有很多机会和中国学生进行学术或生活上的交流”。后者可能是外籍教师数量或学生选课的偏好造成的。正如在访谈中,T同学提到由于学校开设的外教课不太多,而且对外教授课的具体情况不了解,有畏惧心理,学生会避开外教教授的课程。另外,在非外语课程“部分或全部由外教授课”上,不同学位类型的学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学术型硕士对此项满意的比例高于专业型硕士(见表2),可见学校为专业型硕士安排的外籍教师数量有所欠缺。

4.对国际化课程效果的需求

在非外语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方面,总体上看,样本学生满意度水平呈中等以上,各项平均值都在3.48~3.77之间波动。其中,均值最高的是“拓宽了国际视野”(3.77),最低的两项是“提高了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能力”(3.52)和“提高了语言水平”(3.48)。不过,对各项收获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样本学生占比都超过样本总数的50%(见图6)。这表明样本学生对非外语课程提高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能力、语言水平的需求较高。另外,在非外语课程“提高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上,不同学位类型学生体现出差异,61.3%的学术型硕士生对此表示满意,仅31.5%的专业型硕士生对此表示满意(见表2),说明在对国际化课程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专业型研究生比学术型研究生的需求更大。

(三)对国际教学活动的需求

1.对国际化活动种类的需求

在境内国际交流方面,样本学生主要参与过“境内举办的国际会议、论坛、培训等”,有78.8%的样本学生选择此项;少数学生参加过境内国际组织实习,占总样本数的11.9%(见图7)。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不了解参与国际组织实习的渠道,二是学生自身能力或经济条件有欠缺。另外,不同年级学生在对“参加境内举办的国际会议、论坛、培训”的需求上有显著差异,研二和研三的学生对此项活动的需求较高,研一学生需求较低(见表3)。由此可见,学生对此项活动的需求随年级的上升而增长。

在国际化学术活动方面,有51.7%的样本学生参加过以国际问题为主题的讲座、论坛、培训、会议等。而参与国际性问题或国际合作的课题研究(27.8%)和在以国际性问题为主题的会议上作报告(13.9%)的样本学生比率偏低(见图8)。另外,不同年级学生在“参与国际性问题或国际合作的课题研究”上有显著差异,研三学生对此项活动的参与度较高,研二和研一的学生则较低(见表3)。

在境外学习交流方面,样本学生主要参加过短期项目,有70.83%的样本学生选择此项。其他的交流形式按选择的人数比率由多到少依次是交换生(31.25%),参加国际会议、论坛或培训(25%),境外实习项目(4.16%)和单项访学项目(2.08%),对联合培养项目则没有需求(0%)(见图9)。通过访谈还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在合作院校的区域分布与层次上,B大学有较多中日韩交流项目,但是与欧美高校合作的项目相对较少,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相同层次的学校交流的机会。

另外,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参与各项境外学习交流上都有显著差异(见表3),在“短期项目”(时间不足一学期)、“交换生项目”“参加国际会议、论坛或培训”等活动中,研三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研二和研一学生相对较低。“境外实习项目”和“单项访学项目”(一学期及以上)等活动,只有研二学生参与。

2.对国际化活动效果的需求

在国际交流经历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方面,总体上看,样本学生对此呈现出中等以上水平的满意度,各项平均值在3.58~3.91之间波动。其中,均值最高的是“拓宽了国际视野”(3.91),最低的是“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3.58)。对各项收获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研究生都超过了样本总数的50%(见图10)。

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参加短期出国交流项目的目的是“了解他国饮食、教育、社会等方面的文化”“拓宽视野”“理解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等,这些目标基本都实现。访谈中不少学生认为短期项目提供的课程内容深度不够。例如,Y同学表示他参加的暑期项目中,部分课程内容零散,基本没有涉及到深层思维的课程内容,甚至还没有国内认真备课的教师讲得好。X同学在访谈中也表示,在他参加的短期项目中,对方院校安排了很多讲座,种类过于繁多,虽然能给学生带来多种体验,但对于研究生来说,课程内容不用覆盖那么广,应该更深入一些,聚焦一个话题或者主題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式不能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对与国际学者和国际学生针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层次交流的需求较强。如Y同学表示,学生日常与国际学者的交流局限于听讲座,而在跨国交流项目中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机会。因此,在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中,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交流的机会,并在活动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上做出调整,如采取合作科研等形式。此外,分析发现,不同生源地研究生对国际交流带来的收获在“增强了国际意识与全球意识”方面的满意度有所差异,城市学生的满意度高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见表4)。

3.对国际交流项目管理与服务的需求

在对B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办公室的H老师访谈后发现,B大学为学生参加境外国际交流项目提供的管理与服务主要包括:校方和学院努力争取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高校开展项目合作,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交流机会;向学生提供有关国际交流机会的通知信息;在学生出境学习之前举行行前会,交代注意事项和进行安全教育;为学生出境交流提供资助;叮嘱学生及时进行项目总结等。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对目前学校在国际交流项目的宣传方式不太满意。目前,B大学对国际交流项目的宣传形式主要是官网公示和消息通知,并利用各年级、各班级的微信、QQ进行消息扩散,但有些信息学生们还是可能错过。正如Z同学在访谈中所言,“如果同学们不把这个消息发到群里,我也不会去看学校的官网,所以我觉得学校在宣传上还是需要加强的”。在部门管理方面,L同学表示希望学校能加强部门间的沟通,简化出境交流办理手续的流程;在报名条件方面,C同学表示学校可以适当降低交流项目的报名门槛,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选等;在出境交流资助方面,Y同学提到B大学对学生的资助都是“一刀切”,不论家庭贫富情况,都按照统一标准实行补助,缺乏弹性。

(四)对校园文化环境的需求

在校园文化环境方面,总体上看,样本学生对此呈现出中等以上水平的满意度,各项平均值在3.03~3.71之间波动。其中,均值最高的是“学生、教师、科研、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意识和观念浓厚”(3.71)。对学校各类设施的国际化、参加过的国际文化主题活动和与外国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交流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学生比率均低于50%(见图11)。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B大学精神文化环境的国际化程度较为满意,但是在物质文化环境上,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B大学的建筑风格相对传统,内部设施现代化程度不高。如L同学表示,“我们的校园既不能给人一种百年老校的感觉,也不能给人一种十分现代的感觉,文化氛围不太浓厚”。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中“参加过以国际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方面满意度有所差异,研二和研三年级学生的满意度高于研一学生(见表5)。

总体评价从1到5,分数越高表示评价越好。在管理与服务体系、形式和数量三方面,打分在3分及以上的学生分别占总样本数的88.74%、92.72%和91.39%(见图12),这表明教样本学生对B大学国际教育现状总体满意度较高。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B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参与国际教育的动机主要是职业发展、个人兴趣、丰富生活这三方面,参与国际教育的困难主要是外语水平不高和经济能力不足。学生充分认识到国际化教育的作用,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未能满足学生的国际化需求,同时,特定种类的课程和国际化教学方式需要增加,国际化教育交流活动的深度有待提高,学校的管理与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加强外语教学,提升教学国际化水平

B大学在外语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养有待加强;外语教学的实用性有待提高。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外语教学中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融合,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文化交流中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意识,启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研究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二是在实践教学中,应更加强调对研究生外语听、说、写、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与写作,使外语成为研究生参与国际活动的推力。

(二)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

在非外语课程的内容方面,B大学教育学研究生对探讨当前国际问题的历史渊源、涵盖一个国家以上的区域研究和为学生未来从事特定的国际化职业而制定的课程的需求较高。同时,学生对课程能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与国际合作能力、提高语言水平也有一定的需求。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推进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一是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如开设以国际化职业为导向的课程和区域教育课程,以使研究生意识到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是增加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的国际维度,提升学生对本专业国际发展趋势的了解、对跨国知识的认识、对跨国沟通技能的掌握度等,在促进学生把握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较好地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三是开设国际化短期课程,由于时间与教学目的限制,这类课程内容往往直奔前沿问题,不仅可以使研究生接触到多元化的学者,而且对于拓宽硕士研究生学术视野、增强其前沿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四是通过制定明确的标准评选双语课程教师、安排归国留学人员承担双语课程和选派教师出国专修双语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

在非外语课程的教学方式上,样本学生对课程目标和评价、教材和参考书目、学生评价标准的国际化程度提出了较高的需求。因此,要进一步强化课程目标的国际化,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例如,采用双语教學模式,有效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课程评价中明确体现跨文化交流的内容,采用综合性的考核方法对研究生进行评价。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

在国际化教学活动方面,B大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研究生参加境内国际组织实习的机会和次数较少,这可能是学生不了解参与国际组织实习的渠道,以及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不足造成的;第二,研究生在以国际性问题为主题的会议上作报告的比例较低;第三,B大学现有的短期交流项目存在课程内容的深度不够、讲座种类过于繁多等问题;第四,境外合作院校的区域分布与院校办学水平与B大学不匹配,研究生希望能有更多与同层次欧美高校合作的项目。对此,高校应不断丰富现有的国际教育活动的数量与内容,同时不断拓展国际教育新形式。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参加国际会议、境内国际组织实习和境外实习的机会,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会议并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在今后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中,高校需要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深入交流的机会,并在活动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上做调整。例如,以跨国科研合作项目为载体的国际教育,是推动研究生深度参与国际教育的重要形式。高校可以主动寻找与国外高校合作的机会,同时积极支持师生参加其他高校或多边合作的国际科研计划,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与国外高校建立起稳定的科研合作及学生合作培养的关系。此外,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未充分重视研究生的国际化学习实践,尤其是在海外的学习实践。大部分研究生的实验教学、毕业设计和专业实践往往局限于国内的实验室、企业,导致研究内容常常难以与国际前沿相联系。对此,高校应重视研究生的学习体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与优化现有国际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加强研究生国际化学习实践。

(四)加强跨文化交流,营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

在校园文化环境方面,多数样本学生对B大学文化环境的国际化程度较为满意,但是访谈发现,学生认为B大学建筑风格相对传统,内部设施现代化程度不高。高校应该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加积极、便利、健康的环境。例如,提高校园建筑、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外文文献资源;在正式会议及校园活动中,对特定人员的称呼、地址的表述与机构的缩写等都应考虑其国际性;为提高留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交际信心,校园环境设置中应更多使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指向表达。

尽管B大学在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生活条件方面已有明显改善,如新建或改造外国留学生宿舍、增加休闲娱乐设施、修建专门的留学生食堂等,但校内的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住宿和日常上课都是分开管理,中外学生的接触受限,交流机会少。对此,高校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中外学生交流,例如,开展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结对子”活动,学生们通过学习、交流,互相了解彼国的文化;学校也可以在大型的节日举办联谊活动,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日常活动中。

(五)提升高校国际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在国际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方面,访谈发现,B大学样本学生对外教授课程的参与度较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教学资源浪费。同时,B大学对于国际化交流活动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很多较为被动的学生对参加国际活动,如国际研讨会、国际交流项目等的积极性不高。对此,首先,高校应提高对外籍教师授课课程的宣传力度,如列出有关课程清单并配以简要说明,让研究生获悉该课程的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等,提高学生在此类课程上的参与度,避免国际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高校在举办国际活动时,应利用各种渠道给予学生及时充分的资讯。在出境交流项目方面,高校的宣传不仅要停留在消息通知层面,还可以提供更多形式,如用大型海报将一定时间阶段内的一系列国际项目和活动一览表展示出来,给有意向的研究生提供一个系统索引。再次,针对同一个交流项目举办分享会,由参与过的学生分享其经历和经验,让有意向的学生能更全面、详细地了解项目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加强项目后期的反馈,如展示参与过项目的学生总结,让学生对于各项目的了解更加生动具体。高校也可以定期对研究生做出国意向调查,为有意向出国交流的研究生建立专门的交流群,使大家能更集中、有效地获取此类信息。最后,在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方面,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高校可以加大资金支持,根据学生的不同经济状况提供弹性与差异化的国际资助补贴。

注释:

①KMO(Kaiser-Meyer-Olkin)是用于比较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一个指标,其值越逼近1,表明對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17)[2020-03-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 295344.html.

[2]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4-11-05)[2020-03-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501/t20150105_182734.html.

[3]KNIGHT J. Updated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5(33):2-3.

[4][10]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58-1209.

[5]HANVEY R G.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J]. Theory into practice, 1982,21(3):162-167.

[6]UNESCO.Desirability of adopting an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 on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and peace[R]. Paris:General Conference of UNESCO,18th Session,1974:23.

[7]SIMANDIRAKI A.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alliance or antagonism?[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6, 5(1):35-56.

[8]CAMBRIDGE J,THOMPSON J. Inter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as context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4,34(2):161-175.

[9]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epts, 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M].Dordrecht: Srpinger, 2007:207-222.

[11]陈昌贵,曾满超,文东茅,等.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4):116-135,190-191.

[12]刘翠琼,马履一.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个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22-24.

[13]胡亦武.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大学资助国际化项目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5(3):149-153.

[14]史康.基于POA的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教学实证研究——以海南大学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8(12):101-108.

[15]余荔.海归教师是否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基于“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8):66-76.

[16]李政涛,文娟.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16(3):62-72,188.

[1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016 版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2016-07-19)[2020-03-16].https://fe.bnu.edu.cn/html/002/1/201607/27135.shtml.

[18]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华东师范教育学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2019-12-12)[2020-03-16].http://www.ed.ecnu.edu.cn/?p=26575.

[19]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34-38.

[20]滕珺,乔鹤,沈蕾娜.未来国际教育会怎么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6-07-15(11).

[21]滕珺,杜晓燕.经合组织《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8(12):100-111.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国际教育研究生教育
中西教育之鉴:论新东方迈格森全球公民培养模式
论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中小学国际教育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中生留学预科类国际教育课程的互联网及教育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