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牧民工就业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5-30 01:38岳富贵

岳富贵

摘 要:进城就业的新生代农牧民工在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上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有显著差异,已经成为学界较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呼和浩特市就业的新生代农牧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新生代农牧民工学历层次较高,但是职业技能偏低、随迁子女入学难、居住条件差和社会保障不足等影响农牧民就业选择的限制因素。针对农牧民择业的困境,提出了加强职业技能教育、解决子女上学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加强社会保障执行力度的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牧民工;就业选择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6;F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7-0029-05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如何确保新生代农牧民工留得住、发展的好是我国城镇化良性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在推进城镇化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截止2020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率已达6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牧民来说,就业问题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新生代农牧民就业选择是基于自身文化水平和未来发展所做的决策,就业选择直接影响到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因此,探索进城务工农牧民就业选择特点及其就业的影响因素,对解决其就业问题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相关研究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念

对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的界定,王春光[1]認为,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离开户籍所在地,并且年龄在25周岁以下外出打工者可以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2]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刘洪银[3]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年龄在16岁以上,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吴霞、李珺、郭玉华等[4]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一般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在1980年以后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首次进入城市工作的年轻农民的统称;另一种认为于90年代初期直接外出打工且大多数没有或很少从事过农业劳动,甚至不具备基本务农常识的农民工为新生代农民工。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概念是以年龄作为一个重要依据,与第一代农民工对应存在的群体,本文涉及一部分进城务工的牧民,所以称之为农牧民工。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生代农牧民工就业面临着新的形式。张庆[5]的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更大。从受影响的产业看,在第二产业就职的农民工影响更加突出。赵杨、孙秀亭、谭洁[6]通过分析表明,随着企业资本替代和技术进步,企业对农民工用工需求相对减少,企业资本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对农民工就业“挤出”效应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范洪敏[7]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抑制农民工城镇就业,特别是对高收入地区农民工就业的负面影响更大。

在影响农民工就业选择因素方面,马德功、尚洁、曾梦竹等[8]研究表明,职业技能水平是影响农民工就业水平的首要因素,其次为工作时间和教育水平等。解永庆、缪杨兵、曹广忠[9]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的分析表明,稳定且轻体力劳动更受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偏爱。在就业地选择上看,第一代农民工偏好于居住中等城市,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大城市。应永胜[10]的分析也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在就业选择上存在代际差异,其就业行业倾向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就业渠道主要以自己主动寻找为主,就业岗位存在趋于稳定的愿景。面对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张岩、梁耀丹、屠海晶[11]分析表明,由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成熟,劳动力市场配置存在缺陷。由于信息不对称,求职者与用工单位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矛盾。

二、新生代农牧民工就业选择特点及困境

(一)调研方法与数据介绍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样本数据。调查问卷的设计按照兼顾全面、突出重点的要求,使所设定的问题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工就业选择的实际情况。在问卷的发放中尽可能多的涉及农牧民工就业集中的行业,力求所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次调研数据来源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赛罕区、回民区及和林格尔县餐饮行业、个体工商户、企事业单位等部门,采用随机调研与进驻农民工较多企业的方式进行。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88份,有效问卷占调查总数的86%(见表1)。

此次调查的农牧民工中男性占51.45%,女性占48.55%,性别比相对平衡。在受调查的农牧民中,年龄超过45岁的按无效样本处理之后,年龄在四十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91.28%,本次调查样本基本符合新生代农牧民要求,这说明80、90后的新生代农牧民工已成为就业市场的主要人群。调研数据表明受访农牧民工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农牧民工占受访总人数的61.04%,月收入3000—5000元的占总人数的28.35%,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0.61%。可见,收入水平低是农牧民工就业的一个典型特征。

(二)农牧民工就业选择特点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新生代农牧民就业选择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行业选择集中于第三产业

调查结果表明,农牧民工就业所在的部门主要集中在餐饮行业、个体工商户、超市、宾馆、私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其中属于被雇佣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82.59%。在饭店、超市、宾馆等部门就业的农牧民工占总人数的44.9%。可以看到农牧民工就业的主要部门聚集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很小,这些部门普遍的特点是无须过多劳动技能,这也符合当前农牧民工就业行业分布的实际情况。

2.就业地集中于大中型城市

在就业地点选择中,40.79%的被调查者选择省会城市,26.72%的被调查者选择地级城市,选择大中型城市的人员占总人数的67.51%,可见大部分农牧民工偏好在大中型城市就业,特别是年龄越小,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农牧民工的比例就越高,这一特点一方面与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关,另一方面与大城市发达的经济、方便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居住环境有关。

3.就业选择上偏好于稳定工作

在影响就业选择偏好的因素中,高收入水平占24.94%,工作稳定占16.88%,风险小占16.19%,三者合计占比达58.01%。虽然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农牧民工的吸引力最大,但选择该项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近四分之一,而选择工作稳定和风险小的合计占比达33.07%,这说明现在的农牧民工在就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稳定而持久的工作。

4.就业途径仍以熟人介绍为主

在工作获取途径方面,有38.36%的人是依靠熟人介绍,22.99%的人是自己盲目去找,通过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介绍的仅有25.11%。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农牧民工在寻找工作时比较盲目,缺乏足够的就业信息,这与当前部分行业的“用工荒”相冲突,一方面企业招不到足够的工人,另一方面,找工作的人只能依靠自己或家人的有限信息去寻找工作,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不均衡。

(三)就业选择影响因素

从新生代农牧民工就业偏好可以看出,58.01%的农牧民工倾向于高工资和稳定的工作,但实际上,61.04%的农牧民工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下,每日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的占受调查总人数的69.88%。据调查发现,当前农牧民工就业选择表现为地域渐近化、职业稳定化、就业脱农化及途径自力化等新特征,就业现实与农牧民工就业预期之间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就业选择所面临的困境导致农牧民工不得不降低求职目标[12]。劳动技能缺失、随迁子女入学难、居住选择困难、社会保障不足等是影响农牧民工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1.劳动技能低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农牧民工的文化程度中,高中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14.09%,大专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23.26%,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25.73%,高中以上学历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3.08%,这表明当前农牧民工特别是40岁以下的农牧民工的整体文化水平较高(见图1)。

虽然如此,但是在问到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时,有32.09%的农牧民工选择能力技术不够好。较高的文化程度却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缺乏劳动技能,这说明当前农牧民中缺乏职业技术教育,就业者没有学到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这也是我国目前,家长在国民系列教育中注重学历教育,忽略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体现。虽然国家层面已经快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形成整个社会和家长普遍重视需要有一个过程。

2.子女入学的方面的影响

由于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亲情的需要,不少农牧民工都选择将适龄子女带在身边,子女入学的难易程度对父母就业选择的影响较为显著。

据调查发现在城市随自己上学的农牧民工子女仅占总人数的29.47%,留守在家的农牧民工,子女占总人数的8.95%,在城镇寄宿制学校入学的农牧民工子女占20.88%,随父母在城市就读的儿童占总人数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当前,虽然农民工子女随迁率低,但却呈不断增长态势,未来城镇潜在就学升学压力巨大[13]。在与被调查者的访谈中,绝大部分父母都表示希望子女能留在身边,但由于户籍限制和入学条件严苛,使得他们不得不选择将子女留在户籍地就读。为了照顾孩子,许多进城务工农牧民不得不选择返回户籍地,放弃在城市打工。

3.居住条件的影响

农民工将在城市购买住房作为其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14]。由于农牧民工大部分收入水平较低,为节省开支,他们大多选择租住在价格便宜的城中村或城郊结合部。统计表明,有14.07%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居住在城中村,32.55%的受访者居住在城市郊区,19.03%的受访者居住在城郊农村,选择在城市中心居住的仅有24.97%。居住困难使得农牧民工在择业时更加偏好离居住地较近的地区。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城中村大量消失,农牧民工被不断扩大的城市驱赶到远离城市中心的区域居住,这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更加困难。

4.社会保障力度不足

社会保障水平是农牧民进城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的农村养老制度和合作医疗已经基本普及,对农牧民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是,我国的基本养老金的金额低,没有实现全国统筹。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内蒙古的农牧区养老保障水平较低。农牧区合作医疗虽然普及,系统还没实现全国联网,住院报销比例只有户籍所在地或省区才较高。

在调查就业时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帮助时,有26.97%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提供就业机会,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用工单位存在用工短缺的问题。有12.97%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提供就业信息,6.76%的受访者表示要多召开招聘会,这些都表明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究其原因,是由于就业信息获得困难,大部分农牧民工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少、途径单一。此外,有10.48%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及履行劳动合同,这说明农牧民工在就业时基于以往经验担心发生侵害自身权益的事情发生,对当前社会保障和监督执法的不信任,在就业选择时就偏好声誉较好的企业和部门。

三、结论及建议

基于呼和浩特市农牧民工就业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新生代农牧民工就业选择表现出了一些新特征。整体上看,服務业成为农牧民工就业集中的行业,低端、低薪成为农牧民工就业行业的主要特征。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农牧民工偏好大中型城市,但是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变得更为重要。新生代农牧民工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劳动技能缺乏仍旧是困扰就业选择的难题。究其原因,农牧民工的职业技能低、子女入学难、居住条件差和社保保障力度不足时影响农牧民工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因此,为适应当前农牧民工就业选择的新情况,应该从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技能、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难、住房难及加强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力度等方面帮助农牧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进而促进城市化的稳定发展。

(一)加强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教育

提高职业技能是农牧民工就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提高收入,提升就业质量的根本保障。调研结果也表明,劳动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农牧民工就业选择的最关键因素。由于大部分农民工缺乏相关技能,在就业选择时劳动密集型行业成为主要的选择。服务业和建筑业成为农民工就業的主要阵地。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企业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此,政府与社会应该普及职业教育,优化农民工自身资本禀赋,加大就业能力培训,结合社会用工需求和农民工自身特点实施“订单式”岗位技能培训,构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利益导向机制[15]。参加职业培训的农牧民工工资水平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对低学历的新生代农牧民工收入的增加促进作用更强[16]。新生代农牧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年龄低,受教育年限长,对就业地区和行业及就业质量都有较高的需求。这说明新生代农牧民工个人角度讲,有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和客观条件。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低端水平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更大。

(二)加强农牧民工子女入学制度建设

农牧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各地政府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但面对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流入的大量外来人口,现有政策从力度上看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农牧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所面临的入校难、花费高、参加中考难等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城市学位预报系统,增加公办学校数量、扩大学校规模,统筹考虑城市发展和中小学校的建设,适度增加政府教育投入,鼓励并规范民办学校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保障住房建设力度

近年来政府部门在社会保障住房、廉租房方面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供需矛盾依旧突出。加之严格的申请标准,绝大部分农牧民工无法享受到公租房、廉租房等社会保障住房的保障。住房问题的解决,对于帮助农牧民工融入城市,增加对城市归属感,减少农牧民工的返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城镇保障住房建设力度,在公租房、廉租房等的分配方面向农牧民工适度的倾斜[17]。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要均衡布局,要考虑到农牧民工就业的特点选择其就业集中的区域进行建设。

(四)加强社会保障执行力度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日渐全面,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对于存在的侵害农牧民工权益的事情存在“民不告、官不究”的现象。就业待遇差、拖欠工资、企业内部纠纷以及就业歧视对农民工利益诉求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劳动管理部门应该严格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定期检查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情况,加强对企业在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劳动保障、权利维护等方面的检查,切实维护农牧民工合法利益[18]。提高农村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合作医疗的全国统筹和全国联网是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代农牧民工就业机会更多,就业质量提升。

——————————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03):63-76.

〔2〕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BO/]中国新闻网,2010-06-21.

〔3〕刘洪银,张洪霞,崔宁.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化:模式与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4-5.

〔4〕吴霞,李珺,郭玉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征及问题分析[J].职业时空,2016,12(03)39-40+43.

〔5〕张庆.经济增长减速下农民工就业困境及政策[J].学术交流,2016(01):123-128.

〔6〕赵杨,孙秀亭,谭洁.非农就业压力下推进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的行业选择研究[J].预测,2015, 34(02):34-40.

〔7〕范洪敏.环境规制会抑制农民工城镇就业吗[J].人口与经济,2017(05):45-56.

〔8〕马德功,尚洁,曾梦竹等.成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5(01):100-105.

〔9〕解永庆,缪杨兵,曹广忠.农民工就业空间选择及留城意愿代际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4, 21(04):92-97.

〔10〕应永胜.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与经济收入异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07):32-37.

〔11〕张岩,梁耀丹,屠海晶.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及使用效能的实证研究——基于新媒体的应用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5(01):121-130.

〔12〕张文洲.新时期农民工就业选择的新特征调查[J].经济纵横,2016(01):49-54.

〔13〕邬志辉,李静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2016,37(09):19-31.

〔14〕黄侦,王承璐.农民工城市归属感与购房意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7,34(02):43-48.

〔15〕徐锡广,申鹏.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半城镇化”困境及其应对[J].贵州社会科学,2017(04):136-141.

〔16〕张晓恒,朱战国,刘余,等.职业技能培训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增长——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03):114-120.

〔17〕汪昕宇,陈雄鹰,艾小青.就业视角下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J].农村经济,2017(01):105-111.

〔18〕張世伟,张娟.签订和未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差异[J].人口学刊,2017,39(02):78-87.

(责任编辑 徐阳)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Choi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YUE Fu-gui

(School of Economic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Hohhot 010022,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old gener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the new gener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employment choices,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re concerned topic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working in Hohhot City and Helinger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re mainly as follows : The choice of employment place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the choice of industry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Relatively stable jobs are preferred  and the channels for obtaining employment information are diversifi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choic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clude their own lack of vocational skills, difficulty in schooling for children who have moved with them, poor living conditions and insufficient social securit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farmers and herdsmen choosing job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vocational skills education, solve the difficulty of children's going to school, improve the security level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Keywords: The New Gener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Characteristics of Employment Choices; Influencing F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