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创作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推进与价值

2022-05-30 02:07刘洪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校美术民族精神

摘 要:主題性美术创作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与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等具有密切关联。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对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从造型语言为主题性创作奠基、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内化、个性特征为主题性创作润色三个方面来阐释主题性创作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推进方式,并重新认识主题性创作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价值,以促进高校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主题性创作;高校美术;造型语言;民族精神

主题性创作在整个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主题性创作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西方艺术史上,主题性创作很早就是艺术家们展现特定时代风貌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创作类型,比如巴洛克时期画家伦勃朗的《夜巡》、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在中国,虽然古代已有主题性绘画,但主要发挥着“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教化功能,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是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直到进入20世纪,社会变化与文化宣传需求使得中国的主题性创作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逐渐形成并发扬自己的本土艺术创作特色,与西方的主题性创作区分开来。到了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青年一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受到了社会关注,中国高等学府美术专业教学实现创新发展,大力培育美术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当下,面对新的时代主题和国家发展需求,每个艺术家及艺术学子都需要高度关注主题性创作。很多进行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家本身是高校的教师,这也成为主题性创作与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之间很好的纽带,让如今的艺术学子更有效地从美术学习向美术创作转变。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推进主题性创作,不仅要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还应该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对带有强烈叙事性与情节性的主题性创作有更深入的认知。

一、造型语言为主题性创作奠基

主题性创作相对于非主题性创作,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叙事性与真实性,这个真实不仅是客观事件的真实,还有艺术表达与情感体悟的真实,是非概念化与模糊化的,而这就对创作者造型语言的运用和提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高校美术专业中要安排造型相关的训练性课程。从第一批出国留洋的艺术家到如今持续发展的高校美术专业教育,美术教育几经磨难和转向,但相关学者对主题性创作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合适的造型语言是主题性创作的基础,也让美术专业教学有了一定的方向,这从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愚公移山》中可以看出。徐悲鸿运用了他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所学习到的造型方法进行主观性表现,将中国画的笔墨与西方传统写实技法相结合进行人物造型刻画。此画作均衡的空间布局、孔武有力的人体动势等都展现了徐悲鸿对主题性创作的深入理解。他将素描造型的准确性与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相结合,没有完全照搬真实形象和空间,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增强了人物造型的艺术性,刻画的人物形象扎实饱满,为绘画叙事赋予了无限张力,也表现出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品格。

因此,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除了基础性的造型训练外,还可以通过专题性造型语言训练来深化主题性创作思维。主题性创作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即兴发挥,而要经过文献研究与整理、实地探访与田野考察、选择艺术视角、构思草图并反复勾画打磨、营造氛围、合理布局画面空间、选择造型语言、设计形象等环节,而造型语言的选择直接影响画面形态的呈现。开展主题性创作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通过知识讲授与实践示范,引导学生从中西方的美术创作中寻找对应资源,注重视觉经验的积累,对特定形象的特定事件进行典型化塑造。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使其通过具体的点来展现时代文化和社会现实的面,最终实现从模仿向超越转变。

二、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内化

如今的高校在开展美术教育时强调艺术的个性化,对于主题性创作方式未给予高度重视。西方也是自现代主义美术兴起后,对于主题性创作和宏大叙事不再如以前那样重视。在中国美术创作中,丰富且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主题性和典型性的艺术资源,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可以说,主题性创作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文化土壤以及审美体系都有密切关系,关于这一点高校应该有正确认知,高校也应对主题性创作给予高度关注。

在中国的主题性创作中,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在近代面临着各种现实磨难,社会变革和民族解放等问题让中国人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家国意识和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奋斗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文化艺术创作中得到显著体现。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改变单纯讲解绘画知识与技巧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深化道德教育,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学生肩负起历史责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很多艺术家以民族独立解放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主题性艺术也在不断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例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作品《新长征组歌之过雪山草地》,这件作品是影像与声音相结合的空间体验作品,由三联屏、24个单声道音源组成。该作品将影像呈现与声音形式进行了合适的匹配,重寻了红军长征里程意义,而且寻找的清唱者也是不同年龄的人,比较理想地展示了不同的媒介和艺术形式对于宏大的国家历史主题的重新诠释,既尊重了历史,又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真实,以艺术的真实唤醒人们对于经典的回忆与思索。《新长征组歌之过雪山草地》这一作品不仅仅展示了艺术创作技术,还传承和发扬了民族精神文化,这样一种创作方式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新整合,使得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经典的主题也获得了艺术上的创新与发展,这是实验艺术相对于常规艺术的优势。这样的主题性实验艺术创作也为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有利于打开学生美术创作思路,促使学生创新传统美术实践方法,探索美术创作更多可能性。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是历史不应该被遗忘,高校应重视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挖掘美术专业课程思政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将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内核驱动力。高校美术专业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课程思政视角下,学生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内化成为高校美术专业教育重要内容。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应该多挖掘思政素材,多去回顾历史,树立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美术专业知识与思政素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促进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多维化、动态化新型评价机制的建立。

从中国整个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来看,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史实材料与文化进行主题性创作教学,发挥自身引领者和督导者的作用,培养学生扎实的美术基础,提高学生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能力。对于高校美术专业学生与教学团队而言,可以从中国传统美术出发,将中国传统美术表现手法巧妙地融入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用造型语言传情达意,凸显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独立性与深刻性。

三、个性特征为主题性创作润色

在新时代背景下,主题性艺术创作蓬勃发展,充满活力,如何避免学生思维方式、创作路径等模板化和工具化,推动主题性艺术创新发展,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今,人们对主题性美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主题性美术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高校教师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传统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在创作时融入自己的情感,注重个性的抒发和展现,从而形成自己的美术创作风格,使主题性美术焕发新的活力。

个性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在,也不是毫不克制地去发泄情绪。对于美术创作而言,应该在展现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凸显个性,著名画家石鲁在1961年所作的《种瓜得瓜》就体现了这一点。画家以延安时期窑洞一角为背景,窑洞建筑的房顶上是成堆的南瓜,而窑洞前的空地上是成群的孩童在嬉戏玩耍,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这幅画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但画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画家经过深思熟虑才创作的。在这幅画中,两组主体形象被并置并且产生了意义的关联性和延伸性,丰收的南瓜和玉米与天真烂漫的孩童延展至中华民族革命事业薪火相传,革命精神一直传承下去。整幅画面主要以墨色渲染而成,浓淡交织,不过分求形似,然后瓜果与孩童点以少量色彩,与墨色形成了对比。石鲁看似随意之笔实则暗含了巧妙的构思,他将真实的历史资料进行整合,以日常的风景一角形式进行展现,突破了千篇一律的绘画形式与风格,凸显了主题性创作的个人化视角。整幅作品也明显运用了西方风景绘画的透视方法,有比较强的纵深感,整个画面张弛有度。这种绘画方式也正好体现了石鲁不拘一格、敢于突破的个性特点,画家的个性在绘画中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石鲁这幅看似平常的作品对高校美术专业主题性创作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对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不应该恪守成规,应引导学生在主题性创作中充分表现自身个性和内心情感,满足自己的潜在诉求。好的主题性创作应该是宏大的现实性表达与个人情感表达相结合的,这就要求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树立创新意识,进行个性化主题性创作。当下的主题性艺术创作越来越包容,艺术作品越来越丰富,这与艺术从业者的创新思维分不开。对于高校而言,在美术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基于个人真情实感进行个性化美术创作,有助于学生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除了天赋以外,构思与生活体验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是必不可少的,是学生日后进行自由个性抒发的关键。如果缺乏巧妙的构思与丰富的生活体验,学生主题性美术创作将难以做到收放自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要尽可能让学生接触自然,深入生活,探索生活中的乐趣。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学生除了要灵活运用美术创作技巧外,还需要拥有敏锐观察能力和反省思维,形成个性化美术创作风格,使创作出的主题性美术作品鲜活、生动。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中,高校美术专业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完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智慧,创作出充满个性的主题性美术作品。

四、主题性创作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价值

主题性创作就是通过对各种形象的想象和塑造,来重构某一历史场景。这种重构并不是完全客观再现,而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当下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描绘。高校教师在美术专业教学中,不应把主题性创作排除在外,应对主题性创作高度重视,因为它能展现特定时代风貌,传递特定时代的文化精神。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创作类型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它与文献资料形成了互文的关系,也是展示国家软实力与民族精神文化的最好范例。即使主题性创作的内容选择可能是历史的,但是表述方式、艺术性确实是当代的。

国家一直把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放在重要位置,而这不能仅靠喊口号,要实施具体有效的措施,而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有利于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主题性创作进行深入钻研,在追求绘画形式风格多元化的同时,对特定主题和文化现象进行具体深入的探究,并且将群体叙事与民族史观引入个体化艺术创作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还能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教师应把自身对主题性创作的偏见去除掉,重视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这样不仅能使主题性美术创作焕发新的活力,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话语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也能讓越来越多的人近距离了解美术创作,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审美意识,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勇.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4):52-53.

[2]尚辉.重识主题性绘画的叙事特征与审美价值[J].美术,2018(9):6-12.

[3]于洋.新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的创作生态与时代课题[J].中国艺术,2017(10):22-29.

[4]吕乾圣.时代印痕:主题性绘画的创作研究[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1(2):78-84,2.

[5]陈青青.历史叙事与图像建构: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事件、场景及现实性[J].中国美术,2022(3):26-31.

[6]周志远,吴仕强.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思考[J].东方艺术,2021(5):74-79.

作者简介:

刘洪涛,硕士,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油画艺术。

猜你喜欢
高校美术民族精神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云南高校美术采风教学的应用研究
试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高校美术专业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互动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