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2022-05-30 10:48吴素华
天津教育·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师应技能评价

吴素华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演化。其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逐渐应用到初中数学学科中,这种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小组合作方式对启发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使学生自主思考,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小组合作的模式也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以初中数学学科为研究重点,对目前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

一、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合作学习与数学内容关系认识不足

目前,为了积极地将新课改理念渗透到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频率较高,但对合作学习与数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概念获得与自主练习的过程,而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反而会浪费课堂的学习时间。第二,部分教师认为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数学基础稍欠缺的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在形式上更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生之间合作的过程,在内容上更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忽视情感与态度的建立。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与数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清晰的认识,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自然引入,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获得长期、全面发展。

(二)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不合理

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根据教学的需要组建临时的讨论小组,这种非正式的小组一般按照前后桌组建起来的,而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讨论状态往往是松散的,并且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团队意识,也没有团队交流,自然不会形成整体的讨论结果。甚至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课堂秩序较为混乱,以此直接影响小组合作交流的效果。除此之外,小组分工也不明确,这样直接导致学生个人的责任感更为薄弱,甚至“搭便车”的现象常常出现。可见,小组组内成员分配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若有了明确的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内心便有了责任感,完成学习任务的效率自然变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深刻体会到各个职责的重要性,教师要定期轮换成员的角色,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缺乏对合作技能的培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对学习效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学生的参与度与学生的合作技能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在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并不善于表达对同伴的肯定,还存在部分学生不能遵守小组秩序与规则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主动性不足,缺乏对问题的反思,这些现象都直接体现了学生对合作技能的掌握不足。追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教师在课后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辅导,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提升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以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四)对合作学习的监控不到位

首先,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并未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所合作的知识,这直接影响了小组合作的效率。此外,在整个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仅仅等待着学生的讨论,而未能对小组的讨论进度进行及时监控,同时,也未能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所出现的问题。甚至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会讨论一会便停止交流,面对这一情况,部分教师也未能进行监控,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其次,对于小组成员讨论时间的把控也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主要体现在:由于独立思考的时间较短,学生出现一点想法,合作交流便结束了,甚至教师向学生直接灌输做题的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性的建立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因此,教师作为小组合作的设计者,应从各个方面及时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以此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合作任务。

(五)学生参与不平衡

目前,小组之间的讨论状态有几种:一人为主,其他成员表示沉默;有的小组则全程表示沉默;有的小组成员愿意发言的一直发言,不愿发言的一直不发言,甚至有的小组表现出两两交流。而造成这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不一,有些学生思考问题较为缓慢,语言表达能力较为薄弱,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能力等原因不参与,甚至很少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这些直接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不平衡。对此,教师应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帮助不愿参与合作的成员自主参与讨论中,以此使他们逐步建立主观能动性,并自觉形成合作、参与的强烈意识。

(六)教师评价不到位

大多数情况下,在小组总结表达时,教师规定小组一人汇报,若这个学生已经表达清楚,则意味着教学目标达成,这样直接造成评价结果呈现片面化的特征,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并没有总结、表达的机会,最终导致两极化严重。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仅仅评价最后的结果,而忽视小组合作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也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合作的方式以及小组之间交流的形式关注较少,直接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另外,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呈现单一化的形式,其中,主要集中于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而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彼此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这时,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能反映学生合作交流的状态,以便学生在下次交流中深入参与。

二、基于小组合作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具体策略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大多数教师虽然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积极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思维误区,对数学内容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还未建立清晰的认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对此,教师首先应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正确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数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为开展小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其次,正确处理数学课程内容。如在“单项式”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认识单项式的特征,自主总结出单项式的概念,教师遵循学生建立概念的规律,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即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为多少?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为多少?同时,在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做好对学生的监督与引导,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列出的式子,总结归纳式子的本质特征,体会单项式的特点,并自主建立单项式的概念。教师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并体会新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二)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活动开展的前提。尤其对初中生而言,异质分组与明确分工则是他们建立团体精神、保证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这样,不仅能使小组内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提升他们的参与性,还能提升学生的个人责任感,避免“搭便车”的现象出现,促进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以此保证小组合作效率的稳步提升。一般情况下,教师安排一个小组人数保持在4~6人,并且以异质为原则分组。在分工过程中,教师设置组长,同時增加其他分工,如记录员、发言人、时间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等,其中,记录员主要负责记录知识点;发言人作为小组代表,向其他同学与教师讲清讨论的结果;时间管理员负责提醒时间与合作进度;纪律管理员负责小组的纪律。此外,在分配角色时,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动态管理合作小组。同时,小组成员实施动态轮换,以此发展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也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力量,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自身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责任感。

(三)加强合作技能指导

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基础。虽然教师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重视程度却不够。对此,教师应加强合作技能的指导,并将合作技能的具体表现制作成一张表格,以直接反馈学生的行为。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练习中使用合作技能,以此培养他们合作与参与的精神。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熟练结合“去分母”“去括号”等方式解方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问题,即方程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的目的是什么?面对这两个问题,有的小组则出现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及时进行干预,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应从哪些方面考虑这些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移项法则,还能使他们灵活运用这一法则解方程,从而使他们全面掌握解方程的程序化方法。

(四)加强小组监控

教师应及时对小组合作的情况进行监控,其中,既包括对学生准备情况的监控,还包括对小组成员学习规则的制定。通过课前掌握学生的学情以及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与要求,不仅能及时帮助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还能避免小组合作秩序出现混乱情况的发生,使每个小组成员强化责任感,促进小组任务的高效完成。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开始前,教师将相关的导学案分发给每个学生。其中,导学案中不仅呈现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还包括探究的问题,即什么叫作乘方?乘方的结果叫什么?通过对导学案的预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有理数乘方的概念。而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则提出探究问题,即:102、103、104,(-10)2、(-10)3、(-10)4,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根据课前对乘方的理解得到一定的规律。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小组的监控,既包括对秩序的监控,也包括对讨论进度的监控,以此使学生自主建立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大多数学生愿意参与合作学习,并且他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收获更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实践中能深入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而影响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全方面思考与分析,切实把握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技巧,整合多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活动,以此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如对“有理数加减法”的相关问题,小组成员发表个人见解时,其他学生则需要认真倾听。同时,教师可结合有理数加减法相关知识提出阶梯形问题,即:小明从家出发向东走了2千米,又向东走了1千米,小明在家的哪个方向,距离家多少千米?小明从家出发向东走了2千米,又向西走了1千米,小明在家的哪个方向,距离家多少千米?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调动各个水平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把握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对“勾股定理”所涉及的相关数学文化与数学时,教师则及时地调整教学模式,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这样便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小组活动的高效进行。

(六)重视对小组的评价

在小组合作结束后,小组代表则将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时,教师应实施评价,并构建更完善的评价机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个人的表现情况,还要让学生发挥评价者的积极作用,对他人及自我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并找准个人不足,以完善自我。例如,在汇报结束后,教师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且注重对学生个人与小组评价的统一。此外,教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而评价的内容也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等多个方面展开。这样一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反思,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自我的客观认知,激发学生合作的自信心,还对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以此保证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也是学生智慧生成的发源地,对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活动的构建。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需要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小组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并建立清晰的理论概念,同时也要深刻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数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其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并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指导。同时,在小组合作中,教师需及时做出引导与干预,为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调动他们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各方面不同能力的提升。

(刘芸)

猜你喜欢
教师应技能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画唇技能轻松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