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2022-05-30 04:15张曼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自主课堂深度学习

张曼

摘  要:基于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升级变迁以及新时代大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变化特点,文章以高校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和课程特点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利弊及当前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以“深度学习”和“高阶学习”为目标的“网络自主课堂、现实思政课堂与经典原著拓展”互融互促教学模式,从而完善混合教学课堂的新生态体系,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一般模式特点和普适性路径。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阶学习;自主课堂;创新教学载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097-04

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背景

深度学习与高阶学习是二十一世纪在人工智能领域兴起新的研究方向,近来被学者引入教育教学领域而成为一个前沿话题。机器人从替代人类体力劳动逐渐转向了替代智力劳动,从而带来行业颠覆性改变,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第一代和人工智能去竞争工作的人[1]。因此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基于深度学习和高阶学习的混合教学研究方兴未艾,在机器学习向深度学习与高阶学习转向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奏,发挥好“立德树人”的核心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程的核心板块之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及践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课程包含72学时共计4.5个必修学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求实现本科层面学生全覆盖。

然而,现实教学实践中,在内容多、课时多、内涵体系丰富复杂的情况下,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随着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以及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引发的教学改革模式的不断创新,混合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常态化探索形式,促使传统课堂由封闭在教室内前后时空延展课堂教学流程,升级为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为主要模式的2.0形态。混合教学设计也超越了信息技术应用视角,开始倾向于从传统课堂转型和教学系统重塑的角度整体思考[2]。本教学创新模式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利弊思考和当前混合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等创新模式的实践效果再审视为基础,以期为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一般模式特点探索普适性路径,为完善混合教学课堂作出有益尝试。

二、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及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反思

概论课程作为党的治国理政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体系性地涵盖当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生态等诸多领域的理论问题与重大现实关切,具有高度的党性原则和政治立场,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意义。但目前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新兴的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均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在信息革命与教育革命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传统课堂模式落伍与创新探索乏力的双重挑战。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重困境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概论课程发挥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大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成效与育人成效均与时代发生了脱节,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概论课程体系宏大、内容丰富、课时量大,导致学生总体把握课程重点困难,学不深、学不透情况普遍存在。

二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关涉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对任课教师综合素养要求极高,但多数教师受限于自身专业、学科背景,部分知识点无法讲深讲透,教学中泛泛而过,影响整体课程教学质量。

三是庞大复杂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且与时事关联紧密,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深化,课时不断扩充的形势下依旧紧张,加上师资力量有限,课堂容量通常较大,教师为赶进度无法利用课堂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参与度低,容易陷入枯燥学习当中。

四是学生学习目标与专业背景不尽相同,不以“考公”为生涯规划目标的学生对概论等课程重视不足,以“完成任务”式学习为主;此外,大多数学生从中学时代开始长期接受“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此类课程带有抵触心理。

五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方式单一,内容理论性较强而实践、趣味性缺乏,创新探索不足,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诉求关联性不强,导致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鑒于以上原因,如何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优势,用模式创新弥补其弊端劣势,已经成为以概论课为代表的思政课程体系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混合教学被确定为“21世纪的教育模式”,被普遍视为教学新常态。它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与主动性,改善教学成效等方面日益发挥出重大的时代意义。但在现实的尝试与运行过程中,混合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等创新模式依然存在诸多困境和问题。

例如忽视传统课堂教学基础,过于追求形式创新而非实质创新,创新模式流于形式而适得其反;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学生缺乏混合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准备;学生以娱乐体验心态选择碎片化学习形式而导致学习浅层化;丰富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对知识深度理解的教学本质;依赖视频等新媒体讲解浅层知识而过渡到高阶知识存在困难;翻转课堂耗费大量学生参与时间导致课程进度缓慢;在线课程中“内容为王”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如只提供预备性、拓展性、补充性的学习资料,很容易使学生陷入知识学习的浅层化;缺乏对学生特征的关注和对学习内容的设计等。

(三)基于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教学创新机遇与挑战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都源于新技术、新形势的飞速发展而引发的师生两端适应性难题。实际上,当前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为教师的精准化学情诊断、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环境支持,也为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而“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也为自主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丰富的网络课程以及庞大的互联网资源打破了原有教学的时间、场所、师资等方面的限制,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网络上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各类信息也为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政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也进一步突显了信息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因此,基于现实教学实践和问题,探讨符合教、学两端师生实际操作,能够切实促进教学相长、实现育人目标的创新模式已刻不容缓。

三、“网络自主课堂+现实思政课堂+经典原著拓展”的混合教学一般模式构建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4]这就要求思政课要依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当代青年是在开放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国际视野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当代青年是网络原住民,网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种信息既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也会给他们带来诸多困惑;当代青年重视自我权利,喜欢就社会问题发表意见。概论课教学创新要根据当代青年的特点创设自主学习、开放探索和个性表达的教学环境。

(一)混合教学创新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是理解过去,把握变革对象的优缺点,利用精细化教学流程,明确创新改革起点。

二是立足当下,理解创新变革服务对象,把握学生学习方式变迁规律。

三是面向未来,明确创新改革方向,面向信息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生命教育。

“网络自主课堂+现实思政课堂+经典原著拓展”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思路如下图所示:

(二)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混合教学一般模式设计理解

线上自主课堂:一个学习单元可视为一个教学小周期,包括基于掌握学习理论的线上自主学习,将传统教学精细化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碎片化知识点”等教学环节继续保留,保障学生达成知识点的“基本学会”。

调整过渡:包括评价与反馈等环节,功能主要是明确线上学习结果,确定线下学习起点,从而调整线下教学设计。

现实思政课堂:将线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结构化整合,培养高阶思维的作业和社交化、具身化活动,即“进阶式任务”,置于课堂主体,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多种学习支持在场情景下开展知识外化,达成深度学习,实现线上线下优势结合。在形式上大胆尝试新的教学载体,以形式带动实质,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引起学生关注和兴趣;以模块化学习和问题教学法、互动参与式课堂为内容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最大化实现课堂效果,发挥思政课程主阵地作用。

经典原著拓展:目的是深化学习效果,进一步达到“深度学习”与“高阶学习”目标,结合思政课程特点,加深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整体性、真理性、原发性的理解,同时与下次课高度衔接,带着深入的思考与问题进入一下个教学周期,形成完整闭环。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度融合课程思政

以概論课为例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模式,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规范学生行为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概论课作为思政课,课程内容本身就重在育人,概论课的课程思政在于更加精准地实现育人功能,即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学生的个人实际,学生的专业实际,学生的学校实际等具体情况,并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让学生能够将概论课所学内容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以致用。通过知识关联和学科关联促使学生坚定专业自信、专业自强,学有所成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效果。

思政课程体系创新改革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现实课堂与自主课堂有效统合,把思政小课堂和设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将社会资源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打破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等界限,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融通,以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育人工作的渗透力和实效性,增强课程吸引力,教育和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打牢人生根基,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与理论思维,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五、创新模式的一般适用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以概论课程为代表的思政课程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渠道,对于实现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般性特点和普适性教学模式应用场景。

新时代青年具有鲜明特点,知识体系尚未健全,价值观尚未稳定,意志尚显脆弱,情感尚显稚嫩,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较强。新时代青年是个性的一代,成长需求多;是“夜行性动物”,自制力较弱;是互联网原住民,网络影响深、依赖强;是市场经济原住民,注重务实;是经济全球化原住民,思维视野开阔。因此,这些基本形势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在此意义上,本教学创新模式建构体系从深度学习框架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课堂——学生——教学目标”三个维度分析解构,并对“模式创新——资源获取——内容丰富”三个维度重新建构,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自主课堂+现实思政课堂+经典原著拓展”的混合教学一般模式,推进传统课堂的“碎片化流程”和“精细化流程”向混合教学课堂“线上线下优势结合流程”转变,聚焦于概论课的混合教学系统化设计,即基于基础知识点的线上课程精细化设计;基于学习结果的线上线下联结设计;基于进阶式经典原著拓展的高阶深度学习模式综合设计,最后从“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一体化建构”的思路探索该模式的一般推广性意义,对于促进思政课程体系教学成效、对于促进形成“大思政课”格局、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永海. 深度学习视角下混合教学系统化设计与体系化模式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2021(11):77-87.

[2] 丁妍,范慧慧,等. 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质量与倾向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21(01):107-114.

[3] 李逢庆,王政,尹苗. 智慧课堂的嬗变与趋向[J]. 现代教育技术,2021,31(09):13-19.

[4] 习近平. 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22-05-11.

[5]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4-16.

(荐稿人:詹义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自主课堂深度学习
巧借民俗加强语文情感教学探究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提高语文课堂的活力与实效研究
“教”与“学”结合,构建高效自主课堂
微课有三大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