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特点 感受语言魅力

2022-05-30 04:37王胜红
天津教育·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王胜红

如今新课程改革语境下,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能力的培养事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启迪功能,初中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如何建立有效的阅读教学机制,将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质效。其中,文本解读属于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依托文本解读的特点及优势,将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实现多元化素材的促进作用,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并实现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大有裨益。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

(一)对文本解读的理解有误,忽视了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初中语文阅读中文本解读实质上是教师、学生及文本进行深层次互动的过程,深刻感悟与尊重文本是解读的根本性前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自我特色行为展现的过程。但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并未深刻认识到“互动”“自我特色阅读”深层次的内涵,导致文本解读偏离了最初宗旨。例如,《愚公移山》阅读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指出愚公不尊重自然、环境意识差、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对于这一想法教师认为是一种创新性阅读。然而,这一观点同文章主旨相违背,严重歪曲了“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真实内涵。

(二)以“拓展迁移”为由,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

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教师适时调整与创新教学思想与方法,在新课改要求下,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并对教学内涵精心深化。语文教学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是语文源源不断的源泉。所以,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导入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充分彰显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所以,“拓展迁移”则成为语文教学的关键性环节,教师持续地丰富文本资料,实施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充分彰显出语文知识的丰富性特征。实际上,这一种“拓展迁移”教学方式不具有实质性价值,只是一种单纯的模式化过程。拓展迁移式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以作品为切入点,在拓展过程中应适时地回归于教材,引导学生对文本含义进行深层次解读与理解。如果脱离了教学本意,一味地注重过程行为而忽略了阅读的根本意图,这样的拓展迁移意义便不复存在。

(三)文本细读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理想

语文阅读文本解读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整体思想精髓,但是大多数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往往要求学生在简单阅读文本后允许学生挑选自己欣赏的语句进行重点分析,或选择出自己喜爱的段落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但是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有效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却不尽如人意。纵观语文课文,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性,在语言、结构安排与思想等方面都值得学生认真学习与借鉴。这一种粗略阅读方式难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与分析文章,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并未同文章整体进行联系,只是片面地理解文章内容,未深刻、透彻地领悟文章思想与精神。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一)从细处揣摩文本词句,用心品味语言特色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这与作者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关系,对此需要通过细读文本来理清文本脉络和重点,然后才能将自我思绪带入文本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蹒跚”“探身”“爬”“攀”等几个动词和“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布小帽”等几个形容词,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老年父亲给自己儿子买橘子的情景,呈现了一个慈祥的父亲形象,作者的写作能力很强,观察十分细致。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那是因多年后,在阅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作者深有感触,进而创作了这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作者的创造冲动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而是通过自己敏锐的直觉,顺其自然而发生的。通过一件小事情、几个小细节,回忆了一个慈祥的父亲。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心观察与留意身边所发生的人和事,培养其敏锐的直觉能力。

又如,《那树》中重点讲述了人类在获取树的恩惠后,又将其砍掉的过程。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出对“那树”的惋惜之情,且重点感慨人与自然、城市发展之间十分复杂的关系。对于该文章而言,写作手法主要采取了托物寓意,表达方式则采取了叙述和描写。对阅读细节而言,“那”是整个文章的细节之一。“那”是一个指示代词,其同“这”均能指代树,为什么不用“这”呢?另外,“这”更有亲切感,用起来不是更合适吗?引导学生阅读与分析后认为,从时空角度分析“那”字更加合情合理:其一,由于树已经被砍掉,已经是过去式;其二,树已经被移走,从当地人的视野中消失,是一种空间层次。所以,“那”更能表达出往事一去不复返的情感。对于这一细节,教师再次提问到:既然是“那”字,那么文章中是否还存在一些表示回忆的关键词、语句呢?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与寻找,发现了“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这一总结性话语,并在文章结尾处以简单的语言阐述了人们对“那树”记忆的消逝。指导学生对“那”字分析后,学生可发现整个文章主题、情感、形象同“那”关系密切。从整篇文章分析的层次上对字词进行解读,可切实感受到文章中各细节之间密切的关系,从细节中获取整体,從整体中感受复杂的细节。

(二)情景导入着手,深挖阅读文本

要想实现深度阅读,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阅读上,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阅读文本的内容情景中,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思考。例如,《背影》蕴涵了对父亲深刻的爱,而通过本文的学习,也要让学生能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从而感恩父母。在本堂课伊始,笔者让学生回忆我们的父母有哪些言行让人难以理解?以“回忆”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印象,并加深对父母情感的认知;然后以“难以理解”让学生能从父母“表面化”的行为去深思父母行为中蕴涵的“爱”。对此,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拓展文章背景,其实作者对父亲的不满远不止文章中所描写的那样,在其小时候,父亲的行为就引发了朱自清的不满,但是,父亲真的那般不堪吗?为什么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根据作者语言以及相关描写深入探究字词蕴涵的深意。在学生理解阅读之后,为学生播放优秀的朗读音频,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使之更深刻地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父亲背影,感受到了其深层的爱,那么后续是怎样发展的呢?这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相关资料,通过拓展资料,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爱。

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乐园”的实质含义是“快乐的园地”,若没有结合情境描写,估计大家都会认为这里所提到的“乐园”是好玩、快乐、美好的地方。然而,通过作者所描写的情境得知,“乐园”实质上是一个“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对此,我们感到十分疑惑“为什么如此荒废的地方却被作者誉为乐园呢?”原始内涵同情境相矛盾,以此为切入点,便可轻松地理解出“乐园”在如此情境中的另一层含义:即便到处杂草丛生,然而这里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小时候在这个园里面发生了大量有趣的事情,这便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乐园。从这一情境中的字词句描写能读出言外之意。

(三)努力挖掘文本特色,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大部分都文质兼美,质量上乘,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这需要学生去仔细品味,去感知文本之美。所谓审美鉴赏能力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文本语言的一种感知、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与素养。为了培养初中生这一学科素养,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重视对文本特色的挖掘,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充分的感知,在反复阅读理解与感知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情感价值得以丰富,逐步提高审美水平与鉴赏水平。具体来说,阅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外在美,特别是在一些诗歌、散文教学中,通过诵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以朱自清先生《春》这一篇散文为例,课文开头就连用了两个“盼望着”,充分反映出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以及希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作者将春天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文字中都流露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另外,文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在读者脑海中轻松勾勒出一幅春日美景。又如,《白杨礼赞》文章中,抒情重点在于张扬白杨树“不平凡”。针对这一点,作者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等方面凸显出“不平凡”的特性,高度赞扬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但是,作者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写景画形,“神”才是“礼赞”白杨的切入点,白杨的象征意义只是在“形”中若隐若现,还需大胆想象进行补足。对“神”的描写,作者一反暗寓之辞,选择在议论与抒情中直接陈述白杨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对此,在教学中教师一边指导学生诵读,一边指导学生思考,体会课文所流露出的情感美,并尝试学习这种情感表达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字创造能力。

(四)拓展文本揣摩角度,培养个性化解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使其能深刻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学习如何精准地表达语句,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同时,仔细阅读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也有利于他们生活经验的激发,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关键词、句展开思考探究和分析,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帮助他们牢固记忆阅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教师可从菲利普夫妇对我的叔叔于勒“好心的人—善良的人—贼—讨饭的人”等不同的称呼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展开分析,根据称呼的变化探究菲利普夫妇面对于勒时为何前后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态度上的变化。又如,《再别康桥》教学中,教师选择“再别康桥”中的“别”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与思考诗人“别”的内容。针对这一点,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指出,诗人是在同“云”进行告别;而有的学生认为,诗人是在同“梦”进行告别。诗人到底是同谁作别呢?学生疑问重重。再如,诗歌中开头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尾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里开头的“轻轻”同结尾处“悄悄”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当学生第一次阅读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然而并不是那么明确。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开展阅读,学生便会细细地揣摩这首诗,深刻感受到《再别康桥》中作者细腻的情感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对此,指导学生从不同于以往的角度展开揣摩、分析,能加深他们的个性理解,促进阅读教学成效的提升。

(五)以写促解,在习作中领悟文章蕴意

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板块,两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对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控好时机,适时引入写作训练,通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增强对文本的解读。例如,在教学《一颗小桃树》课文时,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比较阅读,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入了解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与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在教学时,要求学生边默读边勾画文章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小桃树的深情,然后摘抄下来,并思考这些句子是不是仅仅是在描写小桃树,还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要主观打断学生交流,而是在确保课堂秩序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思考、交流,当有小组成员交流陷入困境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给他们提供一些线索,或是引导他们从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这样的交流才会更有效果。通过交流探讨,知道小桃树的坎坷经历与作者相似,同时也包含着对奶奶的思念,而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使作者明白了只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会战胜困难。接着,教师总结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一棵小桃树在逆境中生长的经历,歌颂了小桃树不畏艰难,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写作,在强化写作技巧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强化文本解读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要深入全面地了解一篇文章,就必须依赖于高效、细致的解读,通过让学生与阅读素材深入地交流,更好地挖掘文本中的深刻内涵与精神实质。当然,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也应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尝试,利用文本解读的方式指导阅读,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转化效果,以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刘芸)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