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视野下《窦娥冤》的深度教学

2022-05-30 08:23高小慧
美与时代·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窦娥冤三维目标深度教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文章首先对三维目标的含义和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并分别从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寓教于乐的教学观和以人为本的育人观三个方面对《窦娥冤》进行深度教学,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善的人。

关键词:三维目标;《窦娥冤》;深度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明清小说教学与现代德育探索”([2019]—JKGHYB—0002);郑州大学线下精品课程一般项目“元明清文学史”(2019XXJPKC077);郑州大学2021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一流大学”建设背景的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索”(2021ZZUJGLX084)研究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号召:“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1]我国教育部提出的“三维目标”也在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智慧本领、拥有完满人格、具有正确价值取向、对社会有用的人。“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罗列叠加,而是一个紧密结合、环环相扣的整体,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三者之中,知识与能力既是过程与方法得以实施的基础,又是承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机体,不可不说是任重而道远;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纽带,缺之则成一盘散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巧妙渗透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实施过程中,可谓见缝插针。总之,作为基础目标的知识与能力,核心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作为终极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紧密依存,共同努力实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一、三维目标的含义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所学科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身为一个学生应履行的最基本的义务,也是处于教学目标第一位的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对于语文课程来说,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和道德意识,逐步成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完善的人是其基本目标。

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即把学生当作知识传递过程中被动的、单向的接受者,无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采取枯燥的讲解型教学方式和题海式训练战术,学生只是埋头苦学、死记硬背,根本不知学习甘味,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现在,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把知识的呈现和能力的训练打造成为一个学生积极探索知识、主动运用技能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和能力的训练更加多元化、丰富化。学生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学习也成为一个不断积累感受和体验、逐步提高语文素养的实践过程,这不可不谓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当然,也只有这样做,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从而爱上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现代汉语词典》对“过程”的解释是: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历的程序;对“方法”的解释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也就是说,“过程”是指事物发生改变所经过的一系列程序和流程;“方法”则是指为解决发生变化途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所采取的计策和谋略。同理,若想完成新课改的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我们就必须重视过程和方法。知识就像一个五光十色的海洋,那里充斥着各色各样的鱼蟹珠贝,但它们肯定不会自己蹦到我们的手中来,因此就需要我们主动动手操作来收获奇珍异宝,化为己有。学习也是如此,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探究分析、操作实践、解决论证等程序,真正地将知识吸收内化,使“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妥善连接起来,最终实现外化,进而提升个人素质。

“教学”分为“教”和“学”。“教”即传播、引导、促进学的行为,教必须立足于学;“学”也即接受、内化、反馈以致再创造的行为,学的过程和教的过程要一体化。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课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过程与结论的关系,要充分展开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的过程,重视学生逐步形成对于课文看法和观点的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走向结论过程中的知识建构和情感体验,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是新课改实施下对于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宏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种主观的认知,很难像客观存在的“知识与能力”那样以具体的分数给予考核,它更侧重于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是个体对于自身、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一种丰富而又深刻、高级而又神秘的复杂情感体验。强制性的讲解灌输是肯定不会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会适得其反。对于这种主观性认知的培养应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逐步渗透,积土而成山,积水而为海,聚沙而成塔。

众所周知,語文教学内容往往充满着人文性和情感性,这也正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实际上,尽管语文教学内容大量存在这些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仍与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和认同密切相关。对于这些因素,需要学生不只是“知之”,更应“好之”“乐之”,也就是来自学生个人的内部驱动性,与学生自身的外部体验性相互配合,一种性情的改造和人格的提升才能在不断地感染熏陶中得以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积累经验,注重提升自己引导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三维目标”中三者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新课标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启示。以往的模式存在只重视知识或主题思想,教学设计更多关注教师的行为,教学实施更考虑教材内容和教学流程本身的问题,而三维目标的确立则是站在学生立场重新审视教学,切实注重以生为主,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内在思想和精神。

目前,对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已有多种见解。例如:日本学者梶田叡一曾以“四层冰山模型”的形象比喻来模拟三者之间的关系[2]。在他看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三者之间通过从表层到深层的不断循环作用,促使扎实的基础学力的形成。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的汤国平表示在三维目标的落实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其中,并通过“过程与方法”体现出来[3]。也就是说,他认为这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

不管认为“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还是认为“三维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我们都可以说,这三个维度的任一维度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不能缺少。这三个维度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提升、形成完满人格,进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的三个有力支撑。正如一个三角支架,它们朝着同一目标相互发力、共同作用,直达三角顶端,促成一个饱满的圆点的合成。这也说明,三个维度之间不是单一流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交融,循环往复,且在流动过程中整合最佳资源,不断纠正偏颇,进行自我调节,发挥最大价值,实现最高目标。当然,这种整合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正所谓:人要有所执,方能有所成。只要多学习、多思考,这种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三、《窦娥冤》的三维教学设计

(一)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窦娥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此单元所收录的都是中外戏剧作品,包括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故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表明应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戏剧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而大家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最多的乃是散文、诗歌和小说,对于中国古代戏剧在课本中还是第一次见到,且文本节选内容较多,专业性较强,所以学生对于戏剧冲突的发现和把握、悲剧意义的感受和理解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讲授关汉卿的《窦娥冤》时,我们应切实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紧密联系学情,从戏剧最基本的概念教起。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生活情境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4]。《窦娥冤》的故事经常作为电影或电视剧的情节被搬到大荧幕上,且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所以同学们对于《窦娥冤》的大体情节比较熟悉,加上课前阅读,已具备一定文言知识的高中生完全有能力复述出《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明白这个剧本所讲的乃是一个备尝人生苦难的善良妇女窦娥被无故冤死的悲剧,老师可以此展开深度教学,讲述《窦娥冤》的故事原型。《窦娥冤》全称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有关它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后来干宝的《搜神记》又把人物姓名进行补充交代,并完善了故事情节,关汉卿在写作这部剧本时,渗透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对其进行艺术再创造,所以它已经没有历史传说故事的虚幻,而给人以生活本真的感觉。

之后,由复述故事情节所引发的一系列关于这个剧本的作者是谁、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剧本、这个剧本优秀在哪些地方、以此为代表的剧本又有哪些体制特征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论语·雍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65教学的最佳状态莫过于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在教授本篇课文时,因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窦娥的故事,离大家的生活更为贴近,所以在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后,也就很乐意去探究与它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那么教师也就可以顺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生平、作品创作年代特征、作品独特之处以及以《窦娥冤》为代表的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不知不觉,教学所需要实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在无形中达到了,且效果甚佳。

(二)寓教于乐的教学观

袁孝亭教授表示:科学方法是学习和研究科学问题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作出解释论证、解决问题等所遵循的途径和使用的手段[6]。从最初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5]1“温故而知新”[5]17到朱熹创造“心到、眼到、口到”学习法,再到毛泽东“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的“四多”学习法,以及茅盾“粗读、精读、消化”的读书“三遍法”,乃至现在的“艾宾浩斯记忆法”。古往今来,大家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事实强有力地证明: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事半功倍。所以教师也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最著名的悲剧,堪称我国古典悲剧典范。剧中,关汉卿语言本色自然,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他不务机巧,不事雕琢,创造了一种富有代表性的真实自然、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如《窦娥冤》中这段普通的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則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如此朴素平实的说白,与窦娥这个柔弱善良、孤苦可怜的封建小媳妇的形象是多么贴合,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人为的修饰,就像生活本来的面貌。也正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话语,深刻地表现出这个尝尽人生苦难、恪守妇道的封建小媳妇的低贱地位和凄惨命运。同时,关汉卿作品语言本色的风格还通过人物语言的性格化表现出来。如桃杌一上场,四句引子:“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清查案卷),在家推病不出门。”直接挑明他贪婪成性的性格,一语中的。如《窦娥冤》中赛卢医出场,“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一个庸医的形象迅速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中被塑造出来,栩栩如生。因此,对于作品语言的学习可以诵读为主线,在诵读中设疑并进行讨论。朗读时分生、末、旦、净、丑等角色,加上宾白和科范,使学生仔细品味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进入情境之中,切身体会窦娥的艰难困境,从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触,感受到剧本层层递进的悲剧力量。

剧本语言的欣赏可以采用朗读法,对于剧本内容的理解则可以采用表演法。以表演带动评价,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既生动有趣又高效有用,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作品主题的感知也更为准确深刻。例如最后关汉卿安排的三桩誓愿的情节:第一愿:血溅白练——四下里皆瞧见,冤情委实不浅;第二愿:六月飞雪——免着我尸骸现;第三愿:亢旱三年——官吏无心正法,百姓有口难言。这三桩誓愿都是完全不合情理且无法实现的,但作者关汉卿为什么仍然坚持这样写呢?而且第三桩亢旱三年不仅使官吏受苦,还连累广大百姓,这样写难道不会损害窦娥的形象吗?这些问题看似难以回答,但同学们在经过自己表演和讨论过后,都能够得到统一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作者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概括描写现实生活中那些受压迫者所具有的的斗争精神,而又使其理想化,这也让他的剧作总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正是因为这些誓愿的不可思议、难以实现,才强有力地说明窦娥所受冤屈之大、之深,也显现出作者想要使百姓有地诉冤,使贪官无处藏身,使天下一片大白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更能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悲剧之美和悲剧力量。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应谨防本末倒置,我们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思想教育课,也不能使语文课变成表演形体课。不能只顾形式上的新奇有趣而忽略了语文课的本质内容。教师应把握好分寸,掌握适度原则,做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使语文知识与课堂活动妥善结合,利用开展活动的优势,发挥语文最大的价值,促进学生真正成长进步,完成在三维目标视野下的深度教学。

以上仅是对教材部分内容学习方法的举例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想象法等多种灵活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对于戏剧的兴趣,从而产生乐意学习戏剧的动力,悦纳戏剧相关知识。

(三)以人为本的育人观

情感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狭义的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紧密结合的一种既复杂又稳定的态度体验[7]。态度指个体通过后天习得、逐步强化产生的对某一个现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的心理倾向[8]。“价值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解释为: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综合以上概念,我们可以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出表明现代教育更关怀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注重以人为本,希望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掌握书本知识,还能通过学习形成对外在客观事物的正确的态度和看法,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若想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思想、有价值的公民,那么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和培养则必不可少。但这种熏陶和培养不能是刻意为之,而是需要在实施一维目标和二维目标过程中,循序渐进地逐步渗透,让学生个人在文本学习中主动获得和接受,无形中受到影响,进而外化为思想行动上的贯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剧本中的各色人物已经产生明显的情感态度,例如对窦娥的同情、对张驴儿的厌恶、对桃杌的痛恨等。同时,通过表演学生也更能深刻地感受窦娥所处困境,如剧中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卖为童养媳,十七岁成亲,婚后不到两年又沦为寡妇,从此和婆婆相依为命。后又因糊涂婆婆而遇上无赖张驴儿父子,逼婚不成反被诬,贪官桃杌一纸把活窦娥变成死冤鬼。窦娥为证清白许下三桩誓愿,死前只哀求半碗浆饭一陌钱。這世间还能有比窦娥更苦更难的人吗?不需老师多说,学生早已为窦娥的遭遇愤愤不平,迫不及待地想要像作者关汉卿那样严惩贪官桃杌、打击无赖张驴儿,替窦娥洗雪沉冤,还天下一片清白!回过头来,我们会突然发现,同学们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明白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这不恰巧说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相互渗透,完美结合,共同实现了教学目标吗?

当然,以上还只是浅层次的情感体验,对于感知作品深层次的文学意义,还需教师耐心的指点和引导。例如:剧中窦娥始终是逆来顺受吗?她都和谁做出了哪些抗争?窦娥所受委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窦娥冤》的文学精神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比较具体而深刻的问题,以目前高中生所接受的教育还不足以发现和解决,因此就需要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探讨分析,从而深化文章主题,提升教学质量。经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家知道《窦娥冤》一剧中的窦娥、窦天章与作者构成一种微妙的镜像关系。《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其中的生活准则、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的气质和禀赋。正如郭沫若在《蔡文姬·序》中所说:“蔡文姬就是我。”我们完全可以说,窦娥就是关汉卿。窦娥的控诉,饱含着关汉卿的愤懑不平。《窦娥冤》就像一束投向三棱镜的光,能够折射出许多原本被隐匿了的色彩:它既批判了元朝的婚姻制度和社会风俗,又批判了元代吏治的黑暗,同时也揭示出“九儒十丐”的知识分子的悲惨境况。因其深远意义,从明代万历年间,剧作家叶宪祖把它改编为一部三十三出的传奇——《金锁记》;后来京剧又据《金锁记》改编成折子戏;现代地方戏曲和曲艺也创作出很多以“窦娥冤”为题材的作品。为满足学生阅读关汉卿其他作品的需求,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其他代表性作品,如以《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这些多侧面地反映出元代的社会矛盾;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爱情剧,这些多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揭露封建制度的虚伪与无情;还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这些作品多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展示时代光辉。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学生阅读的需求,开阔了视野、扩展知识面,也进一步强化了教学效果。对于其它科目的教学,也应多多补充和增加课外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是一种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统一起来的表现[9]。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脱离这三个维度之中的任一维度,更不能将它们拆分为三个环节独立操作,应使三者互为凭借,紧密结合,共同促使终极目标——培养成一个完善的人——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86.

[2]梶田叡一.学力观与评价观的转换[M].东京:金子书房,1994.

[3]汤国平.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6(9):71-73.

[4]卢芙蓉.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袁孝亭.准确理解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J].地理教育,2009(1):4-5.

[7]心理学考试大纲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9]刘启迪.课程目标:构成、研制与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04(8):24-29.

作者简介:高小慧,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窦娥冤三维目标深度教学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