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2022-05-30 10:48徐光明曾宪瑛甘甜邓钰黄晨玲
江西教育A 2022年6期
关键词:上高县教学点学校

徐光明 曾宪瑛 甘甜 邓钰 黄晨玲

上高县位江西西北部,素有“赣中粮仓”之称,是一个人口仅有38万的传统农业县,是一个至今未通火车的革命老区县。就是这样一个县,却办出了老百姓认可、师生点赞的教育。

全县每年约6万名中小学生,择校到外地上学的人数微乎其微,相反,目前在县内就读的外县籍学生却有2300多人。

2015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后,上高持续发力,2017年以来,每年新建两所学校,县城增加学位两万余个,农村学校整体搬迁、改扩建项目持续推进。

2019年,上高被评为“推动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积极贡献的集体”,随后又连续三年在江西省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教育发展”考评中名列全省前10位。如今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4%、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4.6%。

小县上高在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贡献在何处?何以做到“小县办好学校,小县办强教育”?记者深入上高,见证变化,寻求答案。

打造“十分钟”上学圈,在家门口上好学

早晨7点30分,上高县敖阳小学的舒婷老师早早地赶到银海公交站,这周是她轮值跟车护送五(11)班的学生到校。

8点,公交站附近的学生陆续到齐,专线公交准时发车。

像这样的学生专线公交车还有10辆,根据学生住的远近,这11辆车分不同的线路和车号同时从出发站发车,浩浩荡荡地驶向同一个目的地——上高县塔下小学。10分钟左右,上高县塔下小学校门口停车场就被公交车停满了,一队队学生有序下车,开始他们崭新一天的学习生活。

这是上高县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全力化解城区学校大校额、大班额的一个缩影。

塔下小学原来是一所乡镇小学,虽然建校时间长、文化底蕴深厚,但老、破、旧成了不争的事实。因临近城区,学生往热门学校跑,这里的生源逐渐减少。这几年,乘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东风,政府投入2000万元,对学校综合楼进行扩建,并对食堂、寝室全面升级改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2021年9月,学校按照县直学校管理,学生人数从原来的325人增加到现在的1130人,除了本地学生回流外,还有一部分就是敖阳小学和锦阳小学分流的学生。

除了学生,所有带班老师也都跟着一起过来。与此同时,敖阳小学和锦阳小学分别安排了校领导在塔下小学蹲点值守。

“面对困难办法总是有的。我们从去年6月就启动了摸底工作,7月做好准备,8月陆续报名。当时想着就是要把工作做细、做到位,努力让家长放心。”敖阳小学校长李庆明介绍道。

“开学第一天,专线公交车后面私家车排起了长龙,成了上高县城的一种‘奇观,因为家长不放心啊。磨合了一星期,我们根据家长、学生的意见调整优化路线,交通部门配合疏导,很快家长就彻底放心了。”敖阳小学工会主席卢祎旻笑着告诉记者。

据了解,专线公交车由县政府统一安排,县财政兜底,学生一天只要掏2元钱,就解决了上下学出行的问题。

“中午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学校就餐,为了让家长放心,我们定期组织家长陪餐,让家长眼见为实。”塔下小学校长李丽梅介绍道,“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状态还是老师的精神状态,三所学校的磨合都渐入佳境。所以,辛苦一些也是值得的。”谈到目前学校的管理,李丽梅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

如果说塔下小学是上高县城区薄弱学校升级改造的典型,那么,在它变大变强的背后,是整个上高县自上而下举全县之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稳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

“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上任不久的上高县教体局局长冷报田感触很深。为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上高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委书记、县长两位主要领导任“双组长”高位推动机制,开创了江西省县级政府坚持顶格把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之先河,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全面保障教育资源配置。全县强化教育工作的“四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学校建设优先保障、教育信息化优先建设;积极创新构建“五三一”义务教育学位供需动态研判协调机制,即提前五年根据学位预测规划配套学校硬件设施、提前三年做好学校建设保障、提前一年做好学位供应。据统计,近三年来,上高縣共统筹各类建设资金12.6亿元,划拨土地457亩,用于支持城区学校建设,新建中小学7所,扩容中小学14所,新增学位23800个;开展“功能房”改造专项攻坚行动,新建或改扩建功能教室近500间,为学校开设特色校本课程提供有利条件。

“现在老百姓一听说是建学校,都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也好做很多。有所学校从破土动工到交付只用了8个月,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上高县教体局校建办主任肖晖感慨道。

这所快速建成交付使用的学校是位于县城西面的向阳小学,学校建设总投入近8000万元,占地50亩,体育运动场馆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于2021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不同于其他新建的学校,向阳小学是由百年名校河南小学整体搬迁至此的。

“搬到新学校后,我每周都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我最喜欢电子百拼课,在那大家相互交流合作,很开心。”三(4)班的学生沈浩翔兴奋地告诉记者。“我最喜欢现在学校宽大的操场。我喜欢体育,喜欢锻炼。在操场上,和同学们一起运动、一起欢笑,那里记录着我们最快乐的模样。”五(3)班的学生吴炫彤腼腆地说着。

“搬与不搬有着天壤之别。现在学校有多媒体教室61间、功能室36间,包括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各5间,科学教室和综合活动教室各两间。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我们利用丰富的社团活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我们的沙画课就很受学生欢迎,到了下课的时间大家都不肯走。”向阳小学校长李鑫介绍道。下一步,向阳小学要把百年校园精神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相结合,打造“和美”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上高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到城区购房、落户、工作、生活的人越来越多,解决随迁人员子女就近入学、上好学问题成了重中之重。青阳小学作为小区配套学校,解决了周边上高花园、都市江南等新建楼盘居民子女的就近入学问题。学校基础建设投入近5000万元,占地36亩,于202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生人数目前有1572人。

“作为家门口的学校,我们就是要不断提升家长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他们把孩子交给学校、安心去上班。”青阳小学校长简勇介绍道。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参与社团活动和食堂管理,和孩子们同上一堂课、同吃一餐饭。

“2019年学生人数突破新高,达到4930人,是典型的大校额。2020年、2021年生源陆续开始分流,按新学区分流到附近的几所学校,现在我们学校校额控制在2000人左右。”敖阳小学校长李庆明回忆道,“派出去支教的都是骨干教师,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敖阳小学。其实,帮他们也是在帮我们学校,帮助我们化解大校额。”敖阳小学作为县城老城区的老校,这两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配合青阳小学、锦阳小学做好学生分流工作。

上高县制定出台了《上高县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成了五大协作型教育共同体,基地校分别为上高中学、上高五中、实验小学、向阳小学、敖阳小学,教育共同体采取“城校带乡校、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协作模式,有效地推进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在学校管理方面,教育共同体学校的校长每学期交叉调研1周时间,至少提炼1个主题、提交1份调研报告、召开1次学校管理经验分享交流会;分管教学领导每学期交叉上1节示范课;学校每学期至少进行1次思政课观摩或开展1次德育专题培训、德育论坛或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

在课程建设方面,教育共同体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校本特色课程展示评比活动,每年举行1次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展示活动,每学期开展1次教学问题征集。

在质量提升方面,教育共同体学校主要学科每学期至少进行1次公开课活动,运用“上高县中小学活力课堂教学质量监测单”量化评估课堂教学质量;教育共同体基地校与成员校每学期进行1次联合教学质量监测,集中召开质量分析会,诊断、反思教学问题并研究改进措施。

在家校协同方面,教育共同体学校每学期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联合家访活动,创新家长会活动形式,引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如今,上高县城区学校已织密一张网,细化到城区的每个街道、小区和家庭,大班额、大校额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愿景已经实现。

文化成了学校最动人的符号

“我们想看一所最差的农村学校。”

“没有最差,只有最偏远的。”

这是采访中一段真实的对话,回答记者提问的是上高县教体局党委委员陈泽生。

对话结束后,他就带着记者,驱车向西近两个小时,直奔宜丰、万载、上高交界处、离上高县城最远的两个乡镇学校——镇渡中心学校、田心中学。

原来在上高民间对教育有个“玩笑话”:将上高县县城往东、靠近南昌,民众重视教育、学习氛围浓的地方称为“东部地区”;而像镇渡乡、田心镇这些离县城远、学习氛围不浓厚的地方,便成了百姓口中的“西部地区”。

田心中学的一名学生因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没有养成习惯,好好的校门不走,总爱翻围墙。老师无奈只能给其父亲打电话沟通,只得到“你们打110吧”一句话。

田心镇的留守儿童多、离异家庭孩子多,离集镇远,孩子基本住校。在这里教了几十年书,校长经常听到家长嘱托“这孩子没办法,只能靠学校、靠老师”。

开个家长会,一个班能来一半家长实属难得。

所以这儿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承担控辍保学的任务,扮演留守儿童“代理爸爸”“代理妈妈”的角色。

如何将这样一所边远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好?

“我们说上高最大的优势就是上高人,田心最大的优势就是田心人。为此我们在‘田心二字上下功夫,提炼出‘思文化,引导学生做‘善思考、有思想、留思念的田心人。”

“思文化”成了田心中学最亮丽的风景:利用校园宣传栏、雕塑、花园、长廊等宣传“思文化”,开发“思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近年来,上高县委县政府在乡村教育上很舍得投入,城乡教育实现了硬件上的均衡。特别是近三年,上高县投入2.2亿元改造乡村学校,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塑胶运动场全覆盖,小规模学校实现标准化;投入近1.2亿元进行教育信息化改造;率先在全市实施农村教学点营养午餐工程,按照县、乡财政和家长共同承担的“2+2+1”经费保障模式,即县级财政2元、乡级财政2元、家长1元的标准分担,为全县101个村小(教学点)5000多名学生提供“一荤一蔬一蛋一汤”的营养午餐。仅此一项,县财政每年就要支出500万元。

走过“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的阶段,改革迈向优质均衡的深水区,下一步怎么走?

上高县的答案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驱动,加强“软硬件”建设,打造“一校一品”主题文化,让每所学校结合自身特色扬长避短,走出特色发展之路;让每个学生结合自身特长,找到合适的教育,为人生奠基。

制订《上高县中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上高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充分挖掘当地历史人文、自然资源,各校根據上高县情、本校校情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并积极开发舞龙、剪纸、藏书票、版画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几十门校本课程。

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即便是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也能找到适合校情的内涵发展之路。

鼓点紧凑,铙钹铿锵,音乐起,一条“龙”舞得活灵活现。在上高最小、最偏远的乡镇,镇渡中心学校的少年舞龙队正在表演,别看队员平均年龄不过12岁,获奖次数却不少。

镇渡中心学校校长左华平领着记者走在校园里饶有兴趣地介绍起学校的特色文化。

“镇渡自古就是渡口,舞龙和彩带龙又是我们当地的特色民俗,所以我们围绕‘龙文化建设公共文化区域,开展舞龙、彩带龙、剪纸等特色活动,将‘龙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在左华平看来,农村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办学的关键是利用好乡土的文化优势,让学生在学校能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占地面积大,便开辟出一块劳动基地,开设丰富的劳动实践课:高年级学生每个班认领一块菜地,每周3至5个班的学生,体验从种菜、洗菜、做菜到吃菜一条龙的课程。一开始,很多学生不会做,现如今这堂开在田间地头的实践课,成了不少学生最期待的课程。

不断丰富乡土课程,“双减”后学校又组建了14个兴趣小组,到乡镇找有舞龙舞狮、剪纸特长的退休老师,返聘为课后服务老师……

“一开始家长看孩子们天天在学校‘玩,也着急,后来看到孩子们相继登上市里、省里的舞台,家长的教育观念也逐渐转变过来了。”左华平自豪地说,镇渡乡人口7000人,在校生却有700多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170多人,几年前还有学生会到县城去读书,现在学生基本都在家门口读书。

以文化引领,办好农村学校,不仅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更让农村学校深挖内涵,逐渐成为农村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

在墨山垦殖场,乡镇里碰到一些重要活动,就会邀请墨山小学出个节目。在学校待了几十年,校长潘华根一出门,经常会听到村民们主动和他打招呼。

学校俨然成了当地的文化地标。

而在几年前,学校却因学生增加到700多人,面临扩容难的困境。

鄉党委政府举全乡之力,多方筹集资金,几经选址,在群山怀抱处,找了个好地方,并专门在校门口修了一条柏油路。这条路是当地最好的一段路。

“重建的墨山小学,有1200个学位,三面环山,鸟语花香;墨山人来自五湖四海,杂而不乱,融合和谐。”潘华根不时提起“和谐”二字,这不仅包括追求人和环境的和谐,还包括寻求人与人的和谐,这是该校文化的核心。

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走读生多,对教育的要求却不低。

教师大多住校,学校班子成员带头给学生上晚自习,老师们有空也会主动到学生家里家访,这么多年来,想要进城的老师却不多。

墨山民俗爱打腰鼓,学校就从村里请来几位大爷大妈,教学生打腰鼓。同时从乡情出发,开设了劳动教育、腰鼓、剪纸、书法等十几门乡土课程,让课程回归生活……

“这‘文化不在墙面上,也不在硬件里,而是融入具体的治校办学中。”说这话的付迟明是徐市中学校长,在县城中学教了十几年书,直到当上副校长,2015年,被教体局告知要交流到农村学校当校长,初到农村,他还是感到明显的落差。

在校生从起初的不到600人,逐年增加,到现在有将近1100人;教育质量近年来稳居农村学校的前三名。6年下来,付迟明通过实践,感觉在农村教书“越来越有味道”。

更让他欣慰的是学生和政府对学校的态度。一女生家里在县城买了房,父母要带她去县里读书,她却选择留在徐市中学就读,理由是“留念这儿的老师和同学”。

“前年一个村里要拿6万元奖励我们师生,我没要。我们也明白那个村的经济状况,但特别感动。包括我们镇,经济并不富裕,每年教师节,镇党委政府还专门拨出十万八万,奖励学校办学,但记忆中只有一次是立马拿到现金,其余的都是年底东拼西凑,才把奖金送到学校来。”付迟明说,镇里真是勒紧裤腰带在支持教育,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把教育办好?

师资的优质均衡,才是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要义

上高县教体局长期分管基础教育的党委委员黄绍明,这些年感受最深的就是,通过各种关系找他为小孩择校的越来越少了。

在上高,县城的家长不用纠结选哪个学校,农村的家长也不用纠结要不要送孩子去县城读书,家长只要直接把孩子就近送到学区内的学校就行了。

同样,教师选择村小、教学点还是城区学校任教,已经不再是一件一边倒的事了,教师会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作出不同的选择。

在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的形势下,县域内学校的硬件差距越来越小,而师资的均衡,包括师资的质量高不高、数量够不够、结构合不合理,成为制约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所以,教育的优质均衡,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师资的均衡。

上高县紧紧抓住师资均衡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城乡、校际师资的优质均衡,从根本上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

在农村,上高县从抓村小、教学点师资的优质均衡入手。

村小、教学点是许多农村孩子读书生涯的第一站,是体现公平教育的重要一环。

早在2017年,上高县所在的宜春市就提出了针对教学点的“八个一”(一间住房、一台电脑、一台电视、一部电动车、一个热水器、一餐热饭、一次培训、一次表彰)工程。

在宜春市“八个一”的基础上,上高县主动自我加压,增加到“十二个一”,增加了“一次体检、一次活动、一次教学比武、一次进城选调考试机会”,并将这些写进了《上高县农村教学点教师关爱工程实施方案》。2018年,上高县投入550多万元添置全县农村教学点教师“十二个一”关爱工程设备,全面改善全县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并坚持每年向新到村小任教的教师实施该政策。

其实,早在“八个一”工程实施前,上高县蒙山中心小学就准备每天早上将集中住在中心校的教学点教师沿路送下去,晚上接回中心校住宿,但由于没有先例,怕不符合政策。宜春市里的“八个一”工程营造了一种风气:“钱是实打实地花在教师身上,市里都在一直关心一线乡村教师的衣食住行。”学校打消了顾虑,开始了计划已久的每天接送,年轻教师辛勤工作一天后,都有专门的司机师傅每天接回中心校住宿。

长期在蒙山中心学校小步村教学点教学的黎小玲老师深深感受到县教体局“十二个一”工程给老师们的关怀:“村小还给我们配备了宿舍,不必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县城之间,也方便每天清晨迎接学生。县教体局还给村小配备炊具解决了老师们的吃饭问题,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村小暖洋洋的关怀。”

在关爱的同时,畅通入口。上高县不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优化城乡教师结构,近三年来,全县共招聘教师881人,特别加大了体育艺术学科教师的招聘力度,共计招聘体育、艺术(美术、音乐)等专业教师142人,占总招聘数的16.12%。全县所有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5.58人,所有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6.32人;所有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1.03人,所有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1.06人。

在畅通入口的同时,限制出口。上高县规定,农村学校教师必须服务满5年后才能参加选调考试,且每个乡镇、每个学科每年的报考人员最多3人。其实,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在年限满后,也不一定去参加选调考试,扎根农村成为不少教师的选择。

上高县在寻找一个城乡之间的师资力量平衡点。随着县城学校的新建,师资的缺口越来越大,从农村学校选调成为县城新建学校的一个重要师资来源。如何让城区学校正常运转,又不让农村学校的优秀师资被抽空?这是很多县(市、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泗溪中心小学在上高县“名气很大”,校长聂波林被人戏称为“小教育局局长”,不仅是因为泗溪镇在农村学校当中学生人数最多,更因为这里教学质量有目共睹,家长自然不再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县城去,生源增加也是自然的:泗溪镇小学的在校生增长迅猛,从2012年的不足千人,发展到现在的1997人。初中的生源也在回升,从2016年的四五百人,增长到现在的千余人。聂校长总结出来的秘诀就是抓师资的均衡。

泗溪镇是上高县教学点较多的乡镇,有15个,这些教学点非但没有被撤并,反而都充满生机,生源稳中有升。这要归功于“三点经验”“一件法宝”,聂校长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

“三点经验”,一是师资配备要合理。教学点(含村小)一定要有年轻教师,这样教学才有活力,学生才喜欢。二是结对帮扶要到位。中心小学安排校领导对口挂点,实行捆绑式管理、考核。三是生活照顾要细微。教学点上有休息房,镇上有公租房,镇里给教师建了73套住房,满足了家在泗溪镇以外的教师的住宿需求;周末教师集中在镇上住,教学点负责人还要安排好教师2天6餐饭。

“一件法宝”,就是要充分调动教学点负责人的积极性。在泗溪,教学点的负责人,视为中心小学的中层干部(相当于班子成员),只要是政策允许的待遇都能享受。所以,教学点的负责人都愿意干,也干得好。

根据上高县的政策,每年的进城选调,各中心小学按照相关细則打分排名,按分数高低确定报考名额。但在教学点任教的,只要满3年,就可以拥有一次不用参与竞争就可以去参加选调的考试机会。事实上,在教学点的年轻教师,也不会轻易浪费自己这次选调的考试机会,一般要教学四五年甚至六七年,才会去报考。因此,在这段时间,教学点(含村小)的师资就保证了相对稳定。

刘多就是村小(教学点)教师的典型代表。2015年9月,她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到泗溪镇官桥村小学当数学老师。官桥小学的校长聂长行,是一名民办教师转正的老教师,对教育有着浓厚的感情,对分配到村小任教的年轻教师,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关爱有加。刘多在聂校长的关心、培养下,成长很快,在村小工作6年之后,2021年9月她通过选调考取了镜山小学,并与聂校长在县直单位工作的儿子喜结连理,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家人。刘多说道:“在工作的这几年中,我明显地感受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与重视。县城小学各方面设施都非常完善齐全专业,村小也从最开始整个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到最近实现了每个教室都配了一体机,紧跟县城学校的步伐。”

上高县的其他乡镇,也差不多与泗溪镇一样,农村中小学的师资相对均衡,在校生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甚至稳中有升。

新建的城区学校青阳小学,硬件高大上,但优质师资的缺乏,成了学校的短板,也是简勇校长的一块心病。

好在县里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据上高县教体局分管教研工作的党委委员杜俊华介绍,县里制定出台的《上高县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对师资的均衡,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共同体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生联谊活动,每年进行一次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一次活力学科建设评比、一次县级名师及名师工作室评选、一次全县教学比武或说课比赛,每学期进行一次推广应用主题教研和“双减”作业设计项目优秀案例评选。同时,建立教育共同体教师交流轮岗的长效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共同体管理人员和教师长、短期相结合的交流轮岗局面,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高。

青阳小学所在的敖阳小学教育共同体,成员校为上高县第四小学、青阳小学、华美实验学校、上甘山中心小学、蒙山中心学校、南港中心学校、翰堂中心小学、芦洲中心小学。上高县第四小学的政教主任罗锦萍、敖阳小学的办公室主任罗婷,先后来到青阳小学挂职任副校长,充实了学校的管理力量;她们还分别是数学、语文学科的带头人,使学校优秀师资的学科、学段分布更趋合理。

敖阳小学校长李庆明告诉记者,2020年,按照新的学区划分,该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转到青阳小学就读,为了做好这部分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学校派了20名有经验的教学骨干(包括前面提到的罗婷)去青阳小学上课,2021年还有8名优秀教师留在青阳小学。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锦阳中学。为了化解上高中学初中部的大班额,450名初中生来到锦阳中学就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上高中学派出了22名教师到锦阳中学,并且承诺教完初中三年。上高中学教育共同体包括了锦阳中学在内的7所初中,锦阳中学的校长刘学华同时兼任上高中学的副校长,从而能更好地协调教育共同体内资源的调配。

[锦阳中学校园一角]

为了使教育共同体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上高县每学年根据《上高县教育共同体建设考核评估办法》进行考核评估,中、小学第一名的教育共同体各奖励30万元,其他教育共同体按学段得分达第一名得分的95%以上者奖20万元,达第一名得分的90%以上者奖10万元。

前面提到的付迟明,原是县城上高四中的副校长,后调到新界埠镇的界埠中学任校长,再到徐家渡镇的徐市中学任校长。上高县制定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规定,对符合交流轮岗条件(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任教达10学年及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交流轮岗,从而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对在交流轮岗中发挥作用突出的,优先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优先提拔使用,并在相关评先评优中予以政策倾斜;将义务教育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实施方案》还明确,在分配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时,坚持“城镇从紧、保障重点、倾斜边远、考虑资历”的原则,特别是对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学校要加大倾斜力度,引导城区学校教师向边远学校流动,同时完善教师考核退出机制。

上高县教体局分管人事工作的晏小明副局长透露,近三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人数达238人,并确保骨干教师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以上,共评选了539名县级骨干教师,进一步发挥了优秀校长、教师的种子效应,实现资源共享。所有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1.31人,所有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1.15人。

在上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县教体局组织开展推荐评选“十佳”上高人,宣扬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感人事迹与突出贡献。在近三年中,全县71 名教师获评省、市优秀教师,2名教师获得县“十佳”上高人。

在上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不断提高。上高县各级党政严格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要求,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补贴。全面落实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并发放到位,乡镇教师乡镇工作补贴按月足额发放,在发放公务员奖励性补贴时统筹考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奖励性补贴,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每年坚持召开教师节总结表彰大会,对各类优秀教师等予以表彰,自觉维护尊师重教的氛围,有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早在2018年,芦洲乡就出台了《芦洲乡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及奖惩办法》,明确规定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级荣誉,可获得最高4000元、最低500元的奖励。芦洲中学的校长聂杰卓清楚地记得,学校2018年获得农村中学综合考核第一名,乡里奖励了14万元,其他几年的奖励也有5~10万元。

据县教体局工会主席鲁任明介绍,近三年,全县用于教师的表彰奖励资金近1000万元。

上高县委副书记、县长周万辉表示,近年来,上高县委、县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紧扣“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县上下牢牢树立“怎么支持教育都不为过”的教育优先发展理念,落实“四个优先”,大投入保障教育资源大优化。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上高县先后获得“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全国首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等称号。进入新世纪,迈向新时代,拥有“五块金牌”的上高教育继续大步前行,2009年被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進地区”,2019—2021年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列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县。

全县上下牢牢树立“怎么支持教育都不为过”的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是上高教育的最坚实保障。周万辉表示,上高县将继续紧紧围绕“办学理念更鲜明、办学条件更均衡、教师队伍更优化、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内涵要义,努力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办人民群众更满意的教育。

如今的上高,正以拧弦之态,努力走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为擦亮“学在上高”教育品牌而不懈奋斗,打造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上高样板。

猜你喜欢
上高县教学点学校
送给妈妈的礼物
上高县锦江镇:用好农民摄影“小镜头”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省督查组到上高县督查教育扶贫工作
学校推介
上高县稻田杂草发生加重的原因及防除对策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