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2-05-30 08:35毛秀英罗惠中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毛秀英 罗惠中

【摘要】本文基于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例实施,阐述开展此类教学的一般流程:基于真实情境设计实践任务—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基于实践困惑进行课堂探究—迁移新知解答新情境的問题,并以《大气受热过程》一课教学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展示。

【关键词】实践活动 教学设计 实施流程

《大气受热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7-0120-04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提出,要创新教育组织管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体指的是一种应对复杂世界的独立生存本领,在面对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时,具备积极的行动能力。学生通过一定的课前地理实践,能将自己的实践感悟带到课堂讨论中,科学地解读在实践中获取的信息,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知,进而提升实践活动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弥补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力素养培养的不足,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基于实践活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设计,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值得推广和尝试的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亲历实践活动,直接体验信息的获取过程,充分感受地理与真实世界的密切关联,体现了当前育人方式转变的教学要求。

基于实践活动开展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究,笔者总结了教学实施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笔者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一册《大气受热过程》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展示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基于真实情境设计实践任务

地理实践活动类型多样,基于真实情境进行实践任务设计,能有效指导学生明确科学实践的过程和实践观测的方向,有助于学生围绕课堂核心教学内容进行相关实践探究;同时,教师设计实践任务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体验实践的乐趣,通过有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生成具有探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等。学生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往往会产生很多与其他学科相关的问题,若无一定的任务要求,学生观察的视角会脱离地理学科,难以在实践中体悟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路径,也就不能领悟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践任务,能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研究视角的差别,学会从空间视角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解决相关地理问题,从而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

在《大气受热过程》的授课过程中,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的实践观察和信息获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的观察任务与观测指导策略。通过对课标的解读和学情的掌握,笔者将“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并围绕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与教学重难点相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设计《大气受热过程》的观测实践任务,让学生观察云和雾的含量、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和地表温度(如表1所示)。

实践任务的设计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观察,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由此引发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疑问、困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其问题意识。

二、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

为了促使学生高效开展实践活动,教师需要对学生长期跟踪指导及定期评价。在新课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调查数据和问题是教学的主要素材,如果教师能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全程跟踪指导,并准确了解学生困惑产生的原因或存在的知识误区等,更有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对相关工具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因此,在设计实践任务之后,教师需要将实践活动当作教学的一部分进行跟踪指导,提升学生观测的精准性和积极性,使实践观测结果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为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将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纳入评价当中,客观评价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促进作用。在《大气受热过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设计实验任务单时,尽量结合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但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懂得如何判别晨露的含量,或是容易将雾误当作露,或是通过观察水泥路面的干湿来辨别晨露的有无等。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不够科学,使实践观察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伪结果”,不能产生科学的“真问题”,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观察误区进行跟踪指导、及时纠正,使学生的观察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地理问题。而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观察得到的信息时,教师也需要提供一定的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简易问题,如“云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云有多高”等,引导学生利用已学习的《大气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知识进行解答。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如“为什么天空的颜色会因天气不同而产生差异”“为什么太阳下山了天空还是亮的”“为什么晴天的早晨才有露水”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并带入课堂中,从而为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提高课堂问题探究的效率。

三、基于实践困惑进行课堂探究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倡导问题式教学的应用。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设计为核心,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设计关联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问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可以源于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困惑,然后教师从学生的实践困惑出发整合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材料。

在《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基于实践活动的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笔者收集学生提出的实践问题后,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提取具有课堂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具体如以下五个问题所示。

问题1:最高气温和最高地温出现的时间为什么不一致?

问题2: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天气,天空的颜色为什么会不一样?

问题3:不同性质地表的温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问题4:測量的气温与手机显示的气温一直存在偏差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5:为什么露会出现在晴朗天气的早晨?

在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课堂教学设计时,笔者紧紧围绕以上五个核心问题收集与处理素材,从学生的实践问题入手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探究性学习材料的分析获取解决问题的新知,并利用获取的新知去解决实践问题,让知识的学习真正发挥价值和意义。针对问题1,笔者为学生提供当天太阳辐射量最强、地面温度最高、气温最高的时刻表,引导学生探究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根本热源的区别。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一天当中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最强为地方时12:00,地面温度最高为13:00,对流层气温最高为14:00,进而推测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

针对问题2,笔者为学生提供太阳辐射及太阳光谱示意图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物质成分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大气中不同的物质构成对不同波普的太阳辐射产生的影响,理解天空的颜色与大气削弱作用的关联。学生通过梳理教材内容新知后,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在晴朗天气的中午,太阳高度角大,穿过的大气路径短,空气分子和微小颗粒易散射蓝紫光;在晴朗天气的傍晚,太阳高度角小,穿过大气路径长,大部分太阳辐射被散射和散射耗尽,而波长较长的红橙光穿透力较强能到达地面;在天气为阴天时,大气中水滴和颗粒较大的杂质多,能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普的太阳辐射。

针对问题3,笔者为学生提供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图表,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地表反射率与地表温度的关联。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并归纳总结得出:地表颜色越浅,越光滑,反射率越高。因为沥青地表颜色较深,所以地表的反射率较低,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多,地面温度更高。

针对问题4,笔者为学生提供全球气象统一规定测气温的标准,引导学生探究实践测温方式与实测获得气温的关联。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影响实践过程中所测量的气温偏高的原因可能有地表性质、太阳辐射影响、距地面高度、测量范围、设备精度等。

针对问题5,笔者为学生提供晴天和阴天夜晚的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探讨天气状况与夜间气温高低的关联。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第二天早晨近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露水。

以上教学方式不仅体现了问题的真实性和探究价值,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问题生成与解决的全过程,让问题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体现了新课改的育人方式和理念,充分发挥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四、迁移新知,解答新情境的问题

地理实践力包括学生实践的积极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反复训练。学生基于所学新知解决实践困惑后,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凸显所学新知的应用价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不同情境中反复磨练,学生既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强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在面对复杂且陌生的情境中,有了克服困难并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和勇气。针对新情境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生产进行思考,并由教师进一步修改优化。在设计问题类型时,教师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问题设计与探究,除了固定形式的选择题和综合题,还可以增加判断题、绘图题、连线题、游戏PK题、实践活动方案设计题等,由此增强课堂实践探究的趣味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深度发展。

《大气受热过程》这节课的教学核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密切相关,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获得新知解决实践困惑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提出相关的地理问题。如学生提出:“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晨昏蒙影”的现象?如何理解“十雾九晴,露重见晴天”?“烟雾防冻”是真的吗?农业生产中使用地膜给农作物保温的原理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设计验证CO2的“温室效应”?等等。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与本节课内容原理相关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简单分类,设计出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绘图题、简答题、实践方案设计题等题型。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和作答要求解决问题,有利于从不同视角获取和解读信息,增强面对陌生情境问题的应变能力,进而提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从鼓励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开始,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科学地获取信息,并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实践过程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最后将所学的新知迁移运用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符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新要求,有效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落实了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广西高考综合改革专项课题“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2021ZJY172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毛秀英,硕士,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地理教学与研究;罗惠中,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地理教学与研究。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