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评与障碍因子分析

2022-05-30 11:01阎友兵胡欢欢

阎友兵 胡欢欢

摘要:在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中国东部地区 11个省市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计算了不同地区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障碍因子及其障碍度。结果发现:1.从综合水平来看,2013—2018年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省市综合水平的提升幅度差异较大,水平演变轨迹表现为多种类型,各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所选时期内存在不同的发展状态,“核心一外围”区域差异明显。2.从标准层来看,截至2018年,七大标准层贡献度大小依次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有效发展和产业发展活力;各标准层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不同等级省市在7个标准层上的评价得分具有不平衡性,各省市优劣势有所差异。3.从障碍因子分析来看,景区业比较生产率、城(乡)居民旅游收入弹性、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等是制约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主要的障碍因子。

关键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障碍因子;东部地区

作者简介:阎友兵,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旅游经济与旅游企业管理(E—mail:styyb@163.com;湖南湘潭411105)。胡欢欢,湘潭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22)05—0054—16

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学界关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现阶段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政策解读等阐释性研究为主。如任保平认为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必须扬弃过去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是比经济增长质量范围宽、要求高的质量状态①;金培认为高质量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②。二是关于高质量发展测度问题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全要素生产率③、绿色全要素生产率④、劳动生产率⑤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替代指标进行测度。这类单一指标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衡量经济发展成效,但并不能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身,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另一种则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度。李金昌和史龙梅等学者认为,应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着手,并构建了由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5个部分构成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①;师博和任保平从增长的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②;魏敏和李书昊构建了涵盖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高效配置等10个方面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③。此外,詹新宇④、李梦欣③等也对高质量发展测度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来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认为新发展理念可以从多个方面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而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⑥。这类学者从不同维度来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单一指标的不足,指标选取也主要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社会主要矛盾和新發展理念等角度切入,指标相对而言较全面具体,且符合现阶段国家高质量发展主线,为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学界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没有统一界定,导致指标体系尚可能存在主观随意性等问题。

关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学者们也开始逐步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研究。理论上,何建民参照十九大报告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要求,提出了中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与发展战略⑦;唐任伍和徐道明提出了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四抓手”和路径“五新”⑧;张洪昌认为高质量发展赋予旅游治理的时代使命包括增进人民福祉、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多元协调机制。实证上,仅有少数学者从高质量发展视角研究旅游业发展质量。刑夫敏等学者从旅游效率视角研究江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⑩;张新成等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文旅资源六个方面构建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黄河流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失配度?。而其他学者更多是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研究旅游业发展质量,如刘佳等从旅游业发展的规模性、增长性、高级性、有效性、带动性和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构建旅游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张爱平从产品、服务、设施、市场和环境五个方面构建了旅游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有旅游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偏重经济效益以及旅游业构成要素的整体效益,缺乏从五大新发展理念和社会主要矛盾入手研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综观目前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学者们主要聚焦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旅游业领域的文献还较少,更缺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实证角度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和研究,难以有效地衡量全国及各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五大新发展理念,尝试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2013—2018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构成指标进行动态评估,并进一步分析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障碍因子,以明确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策略。

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当前对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概念与内涵的讨论依然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定论,但综观学术界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既有论述可以发现,众多学者都将视角聚焦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五大新发展理念、供给与产出、速度与质量等角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概念内涵的探讨也应该遵循这一基本框架,因此,本文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概念表述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旅游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就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

本文从上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概念出发,在借鉴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量化性、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筛选确定涵盖产业发展活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有效发展七个维度共60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1.产业发展活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产业活力。在保证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协调、开放发展等措施促使旅游业实现质量型增长,产业发展活力是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键力量,本文选取旅游供给活力和旅游需求活力两个维度来体现产业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区域旅游业发展活力。用旅游产业增长速度、高等级旅游企业增长率和旅游从业人员增速来反映旅游供给活力,用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和国内游客人均花费增长幅度来体现旅游需求活力。

2.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旅游业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创新投入,实现更高的创新产出①。本文选取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维度来体现创新发展水平。创新投入的指标包括旅游产业R&D经费占旅游总收入比重、旅游业R&D人員、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人才数量、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创新产出的指标包括旅游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旅游学术论文发表数、技术市场成交额。

3.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主要包括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协调和产业结构协调四个维度。具体以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差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来反映城乡协调;以地区人均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和旅客周转量的地区差距来衡量区域协调;以旅游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和旅游对GDP贡献率表示社会协调;以酒店业比较生产率、旅行社业比较生产率、景区业比较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来揭示旅游产业结构的协调。

4.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主要体现资源节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本文选取资源消耗、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三个维度来体现绿色发展水平。资源消耗维度包括单位旅游收入能耗、单位旅游收入水耗、单位旅游收入电耗和旅游业废气排放量四个指标;环境治理维度包含污水收集处理率、省会城市(直辖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生态保护维度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旅游绿化贡献度、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

5.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是提升旅游业的国际吸引力的必由之路,本文选取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两个维度来体现开放发展水平。分别用外国人游客占入境旅游人数比重、国际旅游收入年增长率、每万人国际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入境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旅游创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反映对外开放;用国外文化交流活动参与交流人数、国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数、艺术表演场馆演出场次来反映文化交流。

6.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是指旅游发展成果的分享状况,反映旅游发展的公平性以及发展是为了改善民生,本文选取基础设施、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三个维度来体现共享发展水平。用旅游就业贡献度、城镇居民旅游收入弹性、农村居民旅游收入弹性、居民人均文体旅游消费支出比重以及每万游客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数来表示美好生活;用铁路营业里程、公路营业里程、每万人拥有公厕数来衡量基础设施;用人均公共游憩面积和旅游资源公平性来反映公平正义。

7.有效发展。有效发展是指旅游发展的效率,是旅游增长质量优劣的集中体现,也是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选取产出质量和产出效果两个维度来体现有效发展水平。产出质量维度具体包括旅游利用率指数、旅游劳动生产率、旅游资本产出率;产出效果维度包括旅游企业效率绩效、旅游经济增长模式、产品经济效益。

这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以下优点:(1)较好地体现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旅游经济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在保证旅游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追求旅游业质量效益增长。(2)紧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围绕五大新发展理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来设计指标体系。(3)指标覆盖较全面,涉及了产业发展活力、有效性和新发展理念的各个方面,从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总量与结构、速度与质量等多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4)指标之间基本没有重复性,每个指标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各指标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能够相互补充。但同时还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因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评价指标尚可能存在遗漏之处,还有待继续完善。(2)因部分指标是间接测度指标,计算方法可能存在一定偏颇。

(二)部分指标计算方法

目前各地区统计口径与方法不一,尚未形成规范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加上一些三级指标无法找到现成数据,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部分三级指标的计算方法做了详细说明,具体见表2所示。

二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相较于主观赋权法它得出的指标权重值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来测度评价中国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各标准层水平及综合水平。首先,为有效反映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消除不同指标原始数据之间的量纲差异,需采用极值法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再利用熵值法赋予各测度指标权重值,最后对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和指标权重进行加权处理来测算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够实现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本文采用杨丽①的做法,对熵值法作了改进,加入时间变量,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合理化。改进后的熵值法评价模型如下:

1.指标数据标准化,计算公式:

其中:0表示年份,i表示选取的各项指标,j表示各地区,Z'表示标准化后的值;Z表示原始值,和分别表示第i项指标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构建初始指标矩阵:

(3) 其中m表示研究对象,n表示评价指标。

3.在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后,计算第j地区第i项指标在样本期间的贡献度:

4.计算第i项指标的熵值:

5.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

6.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计算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

(1)计算第j个省区市第s个准则层指标得分:

其中:F表示第j个省市区第s个准则层指标得分,q为该指标层所含指标总数;

(2)计算第j个省市区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得分:

根据步骤(1)—(6)得到30个省市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Z。其中,Z表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数,Z介于0—1之间,Z越大,该省市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越好。

(二)障碍度模型

东部地区各省市之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各个构成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障碍度模型可测算出各省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子及其障碍度,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策略。障碍度是根据指标偏离度和因子贡献度来进行计算的,指标障碍度越大,表示某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受该指标的制约作用越大①。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为省(市)j在第i个指标的障碍度;U,为因子贡献度,表示单项指标i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项指标的权重T为指标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整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差距,即其中 Z表示省(市)j在指标i的准化后值。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东部地区11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区间为2013—2018年。本文指标体系所需的原始数据包含3个部分:(1)旅游相关数据。旅游收入、旅游人次、旅游企业数量、旅游从业人员、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以及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营业收入、入境游客、外国人游客、星级饭店出租率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社会经济数据。全社会R&D经费、R&D人员数量等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能源消费量、电力消费量、废气排放量等绿色发展维度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总人口数、居民家庭文体旅游消费等共享发展维度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统计年鉴》;其余测度指标所用到数据均可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获取。(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矢量省级行政区划图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400万中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一)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运用熵值法计算东部地区每个省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测量指标的权重,得到各项指标权重组合,依据公式(7),计算出2013—2018年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并进行排序,结果如表3。

(二)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1.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整体而言,2013—2018年,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从0.2086上升至0.2373,提升了13.75%,总体上呈现稳步提升的时序特征(图1)。从变化阶段来看,呈现出“N”型波动趋势:第一个阶段为2013—2014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从0.2086提高到0.2231;第二个阶段为2014—2015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从0.2231降低到0.2105;第三个阶段为2015—2018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从0.2105提高到0.2373,反映了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发展。

从省份层面来看,各省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变化幅度差异较大(图2)。根据图2计算各省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年均环比增长率,其中,上海提升幅度最为明显,年均增长率达到10.35%,其他省份依次为广东6.46%,北京4.18%,山东3.61%,江苏3.41%,海南2.91%,浙江2.84%,河北2.42%,福建1.66%,天津1.36%,辽宁1.28%。可见,各省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这与其自身发展基础有一定的关系。

各省市综合水平演变表现出多种轨迹类型(表4)。样本期间内各省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序位置相对稳定,部分省市的排名存在小幅度波动。2013年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前5位的省市依次是: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苏,到2018年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前5位的省市依次是: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上海。其中,广东和北京一直保持着高水平并且提升较稳定,均值排名分别为第1和第2,属于高水平稳步提升型;而上海波动幅度较大,上海在2013—2014年显著上升,2014—2015年下降明显,之后开始稳步提升,均值排名第3,属于高水平波动型,主要是由于在产业发展活力、绿色发展方面波动较大引起的;江苏和浙江综合水平一直居前并且波动小,均值排名分别为第4和第5,属于高水平稳定型。可能原因是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一直是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发水平较高,具有充足的科技、人才资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高。2013年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后6位的省市依次是:山東、辽宁、河北、福建、天津和海南,到2018年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后6位的省市依次是:山东、河北、辽宁、福建、天津和海南。其中,海南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各年都远低于其他省市,均值排名第11,但波动上升快,属于低水平波动提升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海南虽然是国际旅游岛,旅游资源较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和旅游协调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相比其他省市而言,海南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有效发展几个方面较为薄弱,导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较低;山东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在2013—2018年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均值排名第6,属于较高水平稳步提升型;河北、福建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一直相对较弱,前者均值排名为第7,后者均值排名为第9,但波动上升较快,在2014年之前下降明显,之后开始有所上升,属于较低水平波动上升型;辽宁和天津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一直相对较低且波动变化小,均值排名分别为第8和第10,属于低水平稳定型。

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变化

为了进一步研究东部地区各省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针对东部地区11个省市2013—2018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运用AreGis10.2,根据得分由高到低采用自然断列法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高水平、中高水平、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绘制出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演化图(图3)。

由图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具有以下特征:

(1)2013—2018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空间格局在不断变化,但变化并不明显:2013年,旅游业高水平省份有3个,分别为北京、广东和上海;中高水平省份有3个,分别为山东、江苏和浙江;中低水平省份有4个,分别为辽宁、河北、天津和福建;低水平省份仅有海南1个。2015年,高水平省份减少为2个,包括北京、广东;中高水平省份增加为4个,包括山东、上海、江苏和浙江;中低水平省份仍然为4个,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和福建;低水平省份为1个,为海南。2018年,高水平省份仍然为2个,包括北京和广东,主要是由于北京和广东的水平提升幅度显著大于其他省份,而并非是其他省份水平降低了;中高水平省份仍然为4个,包括山东、上海、江苏和浙江;中低水平省份为4个,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和福建;低水平省份仍然为1个,为海南。因此可以看出研究期间内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核心一外围”分布格局,但是空间分布状态并没有随时间发生明显改变。

(2)2013—2018年东部地区各省市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变化状态不尽一致:样本期间内,北京和广东一直处于高水平等级,山东、江苏、浙江一直处于中高水平等级,辽宁、河北、天津和福建一直处于中低水平等级,海南一直处于低水平等级,这些省市所属等级没有发生变化。而上海的等级状态产生了波动变化,表现由高水平降为了中高水平,可能的原因是2014年之后上海的产业发展活力和绿色发展方面有所降低,导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有所降低。

(三)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各标准层分析

1.各标准层贡献度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以2013—2018年各标准层的均值占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均值的比重来测算各标准层的贡献度及其变动趋势,结果如图4所示。2013年,七大标准层的贡献度分别为产业发展活力2.49%、创新发展17.38%、协调发展23.47%、绿色发展12.50%、开放发展16.11%、共享发展17.92%、有效发展10.13%,呈现出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和创新发展“三大长处”和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有效发展和产业发展活力“四大短板”的结构特征;至2018年,七大标准层的贡献度分别为产业发展活力2.50%、创新发展20.04%、协调发展18.74%、绿色发展13.86%、开放发展16.75%、共享发展16.64%、有效发展11.48%。其中“三大长处”中的创新发展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在提升,而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的贡献度在减小;“四大短板”中的产业发展活力、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有效发展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升趋势。综上,样本期间内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始终最大,有效发展和产业发展活力的贡献度最小,从2013年到2018年,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长处”由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和创新发展转变为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四大短板”由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有效发展和产业发展活力转变为共享发展、绿色发展、有效发展和产业发展活力。

2.各标准层指数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从产业发展活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有效发展7个标准层考察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各省市在不同标准层发展水平的差异,结果如图5所示。时间上,2018年东部地区各省市7个标准层发展水平和2013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变动趋势不尽一致。空间上,结合2018年东部地区各省市旅游业高质量水平等级的划分,可以发现不同等级省市在产业发展活力、创新发展等7个标准层的评价值存在不平衡现象,地域差异显著。

高水平区域:北京和广东。截至2018年,北京和广东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排名一直位于前两位,属于高水平等级。从发展速度来看,北京和广东在产业发展活力等7个标准层的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从发展水平来看,北京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有效发展方面较其他省市而言,优势显著,分别位于第1、第3、第2、第4和第2,尤其是创新发展在样本期间内一直位于第1位,这与其综合水平得分较为一致,但在产业发展活力和协调发展方面与其他省市相比还有待加强;广东在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方面排名均位于第1位,在共享发展方面位于第3位,在创新发展和有效发展方面位于第4位,领先优势显著,但在产业发展活力和协调发展方面还有待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激发北京和广东旅游业的发展活力,推动旅游业协调发展是提升北京和广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高水平区域:山东、上海、江苏和浙江。截至2018年,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排名位于第3、第4位、第5位和第6位,属于中高水平等级。从发展速度来看,山东在协调发展、有效發展方面出现略微下降,在产业发展活力等5个方面呈现上升趋势;上海在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方面呈现下降趋势,在产业发展活力等方面提升较明显;江苏仅在协调发展方面呈现下降趋势,在其他6个方面均呈现上升趋势;浙江在产业发展活力、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和有效发展方面出现略微下降趋势,在其他3个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从发展水平来看,山东在创新发展、共享发展方面优势较明显,在产业发展活力、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方面处于中等水平,在协调发展方面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在有效发展方面相对较弱;上海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有效发展方面优势较明显,在产业发展活力、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方面相对较弱;江苏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方面均居于领先地位,在共享发展和有效发展方面均处于中等水平,而在产业发展活力和协调发展方面相对较弱;浙江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等方面均处于优势地位,但在共享发展和有效发展方面均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产业发展活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实现江苏和浙江等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同样也需要激活旅游业发展活力。

中低水平区域:河北、辽宁、福建、天津。截至2018年,河北、辽宁、福建、天津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排名位于第7、8、9、10位,属于中低水平等级。从发展速度来看,河北在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方面呈现下降趋势,在创新发展等方面呈现上升趋势;辽宁在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方面呈现下降趋势,在其他5个方面均呈现上升趋势;福建仅在开放发展方面呈现下降趋势,在其他6个方面均呈现上升趋势;天津在产业发展活力、开放发展方面呈现下降趋势,在其他5个方面呈现上升趋势。从发展水平来看,河北在产业发展活力和共享发展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方面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协调发展和有效发展方面则位于末位;辽宁在产业发展活力、共享发展和有效发展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方面则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天津在协调发展和有效发展方面优势较明显,尤其在协调发展方面居于第1位,在开放发展方面位于中等水平,在产业发展活力、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方面相对较弱;福建在产业发展活力、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有效发展方面则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因此,各地区应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提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低水平区域:海南。截至2018年,海南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排名位于最后一位,属于低水平等级。从发展速度来看,海南分别在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方面呈现下降趋势,在产业发展活力等其他5个方面均呈现上升趋势。从发展水平来看,海南在产业发展活力和协调发展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有效发展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海南要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在继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活力等方面的同时,加强对旅游协调发展和旅游共享发展的关注,加大投入力度。

(四)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障碍因子分析

根据障碍度模型,本文选取2018年数据对东部地区各省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行障碍因子分析,计算得出60个基础指标的障碍度分析各单项指标对各省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11~160,影响,探讨制约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指标因子较多,本文根据各省市单项指标障碍度大小进行排序,筛选出各地区障碍度大于3%的指标为主要障碍因子①,并在此基础上制作省份频数分布直方图(图6)。从整体上来看,存在具有普遍影响的障碍因子。以省份频数超过为基准点,主要包括以下8个指标:创新,频数为10;协调发展维度的景区业比较生产率和产发展维度的技术市场成交额频数均为;共享发展维度的城镇居民收入旅游收入弹性和农村业结构合理化(1),频数均为;开放发展维度的国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数、国外居民旅游收入弹性文化交流活动参与交流人员数、艺术表演场馆演出场次,频数分别为、和。覆盖2/3及以上省市,说明创新成果产出低、城乡发展差距大、产业结构低级化、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各省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按照单项指标障碍度大小,列出障碍度前五的因子来分析各地区制约因素(表5)。从各省市障碍因子来看,农村居民旅游收入弹性、城镇居民旅游收入弹性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东部地区各省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障碍指标,分别位于第1、第2和第3位,对单个省市的障碍度最高达到18.97%、13.27%和10.32%。此外,北京和广东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但其国外文化交流活动参与交流人员数、景区业比较生产率、技术市场成交额不高,是制约当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浙江和江苏旅游高质量发展处于中高水平,从其障碍因子来看,国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数和国外文化交流活动参与交流人员数是主要障碍因子,未来应积极创建旅游精品、加强创新成果产出,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河北、天津、山东、上海和福建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其中,河北、天津、福建和山东的国外文化交流活动参与交流人员数低,上海的国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数较低;辽宁和海南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需要从各个维度全面发展。综上所述,继续提高东部地区旅游业城乡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旅游成果共享发展以及创建旅游精品、加快扩大对外开放是东部地区今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13—2018年东部地区11个省市区为研究单元,对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发展的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综合水平评价结果。从整体来看,2013—2018年,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时序特征,从2013年的0.2086上升至2018年的0.2373,增长了13.75%,说明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不断提升。从各省市来看,区域内各省市间综合水平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且其演变轨迹不一致,从历年均值来看,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的排名位于前5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同期的其他地区,这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高、地理位置优越等方面有较大关系,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来看,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高水平、中高水平、中低水平和低水平四个等级,总体呈现“核心一外围”结构,其中核心主要为北京和广东。随时间推移,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等级省市均为出现明显的等级变化,而上海则由高水平向中高水平等级变化,综合水平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是由其水平变化引起的。

2.各标准层评价结果。从各标准层贡献度来看,截至2018年,东部地区7个标准层贡献度按大小排列依次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有效发展>产业发展活力;从各标准层的变动趋势来看,样本期间内,东部地区各省市在7个标准层的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变动趋势不尽一致。不同等级省市在7个标准层的评价值存在不平衡现象,各地区优劣势差异较显著。具体表现为河北、天津在产业发展活力方面发展最好,北京、广东和江苏在创新发展方面发展优势最突出,浙江、河北在协调发展方面发展较好,北京、广东和江苏在绿色发展方面较好,天津、北京和广东在在开放发展方面发展较好,广东、河北、山东在共享发展方面发展较好,上海、廣东、北京在有效发展方面发展较好。

3.障碍因子分析结果。截至2018年,东部地区各省市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因子(排名前五位)差异不明显。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及其各省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着景区业比较生产率低、城(乡)居民旅游收入弹性低、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低、国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数和国外文化交流活动参与交流人员数较少等问题。

(二)建议

第一,应强化“领先型”地区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带领作用。针对各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应当着力打破地域壁垒,积极强化北京和广东等“领先型”省市的引擎作用,挖掘中低和低水平等级省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通过地区旅游资源共享、创新成果空间溢出、高质量发展经验分享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各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以强带弱,提升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

第二,要坚持拉长板补短板的发展策略,有效提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程度。根据评价结果,有些省份在某一标准层的得分是较高的,如河北在产业发展活力和协调发展方面得分较高,但由于在其他几个标准层的得分较低,导致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各地区应找准问题着力点,将自身的短板补起来,才能有助于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该继续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用自身的长板带动其他方面协同发展。

第三,要坚持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推进旅游业从粗放式经营向优质旅游转变。要坚持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创新引领战略,加快创新型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要坚持协调发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化管理,对于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在政策制定、行业管理等方面要避免出现“一刀切”,要在充分认识到区域发展差异的前提下切实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政策的精准性;要坚持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到旅游发展全过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要坚持开放发展,打造一批以“一带一路”为纽带的国际旅游枢纽,创建更具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精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旅游治理中,实现互利共赢;要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包容普惠的旅游发展机制,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更好彰显旅游业的民生价值。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Obstacle Factors of the High-quality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East of China

YAN You-bing,HU Huan-huan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 tr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high-quality tourism development in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east of China by using the entropy method and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and calculates the main obstacle factors and obstacle degrees of high-quality tourism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by using the obstacle degree model.The results found that:(1)from the perspec- tive of the overall level,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tourism in the east of China from 2013 to 2018 was at a me- diumlevel,showing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The improvement range of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each province and city is quite different,and the level of evolution shows a variety of types.There are differences of high-quality tourism de- 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selected period,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in regions from center to periphery are obvi- ous;(2)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ndard level,by 2018,the order of contribution of the seven standard levels is inno- vationdevelopment,coordinateddevelopment,opendevelopment,shareddevelopment,greendevelopment,effective de- 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vitality;the index of each standard level has been improved to varying degrees,the e- valuation scores of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 on the 7 standard levels are not balanced,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 vantages of each province and city are different;(3) from the analysis of obstacle factors,the comparative productivity of scenic spot industry,the elasticity of tourism income of urban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degree of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 al structure are the main obstacl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eastem region.

Keywords:high-quality tourism development;spatial-temporalevolution;obstaclefactors;eastem region

【責任编辑:吴应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