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2-05-30 11:32杨艳梅
民主与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作业

杨艳梅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1〕40号),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双减”政策的颁布,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举措,开启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序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正值“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双减”效果到底如何,还存在哪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该如何进一步细化完善,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一、“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积极成效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自科举制度开创以来,读书是平民家庭改变命运难得的机会,所以无数读书人不惜头悬梁锥刺股来挑灯夜读,以实现自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可以说,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双减”政策实施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长期存在的功利化、短视化问题,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通过各地实践成果来看,“双减”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作业负担有所减轻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实施的一大任务。政策颁布以来,各地各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制定较为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公示制度等多项举措,促使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得到了缓解。例如,大部分学校老师反映,“双减”政策的推行大大提升了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注度,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据家长们反映,“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基本上没有了,孩子的作业大部分在学校里面就完成了,在家做作业的时间明显减少,所以父母和孩子的负担都较以往有所减轻了。

2.课后服务吸引力得到增强

“雙减”政策就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学校既可以通过开展课后服务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也可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为此,各地各校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制订了课后服务方案,普遍推行课后延时服务,基本做到了“5+2”全覆盖。在课后服务时间,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文体、艺术、科普、劳动及社团活动,能够基本满足不同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达到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效果。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早在2021年12月底,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达91.9%,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1]。有的家长表示,学校开设课后服务放学时间延后,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更加方便,压力减轻,并且孩子能够在老师的辅导下在学校完成作业,压力减轻了。

3.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成长的“脚手架”,是教师发展的“催化剂”,是学校改革的“助推器”[2]。为落实“双减”政策,各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各校也越来越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建设,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管理、教研备课、教学评价、学情分析、教学方式改进等全流程水平,积极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例如,北京市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实施优质资源与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各学校同时注重做好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基本做到了“减负提质”。

4.学科类校外培训乱象明显扭转

校外培训机构的营利性行为,破坏了基础教育的过程公平,扰乱了教育结果公平。为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国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明确规定严禁资本捆绑基础教育,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各地通过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虚假宣传、外资渗入等问题严重的校外培训机构举措,促使校外有偿补课得到严格限制,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例如,据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全国范围内培训市场规模大幅下降,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25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3]。

5.教育理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发生积极转变。就家长而言,许多家长开始转变过去让孩子拼时间、多刷题、盲目报班的行为,转而增加对孩子的陪伴时间。特别是今年中考题目难度普遍降低,更加倾向考察学生的平时积累和综合素质,促使家长更加关注社会实践,以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另外,2022年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引起了家长的反思和重视。而学校层面则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更加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特别是越来越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努力促进家校协同。在社会层面引起了对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育养成轻全面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同时各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等也主动采取措施,扩大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的场地和机会,积极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地。

二、“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双减”政策推出一年了,变化在悄然发生,但由于观念转变需要时间以及各方面条件限制等原因,在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从政府层面看,存在地方政府规避敷衍导致政策执行缺失的问题

“双减”政策的关键落脚点在于政策执行的基层教育部门、学校等,而权力的划分与配置明显倾向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彼此之间权责脱节,不仅使各地方下级部门动力不足,而且在实践中容易出现责任下移的问题。比如,当前经费缺乏保障、师资力量不足等是造成课后服务水平不高问题的直接原因。但导致经费缺乏、师资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央、省市、县镇等纵向层级部门之间的共同事权划分不清晰,使得政策资源难以保障,从而削弱政策的整体执行效能。特别是由于地方本位主义的客观存在,为了追求或保护自身利益,个别基层政府往往带有目的性选择执行风险小、奏效快、成本低、易出政绩的规定,有意识地规避损害其利益或者成本较高的规定,从而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执行残缺的现象[4]。

2.从学校层面看,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效果欠佳、课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

“双减”政策中着重提到要提高课堂效率、改善作业整体设计、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虽然各地各校都采取了相关措施,但还存在开展不到位等政策执行表面化问题。比如,由于受师资数量不充足、结构不合理、激励不到位等客观因素影响,学校在提升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作业整体设计水平上还需下功夫。特别是课后服务内容、形式较为单一,“看做作业+放羊式活动+体育锻炼”的课后服务依然是常态,甚至有的学校将课后服务时间变成正常课堂,导致学生反而多了一堂课的负担。同时,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不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且急需提升教师的能力,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还面临如何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落实教师弹性工作以及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等诸多挑战。

3.从校外培训机构层面看,学科类校外培訓隐形变异暗地开班现象依然突出

在利益诱惑与家长需求的双重刺激下,学科类校外培训依然暗地开班。一方面,由于学生面临中考升学压力,家长为了提升孩子成绩,争相开展校外辅导,各种私下攒班现象依然十分明显。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使培训的支付方式、授课形式更加便利化、多样化。另一方面,培训机构为了获得利益,通过“更名”“升级”“变装”等方式,要么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培训更名为“书法培训”“思维训练”“口语提升”等非学科类培训,要么升级开发“精准学”“家长学”等模式,要么变装“一对一私教”“住家教学”“高端家教”等形式,导致违规培训行为屡禁不止,不仅促使市场监管难度升级,而且培训费用有增无减,反而进一步加重了学生家庭的负担。

4.从家庭层面看,学生依然面临升学压力、家长焦虑情绪依然明显

由于中考毕竟是竞争激烈的淘汰性考试,学生难免感到巨大压力。同时,在“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家庭将教育视为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途径。家长面对愈发极端的学业竞争,其危机感和焦虑情绪难以消除,会千方百计地促使学生考取高分以顺利通过升学考试,从而通过报辅导班、增加作业量等方式,逐步将自身思想负担转换成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对推动“双减”政策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落实“双减”工作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注重短期政策执行和长远战略规划的相统一。同时,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双减”政策的落实也必须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才能够建立良好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统一思想认识,理顺各方权责关系

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层面积极作为,循序渐进渗透。为此,政府层面要发挥顶层设计功能,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和法规,明确权责关系,细化监管处罚规定,促使“双减”政策执行到位。相关部门要做好长期宣传计划,系统化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推动学校端正办学理念,纠正家长偏离实际的教育认知,以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问题,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实施方案。对于优秀实践案例,做好经验总结和宣传报道,形成有启发、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2.加大经费投入,优化中小学师资配置

教育部门要加大经费支持,同时在招聘教师时,设置更多素质教育教师岗位。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提高其驾驭课堂、精准服务、作业设计、立德树人的综合能力。要继续落实落细校长和教师轮岗制度,解决家长和学生的择校忧虑。建立合理机制,引导和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在区域内统一调配和有序流动,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在学校间和集团间的均衡分配,有效解决学校间不平衡发展问题。

3.合理设计作业,提高作业布置质量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搭建教师学习交流平台,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能力。学校要不断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的作业统筹,充分考虑作业的学科特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作业内容丰富有效、难度不超国家课标。教师要在作业的“教育性”“层次性”“趣味性”上下功夫,提高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保证作业的设计、布置和评价做到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达到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

4.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规范课外培训机构

教育部门要免费向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可以通过改造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作用以及完善奖励机制等措施,提供更多类型的课后服务,满足课后服务多元化需要。同时面对暑期托管、课后服务普遍化常态化趋势,在教师配置方面,建议采取学校教师、政府采购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建议增加专项经费支持,加大对学校教师的奖励和支持,对参与人员发放专项补助,并将托管服务计入工作量,纳入绩效工资考核。鼓励党员教师率先垂范,将志愿服务表现作为师德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同时,可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并探索教师计时排班、弹性上下班,还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避免将逐渐增加的任务全部摊派给教师。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课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严禁资本化运作,规范服务内容,对不符合标准、不规范的校外服务机构进行取缔。培训机构也要积极作为,有序做好转型升级。

5.建立合作型联系机制,促动家校社同频共振

构建新时代“教育利益共同体”,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联系与合作,凝聚共识,整合力量,形成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环境。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系列培训、扩宽交流沟通平台等,随时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安排,促使家长既能积极参与学生成长,又能对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积极正向的有效配合。家长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和心理变化,经常与学校以及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推动家校协同共振。

6.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层面要推动人才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的完善,全面深化考试制度改革,逐渐向全方位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学校层面要转变对学生及教师评价机制和方法,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质量的做法,以缓解家长和学生的焦虑情绪,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注释:

[1]教育部: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提高到91.9%,http://www.wenming.cn/wcnrsxdd/yw/202112/t20211228_6277933.shtml.

[2]史国伟:《打造高效课堂,助力“双减”落地》,《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年第5期,第28-29页。

[3]冯琪:《教育部: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超92% 将强化非学科培训治理》,《新京报》,2022年2月28日。

[4]李广海、李海龙:《博弈论视角下“双减”政策执行的阻滞与疏解》,《现代教育管理》,2022年第6期,第10-19页。

(作者为中共海淀区委党校科研部主任)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作业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