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现当代设计的启发

2022-05-30 10:48冯思瑶
百花 2022年5期
关键词:启发传统文化创新

冯思瑶

摘 要:现代设计源于西方,中国现代设计的思维内核也大多受到西方影响,长此以来,中国自己的传统美学思想便被束之高阁。然而文化是设计的养分,作为中华儿女更不能将现当代中国设计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割裂开来。本文将结合优秀设计师们的创新实践,探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现当代设计的启发。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当代设计;启发;创新

近些年,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当代设计也从中汲取养分,产生了不少蕴含传统美学思想的优秀设计作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当代设计领域该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国设计不能与中国文化割裂开来,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创新性的继承与发展。樊美筠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一书中将中国传统美学史形容为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文本、一个巨大的宝藏、一个美的海洋。[1]当代设计要想不断创造辉煌,就不能一直停留在舒适圈,而应保持对前人的尊重,同时避免以传承的名义反复模拟拷贝,应该取其精华,与现代元素融合,继而派生出新的东西。

一、中国传统美学概述

(一)中国传统美学特点

1.讲求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境”,它强调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图1),将艺术与情感融为一体,在表达“境”的同时,反映创作者的“意”以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2.多元共生

中国人讲求“以和为美”,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和谐”二字,这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整体意识。“其间万物,各适其性,各得其所,绝无凌越其他任何存在者。同时,又为一交摄互融系统,其中一切存在及性相,皆彼是相需,互摄交融,绝无孤零零、赤裸裸而可以完全单独存在者。”[2]文化是某个时间段群体共同引发的现象,它来源于生活,没有特定性,没有优劣、敌我之分。无论对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我们都要有一颗包容、尊重之心,即使存在文化差异,也要学会兼容并蓄,避免用单一的视角看世界。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1.感性与理性

中国美学讲究气韵生动,无论书法还是绘画都追求“诗意”,这些都是感性的体现,如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反对绘画仅停留在追求形似的水平,重视在绘画中以写意表现情怀;而西方社会长期追求理性,重视写形。早在古希腊时期,雕塑家们就开始注重造型的准确和对人体骨骼肌肉运动的表现。古希腊时期雕刻家波留克列特斯在他的《法则》一书中系统阐释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提出头与人体的比例为1∶7,同时在他的作品《持矛者》中从力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了人体重心和各部位动态之间的关系。

2.整体与个体

中国自古在处理事物关系和审美创造时就十分强调“和”的理念,如处理天人关系时讲求“天人合一”,处理知行关系时要求“知行合一”,在情景关系中讲求“情景合一”。而西方就少有这种整体思想,相反他们会更加注重个体独立的美感。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现当代设计的启发

(一)“讲求意境”对现当代设计的启发

意境”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颇有分量,例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现代设计起源于西方,在设计思维上不免受到西方理性思维的强烈影响。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设计推崇“形式服务功能”,其重视设计的功能性,使得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简洁、统一的风格。随后,国际风格也在大工业机械化加工的环境下诞生,呈现一种过分整齐统一的趋势。

然而过于理性的设计会让人感到冰冷。如今数字技术及新媒体艺术风靡设计界,但许多设计过于关注理性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技术为作品服务的感性层面,使得作品失去“灵魂”,最终成为浮于表面的炫技。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意境的追求恰巧弥补了这一点,促使设计师们在追求设计审美性和功能性的同时,考虑到精神层面的功能,将设计平衡于感性与理性之间,赋予其“人情味”。

(二)“多元共生”对现当代设计的启发

多元共生”意味着包容,也意味着尊重。“多元化既是创新的结果又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当代设计的创新离不开多元化,这就需要设计师尊重、包容不同的文化,取其精华,使之与本源文化融合,从而碰撞出新的火花。

多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多样的、不单一的”。人类的生活方式经过不断演变至今,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已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设计是精神世界的反映,同样需要多元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下,产生出更好、更美的新文化,也是共生现象的结果。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的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回馈,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获利。倘若双方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在面对多元文化时,当代设计需要兼容并蓄:一方面,需要对国外的优秀文化进行了解、学习、融合;另一方面,對于本源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反思、创新。

在面对文化差异、语言不通等情况时,设计师还需要充当翻译家的角色,用设计的语言将这种差异进行转译,通过视觉符号翻译物质与思想的本源来获得信息及灵感。将多元文化通过视觉有效、有趣地传达出来,才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差异,从而顺利进行文化沟通。

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现当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一)以吕永中为例

家具设计师吕永中谈到好设计的定义时说道:“设计和人生一样,不一定只有一种绝对的标准,它应该是丰富、多元的。设计除了要关注审美性和功能性,还要探寻人性更深层次的需求,这是设计在精神上、文化上的东西。”他谈到自己的设计作品水平线桌(图2)时说道,如果按照现代主义设计的方式,桌面的木板可以采用更薄的结构以节省用料,也同样能实现它承载的功能性。但他认为设计除了看重功能性之外,还应充分考虑用户的心理——这样一整块大原木的自然设计,更能满足中国人心中对安全感的需求。吕永中关注精神与情感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讲求意境下艺术与情感的融合,这使设计兼备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

(二)以陈幼坚为例

香港设计师陈幼坚认为,所谓的国际化就是要够本土,要挖掘特有的文化,尊重和欣赏本土文化。他从小受英式教育长大,这也使得东西方文化都能够很好地融入他的设计中。他说:“中西合璧主题一直在我的血液里,这也是我的优势。”他为自己的日本个展“东情西韵”所设计的海报中的主体元素为一个繁体的“陈”字。其中右半边为自己姓氏“陈”的右半部分——繁体的“东”字;而左半边他将“陈”的耳朵旁替换为大写的英文字母“W”。这样巧妙的设计既体现了他东西方融合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多元共生”,是东西方文化“和”的优秀范例(图3)。此外,他的其他作品也多次采用东西方文化共融的设计方式(图4)。

(三)以1983ASIA為例

文化是设计的养分。”这是B-Lab Talks设计访谈里的一句话。1983ASIA是由杨松耀和苏素于2012年在深圳创办的一家设计工作室,这两位设计师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天津。可能由于本身成员组合很“混搭”,所以他们也一直热衷研究、探索和创造多元共生的“混搭”设计。混搭,即混合搭配,是将由于时空、地理条件、文化背景、风格、材质等不同产生差异而看起来不融合的元素进行重新组织搭配,组成具有独特观点的全新组合,这个词语最初运用于时装设计,但现在延展应用于各个领域。[3]他们在自己的设计中总是基于项目进行文化调研,从中传承、融合、演化,提炼出可再创造的文化符号,并且时常将亚洲文化,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他们在为马来西亚酒店THE HAPPY 8做品牌设计时,因为“8”对于酒店创办人有深刻意义——第一家门店的门牌号,同时谐音为“发”,具有吉祥的寓意,所以他们将它作为设计切入点,将“8”概括为上下两个交叠的正圆形状,上方的圆负责“分”,代表“不同”,下方的圆负责“合”,代表“统一”,多元共生的概念在他们的商业项目中首次得到很好的展现(图5)。

四、结 语

现代设计的创新是不能凭空创造的,要以文化作为基础。中华传统美学既不是永恒不变的辉煌,更不是与现代格格不入的糟粕,要想不断创造辉煌,就不能一直停留在前人创造的舒适圈里,更不能仅将传统应用于形式。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既要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又不能假借传承之名反复拷贝传统,而应深刻探索理解其蕴含的文化,取其精华,然后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出新鲜的血液。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方东美.中国人的心灵:中国哲学与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19.

[3] 杨松耀,苏素.奇幻亚洲:混搭美学·品牌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启发传统文化创新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穷也兼济天下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