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 10:48傅美玉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傅美玉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极具人文性。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锻炼学生的理解和交际能力。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其受到人文熏陶。文章通过阐述具体课例,指明如何借助探究式学习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精彩无限。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2-0013-03

探究式学习是指基于确立的主题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调查与研究、搜集与整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进行探究式学习,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精彩无限。

一、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的作者是梁思成。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他毕生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特征,是该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普类文章,文中梁思成使用简洁、严谨、明晰的语言,对我国建筑体系的地位、历史意义、形成年代与分布情况进行简单阐述,概括出中国建筑物在装饰与结构方面的基本特点,还提出特殊的“文法”理論,以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体现出他的建筑美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古今中外著名建筑物的图片,包括中国故宫太和殿和岳阳楼、美国白宫、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印度泰姬陵、韩国景福宫、日本东大寺、法国凯旋门和尼姆竞技场等,再进行导入:“建筑犹如经典诗篇、优美音乐,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其是传统文化的结晶。请大家观察这些建筑物的图片,说说它们分别给你什么感受。”随后在学生有效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过渡:“这些建筑物各具特色,像太和殿和岳阳楼,我们只要看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中国的建筑物。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中国建筑物的特征。”这样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学习充满期待。

(二)筛选提炼

教师布置探究性任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中国建筑的几大基本特征,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自主归纳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如下所示。

1.单个建筑物由台基、房屋本身和屋顶三部分构成。

2.在平面布置上以建筑群为主,讲究对称,主房坐北朝南,设有院子。

3.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利用横梁、柱子来隔间,窗户、门与墙壁的设计均较为自由。

4.斗拱,拱为弓形、斗为方形,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具有装饰作用。

5.举架使屋顶形成弯曲面。

6.屋顶四角翘起、四面斜劈,显得极为壮丽。

7.色彩以朱红为主,十分大胆。

8.构件交接的部分外露,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9.讲究装饰,有砖雕、石雕、木刻等,还充分使用各色油漆与有色琉璃砖瓦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物的九大特征的?怎么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分析和研究。他们发现作者主要按照从总体到部分、从主到次的顺序来介绍;该篇文章的特点是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因此一旦掌握文章的结构布局就能够了解文章内涵。学生将课文划分成四大部分,分别概括大意:第1—2段简单说明中国建筑物的影响;第3—13段重点讨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第14—19段论述中国建筑物的手法与风格,是对主题的深化;第20段基于“古为今用”的视角,倡导熟悉中国建筑上的“文法”与“词汇”,传承与发扬中国建筑上的优良传统。通过划分段落与归纳大意,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并初步体味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三)深入探究

教师设置问题“从文章的一言一语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找出蕴含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并让学生大声朗读,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这种思想情感的源泉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同。教师指导学生着重探索中国建筑物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例如,群体建筑特征是中国传统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如男女有别、尊卑有序与上下有别;庭院或者房屋的布局讲究对称美,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有关;住房常坐北朝南,为的是能够受到更多阳光的照晒,这涉及一定的风水因素;屋顶四角常翘起,为流线型,既可以接受更多阳光的照射,又有助于雨水的排泄,整体如大鹏展翅,显得活泼轻盈,能增强建筑物的动态美;屋檐同正脊、坡顶形成十分美妙的曲线,使整个建筑物不呆板、不机械、不轻佻;屋身色彩以朱红为主,遵循中国古代传统用色的系统规律。这样做能使学生掌握利用关键词句获取文章信息的技巧,有助于他们阅读与写作说明文。

之后,教师提问:怎么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文法”?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得出:这一“文法”指中国建筑物的手法与风格,是中国建筑方面通用的方式;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是也不失灵活,因而中国建筑物不仅具有传统的风格,还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教师在此基础上提问:怎么理解作者在文中说到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学生联系先前的讨论,发现各民族建筑物的主要性能或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通性,只不过表现的形式大相径庭,就犹如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不同,但却能表达相同的意义。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章内容,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水平。

教师接着讲述:本文题目为“中国建筑的特征”,“特征”主要是指事物的标志特色,这一题目展现出作者开阔的建筑研究视角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利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引入“特征”概念,表现出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以及文化观,同时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特征,凸显了视角的独特;作者按照先总后分、先主后次的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阐述,使层次清晰严密,在介绍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时条理清晰。

教师继续提问:文章在介绍完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后应该就可以结尾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续写中国建筑的“文法”并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意图究竟是什么?再通过课件呈现相关的背景知识:文章发表于1954年,当时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很多古城门与城墙面临拆除。教师以此带领学生深入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梁思成先生并非纯粹、孤立地论述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呼吁继承、发扬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以更好地建造中国的新建筑。

(四)品味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通常以平实为主。《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有不少精彩的比喻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这些语句,体会其叙述的生动形象。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一句,运用兄弟关系比喻中国周边国家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建筑之间的关系,表明它们属于相同的系统,同时也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力远超国家的范畴。再如“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一句,用帷幕来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中国建筑中的一些墙壁是用来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的,并不承重。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使其掌握相應的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五)有效拓展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了解,分析中国建筑在世界上占有独特地位的原因。作者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建筑特色及建筑法式,中国建筑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并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建造的。

在课堂延伸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如“有的人认为本文题目拟得不好,过于笼统;也有人说本文题目逻辑严谨,专业性强。那么,你是如何看的?请简单说明观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论述,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如有学生认为,本文题目拟得非常好,非常严谨,还指明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表现了作者宏观的视野。有学生认为,本文题目拟得过于笼统:文章题目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但是文中并没有提及现代建筑的特征,因此,应在题目中添加“古代”一词。有学生认为,本文有文不对题的嫌疑:文中所概括的中国建筑特征并不是所有中国建筑的特征,如桥梁、道路以及城防等也属于建筑领域,但他们都没有文中提及的那些特征,因此,在“建筑”一词前应加适当的定语,以更契合文章内容。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思考作者梁思成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学生认为,梁思成不仅具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严谨求实的精神,还拥有赤诚的爱国之心,他十分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民族传统文化。

教师设置问题“中国古代建筑物的现状如何?”,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进行探究,并思考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该怎么发扬与传承。学生在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师随后引导学生讨论现代社会中古代建筑的保护问题,从而使学生树立端正的文化态度,增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学生在探究后明确了:建筑和人息息相关,绝不是冰冷的。

教师还引导学生阅读梁思成所作的其他有关中国建筑的文章,如《中国建筑的“文法”》,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教师在学生拓展阅读《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之后,提出问题: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称其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那么这种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主要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教师在学生有效探讨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现代性的精神”主要指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兼顾传承和发展,注重新和旧的整合。具体体现在中国建筑人才培养方面,针对建筑人才缺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将建筑专业和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还体现在建筑设计理念和构想方面,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结合,提出“有机更新”的整合理念与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

之后,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寻找当地的古代建筑物或者自己家房屋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地方,并据此写一篇作文。这能促使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索中国建筑的特征,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度。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与特征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广猛.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31):33-34.

[2]  余开泰.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运用[J].教师博览,2020(36):32-33.

[3]  冯兴宝.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7(7):67.

[4]  魏新明.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J].中华少年,2017(6):65.

[5]  高迎九.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0):132-133.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探究式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谈化学课外小组活动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