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社团有效性建设探析

2022-05-30 18:56林雅峰
高考·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历史教学

林雅峰

摘 要:伴随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部编高中历史教材在多个省份的启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幕已然拉开,新课标最大亮点就是重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之外,课外活动尤其是高中历史社团建设也是重要抓手。本文着重从高中历史社团建设在找准高中历史社团定位,积极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寻找创建有特色社团的路径,以及发挥高中历史社团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历史社团建设;历史教学;路径探析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从重视三维目标的实现转变到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来。兴趣永远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教师,为达成历史课程标准,学校除了组织正常教育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在校组建历史社团,依托学校社团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高中历史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在新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社团的建设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深深吸引着高中学生的广泛参与。高中历史社团指的是一部分对历史有共同兴趣、有相同意愿,愿意遵守学校社团章程学生建立的组织。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重新定义,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课程的实施上,要求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高中历史社团,它以深厚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自主探究、实践能力,在培养创新精神上大有可为。

二、高中历史社团建设路径

(一)找准历史社团定位,拓展课堂教学

为避免高中历史社团建设的盲目性,找准历史社团建设的定位是关键。高中社团有别于其他社团,高中学生在当下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重心必然放在繁重的学业上,这就决定了高中社团活动时间与空间相对有限性。因此,高中历史社团定位的关键在于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或者是延伸,力求精准高效。只有这样的定位,才能发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作用,才能使高中历史社团建设避免追求华而不实而失去应有的价值。既然历史社团建设要定位于对课堂历史教学的补充,就需要找准社团的活动与历史教学的精准对接。对接的方向要么是课堂重点知识背景或史料的延展性阅读活动,要么是对历史教学中重点概念进一步补充。例如: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内容时,课本提到了“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它是怎么发展演变,有什么特点,什么时候结束,教材并没有详细介绍,致使学生对“朝贡贸易”一知半解,达不到掌握必备知识的目的。基于历史教材存在容量不足,核心关键性历史概念无法有效地深入拓展解析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托历史社团,通过开展对“朝贡贸易”的拓展性阅读活动,组织学生集中阅读分享,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更深入理解相应历史概念,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这种延展性阅读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容量的不足,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拓宽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路径[1]。

(二)重视教师引领,提升历史社团建设质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中历史社团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同时,也要坚持价值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作为专业性比较突出的历史社团指导教师,特别是作为一线教学的历史教师,应精准把握课标的精神,把它作为引导历史社团建设的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作为一线教师深知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教学难点、重点,哪些难点的突破是有限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兼职历史社团工作的指导教师,可以把教学中的难点与历史社团的活动做一个有机的衔接,让部分学有余力、对历史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通过自主开展探究,化解学习的难点,实现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的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的目标。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与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内容时会涉及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君主专制”,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独裁”的真实性存有很深的疑问。要破解这个难点,历史社团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引导社团成员去认真研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尝试领会钱穆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有了一线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社团建设的指导者,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历史社团建设与实际教学的完美嫁接,也就能使歷史社团建设避免盲目性[2]。

(三)挖掘乡土资源,创新历史社团建设特色,延展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家国情怀作为五个核心素养之一,在培养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爱国首先要爱家,爱自己的家乡。高中生涯里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对自己家庭的认同感,乡土资源大有可为。因此新课标在实施标准的建议中着重提出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就具体的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提出要重视校外课程资源。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高中历史社团建设应该重视对本土资源的挖掘利用,创新历史社团建设特色,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此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整合与历史社团定位相契合的乡土资源

通过采集乡土史中与中国史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与社团活动主题进行整合,让学生深切感受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通过感知乡土历史知识,既引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共鸣,还从局部到整体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达到了突显历史社团定位价值指向。同时整合乡土资源,把它作为历史社团活动的主题,或确定为研究性学习对象,很好地达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内容时,课本有涉及宋朝制瓷技术等相关内容,德化县就有相当丰富的陶瓷制作史,可以作为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主题,彰显地方社团特色。

2.整合乡土革命史与中国近代革命史相契合资源,创建红色社团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史。历史社团指导教师要善于挖掘地方革命史资源,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感受身边红色文化,注入红色基因,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渗透家国情怀。

例如:德化是中国革命的红色老区,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历史,“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更是其中的代表。高中历史社团建设应结合地方的红色文化,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如参观革命旧址、讲红色故事等,来渗透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社团成员的家国情怀。

3.关注高中历史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助力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白寿彝先生曾指出:“历史教学,可以说,只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历史教育,在历史教学以外,还可以有各种方式。但无论历史教学或其他教育方式,都是为历史教育总的目的任务服务的。离开了历史教育的目的的任务,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无从谈起的。”新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更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次课改的重要理念。高中历史社团,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扩大和延伸。它能使学生对新教材涉及的诸多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形成更加立体生动的理解与感悟。高中历史社团以它多元的方式,极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使学生走进更加宽广的历史领域,与新课标重视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不谋而合。基于高中历史社团的价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特别重视社团活动的有效性[3]。

(1)学校要提供硬件支持,使高中历史社团活动有可持续性。

目前学校社团建设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学校支持度不足,没有可供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的固定场地,无完整配套活动设备,这些直接导致了高中历史社团组织活动的单一,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不高,社团活动效果不佳的现象。因此,学校要认识到社团对学生培养素养的重要性,加大对社团的投入,为社团提供基本的硬件支持,如固定场所、摄影器材、播放设备、多媒体设备等。

(2)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高中历史社团建设如果没有配套的组织管理制度,活动的开展就无章可循。因此需制订社团的活动计划,建立完善的社团机构,建有完备的章程,社团各部门配合工作,社团负责人按时参加社团部召开的会议,规范管理文档等。

4.高中历史社团建设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抓手

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并且渗透在其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连接古代、现代、未来中国人的时间之流、生命之流,是中国人的精神生命。文化有精华有糟粕,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够经过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换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包含物质形态层面,知识、技艺层面,行为、制度层面,文学、艺术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期,也是奠定高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人生节点。高中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养成,就要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达成,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塑造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有效高中历史社团活动达成。学生良好家国情怀的培养,离不开对自己民族历史,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高中历史社团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学生的血脉之中。高中历史社团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呢?

(1)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奋斗历史中,将自身的丰富经验凝聚成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理论思维的理念,它们是民族文化精华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灵魂,如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愛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等。高中历史社团在日常开展活动中完全可以把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作为指导社团活动的指导思想,让历史社团活动更有“文化味”。

(2)中华传统美德

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念》一书中认为,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应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分别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礼、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些传统美德,对塑造当代高中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有很大的助益。高中历史社团应该重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甚至可以开辟特别的专栏,以面向全校的方式做重点介绍。

(3)中华人文精神

楼宇烈在《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一文中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它最主要的和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它在处世方式上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教化思想上,主张“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美学追求上,要求“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在生活理念上,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

中华人文精神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滋养中华儿女骨气、志气和底气的精神源泉。加强历史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通过高中历史社团建设,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统一起来,使社团学员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进而塑造符合现代需求的时代新人。

总之,高中历史社团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它作为塑造高中学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阵地之一,要避免高中学生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误导,不被社会上错误的思潮所引领,不被西方的错误的意识形态渗透,在坚守自己的精神主阵地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结束语

新世纪,新课标,新教材,需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落实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上,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主阵地之外,应重点探索课堂之外,特别是学校社团建设应该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红岩.高中历史社团的实效性理论研究[J].新课程(下),2018(3):35.

[2]吴炳生.从中国近代史开端谈高中历史教材史学观念的转变[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5):82-83,91.

[3]郑喜奎,蔡世剑,张丽.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再探讨:基于高考和时代的思考[J].高考(综合版),2014(10):67.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历史社团建设对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1-253)。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历史教学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