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2022-05-30 19:43辛玉芳
新课程·上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学困生多媒体教学

辛玉芳

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对抽象性和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内容既缺乏学习的兴趣,也不具备成熟的能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数学虽然主要以基本的运算和数学概念为教学内容,但相比于同阶段学科来说,其抽象性和理论性特征却是最突出的。因此,很多小学生常常在学习数学时感到“压力山大”,因而逐步出现成绩下滑的问题。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小学数学教师要激发其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以此作为学困生对数学的态度由消极转化为积极的关键点。

一、重视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完善课程内容展示效果

小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认知和理解还带有很浓厚的感性色彩,不善于学习需要大量抽象思维投入的知识信息,学困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则尤为突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信息表现方面所具有的直观性、生动性、动态性的优势条件,以图片、视频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将课程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智力资源,改变学困生认为“数学难懂”的刻板印象。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在多媒体材料中添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让学困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数字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素材和软件制作或直接下载现有的教学视频,让阿拉伯数字以拟人化的卡通角色形象地出现在荧幕上,通过这些角色的自我介绍以及彼此间发生的趣味故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记住它们的样貌和大小关系,同时还可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数字计算。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实现生活场景带入

学困生所欠缺的是牢固的知识基础和灵活的数学思维,在日常生活方面则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着同样的经验和感触。在很多学困生看来,数学学习似乎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多少关联,因而在学习时总是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个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信息获取和场景呈现方面的巨大优势,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以及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出具体而逼真的生活场景,让学困生在这些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带给他们“学以致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如何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互动视频,让学生首先观看视频中的人物来到超市购物的场景,在计算总价时视频暂停并弹出对应不同总价的选项框,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应该选择哪一项,进而触发不同的剧情;在涉及找零和兑换等行为时,视频也会出现同样的选项框,让学生对课内知识进行更多的应用。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梳理知识和技能脉络

产生兴趣的基本前提是要形成正确而清晰的理解,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学困生之所以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就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框架,无法实现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本了解。为了帮助学困生解决这个前提性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展示和调整方面的便捷化条件,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点按照教学次序、承接逻辑以及难易程度等标准串联成若干条知识链条,再借助一些经典例题完成链条间的串联,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以此来作为提高学困生理解层级的可靠参考。

例如,在教学“乘法”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以及“混合乘法”作为元素块形成思维导图的节点,中间添加以教材中的经典例题作为“导线”,将导图中的元素块串联起来,让学困生通过这种一目了然的方式实现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有效夯实。

二、重视对趣味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一)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非常乐于参加有趣的游戏活动,且更容易在参加这些活动时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层级、兴趣取向以及课程内容,设计并组织开展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让学困生能够边玩、边学、边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引导学困生实现对知识和技能自然而然的理解和吸收,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

比如,在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速算24”的游戏:由教师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1”到“13”这些数字;将学生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参赛;教师从卡片中随机抽出4张,学生要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利用加减乘除和括号设计出一个算式,算式的计算结果必须为“24”;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的代表可以为本组积一分,最后积分最多的一组便为获胜方。

(二)利用数学实验优化学困生的知识理解

在很多学生乃至部分教师看来,数学不同于物理和化学,是不能通过具象的方式来进行实验的,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困生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和概念时,可以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象的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验证或推导出课本中的知识结论和相关概念,使学生能够完整地认识这些内容形成的过程,从而获得更完全的学习记忆和理解成果,同时也让学生产生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取真知的满足感。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三角形时,针对书中所提到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个结论,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想一想,如何能够在实验中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并可提供给学生一些纸质的三角模型让他们自行设计实验。这个实验难度很低,学生可以将模型的三个角剪或撕下来,将端点对齐,看看最外侧的两个角的外边是否呈一条直线,这样就可以论证教材中的结论了。

(三)利用实践任务锻炼学生的應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完成一些知识的讲解之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利用大家熟悉的校园环境布置一些具体的应用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困生可以感受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借助自己的生活和观察经验,有效降低任务完成的难度,进而增强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和应用兴趣。

比如,在讲解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操场,利用专用皮尺等工具,让学生分别量出操场跑道的直道长度和弯道半径,而后计算跑道的总体长度以及跑道内区域的总面积,并可进一步计算如果要完成1000米或2000米长跑训练需要跑完多少圈。

三、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利用和优化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喜欢将内容拆解到最精细的程度,唯恐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无法做到有效吸收。其实这种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使他们更感觉数学学习的枯燥感和乏味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应当结合学生的水平适当地留出一些“余白”来,让学生通过结组的方式共同讨论、思考、探究,给他们以表现自我、探索知识的机会,从而让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更具参与感。

例如,在讲解完“直线之间的平行和相交关系”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其实,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除了平行和相交外,还有第三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两条直线既不平行,互相也没有焦点。谁能画出来这种关系形式呢?”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但也很符合学生追求表现的诉求,让学生通过群策群力必然可以得出很多假设。教师则可结合这些成果予以提示和引导,进而共同得出“两条直线之间不是平行就是相交”需要以“在一个平面内”为前提条件的新知。

四、重视对分层教学理念的优化渗透

分层教学法的实行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然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分层教学法的理解还比较粗糙,没有真正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具体到学生身上。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档位外,对于总体上处于同一档位的学困生也要做出详细的区划,针对每个学生的学困程度和短板分布,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出二次划分,使学困生可以得到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引导,从而激发其学习数学、争取进步的兴趣和信心。

比如,同样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有些学生的短板集中在计算方面,而有些则是图形构建能力比较欠缺,还有的则是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得不够端正。那么教师就应当分别从基础计算强化、图形具象处理和心理沟通等不同角度入手开展引导。

除了以上几点策略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间的结组互助的方式,让学优生负责对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记忆和练习进行指导,使学生之间互相进步,让学困生在这种更加轻松、平等的氛围下获得更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争取进步的兴趣和斗志。

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知识、实现发展和提升的权利,也理应得到这方面的机会和正确引导,这是教育公平性和人性化的核心所在。小學数学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切实关注并保障学困生的学习权益,通过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对趣味教学活动的组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利用以及对分层教学法的渗透等手段,切实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引导学困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深化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和记忆,从而让学困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为他们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及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绍甫.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6).

[2]倪迎霞.提高学困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学困生多媒体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