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意蕴与时代传承

2022-05-30 10:48孟进宋伟文石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历史

孟进 宋伟文 石涛

[摘           要]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赓续千载而历久弥坚。在逐梦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辩证地总结历史、用好历史,深入推进以“四史”教育为主线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厚植爱国爱民之情、砥砺精技强国之志、实践青春报国之行。

[关    键   词]  爱国主义精神;“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6-0025-03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多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劈波斩浪、披荆斩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青年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史是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最好营养剂,新的征程之上,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一、传承以民为本思想与培育爱国爱民之情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与“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历史反复证明国运兴衰系于民心向背,正所谓“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古代先哲高度重视体察民情民意、体恤民间疾苦,站位民众视角,探索国家长治久安之道,萌发民本思想,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德政观,主张立道德教化为治国理政之原则,为政者要善于安民、富民、教民,才能获取民众拥戴;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提倡“无为而治”,并提醒善治者“以百姓心为心”,要顺应民心民意,呼应民众诉求,呵护民众利益;春秋后期至战国,国家战乱和诸侯纷争愈演愈烈,民众流离失所,学者充分认识到“民者,君子本也”,视民众为执政之基,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顺民心为兴国之要、惠民生为施政之纲,唯有顺民心、达民意才能聚民力,凝心聚力方能兴国安邦。“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思想先驱辩证诠释国、家及民三者的逻辑关系,为治国理政铺设理论先导,孟子宣扬“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思想观,荀子凝练形成“君舟民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共同体意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众的政治力量愈发被重视,民众的政治定位不断攀升,民本思想持续衍化升华,由初始的“敬德保民”到“惟德亲民”再到“顺应民心”,深度融入“四书五经”等国学思想著述,并随科举制度而嵌入政治体制,跨越千年、久唱不衰,深刻影响着社会主流价值理念。

“固夫忧国忘家,捐軀济难,忠臣之志也”,中华民族的爱国爱民之情源远流长,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人屈原背井离乡,仍眷顾国运民生,目睹“民离散而相失”,咏叹“哀民生之多艰”,其爱国爱民之情动人心弦;“立志圣则圣矣,立志贤则贤矣”,初唐诗人王勃才高运蹇,虽身处逆境仍立志报国,印证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为励志青少年奉献国家之榜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屡遭贬谪,仍操守为国为民的大局意识和高贵品格;诗圣杜甫晚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仍胸怀强烈的家国意识和人民情怀,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传世名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暮年陆游壮志难酬,弥留之际仍牵念国家前途命运,拳拳爱国之心扣人心弦。回溯历史、如数家珍,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中华儿女报效国家的志向坚韧不拔,捍卫民族尊严的信念坚如磐石,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坚定不移。爱国情怀镌入恢宏的历史画卷,历经传承与发扬,筑成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是滋润当代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的宝贵财富。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共产党人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诚于中必形于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共产党人恪守初心使命,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等各条战线上,共产党人无私无畏、冲锋在前,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拼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实际行动印证为国为民的鲜明立场。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要用好历史素材、讲好历史故事、传播历史声音,教育青年大学生站稳人民立场、树立历史思维,坚定历史自信、强化历史担当,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扛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二、弘扬创新创造精神与砥砺精技强国之志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夏商以来,中华民族逐梦而行,饱含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矢志革故鼎新与创新创造,孕育出百家争鸣的创新思想和百花齐放的创造成果。强国必先强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生产力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古代的科技先驱在天文历法、医学地理、建筑水利、丝绸陶瓷等领域的创新发明不胜枚举,犹如璀璨繁星,熠熠生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从2013年开始,经过科学研判,推选出多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当然,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革除体制弊政,改良顶层设计,中国历史上曾兴起多次变法,或推动健全政体法度,或加速优化经济结构,或致力改善社会民生,在某种程度上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以解缚生产力发展。变法改良思维是创新强国意识的历史初现,其中蕴含丰富的法治思想和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民族勇于自我革命的生动例证;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昌则民安国盛。历代太平盛世皆起于“重农桑以足衣食”,勤劳智慧的古人统筹应用时气、水利、土壤、器具等先决条件,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从大量实践中积累农耕经验、淬炼农业思想,总结形成“顺天时,量地力”与“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等认知论,著成《四民月令》《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茶经》《农书》《农说》《农政全书》《农桑辑要》《知本提纲》等学术瑰宝,光辉璀璨的华夏农耕文明,既充裕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蚕食,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人在逆境中艰难探索强国之道,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辛亥革命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但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发起“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登上历史舞台。“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矢志奋斗、攻坚克难,历经千难万险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走在通往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和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涌现出一批奋勇拼搏、勇攀高峰的改革先锋,他们弘扬“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助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和火星探测、量子通信等尖端科技实现自立自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深度和中国精度。积跬步以致千里,汇涓滴而成江海,中国创新图强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历史实践证明,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图新、图强的脚步,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革故鼎新的强国之志已经内化为深厚的民族禀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树光辉事迹、先进典型和先锋模范,加强“四史”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创新创造精神,练就报效国家的技能和本领,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承继舍生取义情操与实践青春报国之行

回溯巍巍华夏文明史,古有“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担当,近有“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的气概。无数爱国人士固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理想信念,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视死如归的报国行动,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披荆斩棘、愈挫愈勇,巋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为达成国泰民安、风清气正的政治理想,屈原不顾个人安危而追求真理“虽九死其犹未悔”;西晋傅咸将毕生致力于理政安邦,坚信“死而利国,以为己荣”而令世人所敬仰;魏征、包拯、寇准、海瑞等清廉忠臣,廉洁刚毅、匡扶正气的高风峻节流芳千古,为后世为官从政树立鲜明榜样。为护佑山河统一、百姓康宁,岳飞励志精忠报国“收拾旧山河”,金戈铁马“壮怀激烈”,赤胆忠心当为报国立功之楷模;陆游“僵卧孤村”却寄意“铁马冰河”和收复失地,文天祥身陷囹圄,无惧于生死,只念“留取丹心照汗青”,浩然正气回荡神州大地。为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戚继光抗击倭寇护卫领海,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侵略者嚣张气焰,冯子材老当益壮取得“镇南关大捷”。在家国危亡、民族危难之际,多少英雄豪杰挺身而出,不惜生命保家卫国,谱写了万世不磨的爱国主义壮举。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恣意破坏,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家国似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民族危机急剧恶化。“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面对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众志成城、浴血奋战,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百折不挠、砥砺前行,无数革命先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共产党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压倒,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战胜,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红岩精神等,以大无畏气概熔铸爱国丰碑、换来山河无恙。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铭记历史方知来路不易,坚定信仰才能创造美好未来,立足新征程,中华民族开拓奋进、扬帆远航,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奇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产党人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倾一腔热血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为人民而战,与广大人民一道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之势,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勇于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牺牲,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走向富强,我们的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伟大精神铸就青春梦想,青春梦想领航青年报国,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和复兴路,爱国主义教育要聚集青年大学生,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注重思想引领和实践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中。

四、结语

在逐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深入开展以“四史”教育为主线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充分挖掘浩瀚历史长河中的爱国题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滋养心灵,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以厚植情怀,歌颂党和人民的丰功伟绩以夯实信念,以史明志、以文化人,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学史明理、知史爱国,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社会主义论坛,2019(5):6-9.

[2]新华网.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10-09)[2022-01-01].http://www.news.cn/2021-10/09/c_1127941568.htm.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发〔2019〕4号)[Z].2019-11-12.

[4]教育部党组.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党〔2020〕11号)[Z].2020-01-16.

[5]曲建开,胥佳明.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4):151-154.

[6]曾德生,俞智威.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5):38-43.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