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印 徐卫国 钱惠君
[摘 要] 共同体作为一个较为基本的社会概念,从原始的自然群落到现代意义的社会共同体,属于同一群体的发展历程。对于教育来说,育人共同体的形成必须要经过一个逐渐构建的缓慢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构建的主要方向在于关注目标因素、价值因素、利益因素、资源因素等核心因素。实踐表明,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途径与方向。主要针对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进行分析与讨论,希望可以起到更好的参考效果。
[关 键 词] 人人协同;课课协同;部部协同;育人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6-0058-03
近些年,我国高校和教育部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立德树人的教学方向与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建设社会过程中的主要目标,而只有将育人工作实现常态化、科学化,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工作质量。同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清晰地了解实践育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如一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轻视实践工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问题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将问题作为发展方向,积极讨论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模式,这也是开展实践教育的一扇门。
一、育人共同体的界定
(一)共同体的内涵
从含义上来说,共同体是一同开展工作,并且彼此承担工作责任,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学概念,很多社会学家都对共同体给出了定义,百度上关于共同体的定义超过九十种。共同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原始的自然共同体与原始共同体转变成了当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共同体与当代共同体。
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共同体是指群体经过共同的生活,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发表了《共同体与社会》,在文中他表明,共同体的意义就是共同生活。滕尼斯使用这一词汇来表示一种建立在相同自然情感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彼此联系并且还会产生排他性,这种社会联系或者生活方式之间可以产生更大的亲密关系或者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可以自然存在,或者人工存在,是一种有机生产在一起的主体。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非常多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可以以血缘关系为连接,同时也可以以婚姻关系为连接,所以共同体被认为是一种由于不同目的聚合在一起的生活群体以及团队组织。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通信技术的逐渐便利化,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很多时候相互的联系已经不再受到血缘与地域的限制,原始意义上来说共同体的概念逐渐消失。在当下,共同体的内涵已经逐渐消失,可以将共同体界定为一个目标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的特殊群体或者团队。
(二)育人共同体的界定
在当下发展的过程中,共同体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与关注,这表明一个人群的集合体并不是一定要使用组织或者非组织的方式存在。因此,对于一些无法通过组织的方式来解决的内部问题,就可以使用共同体的框架进行思考与重新界定,育人共同体就是基于这一概念落实的相关想法。
育人共同体具体来说是指政府、学校、社会等要素,以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作为目标,将实践作为载体与途径,从而按照多方共赢的目的与方向建立起的共同群体与团队。在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要素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开展深度的融合工作,提升育人工作的整体实效性。
二、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
相较于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来说,实践育人共同体并不是将血缘、地缘、感情、伦理团结等作为纽带,而是经过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之后才能够形成。也就是说,一个拥有明确便捷的群体或组织,并不一定就可以形成完整的共同体。针对当下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对基础的要求以及新形势下实践育人的相关概念理解,本文认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总体来说需要保证共同体的目标相同、价值相同、利益相同、资源相同等核心追求。
(一)目标相同是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前提
简单来说,共同体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而真正的协作很多时候是人们在追求共同目标时才会产生。因此,共同体首先需要设定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对实践育人共同体来说,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水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素养。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学校、社会等实践育人共同体需要彼此保证资源的协调,围绕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积极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让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这可以落实育人共同体的相关追求目标。
(二)价值相同是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核心
在实践活动当中,人们在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对价值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实践育人工作属于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责任,这就是实践育人共同体搭建过程中必须要拥有的一项共同价值认知。这种价值认知一旦形成,可以对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起到良好的引导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利益也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利益冲突已经属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项事实。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控好实践育人共同体各方存在的价值偏差,让各方都可以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整体价值认知,是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核心。
(三)利益共赢是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关键基础
在现有的文献当中,大多数共同体被认为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属于构建共同体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基础。无论是对于一个组织、一个社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还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实践育人教学工作想要搭建共同体,首先就需要将培养人才与社会经济效益增长联系在一起,让共同体各方都可以在实践活动当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实现共赢,这也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一项根本追求与重要保证。因此,在未来引导实践育人共同体各方追求共同目标和利益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效地协调并且控制好各方在追逐利益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问题,尤其需要解决好利益偏差引发的各种矛盾。
(四)资源共享是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纽带
在教学过程中,政府、学校、社会需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建设将实践育人共同体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支持、服务购买、税收减免、政策保障等方式支持实践育人工作。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寻找实习机会,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状态,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水平。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学科、专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主动为企事业单位和地方经济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则需要在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过程中发挥教育作用,真正成为先锋军、主力军。
(五)基地共建是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关键
基地是指学校与政府、社会联系的结合点,也是地方单位和地方政府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教育的关键方向。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共享基地建设成果,是推动实践育人工作走向稳定发展的关键前提,同时也是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关键方向。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学校、社会需要始终坚持互惠互利的发展方向,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好基地共建工作,尤其需要充分发挥基地在人才培养以及对地方经济服务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学校则需要从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地方经济发展几方面需求出发,建设一批类别更加多样化、功能更加明确的教育基地。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都需要为基地建设提供更多的帮助与引导,如经费保障以及政策支持。
三、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武汉大学研究生实践育人为例
在发展过程中,武汉大学始终将学校作为基地,将项目作为纽带,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社会服务作为主要的发展内容,不断地开展探索与实践,真正实现了育人共同体建设工作,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章立制,推进基地共建,夯实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在武汉大学发展过程中,先后制定了多项文件与制度,这些文件与制度的核心都在于实践育人。为了全方位贯彻我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任务,学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关键与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合作,在这一过程中,育人为本、互惠双赢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其中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都开始大力推进研究生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工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签订了对应的基地建设协议书,协议书当中明确划分了在建设基地过程中双方的责任。目前,学校已經在湖北、广西、广东、浙江、江苏、重庆、天津等地区建设了18个研究生育人实践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每个基地每年可以提供500个实习岗位,涉及大大小小100个专业。地方政府在每年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投入将近100万的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的育人实践基地,而学校的育人实践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也解决了很多难题,包括技术难题500余项、外文资料500万字、调研报告2000余篇、专利40余项。可以说武汉大学成为实践育人基地的一个榜样,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学校、社会都在共建基地当中实现了多赢,而实践育人基地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整合资源,推进平台创新,丰富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载体
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合作平台,共享智力以及技术资源,学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以及智力资源的优势,同时也需要积极招揽一些技术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一些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提供技术服务。如武汉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针对社区的医院研发了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对全院的职工进行了培训,帮助医院在信息化改革当中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其次,需要搭建产、学、研三者合作平台,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做到共享成果转化资源。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将实践基地作为关键的纽带,其也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项目合作的关键。如武汉大学与宁波市江东区人民政府就以武汉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作为平台举办了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最后,需要搭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共享交流育人资源。学校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还需要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建设对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武汉大学最先开始使用了双导师制度,聘请一些企业当中的技术骨干或者专家作为校外兼职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学校则是使用挂职的方式来选派一些博士生前往企事业单位任职,实现了彼此共同发展。
(三)多措并举,推进交流互动,营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氛围
首先,需要使用多种方案与手法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手册、新闻报道、工作简报等方式,可以在校园网、政府网、地方电视台等多个平台上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引导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社区等对实践育人工作的关注与重视,目的在于加强社会各界对实践育人工作的认同感。其次,需要开展多层次的互动,除了实践育人工作会之外,还需要开展对应的动员会、推进会,一方面加强工作交流,另一方面加强情感交流。
四、结语
在高校未来发展过程中,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可以让社会各界的力量都集中起来,参与到育人工作中,让资源实现更好的优化配置,而各方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真正的合力,这样不仅提升了实践育人工作的层次和实际效果,还帮助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现了对接。事实证明,建设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创建实践教学体系,将会在未来成为高校开展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与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嘉仪.基于共同体视角的高校“大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2):143-144.
[2]王玉洁.构建育人共同体:高校体育思政建设的育人价值与实践之道[J].青少年体育,2022(5):28-30.
[3]周洁旻.构建多元成长空间的“班级育人共同体”[J].现代教学,2022(7):66-67.
[4]赵淑明.基于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2,44(2):10-15.
[5]刘颖沙,郑爱泉,左文革,等.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路径[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45-47.
[6]龚春芳.U-G-S实践育人共同体保障体系及其构建[J].凯里学院学报,2022,40(1):99-105.
[7]蔡志鹏,王结义,王结春.高校共青团干部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理路[J].青少年学刊,2022(1):29-33,38.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