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家校共育中微信平台使用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

2022-05-30 22:58左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6期
关键词:小窗信群共育

左娟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多元、灵活、互动的家校共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微信平台不受时空限制,快捷、高效、开放,拓宽了家校共育的途径,使之从单一的语言文字沟通拓展为图片、音频、视频的多维沟通,有助于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通过制定《微信群使用公约》、优化微信群信息推送内容、划分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功能、建立一对一微信小窗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微信平台在家校共育中的实效性。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现代互补,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的两个主阵地,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合力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    键   词]  微信;家校共育;现状调查;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6-0079-04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认识“家校共育”这个话题。教育研究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和家庭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学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理解、支持、合作中平等地进行的沟通交流活动。

一、运用微信平台探索家校共育策略的背景

(一)家长不注重家校共育

职业学校的部分家长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割裂分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校要形成教育的合力,这需要职业学校的老师不断探寻家校共育的有效平台和策略。

(二)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存在不足

传统的家校共育多以家访、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面对面的沟通形式为主,虽然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但是效率较低,不够灵活。当前,班级学生数量多,教师和家长时间有限,家校距离较远,家访和面谈不便等现状,對家校共育途径提出更高要求,亟待寻求便捷灵活、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方式。

(三)微信平台在家校共育中未发挥潜在作用

一些班级虽然建立了家长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但仅限于发送学校、班级的各类信息,功能相当于家校通,是一种单向的联系,缺乏互动交流,在家校共育中的作用不大,微信平台的潜在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掘。

(四)“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家校共育具有的优势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也为多元、灵活、互动的家校共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它不受时空限制,快捷、高效、开放,拓宽了家校共育的途径,使之从单一的语言文字沟通拓展为图片、音频、视频的多维沟通,有助于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

二、职业学校家校共育中微信平台使用的优势

(一)微信平台的应用,可以提高家校信息沟通效率

传统的家校信息沟通以通知单、电话、短信、家校通等形式为主,信息传递具有滞后性、单向性、效率低等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一种便捷、高效的交流工具,使用微信进行家校信息沟通,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灵活高效等特点。

(二)微信平台的应用,可以增强家长参与互动程度

传统家校共育以家访、电话沟通、学校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形式为主,呈现出一种不对等的、单向的家校关系。微信可以做到发起话题、及时互动、实时反馈,有助于增强家长的参与度,形成开放、平等、对话、双向的新型家校关系。

(三)微信平台的应用,可以提高家校共育实效

微信作为家校共育的一个平台和纽带,是对传统家校共育模式的补充和延伸。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现代互补,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的两个主阵地,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合力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职业学校家校共育中微信平台使用的现状及分析

通过“问卷星”,向家长发放电子问卷。通过数据分析,梳理出微信平台在家校共育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微信群没有制定使用公约

调查发现,近50%的班级在微信群使用过程中没有明确制定使用公约,所以某些班级的微信群中会出现拉票、集赞、发红包等与家校沟通无关信息的情况,也会出现发消息不分时段、干扰大家等很多家长反感的行为。

(二)推送职教特色鲜明的文章较少

调查显示,46%的班主任只是偶尔或者从不在班级微信群推送职教特色鲜明的文章。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知之甚少,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多家长并不了解。

(三)微信群发布消息类型单一

调查显示,目前班级微信群所发消息中,88%的消息是周知性消息,比如开学通知、放假通知等,专业动态、转本转段、职业规划等消息发布非常少,有的班级甚至从不发布。

(四)微信群互动交流较少

调查显示,班主任发布到微信群的消息,家长偶尔回复或者不回复的占比51%,一部分家长没有参与到班级群的互动中。另外,很多班级发布的主要是周知性消息,所以家校互动仅限于回复“收到”二字。关于家庭教育、学业发展、健康成长、教育心得等话题沟通较少,互动少。

(五)微信小窗使用率低

调查显示,部分家长偶尔使用微信小窗与班主任一对一交流,还有一小部分家长从不使用微信小窗交流。这说明有部分家长还是习惯电话沟通,当然也存在一种情况,不管何种形式,家校沟通都较少。

四、职业学校家校共育中微信平台使用的优化策略

针对家校共育中背景下微信平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如下改进策略并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制定《微信群使用公约》

微信群能够在家校共育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微信群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比如,对交流时间、交流内容、语言使用、平台管理等做具体规定。针对班级微信群已经存在的问题或者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研制了《微信群使用公约》,用以约束微信群内成员的言行,以便家校沟通更加高效、专注,积极创建和谐向上的信息交流平台。《微信群使用公约》正文如下:

各位家长,大家好!本群是家校沟通平台,为了高效、专注沟通,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特制定了如下使用公约:

1.群内实行家长实名制。学生或非本班学生家长不得进群。请所有成员将群名片修改为“孩子姓名+家长称谓”的形式,方便沟通。

2.班级微信群是公共平台,请全体成员文明用语,发言掌握分寸、注意场合。表达温和理性,不用过激性语言。

3.不在群里发与孩子教育无关的话题。

4.不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

5.不在群里拉票、集赞、发红包、发商业广告等。

6.如果与老师或者其他家长在观点上有分歧,请不要在班级群里讨论、争执。可以通过微信小窗或者电话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解决问题。

7.发送消息不在晚上10点至次日7点时段,不要影响他人休息。

8.班主任和两位家长是班级群的管理者,负责实名制管理、聊天监管等。

9.教师在群里主要交流共性话题,个别学生的表现使用微信小窗交流。

各位家长,让我们共同履行公约,积极创建和谐向上的班级微信交流平台。

使用公约发布前,向家长征集了意见,公约是在家长普遍认可的基础上制定的。微信群设置了家长管理员,协助班主任进行微信群的日常维护管理。班级公约发布后,家长都能自觉遵守公约规定,之前出现的集赞、拉票、转发广告、发表与教育无关的话题等情况,没有再出现,家长发言文明、理性自觉,群内言论生态好,公约真正起到了规范约束作用,维护了家校沟通中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优化微信群信息推送内容

实践研究过程中,优化了信息推送内容,信息更加丰富多元,增加了专业、职业等职教元素。研究前只是发布周知性通知,现在会定期推送各种类型的文章,引导家长阅读、思考、交流、互动,改变研究前微信群单向发布信息、群内沉闷单调的状况,提高微信群成员的参与度、活跃度、互动性。微信群在发布常规通知的基础上(如开学、放假、防疫、更改作息通知、发布作业、登记信息),每月推送一些不同主题的文章,如家庭教育主题、专业动态主题、转本就业主题,扩充微信群信息容量,更好地发挥微信群信息传达、交流意见、互助提高的功能。

推送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等方面的文章,提高家长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家长科学应对各种棘手状况的能力,目前已推送的文章有《孩子染上网瘾怎么办?》《儿子青春期 我深夜痛哭:给9~16岁孩子当父母,究竟有多艰难》《孩子沉迷手机,家长不妨试试这样做》……推送的教育类文章以案例为主,案例展示了当前青春期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沉迷手机和网络,学习无动力,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供家长阅读、思考、借鉴。借助微信群定期推送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等方面的文章,传递教育观念,分享教育方式,并引导家长互动交流,分享感受,促进家长成长。

推送的专业动态、专业发展相关文章,有助于增进家长对专业设置、专业动态、专业前景的认知。已推送的文章有《2021年南京市职业教育活动周——技能:让生活更美好》《14所“全国技术能手”陈双磊出自这所学校》《特殊嘉宾韩志鸿走近江宁高职校讲述成长故事》《第六期“南京工匠”获得者王晓福》《这43名师生获得了京东企业课程培训结业证书》《江宁高职校挺进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方阵》……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家长了解到系部与南京市十四所、京东、熊猫等多家企业共建了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助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阅读优秀毕业生事迹,家长了解了孩子广阔的专业发展前景,对孩子的职校学习和未来出路树立了信心;通过阅读技能大赛相关文章,家长认识到技能成才、技能成就梦想的生动现实,让家长体会到了职校学生的无限潜力和社会价值。

推送的转本、就业类文章,有助于家长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现状、转本要求,有助于家长与学生共同规划未来发展路径,提前做好規划。已推送的文章有《这5所转本高校将更名升级为“大学”》《公办?民办?独立?转本考生如何选择院校?》《专转本为什么只能考一次?它真的有用吗?》《江苏专转本迎来“内卷”时代!》《江宁高职校打好就业工作“组合拳”》……班级部分学生有强烈的转本愿望,但是对专转本的院校、要求、备考等知之甚少,感觉无从着手;有些学生计划毕业后直接就业,但对未来行业前景、职业规划感到迷茫。定期推出一些转本、就业类相关文章,有助于家长和学生增强认知、有的放矢,合理规划在校学习和未来发展路径。

此外,微信群还会推送一些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指导等文章,这些文章也会同时转发到学生群。专业发展、转本就业等文章为亲子沟通提供了共同话题,有助于家长和学生共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类文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调节心理状态,也有助于家长关注学生各项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微信群的推送内容着眼于学生职教特色、家长现实需求,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划分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功能

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两种媒介传播信息、反馈信息存在不同特点,因此对二者功能进行了划分。微信群的消息发送、接收和反馈较灵敏,互动更方便,但也存在信息碎片化等特点,因此微信群主要用于发布班级各类周知性通知,推送教育、专业、职教、安全类文章,引导教育话题互动等。微信公众号具有整合功能,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图文并茂的一篇文档更易于阅读、便于收藏,因此班级微信公众号主要用于展示学生作品、班级活动、学生风采等。从时效性来看,微信群的消息容易刷屏,不易保存,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可以反复阅读,易于保存。从功能来看,微信群主要用于家校间信息的交流互动,而微信公众号的主体是学生,用于记录学生的进步、收获和成长。

班级微信公众号主要用于各类活动展示、活动表彰、学生风采展示、作品展示等,师生共同对信息进行编辑制作,真正起到了沟通交流、增进理解、榜样示范、记录成长的作用。微信公众号投入使用后,编辑内容、制作版面等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工协作,班主任主要负责对内容进行把关,真正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份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目前,微信公众号的消息形式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在后续的制作中,也要积极开发音频形式、视频形式,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更直观、立体、生动,更能提升受众阅读体验,让班级微信公众号真正成为记录学生成长的平台,成为学生美好回忆的家园,成为家长了解学生、促进家校沟通的平台。

(四)建立“一对一”微信小窗

微信群适合发布面向全体的周知性消息,而微信小窗适合家校一对一单独沟通。为了发挥微信小窗沟通便捷高效的作用,与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家长建立了好友联系,开辟了“一对一”微信小窗。这样可以就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交流。重要紧急情况,必须迅速通过打电话进行直接联系,或者老师与家长面谈的形式进行交流。但常规家校沟通,使用微信小窗更加便捷灵活,比如家长工作时间不便于接电话,又需要反馈学生情况时,或者需要向家长发送学生在校情况的图片、语音、视频时,微信小窗就显示出其不受时空限制、传输形式多样的特点。目前,班级微信小窗使用频率明显提高。实践显示,班级学习落后、行为习惯不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的父母与班主任老师一对一联系较多,微信小窗使用频率更高。家长通过微信小窗可以及时反馈孩子的心理变化、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学习情况等,改变了教师单向联系的现状,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活动中。

在沟通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家长的诉求,站在家长角度,提高共情能力,给予相互尊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直接发布到班级微信群,采用“一对一”微信小窗的方式更为妥当;对个别学生的批评教育一定要一对一与家长沟通,直接在微信群联系某个家长,虽然对其他家长能起到一定的警示威慑作用,但是会伤害家长和学生的自尊心。“根据尹弘飚等学者的研究,家校双方的信任经过三个阶段:基于威慑的信任—基于认知的信任—基于认同的信任。”因此,在沟通中,教师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家长,要保持平等对话的关系。微信小窗的使用能够保护学生和家长的隐私,给予学生更多的呵护和关爱,也利于家校间形成基于认同的信任,是家校沟通中一种便捷有效的沟通方式。

五、结语

微信平台在家校沟通中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沟通媒介。传统的家校信息沟通以电话、短信、家校通等形式为主,信息传递具有滞后性、单向性、效率低等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一种便捷高效的交流工具,使用微信群进行家校信息沟通,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灵活高效等特点,在实际使用中提高了家校沟通效率。特别是“一对一”微信小窗的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皆可呈现,为个性化交流沟通提供了便利,是当前家校共育中一种高效、便捷、有效的沟通媒介。

微信平台的应用,能够增强家长参与互动程度。传统家校共育以家访、电话沟通、学校开放日等形式为主,呈现出一种不对等的、单向的家校关系。微信可以做到实时反馈、及时互动,有助于增强家长的参与度,形成开放、平等、对话、双向的新型家校关系。课题研究过程中,班级微信群会定期推送家庭教育、专业发展、职业规划、转本就业等相关文章,引发家长思考互动,也会生发一些话题,家长与老师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增进了交流互动。班级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的应用,提高了家长参与互动程度,形成了良性健康的家校关系。

微信平台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家校共育成效。微信作为家校共育的一个平台和纽带,是对传统家校共育模式的补充和延伸。学生重要紧急的情况,需要通过电话或者面谈的形式解决;常规家校沟通,常常借助微信平台,传递信息、反馈互动、交流看法。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现代互补,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的两个主阵地,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合力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微信平台在家校沟通中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沟通媒介。微信平台的应用,能够增强家长参与互动程度,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家校共育成效。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与传统媒介要打好组合拳,形成家校沟通的多渠道,形成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交流方式,形成平等融洽的家校關系,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技能成才,共同培养品行端、“三观”正、能吃苦、技能专的新工匠。

参考文献:

[1]李臣.小学微信家校沟通现状调查及改善对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

[2]段兰兰.基于微信的小学家校共育实践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3]高娜.基于微信平台的小学家校沟通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20.

[4]冯伟光.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小学家校沟通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5]梁潇.家校微信沟通的德育困境及其反思[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6]刘美娜.微信平台在家校沟通中使用效果的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小窗信群共育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警惕以微信群为媒介的诈骗
小窗幽记
假如亡国之君有微信群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军歌飘过小窗
利用微信群营销猕猴桃的启示
在线研讨:教师专业思考的引发和深入——从“扬州历史教师”微信群的一次争论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