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022-05-30 22:58孙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6期
关键词:实训金融理论

孙蒙

[摘           要]  金融专业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当前金融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实际培养的人才缺少相应的业务能力,缺少实践经验,很难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关    键   词]  金融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2)36-0110-03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理念,积极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实一体化在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我国对高质量的金融专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对微观型的应用型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灵活掌握财务运转方式、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以及对市场情况较强的调研能力和把控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

(一)符合现代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强势占领市场后,现代金融机构推进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金融深度交叉融合,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和原有的模式和竞争格局面临极大的变革,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客户,业务流程更多融入人工智能,产品结构设计、风险收益的匹配更加科技化,传统的理论教学让金融专业的学生知道金融的原理,却忽视行业的发展。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培养要让学生能够适应现代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金融科技业务流程,系统挖掘分析数据的方法,从而与时俱进。

(二)促进现代化专业金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金融专业人才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不同能力定位和具有不同特色的专业人才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1]。而对于高职院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指导,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近些年,金融科技使金融行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和研发岗位的力量息息相关,但随之带来的新兴金融业态和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市场主体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金融行业营销岗、运营岗、风控岗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又以培养金融市场这些岗位的基层人员为主。因此,在培养现代金融专业人才时,需要结合实际来制订教学计划和内容,有针对性。开展销售理实一体化教学、银行证券保险等业态交易理实一体化、风险控制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强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促进其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解决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之间的矛盾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社会学科来说,金融专业本身的社会实践性更强,金融专业的大部分业务内容都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特点,运用多种实践技能来解决相关问题。目前的高校是大而全的金融专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专业理论都涉及,基础理论教学十分全面。实践课程虽然纳入了教学计划,但相对独立,并未做到理论学习同时带入真实场景实操,通过实操纠错,加深理论理解,进一步增强金融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在校内开设金融实践教学基地,模仿相应的现实金融环境,解决传统教学目标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矛盾。

二、金融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依旧不够合理和严谨,缺少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本身应该从理论课程延伸到工作实际和社会应用上,如此才能够体现出理实一体化的真正含义,但目前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过于简单,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违背了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导致实际的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商业银行柜台业务理论课和实训系统的实践课分在不同学期,理论课程缺乏现场感,纸质单据、账册获得性弱,学生只能在书本和动画课件上想象流程,实践课又单纯是银行柜员线上系统的操作,脱离线下的同步业务,所以学生缺少身为柜员的真实体验,教学过程容易枯燥,影响学习效果。很多高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证融合,尤其是在证券、期货等课程中,学习目的性太强,下载题库刷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缺少科学性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中仍然是以指导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这种模式贯穿实践的始终。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业务素质。其次,在混业经营的浪潮下,银行证券保险等若干业务有交叉趋势,教学内容中缺乏让学生分析综合性强的项目解决方案。教学内容是考核评定方面缺乏过程性和严谨性,在金融实践教学中,实践考核的项目不够全面,考核的内容大多根据高校实训室现有的设备资源以及实验内容制定,受到的限制较大,就导致很多项目因为设备限制无法有效开展,例如银行柜台业务实训平台,大部分有金融专业的高职院校都上马了,学生完成平台中的操作流程,平台自动评分,但是这部分只是柜员在员工系统里面的业务操作,而且是结果评分,过程是否最优、操作是否高效无从得知。而且缺乏线下的同步操作,不能完全反映该生的业务素质,实训成绩的判定较为模糊[2]。

(三)金融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学历代表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是却无法表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由于政策制度的规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过分看重学历和职称,弱化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有的高校缺少“双师型”的人才,而实践教师资源的匮乏势必会限制金融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有的高校对教师从业资格有要求,而金融行业由于业务更新快等特点,从业资格需要在金融机构实际就业才能通过年审,比如银行从业资格即使通过也不代表终身有效,如果不在银行就业,该资格证书两年后失效,所以高职教师考金融专业的从业资格证积极性不高,为满足“双师型”教师要求,而去考一个与专业相关性不高的证书。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理论型人才,具有丰富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较强,但是基本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也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再加上教学任务过于繁重,教师很少有机会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就导致大部分高校金融专业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缺少必要的业务核心素养,实践教学效果大大下降。另外,从校外聘请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也困难重重,很多行业人才因为时间、报酬等问题并不愿意花时间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

(四)缺少完善的實践基地和设施

首先,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环境和条件,导致理实一体化教学难以有效开展,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比如银行柜员的实训,就缺少凭证、印章、磁卡、存折打印支持系统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其次,随着智能化、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和金融业务结合,了解前沿技术在金融行业是如何运用的显得十分必要,而现在的高职实践教学大多是传统业务验证性实训,比如银行业务综合实训、证券投资模拟、期货投资模拟实训等。没有条件对接真实金融机构不断更新的操作系统,无法实践金融创新业务中的问题。所以,实践的硬件和条件的缺乏制约了理论和真实的金融情境全面、精确的对接。另外,部分高校仍然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导致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不够完善。有的高校虽然拥有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基地数量较少,而其中涉及金融专业的实训基地更是少之又少,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训条件。而且在实际的校外实训过程中,因为接收单位害怕影响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学生缺少管理监督,放任自流,导致实训效果大大降低。

三、开展金融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当前我国高校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学分制,而且其中理论考核分值和实践考核分值的占比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所占据的学分比值要远远超过实践课程,因此有的高校直接将其作为选修课[3]。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下意识忽略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新时期下,想要开展高校金融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高校对当前国内外的金融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就业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案,从而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开展。高校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上考虑将金融业务应用实训和互联网技术实训、计算机基本编程语言和技术实训结合,在证券、期货、保险模拟实训环节巩固金融基础理论,在编程实训中掌握基础的编程语言和技术,在具备基础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引入现实的经典案例,让学生提升综合运用的素质和能力,例如让学生在案例的引导下,构思期货套期保值策略、套利策略,量化投资模拟实验、家庭理财规划书制定等,保证实践课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金融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系统融合运用能力。

(二)完善教学过程

高校应该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尤其是要将当前创新的金融业务吸收到实践教学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教材的选用方面,高校需要尽量使用一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教材,例如和银行合作开发银行柜员的实训教材、金融职业礼仪等相关教材,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发证券交易、证券分析等教材,或者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有关金融营销等内容的教材[4]。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能够保证教材符合市场需求,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因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而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符合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既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优势,又能够体现出金融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使教材的设计更加符合企业实际,从而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授课上,将教师演示环节前置在实验课以前,这也是翻转课堂的要求,演示中强调注意事项,引发学生对操作联系理论的思考;课上以学生为主体,操作巩固,下发综合性案例,在思考中操练,在操练中总结。将行业名师和金融工作者介绍到课堂进行实际指导,介绍最新的业务动态和要求。课后将学生操作的易错环节公布在平台,并做延伸。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一,高校应该加大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金融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首先,金融专业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更新发展的频率较为频繁,因此实践教学的开展不能闭门造车,高校需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参加金融实践教学研讨会的机会,与其他高校金融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在沟通学习中促进教师互相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高校需要为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制订系统性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的制定可以与金融企业进行合作。高校既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来进行业务培训,又可以通过相应的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最后,高校需要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时间,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到当地金融机构进行挂职锻炼,让教师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

第二,高校在招聘金融专业教师时,不仅要重视其学历条件,还需要考察其是否拥有金融企业的工作经验以及其是否获得了相应的行业资格。高校需要进一步提升兼职教师待遇,吸引更多金融企业专家和业务精英积极加入兼职教师队伍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高校也可以不定时邀请他们来校举办内容丰富的业务讲座,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自己今后要从事行业的相关内容。

(四)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新时期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金融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用更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对金融这个抽象理论进行实践性模拟,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简而言之,我们在进行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硬件建设时要充分结合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进行,以科研立项,从客户模式和服务器模式两种角度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软件方面,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制定一些具有专业特点的应用软件,比如网络金融系统、区块链金融业务软件,帮助学生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

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都是拥有巨大好处的,只是对于企业来说回报的周期性较长[5]。首先,校外实训基地能够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地和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金融机构能够在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寻找优秀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并将其吸纳到企业中,提升企业的生命力。企业需要意识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利益,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积极创新教学策略,认识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实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金融专业人才的质量,促进现代化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子梅.高职金融管理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257-258.

[2]孙哲.独立学院金融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一体化模式探析: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金融教学改革为例[J].学园,2015.

[3]姚旭,赵雪虹.财务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154(2):91-93.

[4]徐雨光.金融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3-66.

[5]李佳珂.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理论改革与教学方法研究:评《金融学教程》[J].教育发展研究,2019(17):92.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实训金融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