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22-05-30 23:19潘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培育育人

潘丽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要想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要,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目前一些高职学生存在职业能力不足、职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影响了个人发展,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基于此,主要论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深入分析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和问题,并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2)36-0178-03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进入发展扩张期,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呈现外延式增长趋势。据相关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对高职学生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三全育人”要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这一理念下,如何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到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和问题,积极探索培育路径,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以后工作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工作中展现出的综合素质,代表了其工作作风和行为习惯。在职业活动中,职业素养是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1]。通常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一)职业道德与理想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规范要求,能够保障职业活动的正常开展,是从业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确定的奋斗目标,也是一种发展境界,与人们的职业发展目标、价值观等有密切关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的形成有助于后者的确立,后者的形成也可以为前者提供重要的引导。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应当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教师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进而树立职业理想,并且不断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奋斗。通过这种方式,促使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和创新能力

对高职学生来说,学习和创新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学习和创新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对社会可能做出的贡献。学习能力是学生从事某一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在高职学习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学过程有密切联系,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经济体制呈现市场化发展态势,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竞争实质上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现阶段,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学生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素质。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技术技能,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在团体中,每一位成员都应当具有的互相帮助的协同合作意识,在团队合作中体现出的工作状态,集中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的统一,是推动团队进步和发展的核心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团队合作能力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可以让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互助协作,从整体上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团队成员不具备团队合作能力,缺乏团队精神,就会出现单打独斗的局面,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团队成员必须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2]。此外,沟通能力也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沟通能力指的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们交流和协调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构成职业素养的两大要素,高职院校应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且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及问题

(一)职业素养培育现状

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高职院校将关注点主要放在行业与企业的专业技术技能上,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不太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3]。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主要表现在:具有很强的就业意识,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存在功利性现象;职业意识不强,缺乏对职业素养的认知;部分学生职业基础薄弱,人文能识课程的作用被弱化。

(二)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重视程度不够。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素养培育内容。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处于探索阶段,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不强,“三全育人”理念没有得到贯彻,导致职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相脱离,人才培养内容不够系统。

其次,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单一。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培育模式过于单一,制约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据调查显示,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培训,大多是开设职业指导课,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但是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导致职业素养培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最后,职业目标不够明确。目前很多高职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也没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结合社会需求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一些学生虽然制订了职业目标,但是大多停留在规划和口号上,并没有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同的学生对自身认同度也不同,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认同度不高,职业观念比较落后。此外,一些高职学生在择业方面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缺少艰苦奋斗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职业素养培育要经历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而是需要持续教育和养成的过程,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培育。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过程中,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职业素养培育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但是不能过于强调工具性。一些职业院校的功利主义教育不仅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还致使社会职业道德下降。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又要基于社会需求进行培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因此,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4]。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渗透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积极融入职业素养培育内容,促使二者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二)建立全员育人的培育模式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应建立全员参与的育人模式,让院校、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进来,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构建全员协同育人体系,促使教师教学、干部管理有机协同,将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学生联系起来,形成教育管理合力,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协同培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从教师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职业素养元素,职业素养培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辅导员育人的角度来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明确职业素养培育内容,在学生活动中不断渗透,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职业素养的积极作用,自觉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从管理人员管理服务的角度来看,管理人员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通过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职业素养示范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构建全程育人的培育机制

在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要将培育内容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全过程育人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机统一,使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过程有机统一,将学生从入学到专业学习、从实习到毕业的整个过程都作为职业素养培育的周期,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首先,在学生入学教育中,高职院校要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素养培育计划,提高职业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入学新学期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方案,促使学生将理想信念转变为一个个现实目标,并且付诸实践,在行动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5]。其次,在专业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主题班会等,让学生明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度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在实习就业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在岗位需求的指导下,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将思政教育与实习活动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促使学生符合专业岗位要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优良的职业素养发展环境,精心策划课外教育活動,比如职业素养知识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四)制订全方位育人的培育方案

高职院校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素养培育元素,在技术技能培养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制定全范围育人的人才培育方案,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联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育人环境。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德育课程的构建,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课程两种。其中,显性课程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企业文化课等,隐性课程指的是素养养成课程、实践课程等。这些课程内容都要纳入人才培养考核内容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为学生以后就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高职院校要组织素质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四个类别,分别是求真、务实、求善、求强等,并且设计合理的考核指标,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养成教育的成效[6]。最后,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德育工作路径,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路径,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主体,其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有重要影响。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通过成立职业素养培育小组,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推动学生职业素养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工学结合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形式,能够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践平台,根据专业教育需要,结合院校实际情况,邀请企业和社会中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等到校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实习方面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开展职业素养培育,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职业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培育计划,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在实际培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全员育人的培育模式,构建全程育人的培育机制,制定全方位育人的培育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效果,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旻.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0):137-139.

[2]杨玲玲,张健.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略谈[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4):49-51.

[3]保慧,孙兵.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6):84-89.

[4]张国新,瞿立新,陶丽萍,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全过程培养探索与实践:以村田订单班学生为例[J].南方农机,2022,53(5):136-139,165.

[5]夏立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9):25-27.

[6]程娟,谢斐.基于教育教学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4):171-173.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