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2022-05-30 00:27赵会平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5期
关键词:创设教学内容小学生

赵会平

一、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思维方面的特点

小学生正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成长规律的影响,主要以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对抽象的数学理念,无法进行较好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思维方式对低段和中段的小学生尤其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认识,并积极地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积极地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探索可以有效促进这一阶段学生思维方式转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小学生注意力方面的特点

众所周知,小学生只具备较少的认识与生活经验,很多常见的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十分新奇的。可以说,对于新鲜未知的事物,小学生能运用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展开探索。这是小学生的优点,也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阻碍,使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而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发生的改变

随着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与以往传统的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不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结构,教师都应积极地学习与适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更是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教”与“学”更像是分开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中只要听课即可,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任务”。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情况,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中真正学到了知识,并能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与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同样需要准备以启发学生思维的内容为主,不仅要注重知识与知识的链接,还要添加如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在好奇心得到有效激发的情况下获得知识的增长、思维的拓展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结构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地位的转变也十分明显,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也不再是听客。由此可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改变,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生活

在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数学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相应的改变。但以目前小学的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并没有随着这一变化而变化。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太紧密,对生活经验不足的小学生来说,更难积累生活经验。这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教学理念落后,学生学习被动

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已经开始重视生本课堂的构建,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很多教师还无法适应这一转变,习惯性地运用传统的教学理念,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令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与经验的积累,更是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教学手段刻板,学习兴趣丧失

数学虽然是一门理科,但依然需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能力。任何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中,其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既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十分不利。

四、小學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应积极地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目标中,并基于这个教学目标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是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的。但对小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教学,以期帮学生更好地理解。然而,这种方法却不能很好地保障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可以在分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

(二)创设多样情境

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他们的学习动机较弱,很难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现状与认知进行了解与掌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创设故事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具有较强抽象性与推理性的数学学科,小学生普遍存在难以理解的情况,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学生可能会开始惧怕学习数学,最终不愿意主动学习,从而影响学生之后的学习。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摆脱畏惧的心理,让他们对复杂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并能有效地理解。而故事情境,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位“1”与分数的内涵,教师可以创设“小敏分西瓜”的故事情境。教师先为学生分发一定数量的橡皮泥教具,并为学生讲一个故事。“小敏的家人,为她带来了3个又甜又大的西瓜。小敏先把第一个大西瓜切成了两份,并将其中一份送给小丽。然后,小敏又将第二个大西瓜切成了四份,将其中两份送给了小明。最后,小丽将第三个西瓜分成了六份,将其中的三分送给了小虎。”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用橡皮泥和小敏一起“切西瓜”,并思考小敏分给谁的最多。之后,在学生操作下发现几个人分出去的西瓜虽然份数不一样,却是一样多的。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教师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对单位“1”和分析的内涵进行有效的理解,并最终达到灵活应用。

2.创设问题化情境,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故事情境可以让学生更乐于对知识进行理解,但能否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具备抽象思维,就需要换一种情境进行创设。

例如,在“复式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如:“要想制作一份调查图表,需要明确哪些内容、对哪些数据进行调查”等,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还能轻松地将学生引入复式统计图形成的过程与特点的探索中,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对复式统计图进行认知,从而有效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激活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

3.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后,传统的教学评价却仅仅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进行有效的对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会读、会写并会应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如“超市中的物品都有自己的价格标签,如饮料3.5元、酸奶5.5元、面包7.5元等,同学们说有没有它们的共同之处?”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发现,这些价格都是以小数的形式标记的。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将这些商品和价格写到小纸片上,以10元为数额,进行这些商品的交易。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读、写以及应用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会在生活中不由自主地思考与应用,从而得到知识的有效理解与记忆。

落实因材施教,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会注重学生的分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灌输,以为向学生灌输的知识越多,学生能得到的知识就会越多。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摒弃这种“唯分数论”的思想观念,将学生知识的吸收与技能的增长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需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学生虽然知识接受的时间是一样的,但他们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乐于学习数学,他们会越学越爱学,对于教学内容也更容易掌握。但一部分学生可能不太喜欢学数学,知识掌握也稍慢些,一旦出现跟不上的情况,可能会越落越多,最终产生完全放弃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种教学方案的设计,力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乘法了。而对于乘法口诀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分层学习。对优等生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并背诵乘法口诀。对中等生来说,教师可以让他们背诵已经教授过的乘法口诀,并读熟其他的部分。对学困生来说,则需要把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熟练背诵就可以。之后,在第二天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对完成良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而对略差的学生给予鼓励让学生在努力得到肯定之后更乐于继续学习。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綜上所述,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合理设计教学的内容,并运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理解数学、爱上数学,最终得到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创设教学内容小学生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