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戏曲音乐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2-05-30 02:38武佳张翼杨思燕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传承

武佳 张翼 杨思燕

[摘要]中国戏曲音乐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开始,由最初的歌舞开始有萌芽,经过八百多年持续的变化、改革、创新、发展,慢慢形成了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一直发展到现在共有戏曲剧种360多种。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新科技的飞速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提升,对艺术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而戏曲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一度面临危机,这就需要对传统戏曲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进程中继续传播优秀艺术文化基因,传播中国声音、中国风格、中国力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49(2022)03-0056-03

Research 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Opera Mu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u Jia ,Zhang Yi,Yang Siyan

(The Open University of Shaanxi , Xi 'an 710119)

Abstract:Chinese opera music has a long history, starting from the primitive society, from the initial song and dance began to sprout, after more than 800 years of continuous change, reform,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lowly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opera art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to now there are more than 360 opera types.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rapid progress of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people's need for a better life and aesthetic requirements for art continue to improve. However,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inheritance of opera music once faced a crisis, which require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music.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will continue to spread excellent artistic and cultural genes, Chinese voice, 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power.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非物質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珍贵而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提高我国非遗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时期,同时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戏曲音乐,是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是地域文化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戏曲音乐程式化所具有的惰性力和保守力使其传承面临很大困难。

一、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基本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戏曲剧种大约有360多种分布在各民族各地区,传统剧目数量之大,在新中国成立后,新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都受到大众的认可。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0)》调查显示:由于戏曲观众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断萎缩,许多地方戏曲院团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多数地方剧团原创剧本数量不超过10%,只能依靠传统经典剧支撑。

二、戏曲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值得骄傲和珍视的文化财富。

1.戏曲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是我们认识本民族历史的需要,也是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以更高的标准进行审美的需要。中国早期是农业社会,在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许多农民祖祖辈辈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村庄、房子,他们自己酿酒、做酱、制醋、腌菜……生活本领样样精通,这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生活。这种经济文化在数千年的长期延续中,便积淀为一种喜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民族心理。那么戏曲,这个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正是最符合中国农民“小而全”理想的艺术类别。它曾在宋元至清末明初相当一段时间,几乎独霸中国舞台,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2.戏曲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是文化、艺术创新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戏曲音乐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戏曲音乐的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新时代文化、艺术的新发展。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创新演变、繁衍传播、社会影响等都会推动艺术的发展,突出中国文化的优势,加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戏曲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戏曲是集音乐、文学、诗歌、舞美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综合性传统艺术形式。[1]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能够深深的领略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就包括中国戏剧、古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

4.戏曲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人际关系和谐、环境关系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艺术无国界,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作为社交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用戏曲独有的魅力去吸引国际的视线,向世界展示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艺术生涯中数度走出国门,在异乡他邦造成一次次轰动效应。[1]国外新闻界、艺术理论界曾给予梅兰芳的表演以极高的评价,称梅的表演体系是既不同于德国布莱希特(讲究“间离效果”)体系,也不同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讲究演员与角色的合二为一)体系的独特表演体系(时出时进、出没时空),堪与布、斯在国际艺坛并峙,呈三足鼎立之势。梅兰芳是中国传统综合艺术—戏曲之表演体系的代表人物,充分彰显了戏曲音乐艺术的社交功能。

三、戏曲音乐传承发展面临的困难

1.中国传统戏剧被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便被赋予了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一些小型剧种得到了扶持和关注,早已四散的艺人再次回到久别的舞台,解散的剧团纷纷重新成立,大量珍贵资料得到抢救,很多传统剧目开始重新编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濒临危机中的戏曲发展于希望,很多戏曲艺术家、戏曲演员、戏曲爱好者欢欣鼓舞,美不胜收。但是,要解决戏曲生存发展的实质性问题,仍值得深思。怎样能让戏曲音乐的受众面广一些、亲和力强一些、传播范围大一些?怎样变革创新助力传承?戏曲界人士仍莫衷一是。

2.信息化时代以前,人们工作之余的娱乐方式单一,主要通过线下模式进行消遣、缓解压力。而今,网络各类媒体平台,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的盛行,为人们日常工作、闲暇之余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娱乐及生活方式,这种多元化对于主要依赖传统线下模式的各类活动造成冲击,而这正是戏曲音乐传播的阻碍。

3.戏曲的表演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存在脱节,不能迎合人们对现代艺术的欣赏品位和听赏习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现在的戏曲表演内容较为陈旧,在剧目的创作方面创新不够,仍然沿用传统或仅进行简单的改造加工。戏曲的表演、唱法晦涩难懂,人物性格复杂,劇情不够抓人,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够,没有与时俱进,造成了观众的听赏与戏曲表演的不适应性。再者,戏曲固有的程式性和虚拟性,部分戏曲创作者滥用程式、夸大程式的规定性等情况大量存在,沉闷、陈旧、雷同、保守等表现要素,对戏曲的改革创新产生一定阻碍作用,这便是程式化的消极效果。

四、推动戏曲音乐“非遗”传承事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措施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知》中明确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因此,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经过大量调研、研究、讨论,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将对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1.完善戏曲“非遗”传承机制。鼓励支持新闻媒体设立戏曲非遗专题,推动主流媒体加强戏曲非遗传播力量,建设戏曲非遗传播队伍,形成一批品牌传播项目,提高戏曲非遗传播的专业性、规范性。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根据戏曲的不同种类特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举办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专题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戏曲非遗普及教育,在大中小学分阶段利用艺术课堂主阵地进行戏曲欣赏教育,利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全面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用戏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和水平,提高艺术修养,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坚定文化自信。

2.进行充分调研,厘清需求,明确创新发展方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数不胜数,各民族地区的剧种约36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传统剧目被改编,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等得到很多观众的追捧。所以,应面向社会各类群体,通过书面调研、实地走访、艺术交流等形式,广泛征求青年学生、上班族、老年人等对戏曲音乐的认识、理解和期望,了解他们的需求,为戏曲音乐的改良、创新、发展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3.对传统戏曲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传统戏曲音乐的创新、转化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思想精髓、道德规范等对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具有重要引领作用。20世20-50年代,昆剧在发展中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与呵护,在走向艺术形式愈益精湛的同时,消极因素逐渐显现,如:规矩越来越繁多,越来越不易掌握;唱词中用典越来越多,文人以外的阶层越来越无法听懂等等,使其最终在“花雅之争”中败给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新兴剧种。后来,由陈静根据昆曲传统剧目《双熊梦)改编成《十五贯》,一经演出便引起轰动,这些新编剧目使昆剧重新复苏,《人民日报》曾为此发表任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所以,戏曲音乐要传承,就一定要创新。一是要注重培养青年传承人。完善培养传承机制,推进传统传承方式适应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发展,积极拓展培养内容、创新培养方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体系在培养青年传承人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戏曲音乐的传承才能有效推动。通过组织参加培训、提供展示平台、对接市场渠道等方式,为青年传承人提供有力支持,为其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注重为戏曲艺术家的创作提供直观、可靠的历史影像数据资料。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对每个阶段戏曲音乐的创作曲目、创作内容、表演方式方法等进行记录、编排、归纳和整理,尽量完整保存视频资料,为今后戏曲艺术家对戏曲音乐的革新提供创作参考,这种方式将对挽救濒临灭绝的戏曲艺术小剧种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深刻的研究,要熟悉各个地方戏曲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民族习惯等,更要对现代人的需求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超前的创作意识,认准传统戏曲音乐的精华和糟粕,根据新时代戏曲艺术发展的趋势,在尊重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完整构思,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点的新戏曲作品。

五、结语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戏曲音乐的创作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它的艺术魅力无可比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更不可小觑,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自我创造、创新、发展中展现中国风格、彰显中国特色、讲述中国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枚瑰宝。戏曲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要靠广大戏曲工作者用心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高红花.戏曲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N].中国艺术报,2017-11-20 .

[责任编辑 张宇龙]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传承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