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湖北省经济联系研究

2022-05-30 05:08刘潇潇黄翌关舒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引力模型主成分分析法湖北省

刘潇潇 黄翌 关舒文

摘 要: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测度和分析是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修正引力模型,对湖北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联系进行量化,包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计算城市质量综合得分,使用加权交通时间计算城市间距离,更科学地量化湖北省各市间的联系强度,并利用ArcGIS实现可视化。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经济联系最强,襄阳和宜昌两个副省级城市发挥着一定的辐射作用,湖北中西部城市经济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据此提出强化经济联系的建议,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协调机制。

关键词:经济联系;引力模型;主成分分析法;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3-0081-04

引言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不同等级的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要想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发挥核心城市的竞争力,更要促进大中小城市的经济联系与功能互补。因此,区域经济联系越发成为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

引力模型是计量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20世纪30年代,Reilly(1929)提出“赖利零售引力法则”,认为两城市间的零售市场份额受到城市引力大小的影响,而城市引力与城市人口成正比,与城市距离的平方成反比[1]。后来,Zipf(1946)以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在对用社会经济交流数量来定义的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引力模型公式,建立了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2]。

引力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研究中,根据研究需要,可以对其进行修正,便于实证分析。一些学者通过对引力模型的思想改进,提出了新的模型[3~4],从而扩充了引力模型的应用范围。鉴于人口、资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了城市发展质量,许多研究对区域质量重新选取了指标,通过TOPSIS评价法[3]、层次分析法[5]、主成分分析法[6~8]及其他方法[9]构建了城市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一的城市质量指标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城市质量,反映城市的实力;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除了沿用传统的方法[5,10]测度城市间距离外,还可以通过构建时间成本矩阵[11]、利用ArcGIS的网络分析功能[9,12~13]、采用综合交通货币及时间成本[14]修正距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不变,只要对参数和分量的定义作出合理的修正[15~16],就可将其应用于不同的研究中。

引力模型的结构简单,适用性和灵活性强,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中,体现了其作为核心工具的应用价值,但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间以及大型城市群[17~20]之间,对省域内地级市间的研究较少。本文充分结合湖北省发展实际,选取合适指标构建地级市质量体系,科学计算城市间距离,提高研究数据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为加强省内联系,打造协同发展格局打下实证基础。

一、研究的区域、数据、模型及方法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湖北省内17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关于城市质量的研究数据以及公路、铁路客货运量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局网站的《2018年湖北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各地级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公路交通时间来自百度地图中驾车最短路径的时间,铁路时间来自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另外,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获取了最新的湖北省地级市矢量图层,根据地级市经纬度信息创建了城市点要素数据。

(二)引力模型修正

城市引力模型用来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Fij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M为城市质量;G为引力常数,通常取1;Dij为城市间距离。

1.城市质量指标选取。在以往引力模型的应用中,最常用的数据是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易收集,计算简单,但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依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之间的物质、人员、技术、信息等的传输形成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不仅体现在城市经济总量等硬性指标上,还体现在产业结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城市规模上,是一个综合值。因此,本研究根据数据可获得性选择,选取涉及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人口规模的13项指标,如表1所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城市质量。

2.城市間距离测度的改进。以往研究中城市之间的距离大多用简单的直线距离、空间距离测度,随着交通方式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空间距离已不能反映两地间实际的经济距离,本文借鉴相关文献[11]的方法,根据公路和铁路的客货运量计算权重,加权计算两地间交通距离,以此代表城市间距离,公式如下:

二、湖北省各市区域经济联系测度

(一)城市质量测算过程

将17个城市的13项城市质量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SPPS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KMO检验和BartIett球形度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03,BartI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根据标准,KMO值大于0.6说明变量之间公共因素较多,BartI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小于标准0.01,零假设被拒绝,即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适合主成分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计算结果,将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进行提取,将其作为新的变量指标量化各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可以看出,前三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均大于1,累计方差百分比达到了92.312%,可以很好地代表和反映所有数据。因此,提取三个主成分,分别为f1、f2、f3,后计算成分系数与主成分特征根的平方根的比值,得到线性组合的系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第一主成分得分可以表示为F1=0.325×地区生产总值+0.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300×城镇人口+0.289×常住人口,同理F2=0.036×社会生产总额+0.080×社会消费品总额+……+0.155×城镇人口+0.290×常住人口。根据计算结果,要对三个主成分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由表1所得,f1方差贡献率为70.356%,f2方差贡献率为12.692%,f3方差贡献率为9.264%,权重由每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所占比重计算所得,分别为0.762、0.137、0.100,所以各研究单元的综合得分为M=0.762×F1+0.137×F2+0.100×F3。将各指标的三个主成分的系数相加得到综合得分模型的系数,指标权重则由综合得分模型的系数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结果。最后利用Excel的MMULT函数将系数与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的矩阵相乘,得到各城市的质量原始得分Xi,由于Xi有正有负,为了便于比较,借鉴相关文献[15,21]的方法,将得分做简单处理,将其调整到(0.100),得到修正后的城市质量Mi,最终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二)城市間距离测算过程

湖北省内交通方式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种,水运所占比重较小,且数据获取难度大,航空并不十分普及,因此本文选择公路和铁路两种运输方式。其中,公路运输较为普遍,客货运量占比较大,因此赋权0.7,即W1=0.7,铁路运输近年来在逐渐普及,随着汉十高铁等线路的开通,客货运量不断加大,因此赋权0.3,即W2=0.3。将数据带入式(2),计算出城市间距离。

(三)城市间经济强度测算

将上述计算结果代入式(1),计算得出两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为了直观地显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本文绘制了经济联系强度综合图,线条越粗,表示经济联系越强。

三、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及其特征分析

(一)经济联系等级分析

使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将经济联系分为极高关联度,高关联度、中高关联度、中关联度、中低关联度,低关联度六个等级,见表3。由此可知,湖北省经济联系并不密切。具有极高关联度的城市总数仅有5对,仅占关联城市总和的3.68%,却贡献了经济联系总和的44.19%,这些城市集中在武汉城市圈,主要受武汉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层级高关联度的城市武汉—咸宁、武汉—仙桃,两者离武汉相对较远,且城市质量有一定差距,因此联系弱于前者;第三层级除了距武汉相对较近的随州、天门,以及自身城市经济质量较强的荆州以外,还有一些城市质量较强的城市与其周边城市质量较强的城市,如荆州—宜昌、黄石—黄冈等;第四层级主要有武汉和其他地级市,以及副省级中心城市襄阳、宜昌与其相邻城市组成;第五、六层级主要是武汉城市圈的其他城市之间,以及相隔较远的边缘城市之间。

(二)经济联系特征分析

1.经济联系整体偏弱,东部强于西部,差异较大。湖北省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整体偏弱,经济联系强度平均值为186.93,只有27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高于平均值,所占比重仅为19.85%。经济联系强度最强的“武汉—孝感”是经济联系强度最弱的“黄冈市—神龙架林区”的870倍。计算某一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发现经济联系东部强于西部,主要由于东部城市较为集中,且省会城市武汉位于东部,而中西部地区城市较为分散,且行政区面积较大,城市间距离较远,因此其经济联系相对较弱,如图2所示。

2.经济联系总量以武汉为中心逐渐减弱。从图2中明显看出,经济联系总量大的城市主要在武汉城市圈,体现了武汉作为省会城市有着极强的辐射能力,是省内发展的核心。离武汉越远,经济联系相对越弱,说明全省对武汉的经济依赖普遍较强,“一城独大”的局面十分明显。

3.空间联系具有临近指向性。临近指向性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城市间联系较强[22]。武汉城市圈的其他城市,相互之间距离较近且围绕武汉集聚,利用这种良好的区位条件,加强了彼此的经济联系,因此即使自身城市经济质量较低,却仍具有较高的经济联系总量。武汉城市圈的大集中布局有效地发挥了扩散效应,带动城市圈整体的发展,但这种扩散效应有限,在武汉城市圈外部,联系密度和强度下降明显,即距离越远辐射带动作用越弱,经济联系越弱。

4.“一主两副”格局有所显现。本文图1直观地呈现了城市联系强度与城市质量的关系,发现城市质量较强、作为副省级城市的襄阳和宜昌,在其所在区域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襄阳在鄂北地区与十堰、随州有较强的联系,而宜昌市带动起荆门、荆州的发展。两个副省级城市虽然离武汉较远,但随着“一主两副”战略的推进,也在逐渐承担着区域增长极的作用。但同时,两个副省级城市未能带动起鄂西、鄂南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未实现强强联手,导致湖北省中西部地区整体联系较弱,呈分散形态。

针对上述对湖北省各地级市经济联系的分析,湖北省应当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强化“一主两副多级”;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缩小时空距离;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从而强化经济联系。

结语

湖北省处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有着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分析湖北省内经济联系的强度,结果发现,一是武汉城市圈的城市间经济联系最强,武汉与周边城市相互联系普遍较强,其次为武汉周边城市间以及宜昌、襄阳与其他城市间。二是经济联系强度受城市间距离影响较大,东部地区城市密集,联系普遍较强,西部城市分散,经济联系较弱。三是经济联系强度与城市质量成一定的正比关系,武汉、襄阳、宜昌作为经济联系较强的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联系普遍较强,在各自的辐射区内发挥着一定的带动作用。四是“一主两副多级”结构正在形成,但仍需加强。结合以上特征,应从优化空间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立协调机制等方面着手,强化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参考文献:

[1]  Reilly W.J.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retail relationship[D].University of Texas Bulletin,1929,(2):164.

[2]  Zipf 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Cambridge,MA:Addison—Wesley,1949.

[3]  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7,(12):57-64.

[4]  Manuel G. Russon,Farok Vakil.Population,convenience and distance decay in a short-haul model of United States air transportation[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5,(3).

[5]  劉玮辰,陆玉麒,徐旳.南京都市圈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分析[J].人文地理,2017,(2):71-77.

[6]  赵纯凤,杨晴青,朱媛媛,等.湖南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J].经济地理,2015,(8):53-60+67.

[7]  吴常艳,黄贤金,陈博文,李建豹,徐静.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一体化趋势[J].经济地理,2017,(7):71-78.

[8]  杨木侠,王银银,杨士锦.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区域经济联系[J].中国商论,2016,(10):131-133.

[9]  鲁彦.川黔渝三省市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城市间引力模型[J].科技和产业,2019,(9):60-67.

[10]  李红锦,李胜会.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24.

[11]  牛媛,董春,张玉.基于经济联系测度下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改进[J].地理信息世界,2018,(5):48-54.

[12]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5):697-704.

[13]  曹佳斌,毛艳华.基于公路通达性的区域经济空间关联分析——来自全国283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8):111-122.

[14]  何胜,唐承丽,周国华.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J].经济地理,2014,(4):46-53.

[15]  李琳,蔡丽娟.中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特征[J].城市问题,2015,(7):62-70.

[16]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3):55-59.

[17]  梅志雄,徐颂军,欧阳军.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吸引范围界定及其变化[J].经济地理,2012,(12):47-52+60.

[18]  张建营,毛艳华.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2,(10):2-8.

[19]  刘廷兰.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4,(20):134-136.

[20]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2):222-232.

[21]  王美霞.新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6):76-78.

[22]  陈炉.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与经济空间格局优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引力模型主成分分析法湖北省
京津冀城市群现代物流网络构建实证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地价分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因素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