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著文章

2022-05-30 10:48
读报参考 2022年24期
关键词:砍柴兰州大学文史

2022年春天,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出版了他的第11本著作《寻找徐传贤:从上海到北京》,而此时离他2004年出版第1本书——《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已经过去了整整18年。在这18年里,十年砍柴的写作一直洞若观火、鞭辟入里,叙述却又质朴无华、一针见血。

成为文史畅销书作者,是无意插柳柳成荫

十年砍柴生于1971年,标准的“70后”。他出生的湖南邵阳属于湘中地区。1989年,十年砍柴以优异成绩考取兰州大学。十年砍柴在兰州大学就读于中文系,但他却对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兰州大学的校园里,他除了上中文系的专业课外,也喜欢旁听历史系、地理系等系的课程,更喜欢流连于图书馆的各种书籍里,尤其偏爱文学名著和历史著作的阅读。

1993年,十年砍柴以优异成绩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东北郊的国营七四四厂。1995年,十年砍柴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司法部。1998年,由于国务院机构大改革,在司法部干了近4年的他主动选择分流到司法部下属的《法制日报》做记者,从此与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2008年,十年砍柴告别记者生涯进入教育部所属语文出版社从事出版工作,用他的话说算是开始了他读书、写书、编书、卖书的“四书”生涯。

2000年左右,国内互联网风云开始兴起,BBS论坛一时间成为年轻人的聚集之地,不少学者、老师、文化人、媒体人等也纷纷注册ID加入其中。在那个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时代,无数有知识、有想法的人投入其中,既推动了互联网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也用真才实学和深刻洞见成就了自己,而十年砍柴便是其中的一员。

2002年,十年砍柴还是《法制日报》的记者,他希望“真实地表达个人情感与见解”,于是在天涯论坛注册了“十年砍柴”的ID,并活跃在关天茶舍和闲闲书话等版,既而“无意插柳柳成荫”,并迅速因其深刻的历史评论以及对《水浒传》的解读而成为一位网络名人。其时,他一边是写作新闻稿的记者“李勇”,一边是在BBS论坛奋笔疾书撰写时评的网络写作者“十年砍柴”。作为网络写作者,他的“闲看水浒”系列更是在2004年出版之后成为当年现象级的文史畅销书。

2004年后,十年砍柴写作出版了两部有关明史方面的书,其意在探索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集体心理,如《晚明七十年:1573-1644,从中兴到覆亡》《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等。为什么选择明清这个历史时间段去深入发掘和研究,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鲁迅先生批评国民的劣根性,柏杨先生鞭挞酱缸文化,这二者是有某种关联的。明代不仅仅是离今天较近,而且它是中国皇权政治发展到高峰时期的制度设计者,清承明制有所损益而已。今天,我们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制度基因,与三百六十多年前灭亡的这个朝代有太大的关系。”而这也是他深入历史、关照现实去思考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的出发点。

故乡是创作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取之不尽的宝库

在十年砍柴的历史作品中,不管是关于大历史,还是关于个人史的作品,他写作的重要内容都在故乡湖湘大地,和那些与湖湘大地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故乡是创作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取之不尽的宝库。”

当然,历史作家的思想和观念不应该是历史的而应是与时俱进的,曾为记者的十年砍柴自然也看到了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他也没忘记跟上互联网新时代的步伐,并迅速站上了潮头。其时,微信公众号写作已成风气。十年砍柴从2015年春天开始写作他的个人公众号“文史砍柴”,坚持原创,且数量高产、质量上乘并有颇多思考。

对于写作历史的人来说,如何看待历史是非常关键的,具体说就是如何看待与历史相关的大事件、小事件和大人物、小人物这些历史的组成部分,而如何去选择和认识其历史价值也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如果从作品去看作家的价值观的话,那么一个历史作家的作品无疑能够反映出来。

十年砍柴新近出版的《寻找徐传贤:从上海到北京》便着眼于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变迁,而他之所以选择为这位声名不显却对中国邮政事业作出较大贡献的专业人士写传记,正是看到了徐传贤的个人经历具有时代共性,看到其所代表的群体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即十年砍柴所说的“历史浓度高”。

十年砍柴无疑早已是知名的文史作家,但他总是真诚而谦虚地说自己是“历史爱好者”——“不是在寫历史类专业文章,不关心自己那些想法有无学术价值”。而这或许跟他从来就坚持表达“内心的自我观照”有关。事实上,十年砍柴对历史从来不只是一个“爱好者”,而是一个深刻的“研究者”,只是其不同于象牙塔里的专业学术研究罢了。

(摘自《北京青年报》谢惠)

猜你喜欢
砍柴兰州大学文史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小马砍柴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磨刀不误砍柴工
放羊的故事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