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割让”始末

2022-05-30 10:48暨江
百科知识 2022年20期
关键词:清廷道光英国人

暨江

在中国的南海之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香港岛。这个恬静祥和的小岛,一直伫立于珠江口外。1841年1月,英国殖民者的一声炮响,打破了长久的宁静与平和。他们公然武装侵略香港岛,妄图以此作为与清廷谈判的筹码。令人疑惑的是,陡峭多石的香港岛既不是珠江口外最大的岛屿,也不是最有名的岛屿,为何会成为英国殖民者攫取的目标呢?

香料贸易的兴盛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先民活动的踪迹。周秦时期,香港岛一带活跃着百越渔民,并逐步形成了聚落村寨。汉唐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十分兴盛,为了躲避台风,许多商船往往会停泊于香港岛一带。

毗邻香港岛的屯门是广州外海交通的重要港湾,也是海船进出广州的必经要道。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朝廷在屯门设立军镇,辅以重兵把守。唐代时,广州市舶司在香港岛一带设立巡检港口,并在屯门派驻千余名兵勇。在唐代文学家的诗词中出现过许多描写屯门的诗句,如韩愈在《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中写道“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刘禹锡在《踏潮歌》中写道“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由此可见,唐代时屯门已是南海之滨闻名遐迩的重要港口。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香港岛改由东莞县管辖。东莞一带盛产菀香,商贾将其运至尖沙咀,经石排湾转运至广州,或北上苏杭等地,“香港”由此得名。事实上,据历史学家考证,香港一名的由来还有香江、香菇、红香炉等诸多说法。宋元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香港岛一带已逐步成为珠江口外重要的商贸要地。明清时期,西方殖民者頻频来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广东海道副使汪宏在屯门一带阻击葡萄牙人的武装侵略,并大获全胜。为了加强广东沿海的海防,从明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香港岛改由广州府新安县统辖。

英国殖民者觊觎香港岛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政府一直渴望攫取舟山作为理想的商业和军事据点。早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以给乾隆皇帝贺寿为名,派遣马戛尔尼来华朝觐,并提出借居舟山作为晾晒货物的地方。然而,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乾隆皇帝的断然拒绝。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数次攻陷定海(今浙江舟山定海区),给清廷造成了极大的威慑。1840年8月,英军北上天津大沽港,在与清廷的谈判过程中,英国方面明确提出清廷应割让东南沿海一岛或数岛给英国。负责谈判的琦善根据道光皇帝的旨意,拒绝了英方的侵略要求,并劝说英军退回广州后再行谈判。

英军用武力强占舟山群岛后,遭到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在赴广州谈判的途中经过舟山,他亲眼目睹了英军在当地狼狈不堪的窘境,开始意识到长期霸占舟山是不可能的。于是,义律在广州与琦善谈判时,就企图要寻找一处可以替代舟山的“战略要地”,以期获得更为稳固的贸易场所。

经过几番思量,义律瞄准了香港岛。当时,香港岛的常住居民不足5000人,凭借英国人的军事实力,霸占香港岛远比舟山更为容易。此外,素有“中国通”之称的义律认为,舟山地处北中国与南中国的中心位置,且又毗邻富庶的长三角地区,清廷是不会轻易将舟山给予英国的。相较而言,香港岛地处边陲,又远离京城,况且既不是什么府城,也不是什么县城,“如此荒莽的海岛,在帝国的疆域内数不胜数”,因此割让香港岛不会引起清廷较大的反弹。此外,葡萄牙人盘踞澳门已有先例,且距香港不远。在英国人看来,香港岛是打开中国东南沿海贸易的重要桥头堡,其地位与作用不亚于澳门。

1840年12月11日,清廷代表琦善与英方代表义律在广州展开了拉锯式的谈判。起初,琦善对英方提出的赔偿鸦片商的损失并无异议,只是对割让海岛一事断然拒绝,要求英国政府即日交还定海,“一日占据彼土,即一日不能奏请通商”。英国政府则颇为狡猾地宣称,只要清廷能够满足英方的条件,英国政府可以考虑在一个月内交还定海。事实上,英国人早有预谋,他们决意趁清军松懈之际强占香港岛,以换取更大的谈判资本。12月29日,义律威胁琦善,提出清廷要在外洋提供一处地方给英国人寄居,并允许像澳门那样,给予英国人自治权。言下之意,英国政府已决定一意孤行,强占香港岛。不久,英军在未得到清廷应允的情况下,率军登上香港岛,并公然宣称此岛归英国女王陛下所拥有。

鸦片战争前的九龙海战

谈及中英双方围绕“香港”问题的外交冲突,最早可追溯至鸦片战争爆发前的虎门销烟。当时,钦差大臣林则徐南下广州禁烟,责令英国鸦片贩子悉数交出鸦片,并签订“切结书”,声明以后绝不贩卖鸦片。然而,狡黠的英国人并未善罢甘休,他们偷偷地将鸦片转运至香港水域,以便等待时机。缘于鸦片商的利益遭受损失,义律在未征得英国政府批准的前提下,单方面悍然下令停止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并将英国侨民从广州撤往澳门。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英国人却在香港岛对岸的尖沙咀挑起事端。1839年6月20日,英国商船的一名水手在醉酒后与尖沙咀的渔民发生斗殴,一名叫林维喜的村民在打斗中身亡。事件发生以后,清廷要求英方赔偿,并交出水手偿命。义律非但没有赔偿死者家属丧葬费,而且拒绝按照《大清律例》交出水手,提出要以所谓的“领事裁判权”为由,自行审讯凶手。8月12日,义律在没有邀请任何清廷官员或中国方面证人的情况下,在英国商船上草草审理了此案,对5名凶手判处监禁并处以罚金,并向清廷发出照会,要将凶手送回英国监狱服刑。

这一无视中国主权的行为遭到了林则徐的严正抗议,林则徐援引《万国公法》,指出义律并非英国政府委派的外交官员,且水手也并非外交人员,是不能按照领事裁判权处置的。为了震慑义律等人,1839年8月15日,林则徐派兵到澳门驱逐义律等英方人员,同时撤回所有替英国人工作的中国买办和佣工。9月5日,义律派英商郭士立与林则徐进行商谈,要求林则徐解除禁令,恢复对英方的补给,遭到了林则徐的拒绝。不久,义律勒令英国军舰向清廷水师舰船开炮,突袭了位于大鹏湾(今深圳与香港交界一带)的清军水师,史称“九龙海战”。经过激烈海战,英军仓皇逃回尖沙咀,清军取得胜利。此消息传至英国后,引起了英国殖民当局一片哗然,英国政府为了挽回所谓的“颜面”,决定向清廷宣战。

英军武装攫取香港岛

鸦片战争后期,中英双方战事正处于胶着之际,英国人图谋强占香港岛。1841年1月5日,义律与英军总司令伯麦分别通知琦善,表示谈判已经破裂,英军将对清廷再次采取军事行动。1月7日,英军攻占了虎门口的沙角和大角。沙角和大角是拱卫广州的重要战略屏障,琦善对英国人的军事行动惶恐不已。万般无奈之下,琦善照会英国方面,提出英军如若能够归还舟山与沙角等处,可奏请道光皇帝于珠江口外为英国人寻求“寄寓一所”。1月14日,义律要求清廷割让九龙尖沙咀和香港岛两地。琦善表示只能选择一处“寄寓泊船”,待英方选定后,再由他上奏请旨。1月15日,琦善再次照会义律说“尖沙咀与香港(岛)属两处”,希望义律恪守承诺,选择一处“寄寓泊船”。

翌日,义律表示可以不再坚持割让尖沙咀,但是要将“香港”作为英国寄居贸易之所。事实上,双方围绕“香港”究竟为何处是存在分歧的。在琦善看来,英国人要寄居的仅为香港岛西南隅的香港仔一带(今香港特别行政区南区香港仔),而义律口中的“香港”则是代表了整个香港岛。双方唇枪舌战之际,义律暗中提议英军出兵占领香港岛,妄图制造既定的事实。1月24日,英军总司令伯麦下令占领香港岛,并指派英舰“琉璜号”执行此项任务。1月25日,英军在香港岛西北部的水坑口一带登陆,开始了英国对香港岛150余年的殖民历史。

1月29日,义律和伯麦乘坐战舰趾高气扬地环绕香港岛巡驶一周,并于第二天向驻守香港岛附近的清军发出照会,谎称英国方面已与琦善达成协议,“议将香港等处全岛地方,让给英国主掌,并有文据在案”。同时,他们提出香港岛已归属大英帝国管辖,敦促清军尽快撤回内地,不可阻碍各地商船、渔民来港。2月1日,义律和伯麦联合向本地居民发布“告示”,宣称“香港等处居民,现系归属大英国主之子民,故自应恭顺乐服国主派来之官”,并威胁“毋违,特示”。2月2日,义律在“韦尔斯利号”军舰上发表宣言,声称琦善已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今后来香港岛的华人将按照中国法律和习俗治理,英国人及外国人,只要遵从港英政府管辖,即可享受英国法律的保护。事实上,义律和伯麦的一系列举措都是毫无法理依据的,系殖民者的强占行径。

英国内部的分歧

事实上,有关攫取香港岛一事,英国政府内部也产生了严重分歧。当时,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对义律占领香港岛表示无法理解。在巴麦尊看来,义律向清廷索取的赔款太少了,而且最为要紧的是放弃了富饶的舟山,转而占领一个荒僻、多石且毫无价值的小岛,简直令人诧异。4月21日,巴麦尊在写给义律的私人信件中斥责了占领香港岛的荒唐行为,指责义律违抗他的指示,命令其重新攻占舟山。

此外,巴麦尊还在信中指责义律的占领行为并未得到清廷的确实保证,因为他口中所宣称的“条约”并没有加盖清廷的关防,更没有道光皇帝的御玺,从法理上无法确认英国已取得了对该岛的控制权。5月3日,巴麦尊通告义律,宣布解除他的职务,并任命璞鼎查接替他的职务。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抵达澳门。8月12日,璞鼎查在澳门发表“通告”,声称他不会和清廷举行任何形式的谈判,并将用武力的方式维护英国对香港岛的占领。璞鼎查抵达中国后,为何没有执行巴麦尊的指示,反而认为占领香港岛是极为明智之举呢?原来,就在璞鼎查抵达中国后不久,英国国内的政局也发生了变化,阿伯丁接替巴麦尊为外交大臣。在阿伯丁看来,英国对华的政策目标并不是领土扩张,而是尽快打开中国市场。与此同时,璞鼎查在巡视了香港岛以后,认为其“一定会成为集中贸易和财富的巨大商业中心”。为此,璞鼎查加强了对香港的控制,同时在岛上建立各种军事设施与殖民统治机构。

清廷收复香港岛的努力

就在英国政府围绕是否长期霸占香港岛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时,清廷内部也出现了要收复香港岛的声音。

1841年2月,道光皇帝收到了广东巡抚怡良关于琦善擅自将香港岛让与英国人的奏报,要求朝廷将琦善革职拿办,追究其擅权之责。当道光皇帝获悉大角、沙角两处战略要地失守后,下令将琦善交部议处。不久,道光皇帝委派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一同南下讨伐英军。就在南下途中,道光皇帝还降旨说,即使“香港”并非险要之地,亦需赶紧收回,断不可轻让与英夷,以免滋生后患。奕山抵达广州后,道光皇帝又连下数道旨意,要求奕山设法克复香港岛,永绝英夷窥伺中国的野心。

然而,尽管奕山所率领的清军数倍于英军,但大多并无海战经验,只能在陆上防守广州,根本无力收复香港岛。5月18日,英军倾巢出动攻占广州,奕山仓皇应战,清军大败,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事后,奕山交付了600万两白银的赔款之后,英军才撤出广州。同时,奕山向道光皇帝谎报军情,称清军征讨英夷大获全胜;就在英军退至香港岛时遭遇两次飓风,很多舰船沉没被毁。道光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让奕山前往广州莲花山各庙宇内答谢神灵,并确信英夷肝胆俱裂,不敢再有觊觎之心。

为了扩大侵略成果,璞鼎查仅派少量士兵防守香港岛,其余力量悉数北进。道光皇帝获悉这一情况后,认为香港岛的兵力势必空虚,是收复的绝佳时机。他敦促奕山,如能设法收复香港岛,则之前因办事不力所受到的责罚均可一笔勾销。道光皇帝还敦促奕山加紧操练水勇,并调派福建、浙江等沿海水师襄助。经过广州一战,奕山深知英军实力,不敢贸然进攻,只是严守陆路,以防英军焚掠。尽管道光皇帝一再谕令收复香港岛,断不准迟延观望,但是奕山却隐忍苟安,不图攻剿。10月,英军相继攻占浙江定海、镇海等地,中英双方开始在陆上交战。道光皇帝认为陆战是清军长处,他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从各地征调军队,准备一举击溃英军,收复失地,并再次谕令奕山乘广东海面尚无英军舰船、香港岛兵力空虚之际,收复香港岛。谁知清军陆战接连失利,收复“香港”已成空谈。

1842年5月,道光皇帝委命耆英担任广州将军,谕令其绝不能让英夷久据香港岛,要求耆英趁广州炮台修缮妥当之时,乘机攻取,收复香港岛。这是清廷最后一道收复“香港”的谕旨。然而仅仅过了10天,道光皇帝眼见局势不定,命令耆英暂缓赴粤,在浙江专办对英羁縻事宜,实质就是决意乞降。当英军大肆进攻吴淞口、镇江等地时,道光皇帝更授命耆英可以便宜行事,也就是坐视投降。8月4日,英军直逼南京城下,耆英、伊里布接受了英方提出的议和条款,并于8月29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自由港”的开埠通商

1841年1月25日,在侵略者的隆隆炮声中,英军在香港岛升起了第一面英国国旗。英国人的登陆地点位于今天香港岛西北部的水坑口街一带。为了炫耀武力,港英政府将这条街命名为“possession street(译为占领街)”。如今,在香港岛荷里活道公园里仍留有一块宣传牌,记录着当年屈辱的历史。6月7日,义律在没有得到中国政府允准的情况下,公然宣布香港岛为自由港。至此,香港正式宣布开埠通商。

1860年,英国又以武力逼迫清廷簽订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南端及昂船洲。1898年,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又趁火打劫,逼迫清廷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攫取了新安县大片陆地及周围235个岛屿,连同周围广阔水域的租借权,为期99年,并称之为“新界”。至此,英国完成了对香港的侵略扩张。

为了招徕各国商船来港贸易,港英政府在九龙半岛和香港岛之间的优渥良港和广阔水域—维多利亚港,修筑了众多码头,停泊有大量运送鸦片的船只和英国军舰。1841年,鸦片商杰丁商会最先在香港岛置办土地,并将公司从澳门迁出。此后怡和、太古等洋行相继进驻香港,揭开了香港岛贸易史的帷幕。

如今,香港岛作为殖民地的痕迹早已湮没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之中;但香港岛的被占史作为近代中国丧权辱国的象征,将永远铭刻于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史册之上。

猜你喜欢
清廷道光英国人
英国人的姓氏
英国人的性格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年销过2亿英镑!!英国人竟然都在买这种玩具……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