荜茇 熟悉又陌生的古老香草

2022-05-30 10:48陈博君
百科知识 2022年20期
关键词:胡椒李世民花序

陈博君

酷热难当的三伏天里,最爽的莫过于尽情享受冷饮带来的那份冰凉畅快;可对于肠胃功能不太好的人来说,摄入过量的冷饮很容易闹肚子。一旦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生活在我国南方不少地区的人们就会选择一种既乡土又独特的应对之策,那就是采摘一种名为“荜茇”的野生植物,用它那油亮碧绿的叶片熬粥或烤肉,不仅能使食物变得异常清香,而且能有效治疗肠胃不适。

果似青桑椹

荜茇,又名荜拨、荜菝、毕勃、阿梨诃咃、椹圣,其拉丁学名為Piper longum L.。作为胡椒科胡椒属多年生攀缘藤本植物,荜茇全株均能散发出类似木质及松脂的辛香气味,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药食两用芳香植物。

荜茇是胡椒的近缘植物,其植株形态近似放大版的胡椒,往往长达数米,基部茎柔软,匍匐生长,并逐节生根;小枝多直立生长,有粗纵棱和沟槽,幼时多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但随着生长会很快脱落。

荜茇的叶片对生,呈膜状纸质,色泽油绿鲜亮,形状自下而上变化较大:下部叶片为卵圆形或肾形,具较长的叶柄;向上渐次为卵形至卵状长圆形,柄较短;顶端叶无柄,骤然紧缩,具短尖头或渐尖。叶面具有7条掌状叶脉,均自基出,最内一对叶脉较为粗壮,向上几达叶片之顶,向下常沿叶柄平行下延。叶片两面沿脉上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且在背面尤为密集显著,叶背还有密密的细腺点。

荜茇的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较长,雌花序较短,于果期会延长;雌雄花序的总花梗和花序轴无异,总花梗均被有极细的粉状短柔毛,花序轴均光滑无毛;苞片近圆形,雌花序的苞片略小于雄花序;子房卵形,下部与花序轴合生,柱头卵形,顶端尖。

荜茇的果实为近球形浆果,上部圆,顶端有脐状凸起,具4角棱,无毛,下部嵌生于花序轴中并与其合生。多数小浆果聚合在一起,形成外形类似青桑椹、可散发出特异辛辣味的圆柱形果穗。

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和我国南方地区,人们还把荜茇称为“蛤蒌”。事实上,蛤蒌是胡椒科胡椒属的另一种植物,又名假蒟、假蒌、山蒌、臭蒌、大柄蒌、马蹄蒌、钻骨风等。不过,由于荜茇与蛤蒌同科同属,无论植物形态、分布区域还是性状特征都极为相近,尤其是两者的性味功能几乎一致,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同一种植物。所以,现在大众观念中的荜茇,其实是包含了荜茇和蛤蒌这两种近缘植物。

但荜茇与蛤蒌毕竟是两种植物,仔细对照,便可发现一些细微的差异:首先,蛤蒌的整体植株通常比荜茇略大一些,荜茇植株大多为几米长,蛤蒌则可长到十几米;其次,它们的叶片、花序和果穗的大小也存在差异,蛤蒌的叶片通常比荜茇的略大一些,花序的大小则正好相反,因此果穗较大的一般是荜茇,果穗较小的多为蛤蒌;两者的花果期也略有不同,荜茇的花期为7—10月,蛤蒌的花期更长,在4—11月均可开花结果。

辛香又美味

荜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乡野植物,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无论是山间密林下、河谷沟壑旁,还是道旁荒地里,都能看到它们青翠碧绿的身影。荜茇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浇水,一年四季都能旺盛生长,保持常绿。特别可贵的是,这种四季常青的香草植物既能用作烹饪调味,又可直接拿来做菜。

除了蛋白质、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物质外,荜茇的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富含胡椒碱、十六烷酸、荜茇明碱、双异桉脂素等特殊物质,营养极为丰富,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野生蔬菜。荜茇还含有非常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具有特殊的辛辣和芳香气息,是一种南方人广为使用的调味香料,在炖肉、煲汤、煮粥、炒菜等烹饪过程中均可起到显著的调鲜、提味作用。

把荜茇作为调味品使用时,可取其叶片或果穗,直接用于烧、烤、烩、炸、涮等烹制过程,有矫味、增香的神奇功效。特别是在制作各种肉食时,荜茇都是首选的调料。它独特的香味不仅可以减少油腻的味道,还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有助于延长肉类的保存时间。

荜茇的干燥果穗更是制作调味香料粉的天然材料,在粤菜卤味、川菜火锅、串串香、兰州拉面等地方特色美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广东卤水和重庆火锅的汤料中,荜茇都是秘密调料里的重要角色。由于荜拨的辛辣味比胡椒更强劲,通常在与其他香料混合后研磨成粉使用。

荜茇的叶片常被称为“荜拨菜”,是深受南方人青睐的绿色蔬菜,其美味程度可与紫苏叶相媲美。荜拨菜的吃法非常多,其嫩叶可以直接用来煲汤或煎炒食用,根茎则大多在洗净后被塞入鸡肚或鸭肚中煲汤。熬制羹汤时,只需放入少许荜拨菜,就会平添清香美味。

荜拨菜与牛肉、猪肉、田螺、鸡蛋等诸多荤菜以及大蒜、米饭、番薯苗等食材皆为绝配,可以烹制出各种美味的特色菜肴。比如,用荜拨菜的嫩叶炒鸡蛋,可使原本味道平平的鸡蛋变得格外清香;将荜拨菜与蒜蓉清炒,炒出的味道就像腌制过的橄榄菜,特别可口;用青翠诱人的荜拨菜下面条,色泽鲜亮,口感丰富,清香宜人,令人食欲大增;用荜拨菜炒田螺、做猪肉丸、做牛肉饼,那滋味也都妙不可言。

在海南万宁一带,人们习惯将荜茇叫作“猪识菜”,当地的很多特色美食都是由这种猪识菜烹制的。在“两广”地区,包粽子时,人们习惯用荜茇的叶片包裹肥猪肉作馅,这样不仅可以消解猪肉的油腻,还能中和糯米的湿热,起到祛热毒、添风味的效果。

在广东湛江地区,有一种十分常见的食品—蛤蒌饭。其烹制方法是将荜茇的叶子洗净切丝,加香米与鸡油或猪油等荤油翻炒,再入电饭煲煮熟。蛤蒌饭口感独特,油而不腻,有一股奇异的香气;因其具有滋阴和补血气等功效,特别适于女性食用。

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也非常爱用荜茇烹制美食。如色泽金黄的傣味豆腐,就是将豆腐切成小块,用盐巴简单腌过后,再用荜茇的叶片包裹起来,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配以傣家密制的番茄喃咪蘸酱食用,口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又如傣家杂味汤,是将荜茇的嫩叶与其他可食用的香草、野菜一起入锅烩制而成,滋味纯朴清香,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气息;还有一道荜茇炒黄笋,是将当地特有的黄笋切丝后,与姜、蒜、小米椒和荜茇叶炒制而成,这道菜肴黄绿相间,色香味俱佳。

荜茇清香鲜美的滋味和独特的食用价值,无论古今中外,均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比如我国历史上,早在北魏就有了用荜茇烩制的名菜“胡炮肉”;到了元代,更是涌现出“蓽茇粥”“鲫鱼羹”“荜茇头蹄”“牛奶子煎荜茇”等许多与荜茇相关的菜品;在北非的摩洛哥及东非埃塞俄比亚的美食中,荜茇也被广泛使用,如北非名菜“库斯库斯”中,荜茇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原料。

温中第一药

荜茇不仅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更是一味十分珍贵的中药材。我国古代药学著作《药性赋》按寒、热、温、平四类药性,别出心裁地将248种常用中药进行了分类,并对诸药的药性进行了精辟概括。在其中的第二章热性药中,开篇第一句便是“欲温中以荜茇”,从而点明了荜茇乃“温中第一药”的特殊地位。

这里所谓的“温中”,并非指药性属温,而是中医对于温暖脾胃疗法的一种称谓。荜茇性热,味辛,归脾、胃、大肠经,因而是特别适于温暖脾胃的“温中”药材,具有温胃、散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行气、通窍等多种功效,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不思饮食、脘腹冷痛、呕吐泛酸、肠鸣泄泻等症。

在唐代李亢所撰的《独异志》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有关荜茇治疗痢疾的故事,充分证明了荜茇在治疗肠胃疾病方面的神奇效果。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治国有方,国泰民安,各国进贡的美食应有尽有;可李世民本人却因患上顽固性痢疾,不仅无法享用美食,还常为腹痛、腹泻所困,导致食欲大减,身体虚弱,甚至卧床不起。尽管御医们想尽了办法,李世民的病情仍未见好转。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昭告天下,悬赏征集医治良方。

不久,便有一位年届七旬的民间医生张宝藏前来应征,献上一道药方:用牛乳半斤、荜茇三钱,同煎减半,空腹顿服,日饮一次,可治疗慢性气痢。原来,张宝藏曾患过和李世民类似的顽疾,后来偶然得到这个来自波斯民间的偏方,才彻底治好自己的痢疾。

李世民服用此药后,果然见效,龙颜大展,当场向宰相魏徵下令,赐封张宝藏五品官。魏徵认为,献上一个药方就能封五品官,这对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很不公平,便没有落实指令。

谁知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的痢疾复发,于是赶紧用牛奶煎荜茇治疗,结果再次药到病除。心情不错的李世民随口问魏徵,是否已对那献药方的人封官到位。魏徵见皇帝追问,不敢撒谎,只得说,还没有封授。

李世民闻言大怒,斥责了魏徵,并下令封授张宝藏为鸿胪寺卿,主管朝祭礼仪。就这样,张宝藏因进献了一道荜茇治痢疾的偏方,最终官拜三品,成为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的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对医药颇有研究。在获此验方后,曾多次将荜茇试用于痢疾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因荜茇温中行气,牛乳甘润补虚,二药刚柔相济,同煎后服用可止气痢而不犯燥,理气而不伤正,正是治愈唐太宗泄泻痢疾之症的良方。于是,刘禹锡便将此方收录到了他的医方著作《传信方》中。由此也再度证明,荜茇“温中第一药”的美名实至名归。

除了温中散寒,在治疗肠胃疾病方面有奇效外,荜茇还是一味行气止痛的良药。

中药材中常见的是干燥的荜茇果穗;但其实,荜茇全株均可入药,其根茎随时可采,叶片及果穗则通常在秋季采集晒干后入药。入药的荜茇果穗常被称为“荜拨梨”,以外形肥大、饱满坚实、色泽黑褐、气味浓郁者为佳。入药的荜茇根则被称为“荜勃没”,形似柴胡而黑硬,除治疗五劳七伤、心腹胀满、消化不良、冷气呕吐、阴汗疝嵌外,还是一剂妇科良药。

身世挺迷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荜茇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芳香植物。说它熟悉,是因为荜茇在目前的主产地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及西藏墨脱等地,几乎称得上家喻户晓,不仅房前屋后、山野林间随处可见,而且可药可食,极受欢迎和喜爱;说它陌生,则是因为这种只在局部地区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植物,到底起源于哪里,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一种说法是,荜茇原产于伊朗。据我国古代中药典籍《唐本草》记载:“荜拨,生波斯。”意思就是说,荜茇产自波斯,也就是现今的伊朗,是由西域胡人带来供食物调味之用的。值得注意的是,荜茇“生波斯”中的这个“生”字可以有多种理解,并非一定指原产地的意思。

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荜茇的原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及菲律宾、越南一带。其依据是徐表在《南州记》中的相关表述:“荜拨本出南海,长一指,赤褐色为上。”这里提到的南海,是指古代的南海诸国,也就是如今南海周边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虽然上述地方如今确实也盛产荜茇,但由此便将这些地方认定为荜茇的原产地,还是欠缺一些说服力。

相对令人信服的观点应该是,荜茇原产于印度。唐代小说家段成式在其笔记博物志小说集《酉阳杂俎》中有这样的记载:“荜拨,出摩伽陁国,呼为荜拨梨。”摩伽陀系中天竺之古国,为佛陀住世时的印度十六大国之一,是蜀身毒道(即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贸易大国。

为什么说段成式的观点比较可靠呢?因为早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古印度诗歌典籍《夜柔吠陀本集》和《阿达婆吠陀本集》中,就曾经提到过荜拨。另外,与荜茇同科同属的香料植物胡椒,也原产于印度,相同的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确实比较容易孕育出相似的植物。

虽然我国与印度毗邻,但与胡椒等其他许多植物一样,荜茇也不是直接从原产地传入我国的,而是经由中东首先传至古希腊,再从欧洲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从而走过了一段迂回曲折的传播路线。这条传播线路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唐本草》中为什么会有荜茇“生波斯”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荜茇经由波斯传入古希腊,被医圣希波克拉底当作药用植物,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及胃病。荜茇与胡椒系近缘植物,两者气味相近,但果实形状不同,胡椒为单颗的球形浆果,荜茇的浆果则聚合成小棍状的果穗,故被称为“Long pepper”,意思就是长胡椒。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甚至还误以为胡椒和荜茇这两种香料均取自相同的植物,区别只是形状不同而已。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胡椒的英文名pepper,还是拉丁名piper,读音都与中文的荜茇两字非常接近,难怪连老普林尼这样的大学问家也会马失前蹄,误将两者视为同一物了。

荜茇是欧洲最先被认识和流行的香料之一,由于其香味独特,又比胡椒易得,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一直都是最受宠的香料之一。直到15世纪,哥伦布将辣椒从美洲新大陆带回欧洲,人们发现辣椒比荜茇更容易种植,味道却并不逊色,荜茇才逐渐被辣椒取代,从而淡出了西方人的餐桌。

中国人最早接触并使用荜茇的时间,大约是在西晋时期,至今也有1700多年的漫长历史。因成功治愈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痢疾,荜茇曾在唐代的中国火了一把,被载入古籍中广为传播。唐宋以来,历朝历代的各种医学典籍都记载有荜茇入药的方剂,民间百姓也喜欢用它来煮粥治病。

虽然荜茇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香料之一,但由于在地理分布上较为有限,长期以来,仅为南方局部地区的人们所熟知,在其他地区的知名度远不及胡椒、茴香及桂皮等香料。不过,随着全球饮食文化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经过几番起落的荜茇必将历久弥新,以其独特的香气重新回归大众餐桌。

猜你喜欢
胡椒李世民花序
李世民的苦心
一些花序的新定义和一个新的花序分类系统
——植物学教材质疑(六)
『贴秋膘』慎用胡椒
傀儡师
以诚相待
海南胡椒价格持续走高
印度胡椒较高的输出量可能会导致市况萧条
海南胡椒价格持续走高垦区职工囤积居奇
李世民军事谋略思想反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