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如何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2022-05-30 10:48雷权
新课程·上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业双减教师应

雷权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进一步巩固“双减”工作的成果,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科学设计“双减”相关的教育方案,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工作的管理,力争实现“双减”工作的理想目标,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能够幸福健康地成长。在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国家针对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所面临学业负担较重且教育产业化、资本化等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优化教学活动,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来讲,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落实“双减”政策。

一、优化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在复习巩固过程中的负担。随着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更应当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小学课堂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堂中,开展双向互动的有效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例如,在“Welcome to our school”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课前利用微课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让学生通過观看短小、精悍的微课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动态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向导”的介绍下参观学校,同时教师设计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学校的了解进行介绍,从而将英语学习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课堂最后,教师结合课堂讲述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为学生的有效记忆提供有力工具。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堂学习上,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完成知识的吸收和把握,从而减轻了其课后学习的负担。

二、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提高认识,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合理设计作业。

具体来讲:(1)教师应根据学校的作业管理机制,优化作业内容,避免将检查、批改作业的任务推给家长。(2)控制家庭作业总量。尽量在课堂上或者课下活动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根据学生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家庭作业,将作业完成时间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3)丰富作业类型。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单词记忆、语法巩固等知识型作业,也可以设计编创对话等实践性作业,以调动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4)认真批改作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做好及时反馈与及时讲解,从而把握英语教学的整体情况,作为教学改进的参考。

三、优化课后指导,确保课后服务效果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也要解决家长急、难、愁、盼的问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安排,积极参加课后服务工作,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优化服务形式,确保服务效果,切实让学生在校完成学习任务。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采取多项措施,优化减负的教学环境,在课后服务物的过程中,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以及家长的辅导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禁止校内教师参加课外补习机构的授课活动,不能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加强德育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观念。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等于降低了教学的要求,既要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最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方案,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宝新.中小学学业负担的增生机理与根治之道:兼论“双减”政策的限度与增能[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146-155.

[2]李修国.全面落实“双减”政策 着力优化育人环境[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0):7-8.

猜你喜欢
学业双减教师应
艰苦的学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35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