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性与操作性:对跨学科学习的思索

2022-05-30 10:48吴慧韦伟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8期

吴慧 韦伟

编者按

日前,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新课标,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明确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强化课程協同育人功能,引导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期围绕该话题,组织策划专题进行探讨,并展现特色样例,为更好地推进落实提供经验。

[摘要] 信息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深层革新,交叉学科学习而又深化学科知识的跨学科学习应运而生。从实施的必要性上讲,它完善课程结构设置,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评价有力依据;从设计的操作性上讲,寻求主题、先置目标、拟定评价、设计情境、聚焦过程是其切入点或突破口。本文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专题学习为例阐释以上两点思考。

[关键词] 跨学科学习;意义旨归;设计铺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在科技进步的背景和综合育人的目标之间,我们寻求一种以培育自由人格为宗旨、以指向深度学习为核心和以解决真实问题为路径的特殊的课程整合。于是,多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和超学科学习等实现个人、社会和知识整合的课程形态应运而生,旨在突破记忆和训练的事实取向的技术理性,形成创新与创造的理解取向的解放理性。其中,孰优孰劣的问题关乎学生收集信息、批判思考和处理问题等技能的形成。“多学科学习”指通过多个学科的具体内容而实现融合,偏于学科性;“跨学科学习”指通过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进行深化,彰显综合性;“超学科学习”指通过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而实现解决,侧重实践性。

而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要突破学科知识本身的固有逻辑,也要承认各个不同的系统学科知识所带有的学科素养。跨学科学习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偏向于学科而产生教学层面的程式,也不偏向于学生而深陷操作层面的藩篱。可见,这种通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进行学习,实现知识的融合和思维的整合的课程形式[1],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联结不同学科,使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可取的,其意义非凡[2]。下面,本文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专题学习为例,分别从“实施的必要性”和“设计的操作性”两个层面具体阐释对跨学科学习的几点思索。

一、意义旨归: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分析

在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创新不足和评价缺乏依据的今天,探讨以跨学科理解为目的,以跨学科思维为基点,以跨学科整合为纽带的跨学科学习的教学价值便显得尤为关键。其内容如下:

1.避免单一化:完善课程结构设置

传统的课程设置科目独立,各自运行,边界清晰,互不牵扯,比如语文学科强调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数学学科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艺术学科的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体育学科旨在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等。这种单一、片面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创造和个性发展,割裂了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链接;而全面发展的生命个体在面临问题解决时总是习惯于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经验,往往不会纠结于某一具体的学科知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专题学习,不仅要在乐章的歌唱和欣赏中体验音乐样式的感性表达方式,而且要在文章的复述和思考中体悟说明文样式的理性表达方式,最终引导学生在写作表达和音乐表达交融中收获个人的审美体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质言之,它打破了语文知识和音乐知识之间的边界壁垒,建立了语文领域和音乐领域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关联,从而有效避免课程结构单一化的根源问题。

2.拒绝程式化: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跨学科学习以课程重构为旨归,以学科融合为路径,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是一种综合性、创新型和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向学生学习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中,“课程重构”为课程改革的关键之处,引领学科回归生活,建立学科之间联系;“学科融合”为课堂教学的必经之路,不同学科教师协同备课、上课和教研等;“项目学习”为学习方式的革新之举,学生面对真实问题而形成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专题学习,要引导学生在任务情境之中探讨该主题在不同艺术样式中的审美表达:“感性认识”即感受乐章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理性探索”即分析篇章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交融升华”即形成表达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质言之,它强调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相应的技巧和能力,从而颠覆陈旧老套的教学模式。

3.谨防功利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跨学科学习不仅释放教师完成升学指标的工作压力,而且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从而使得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涵养创新品格,培育创新能力,拓展创新空间。所谓“创新”,指有别于常规思路的观点或见解,它是在特定环境中为满足理想需求而创造的新产品、新方法和新元素等。那么,如何创新?一方面,教者要提供有知识关联的学习内容。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使其融合迁移,从而在多学科视角中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者还应提供能拓宽思维的学习支架[3]。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调动、整理和运用学科知识,使得认知图式从低级水平走向高级水平。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专题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音乐的直观与感性和说明文的科学与严谨,更培养学生语文和音乐学科知识互相融合的学习意识。质言之,它在“学为中心”的学习场域中摒弃功利思想的作祟而唤醒学生的已备知识,方可催生新兴知识。

4.阻遏盲目化:提供评价有力依据

与随意感性的传统评价相比,跨学科学习更为注重“表现性评价”,力求为精准评价提供有力依据[4]。那么,该有哪些依据呢?其一,学习之前可以证明学生已经实现学习预期的证据。其二,学习之中可以确定学生已经抵达学习目标的表现。其三,学习之后可以推断学生已经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基于此,又该如何围绕所得依据制定评价措施呢?首先,观照学生真实表现是其前提条件,唯有真实的数据和确切的结果才有意义和价值;然后,丰富逆向设计框架是其重中之重,“解释”“洞见”“同理心”等维度指向能力的不同层级;最后,细化评估行为准则是其关键要领,围绕具体要求制约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动作态势。如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专题学习中,学习评价可以“打油诗”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覆盖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理性检测学生的学习进程,以此决定、调整和管控学习过程,而非“真棒”等盲目、随性的语言评价。

二、设计铺陈:跨学科学习的操作性解读

跨学科学习以统一的主题、概念和内容联结不同的学科,在打破泾渭分明学科界限的基础上使其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从而促进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既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也符合教师教学的操作愿景。

1.寻求学习主题

对学习主题的寻求、整合和确定是跨学科学习的前提条件,“地域文化特色”“教材内容相通”和“学生生活兴趣”是其依据点、着力点和出发点。具体而言,地域文化特色指当地悠久独特的地方文化或学校别具一格的办学宗旨;教材内容相通指在各个科目教材内容中寻找到的相通之处或关联内容;学生生活兴趣指在不同学科内容中最为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热点话题。

考虑到无锡梅村本土吴地环境的文化性、不同艺术样式(说明文和歌曲)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融合性,以及全方位了解梅花文化精神的育人价值,笔者设计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专题学习使得学生通过梅花文化环境、活动、游戏的熏陶与濡染,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梅花文化、体验梅花文化、理解梅花文化,从而萌发热爱家乡风物、热爱乡土文化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无论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文文章抑或是乐曲,都曾入选初中生的学习教材之中,为两者学科融合做足铺垫。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将科学性、文艺性和思想性熔于一炉的佳作,曾荣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优秀语料;而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首新疆塔吉克族风格浓郁的歌曲,真切歌颂了热情似火、纯洁真挚的青春和友谊,是学生欣赏异域风情的佳绝乐章。因此,“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此次跨学科学习的主标题,而“不同艺术样式下的审美表达”是其副标题。

2.先置学习目标

在确定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之后,跨学科学习最为关键的还有设计和拟写学习目标,以此确保整合之后的跨学科学习内容明确集中且有的放矢,而“知识”“经验”“技能”和“情感”是其涉及的四个方面。基于此,此次跨学科学习的学习目标设置如下:

学习目标1:学习科普文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逻辑层次和审美智趣。

学习目标2:欣赏民族乐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情感内蕴和灵动烂漫。

学习目标3:在文本阅读和音乐表达的深入交融中收获个人的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

“了解说明文文体的基本特点”是学习目标1的核心要义,诸如明确本文结构,厘清说明顺序的具体运用等是学习目标之“知识”范畴的内容,以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语文实践活动来实施。“感受民族乐曲的抒情风格”是學习目标2的关键要旨,诸如分析乐章的节奏型,认识学唱装饰音等是学习目标之“技能”范畴的内容,以具体的“听赏与评述”音乐学习任务而落实。“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融合的意识”是学习目标3的真正本质,诸如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概括归纳规律等是学习目标之“经验”和“情感”范畴的内容,以具体的“合作与探究”深度学习样态来呈现。由此可见,知识目标以活动内容为载体,经验目标以学习阅历为依据,技能目标以生理发育为基础,情感目标以心理成熟为根本。

3.拟定学习评价

跨学科学习需要一个评估的连续系统来衡量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即评估证据。这是因为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技能,是学生理解、迁移和内化知识技能的重要表征,所以说“表现性评价”是基于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证据而设计的连续性评估测验。基于此,此次跨学科学习的学习评价呈现如下:

学习评价1:宏观看段落层次,中观探逻辑说明,微观赏审美智趣,花儿才能红又红。

学习评价2:开宗明义,层层递进。多点融合,前后呼应。举例翔实,中外古今。科学严谨,精当简明。

学习评价3:要问哪一版本好,只怕很难分伯仲。原版质朴真情露,听得内心直飞扬。改版演绎有魔法,路子广又情感宽。听者起舞忙鼓掌,心潮澎湃多欢畅。

以上三个学习评价极好地体现了基于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的GRASPS模型的表现性评价优势。具体而言,学习评价1指出写好阅读导语的具体目标,即G(goal);学习评价3的首句指明学生扮演的角色或承担的职责,为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精选背景音乐,即R(role);学习评价1的末句交代出服务对象,为广大网友走进微信公众号内容而编写一段阅读导语,即A(audience);学习评价3的末句呈现出学生学习的某一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之下爆发出思维火花,即S(situation);学习评价2体现出文章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上的妙处,是学生该学习最终获得的结果,即P(product);而所有学习评价均是检验的标准和有效的指标,即S(standards)。

4.设计学习情境

为加强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建构完整的思维流,跨学科学习需要设计解决问题导向的学习情境。所谓“学习情境”指教师为使学生运用和联结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所创建的复杂情境,实现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合作学习为辅的学习状态。基于此,此次跨学科学习的学习情境设计如下:

任务1拟写“阅读导语”:班级微信公众号拟推送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编策划在正文之前加上一段“阅读导语”。任务2推选“最佳角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如此之多,但公众号小编力求引导读者最为直观地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如果你是小编,为科普大众会首推哪个角度的内容呢?任务3分析“背景音乐”:为了营造良好的视听效果,本期小编还想在文中插入一段背景乐曲。对此,有人认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曲这一版本好,也有人认为吴碧霞的翻唱版本好。如果你是小编,你会选择哪个呢?为什么?任务4回复“读者留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公众号推出之后,引发班级同学热议并提出一些疑问。请你以小编的身份,任选一则留言进行回复。

以上学习情境的巧妙设计道出了值得参考的逻辑内理。其一,设计源自现实或虚拟世界的真实性背景,赋予情境以生活性。微信公众号是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既有传播的实用功能,又有娱乐的审美作用,而采用这种情境形式最能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操作性强,生活气息浓郁。其二,融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合理性条件,赋予任务以挑战性。微信公众号内容的编辑既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恰当组织,也少不了音乐图片的随文呈现,是一项极具挑战意义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其三,提出难度不一又层次分明的驱动性任务,赋予学习以真实性。以上学习情境融合了听说读写等不同学习能力的锻炼,既有对文章的深入思考,也有对乐章的细细聆听,甚至连交际表达这样的高阶要求也囊括在内。

5.聚焦学习过程

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建立新知与旧知、学科与学科、学习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应用和创造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之中。对此次跨学科学习中的一处教学镜头作一番分析,现摘录如下(任务3):

生1:我选择原版,它让我感受到像火燃烧的花儿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师:何以见得?

生1:歌词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追问,有着浓郁的民族风采,有利于更好地走进歌曲内容。

师:是啊!常言道,哪里有音乐,哪里就乐融融。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作为背景音乐好不好啊?

生1:好!充满热情的民歌体式,更能体现出花儿的红火,如同燃烧的火,会让微信好友听得心潮澎湃。

师:还有别的选择吗?

生2:我觉得吴碧霞版本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好一些!美声唱腔更为绚丽别致和风情万种。

师:这就是乐理中调性的转变,这种低调性上的“波澜起伏”使得花儿“红”得更为自然。

生2:此外,吴碧霞版本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增加了乐器伴奏,使得樂曲更加丰富了。

师:演唱部分旋律分配给伴奏乐器,旋律的不同分配让花儿“红”得更为艳丽。那么,这一版本作为背景音乐有何妙处呢?

生2:乐曲内容的丰厚、节奏的复杂与文章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多个原因息息相关。

以上学习过程是体现学科深度融合,不断产生新知的例子。一方面,教者引导学生在欣赏背景音乐的情境体验中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教者引导学生在抉择背景音乐的应用操作中迁移创造,共同指向“在真实中学”的价值诉求。先读文章,后听音乐,这样的学习顺序旨在调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落实学习行为——学生只有在理解为何学习新知识之后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强调了学习与生活的关联。先获得技能,再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逻辑旨在锻炼动手能力,为自身所作选择给出逻辑自洽的理由——学生只有在不断练习和反复尝试中才能日益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精髓。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师发展专项课题“协同育人视域下初中教师跨学科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JFZX/202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姚蒙,周群英.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组织体系构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1):6-9.

[2]洪俊,刘徽.跨学科统整: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1.

[3]方凌雁.高中跨学科实践学习视域下的项目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1(28):32-35.

[4]管文川.试论中小学实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必要性[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0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