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2022-05-30 00:26黄冬燚
教育界·A 2022年17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摘要】情境教学可谓教学领域的高频词汇,对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提升效果。创设情境能够赋予课堂别样的魅力,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因此,文章将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深入分析情境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黄冬燚(1983—),女,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小学生年龄小,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这既是教学的不利之处,也是教学的优势所在。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可以利用环境向学生施加影响,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适配度较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心理、学习情况等,适当地创设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从而迸发出新的学习活力,实现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双重提升。在情境教学下,语文课堂将散发出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学生有效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阵地。

一、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感性情境

小学生主要靠右脑解决问题,其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对图片、影像更有探究欲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中的插图、视频等直观的展示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表演作为表现文本的方法之一,不仅在形式上较为直观,且与学生的思维的适配度也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表演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寓教于乐,让课堂充满乐趣。

例如,《亡羊补牢》是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一篇经典寓言故事,文本的语言短小精悍,却耐人寻味,蕴含极为深刻的哲理。而这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导致他们在阅读时缺乏动力。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意义,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意思,在学生熟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意思后,让学生自由分组,选择自己中意的角色,以课本剧的形式演绎文本故事。学生充分准备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展示。只见舞台上走来一个手持羊鞭、挽着袖子、戴着白头巾的“牧羊人”,他的前面是几只正温顺吃草的“白羊”,而在他身后的不远处,躲着一只目露凶光、张牙舞爪的“狼”,它趁“牧羊人”转身的功夫,悄悄地来到羊圈旁,趁其不备偷走了“羊”。活灵活现的表演引得台下学生爆发出阵阵笑声,也令课堂氛围变得更和谐、欢乐。学生在这一氛围中,能够主动地了解故事。同时,通过演绎课本剧,学生的文本阅读方式得到了拓展,学生对文本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直观形象思维与故事的抽象道理之间的矛盾得以巧妙解决,同时,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迸发出了新的学习活力。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视听情境

小学生思考的过程离不开声音、色彩以及形象这三个要素,这是由其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1]。因此,教师要找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新颖的教学辅助手段,能够将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声音、图画或者生动的影像,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符合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因此,教师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将其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吸引其注意力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集合视、听、说于一体的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此情境下,学生能更加投入、专注地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沉醉于课堂中,感受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这篇文章重点为学生介绍了雷雨这一自然现象,同时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展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相关场景,三部分的特征都十分明显,构成了一幅清新动人的夏日雷雨图,值得学生展开想象,细细品味。结合这一课文内容,教师应当用更为直观的方式促进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因此,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描写的自然现象,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图文并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直观地体会雷雨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借助课件为学生展示各种下雨的场景,如竹林间的蒙蒙细雨、山谷间的瓢泼大雨、寺庙前的霏霏小雨、马路上的倾盆大雨……这样的展示能够勾起学生对各种雨天的回忆,更利于学生构建想象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雨天的图片并运用学过的四字词语以及成语概括雨的特征,增强学生对雨的感性认知。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学到“雷雨中”这一部分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模拟了狂风肆虐、电闪雷鸣的场景以及音效,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体会雷雨带给人们的震撼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再是抽象的,而是生动的、可听的、可感的,能够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深入思考

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全面,在学习方面,常受外部环境影响,对教师的依赖较重,因此,小学阶段的教学更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为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因此,问题引导式教学成为教师的不二选择,尤其在教学复杂文本时,一个优质的问题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剖析。同时,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进度的重要因素,更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强有力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因为知识来得太过轻易,学生不会珍惜,其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质疑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一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故事背后的简单道理,让学生理解小马的做法和想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提问互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达此目的,教师需要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并且有开放的胸怀和耐心,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在學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并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从中获取关键信息,正确地指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松鼠为什么要这样做呀?它是不是有意骗小马?明明过河如此容易,为什么它还要说很危险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对故事中角色的语言与行为进行思考,产生更为独到的想法。同时,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时会更热情、更主动,也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思维变得格外活跃。此时,教师需要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有意思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道理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动,小组合作探究文本,交流想法,集思广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四、利用游戏活动,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常被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同时,更倾向于轻松且趣味性强的学习方式,比如游戏。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也是令学生迸发活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若教师能够合理地运用游戏,便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更为充足的学习动力。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情境是一种建立在游戏活动上的情境,它依托于游戏形式,因此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具体而言,要想创设游戏情境,教师一定要将语文教学内容和游戏活动相联系。

例如,在开展《我是什么》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水的三态变化和利弊,更要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和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由于这篇课文的题目充满悬念,以谜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顺水推舟,立足文本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解谜的游戏,来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热情。同时,猜谜游戏是学生接触较多的游戏,具有可操作性,利于在课堂中进行。此外,教师还从文本中精心摘录了一些有悬念的句子作为谜面展示给学生,引導学生参与解谜游戏。在活动过程中,当学生听说自己要参与解密游戏时,表现得十分积极,但是当学生看到谜面后,又觉得十分抽象,不知道谜题究竟说的是什么。在接连几次出错以后,教师提示学生,让学生观察天空。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快想到了云,又从云想到了雨,于是顺利猜出谜底,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从思考,到犯难,再到受启发,最后豁然开朗,其学习情绪被游戏活动调动起来,因而在解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能够保持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现游戏活动的价值。而对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应作出评价,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反思,为下一次开展更有价值的游戏活动做好准备。这样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需求的课堂能吸引学生参与,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五、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实际语用能力

生活是艺术的灵感源泉,能够帮助艺术家拓宽创作思路,更是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2]。将生活经验融入语文教学中,是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贴近学生不可或缺的途径。由于学生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因而其在学习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而后再接受教师的教学。对此,教师可将学生的这一学习习惯视作情境创设的根据,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更为轻松、熟悉的学习氛围,使其更容易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同时,将生活实际与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不仅能够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更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应用的认知,进一步突显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展现课堂的趣味和魅力。

例如,在教学《雾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应当先明确这一单元的主题为“想象”,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想象思维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这一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较大,且学生所要拓展学习的与“雾”同偏旁的生字,可以由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实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相关汉字,并从文本中感知自然现象的奇妙与趣味。在导入部分,教师用一则以“雾”为谜底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展开相关话题的讨论。基于此氛围,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雾的图片,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大雾的早晨,我们仿佛来到了仙境,但是却总是看不清远处的景色。大家能说说你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吗?”学生基于教学情境,仔细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说出自己对雾的感受。接下来,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作出假设:“今天我们要迎接一位调皮的‘朋友,他就叫‘雾,可是他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让我们一起找一找他在哪儿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后续的学习氛围显得较为轻松,借此,教师继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问:“雾还会飞到哪里去呢?你能说一说吗?”学生在情境氛围的推动下畅所欲言,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总之,情境教学法不仅高效、有趣、生动,而且深受师生欢迎。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应变、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文本创设不同的情境,这样才能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小平.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12):29-30.

[2]张月萍.巧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思考[J].教育观察,2019,8(41):45-46.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