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特殊的赠品文献

2022-05-30 10:48韩春平
藏书报 2022年13期
关键词:卓尼剪报兰州大学

韩春平

在兰州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部特殊的短篇论文集。文献分上下两册,每册都加装了黑色硬纸封皮,封面都没有任何文字信息,其特殊点主要体现在书页和内容方面:书页均为空白朱丝栏罗纹纸筒子页,内容则是粘贴于筒子页之上的已发表论文剪报,且剪报文字有不少修改之处。这种附加了修改的剪报文献,本身就是馆藏中的稀见之品,其来历更是不同寻常,它是剪报内容作者、著名学者谷苞先生当年奉赠国立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先生,专门用以请教的一部学术论文合集,后来被交付学校图书馆收藏。

论文集上册包括内封、目次和正文三部分,下册全部为正文。在上册内封页面,有如下三行毛笔题字(竖排):

树公校长赐正

晚 谷苞敬赠 十月二十日

卓尼番区调查之一部短篇论文

“树公校长”是对辛树帜校长的敬称。辛树帜(1894-1977),字先济,湖南临澧人,著名教育家、生物学家和古农史学家,1946年至1949年曾出任国立兰州大学校长。“十月二十日”所对应的年份,经考证应该是1947年。所谓“卓尼番区调查之一部短篇论文”,可以看作是对两册论文集的总体命名。“卓尼”是甘肃南部地名;当地从明代开始长期由土司统治,民国年间创立了国家行政建置——设治局,与土司共同治理,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设立卓尼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此前卓尼辖境广阔,不只囊括今甘南州大部分地域,还延及多个周边地区)。“番区”在此是指藏族地区。

目次为各篇论文题目编排了序号,共计有十二篇,又具体分为三组,第一组六篇,后两组各三篇。这些论文是青年谷苞在其执教的兰州大学资助下,于1946年秋冬之际前往洮河流域和白龙江上游藏族地区开展社会调研的结果,其中前两组已于1947年在多家刊物上发表。

第一组六篇论文仅罗列文章题名,依次为《甘肃番民的支派及其分布》《卓尼番区的土司制度》《汉族退出叠州的一种解释》《汉族定居于卓尼番区的途径》《卓尼番区朱扎七旗的总承制度》和《记洮源三城》。目次随后特别注明:“以上六篇收入本集”,意思是六篇论文均被收入两册论文集,这也与论文集实情相符。经考察,这六篇论文均发表于兰州当地刊物,其中《和平日报》(兰州版)三篇,《西北论坛》两篇,《北辰月刊》一篇。

第七至九篇为第二组。与前六篇不同的是,这三篇均发表于外地刊物,相关登载情况在题名之后均有括注说明。三篇论文分别是:《为筹边者忧》,载《中国边疆》南京复刊号;《饥馑中的富丽》,载上海《光杂志》;《叠番男女》,载北平《经世日报》。目次有相应标注称:“以上三篇仅存独分,未收入本集。”据此可以推知,登载前面六篇的刊物在作者手头应该存有复份,让他得以剪裁、汇集复份资料并呈赠于校长。

第十至十二篇为第三组,依次为《甘肃边区中的边民生计问题》《选条走得通的路吧,我们的边疆教育》和《卓尼的汉番》。目次注称“以上三篇尚未发表”,不过在《卓尼的汉番》之下另有括注写道:“稿存顾颉刚先生处,可于《边疆》月刊三期发表。”所謂《边疆》月刊,也就是前述在南京复刊的《中国边疆》杂志。除《选条走得通的路吧,我们的边疆教育》是否发表目前尚未考定外,其余两篇经考察后来均已正式发表。

关于正文内容亦即相关剪报,作者对多处地方用钢笔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包括订正文字讹误、添补标点符号、增删相关表述等,甚至还有对一处论文题目改头换面的处理。目次所列第四篇《汉族定居于卓尼番区的途径》,据剪报可知原本题作《汉人怎样的定居于卓尼番区》,在剪报中被直接修改为与目次一致的表述。此外在《卓尼番区的土司制度》中,还有两处添补内容直接使用了藏文字丁,要知道各篇论文原本都完全是用汉文写就。需要说明的是,谷苞先生不仅熟悉藏族社会历史,而且精通藏语。

谷苞先生的这部论文集,由于书页和内容的特殊性,更由于它是当年谷苞先生呈送辛树帜校长的赠礼文献,早已成为兰州大学的馆藏珍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2月24日,谷苞先生之女谷风女士和女婿胡建成先生受邀专程到学校图书馆参观了藏品,对能够在七十多年之后看到其父当年的赠品和手迹感到惊喜。对于这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图书馆方面除了善加保护外,后续还将进行相应的展示和探究。

猜你喜欢
卓尼剪报兰州大学
我和爷爷做剪报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卓尼县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我为父母做剪报本
中国剪报
浅析民族文化融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卓尼,卓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