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型高水平中职核电专业建设的新探索

2022-05-30 10:48罗文余贤相
职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中职教育产教融合

罗文 余贤相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全球产业链发生结构性变化,促进了新时期人才培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相互融合,这也是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必答题。本文在此分享三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核电专业构建产教深融“四链合一”模式,探索校企共建高水平中职专业的具体做法,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产教融合 中职教育 核电专业

课 题:本文系浙江省2021年教育规划课题重点课题(2021SB077)、2021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ZJCV2021B48)、2021年浙江省技工院校教学业务课题重点课题(27)、台州市2021年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2021ETB90)研究成果。

一、构建产教融合型中职核电专业“四链合一”模式的意义

为深化产教融合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在核电设备国产化率的逐步提升和“一带一路”中国核电走出去以及核电产业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职核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育急需新的理论指导与对策支持。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研究预测,到2035年,中国商运的核电机组将达到1.5亿千瓦,在建的机组达5 000万千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年必须开工建设6~8台机组。因此,在未来15年的核电建设期内,我国核电建设每年需要新增2 000名以上懂技术、会操作、能维护、善检修、精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0年以來,三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核电专业秉承“融入产业,建好专业”的发展理念,针对核电专业特色,搭建以学校、企业、行业、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平台,探索并构建“项目引领、多元育人、资源开放”的核电专业人才培育体系。以核电企业及关联产业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推进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改革,校企双轨协同育人,以核电技能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牵引,以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为抓手,通过机制同步、培养共参、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完善评价等措施完善“六大共建”,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教师即师傅、上课即上岗、实训即生产、教室即车间、毕业即就业的有效对接,为核电及关联产业的设备安装与维护岗位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核电产业健康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2016年,学校核电专业初步形成基于“华龙一号”检维修技术的核电专业群;2017年5月,形成《培养核电检维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施方案》,并在5个相关专业实践。通过“四链合一”模式的探索实践,有效解决了学生技能难以匹配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核电检维修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多元协同培育过程中长效机制缺乏和校企共同育人乏力以及核电专业顶层设计的空洞化、教学资源空泛化的问题。

二、产教融合型中职核电专业“四链合一”的内涵与关系

创新链是核电产业链蓬勃发展的强劲推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是实现产教深融的关键抓手,人才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在专业链,构建与核电及关联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核电专业建设模式是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能有效对接的关键点。

职业教育培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能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企业升级转型。在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核电专业“四链合一”模式中,产业链精准定义人才链、专业链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诠释了人才培育的标准。产业链的技术革新对专业链的人才培养规模具有调控作用,创新链的变化升级对人才链的人才培育目标具有指导作用。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合一”促进了核电专业建设自我调整和不断改进。职业教育要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从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和创新链出发,打造专业链和人才链。

在“四链合一”模式下,以校企双轨育人为主体,以构建产教融合型高水平中职核电专业为核心,打造多主体相互协同体系。通过在制度、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创新,有效整合配置企业生产资源、学校教育资源、行业市场资源和政府行政资源,从根本上解决“两张皮”式校企合作问题,彻底激发产教融合的潜在活力,吸引和鼓励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组建核电技术服务创新团队,突破校企组织边界,拓展校企组织功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产教研训赛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中职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核电企业及关联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产教融合型中职核电专业“四链合一”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产教深融建设管理委员会

吸纳核电行业主管部门、国内外知名专家、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成都海光核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核电专业产教深融建设委员会。根据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建设思路,科学制定核电专业发展规划、核电专业课程调整和退出制度,制定核电专业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协调专业链的协同和资源共享。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专业建设,创新产教融合办学机制,为核电专业群融入产业发展提供顶层设计。构建核电专业与三门核电产业链的动态对接机制,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发展同步调整。

(二)核电专业“123P+X”人才培养模式

“1”即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合理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分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的“双创意识-双创技能-双创实践”。

“2”即校企双主体育人,工学结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导师帮助学生理解核电专业结构,制定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分析学生的性格、兴趣,共同制定核电检维修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规划。

“3”即教学过程体现标准化、职业化和专业化。根据核电及关联产业链核心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和教学内容,核电检维修技能实践教学对接核电企业生产实际。课赛训岗一体化,课岗融合,赛教相辅,将电工、电子技术、数控加工、装配钳工等技能大赛以及核电知识竞赛的赛项内容融入教学。

“P”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目标多维度和评价内容多层次。由核电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学校教研机构、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小组,从学校总体人才培养情况、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等多层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查,从而全面合理地进行核电检维修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X”即“1+X”证书制度。积极探索基于核电专业的“1+X”证书制度,鼓励骨干教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积极引进核电行业公认证书或与核电及关联产业合作开发一批行业认可度高的认证证书,融入课程内容。

(三)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每年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在线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調研等方式,对核电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撰写专业调研报告、人才需求分析年度报告。从职业需求角度开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动态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的特点,围绕“基础共享、专业方向、拓展互选”的思路,构建核电专业基础共享课、专业方向课和拓展互选课三级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AR、VR、大数据、AI等多种信息技术。根据核电及关联产业不同岗位特征和职业能力要求,构建核电专业拓展互选的特色课程库,在核电专业共享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打造核电专业特色互选课程。改造升级核电专业各类教学资源库,增加核电检维修技能培训和核电及关联产业员工考证功能模块,配套相应的教材、课件、题库、卷库,实现“育训融合”和“书证一体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搭建核电技术服务创新平台

通过国内外进修、企业项目参与、企业顶岗实习、技能提升培训、人才引进等途径,培养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核电专业带头人,引进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建设“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或首席技师”工作室,搭建核电技术服务创新平台,承接核电及关联产业服务外包项目。这样可以提升教学团队在业内的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学术优势和技术优势,同时带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五)形成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

围绕核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教法、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招生就业等制定质量标准体系及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方位反馈,进行核电专业自我诊断并不断优化。将内部质量保障和行业、企业等外部质量评价有机结合,推动高水平核电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从“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是时代的要求;从“技能制造”转向“智能创造”是时代的主旋律。产教融合型高水平中职核电专业建设的新探索,构建“四链合一”模式有助于实现浙江省职业教育“两个高水平”建设目标,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优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汤光平.经济转型中的人力资本形成与转化[D].杭州:浙江大学,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三门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中职教育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