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的经方及时方辨证论治展望

2022-05-30 10:48庞宁
健康之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阳明胃肝风太阴

庞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疾病的治疗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风后遗症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目前没有能够完全康复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风后遗症的相关症状,但疗效并不显著。大量文献显示,发现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施以经方及时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遗症,为临床工作者提供疾病治疗的新思路。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50%以上的中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常见表现特征有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日常活动能力障碍以及大小便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病情稳定后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对患者依从性要求较高,疗程较长,起效慢,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往往容易丧失信心,产生烦躁抗拒或自卑等负面心理,在经济压力等因素叠加下,情绪上的不稳定更会加重疾病治疗难度,如此恶性循环,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中风归属中医“偏风、偏枯”范畴。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医方考》中就有描述中风日久不愈,就会出现半身不遂、手足拘挛的现象,和现在医学的疾病归纳表述无二,在诸多医家的探索下也形成了一定的疾病防治体系,在不断的辨证论治中,推出许多疗效颇佳的经方及时方,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起到推助作用。

中风病因大体包括因外邪侵扰、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体虚等引发的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内生,肝风妄动,脉络闭阻而出现中风,疾病日久不愈,气血内耗,不足以荣养四肢百骸,故出现诸多中风后遗症,该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气血亏虚为疾病之本,以痰浊瘀血为疾病之标,治疗时必须明确疾病的标本状态,从根本上找到疾病治疗的先机。

中风后遗症为气血运行不调所致,在五脏六腑当中,肝脏主周身血液的闭藏,肝脏血液充盛,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肢体肌肉得益于血液供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立足于气血运行补给,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机体后天之本,更是中风后遗症这一疾病的关键所在。人食五谷而生,五谷入口,在足太阴脾及足阳明胃的协调作用下幻化水谷精微,运化至周身,为机体提供最基本的精气支持。若精微物质无法及时补充,四肢百骸、脏腑经络等失于濡养,就会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症状,且归结整个中风后遗症,该病是由中风日久不愈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因此,在研讨中风后遗症的相关病机时,也应该要结合性地考虑前期中风阶段的病机关键,正是由于中风的病机未加以诊治,才会演变为当下的诸般遗留疾病。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曾有中风相关疾病与足厥阴肝经有密切联系,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上亢、肝风妄动是中风的病机所在。因此,当疾病演变至中风后遗症的环节时,应主要解决肝风内动及肝阳上亢问题。

肝为将军之官,从属风木,水火炽盛,容易自内生风,当肝阳上亢、肝风妄动时治法上要潜阳降逆、平息肝风,在中风急性发作时,镇肝熄风汤常常被医家所引用。此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善于治疗内生之肝风,以患者素体肝肾阴虚为主,使得肝阳偏亢,阳亢易化风而致气血逆乱,因为肝肾阴虚,阴液不足滋养,所以会出现烦热、面红、耳鸣的现象,当疾病急性发作时以治标为主。

当疾病已然发展至中风后遗症时,疾病处于缓和阶段,当以治本为主,故在治疗时以滋养阴虚为本,渐而平肝熄风。方中龙骨、牡蛎、龟板、白芍都可潜阳滋阴、镇肝息风,玄参、天冬又可滋补阴液,滋水涵木,可引动肺脏的清肃之气下行,制约厥阴肝木的妄动,原方中有一味茵陈,其性娇嫩,张锡纯评价该药为青蒿之娇嫩者,用以疏理肝气,顺应足厥阴肝性,在众药中对足厥阴肝经的治疗起到恩威并施的作用。书中记载,临床中有患者脑中常自觉发热,烦躁不宁,现代医疗系为脑充血证,医家谨守病机,论为阴虚阳盛,肝阳上亢,予原方内服治之,牛膝一两、龙骨、牡蛎、龟板、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麦芽、茵陈二钱,水煎服,连服数剂,脉象平和,疾病向愈而将药停服。有研究团队就镇肝熄风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研究表明,镇肝熄风汤能够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的诸多症状,兼具开通之效。

百病皆由于脾胃虚弱所生,太阴脾与阳明胃为后天之本,许多后世医家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却容易忽略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调制,若太阴脾经与阳明胃经长期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厥陰肝脏也难以储藏足够的血液,故在疾病治疗中可辨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而论治。健脾胃二经以促气血化源,充养肝血以补养足厥阴肝经,以达到潜阳补阴的效果。脾胃的相关证型具体有脾胃虚弱、脾胃湿盛、胃阴不足、脾胃不和等。代表性的经方及时方有香砂六君子汤、五苓散、玉女煎、一贯煎、越鞠丸等,均能起到固护脾胃的功效。方中对应的诸多药材也能入驻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许多名家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往往会辩证性地加入补益脾胃二经的药材,如茯苓、党参、白术、半夏等。

上海中国医药大学的张秋娟教授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上颇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注重脾胃经脉的论治,在治疗疾病时常兼顾脾胃,如治疗某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长期站立不稳、胸闷心慌,肢体运动不协调,伴疲倦乏力、舌淡胖、边有齿痕,历经诸多康复训练后仍然未有较大的改善,前人方药多以足厥阴肝经为论治主体,而忽略脾胃的治疗。张教授在基本方上增加山药12g、白术12g、薏苡仁15g以健脾化痰,连续服药3月余,症状大有缓解。

中风后遗症是为本虚标实病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以源头为主,从根论治,配合经方及时方辨证论治,力求弥补当下疾病治疗的不足之处,促进中风后遗症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阳明胃肝风太阴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Qi-acupuncture Therapy of TCM on Portal Hypertension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口中异味治疗之管见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一学就会的养颜按摩法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针刺治愈足底清冷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