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与治理现代化

2022-05-30 10:48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12期
关键词:韧性现代化建设

城市既是现代化治理的需求主体,也是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关键。现代城市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是不断生长的复杂巨系统,具有集聚性、规模性、流动性、异质性等多重特性,在快速变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愈发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当前,风险社会的外部冲击与城市发展的内生需求不断要求并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韧性城市”正是回应;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命题为城市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韧性城市”正是应有之义。

韧性城市实质上是通过提升确定的“韧性”以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不可预测的风险威胁,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重点在于风险冲击下城市的抵御、恢复、提升的行动过程和能力建设。具体而言,韧性城市是韧性理论与城市理论的结合,是韧性理念在城市治理领域的实际应用。

理论上,韧性城市研究的焦点由城市灾难复原能力到城市系统的抵御与重组能力,再到城市系统的持续适应与学习能力,反映出韧性概念由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演进韧性的变化过程,也体现出城市治理所面临的内外部系统、环境、结构、要素的变化以及由其不断引发的新问题。在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韧性城市遵循人本、安全、绿色、公平、包容、可持续等理念;以防范自然和人为不确定性风险为建设重点;聚焦软硬集合、多维一体的基本系统框架;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治理;通过政府、社会、市场、民众等多主体共建共治。

实践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率先探索韧性城市建设,而近年来全球各大城市接连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公共安全事件,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得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国际上促进城市安全和发展的共同战略。从发展经验看,韧性城市建设需要专门的领导、管理机构和相关制度,同时需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多数城市采取软硬兼施、刚柔并举的全方位系统措施,又对城市设施进行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布局和设置,构筑了应对城市安全威胁的数字化风险感知预警系统以及为城市灾后快速恢复提供有力保障的应急体系。

韧性城市是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与载体。一方面,韧性城市从韧性理论切入,依托城市治理实践,促进治理理念、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韧性城市建设本身由于理念落地困难、能力培育弱化、体系衔接不畅等局限,也亟待现代化治理。韧性城市建设与治理有助于协调统一城市对长期压力和短期冲击的适应性,增强城市全域、全维度、全要素的系统性,巩固城市在灾前、灾中、灾后各阶段以及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动态响应的持续性。同时,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又为韧性城市建设与治理增添了复合性、协同性、人民性等现实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从治理维度看,韧性城市建设不仅最大限度抵御了风险的正面冲击,又实现了城市内部的转换、适应、恢复、更新,保障了城市秩序与活力、物质与社会、刚性与柔性的结合,是对城市治理创新的综合性、整体性的凝练与优化。从城市维度看,韧性城市在很大程度上適配了城市生命体的宏观论断,是从更高阶的治理有机体角度,赋予韧性城市治理包容性、风险适应性以及城市人民性的价值追求,丰富了治理现代化的城市底色与内涵。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压力,城市系统脆弱性大大增加,制约着城市安全与发展。韧性城市是适应时代特征、尊重城市规律、彰显人类公共价值的美好理想城市愿景。本期策划特别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如何把握治理现代化对韧性城市提出的要求,韧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猜你喜欢
韧性现代化建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边疆治理现代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