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追梦路 一生只爱牡丹花

2022-05-30 17:10张书栋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牡丹花洛阳牡丹

张书栋

她是“最美洛阳人”,自称“牡丹痴”,被业内人士誉为牡丹“活字典”。在她心目中,最美的事业是与牡丹为伴做科研,最美的心情是看到培育的牡丹新品种在春风中绽放。她痴心研究牡丹30余载,孜孜不倦培育新品种,掌握的反季节催化技术堪称绝技,她满腔热情弘扬牡丹文化,讲好洛阳牡丹故事,为牡丹产业插上科技翅膀,使国花添锦绣,让花王更芬芳。她就是洛阳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牡丹专家刘改秀研究员。

成为“活字典”,她30年如一日收集种质资源

“姑娘家喜欢花,你就去花卉组吧!”1990年7月,刘改秀从农校毕业后到国家牡丹园工作,因为领导的一句话,与牡丹结下了不解缘。从此她嗅着花香,与牡丹花共成长,做了终生伴儿。

当时园中只有360多个品种,为了丰富牡丹的种质资源,刘改秀开始了费时费力的引种工作,她不顾条件艰苦,克服晕车困难,先后奔赴湖南、浙江、江苏、四川等地搜集和引进牡丹品种300多个。 1992年7月,她管理的园区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是国内首家牡丹基因库。冬去春来,刘改秀像燕子一样不停地进行着搜寻引种工作,为洛阳“衔来”一枝枝牡丹,至2003年,园区牡丹种质资源达1365个,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国家牡丹园”,是全国唯一以花卉命名的专类园。通过她的努力,为洛阳争取的这些国家级称号,夯实了洛阳牡丹在全国的地位基础。

引进来的牡丹品种,她视如珍宝,像照顾年幼的孩子一样,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湾”,哪怕某些牡丹品种不开花、没有经济价值,刘改秀也愿意一生呵护他们。她几乎一年四季天天“泡”在牡丹地里,拿着牡丹图谱到处转悠,给他们一株株挂标签。别人坐在树荫下休息,她头戴草帽,不惧烈日,汗流浃背地识别品种,制作牡丹物候期卡数千张,拍摄照片近万张。久而久之,刘改秀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洛阳牡丹的9大色系、10种花型她烂熟于心,一眼就能准确辨认900多个牡丹品种,简直就是一本牡丹“活字典”。“认牡丹和认人一样,也有高低胖瘦之分。花形、花色、叶子、株形、绒毛、根系,这些细微的差别都不能放过。”刘改秀特别自信地说道。

喜欢“花开满园”,她30年如一日执着育种科研

有了种质资源,培育更多的牡丹品种、丰富日益增长的观赏生产需求成为刘改秀的“心心所念”。杂交育种既辛苦又紧张,采集花粉、套袋、“母本”去雄、晾粉、散粉、授粉……每一步都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

随着研究的深入,刘改秀发现牡丹花期短、花色少等问题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决定利用远缘杂交开展定向育种的工作。为了延长牡丹花期,培育目前国内没有的橙色牡丹,她利用芍药花期晚的优势,将牡丹和芍药进行杂交,通过不懈努力,孕育出金阁迎夏、黄焰、黄蝶和橙色年华等4个“混血宝宝”,均具有花色稀有、花期较晚等优点。其中金阁迎夏是特晚开牡丹品种,自然花期为5月11日至18日,推广種植后,可将牡丹整体花期延长至5月中下旬。橙色年华初开至盛开呈渐变橙色,填补了国内牡丹花色空白,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使中国在牡丹品种群间定向杂交育种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此外,她攻克了秋赏牡丹品种培育的技术难题,使牡丹深秋时节也可以观赏,秋韵(粉色)、和平秋色(黄色)、秋歌燕舞(白色)、春花秋梦(红色)四个品种“不爱暖春爱清秋”。“采得百花成蜜后,为它辛苦为它甜”,育种这个“甜蜜的事业”,她一干就是30多年,共培育新品种23个。

做到“花开花落遂人愿”,她30年如一日科技攻关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描绘的就是唐代游人争相欣赏牡丹的盛况。但牡丹的花期短,每年的牡丹文化节,有些游客来晚了,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为满足国内外游客四季赏牡丹的需求,刘改秀决心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她潜心研究牡丹催花技术,让牡丹能在规定的时间开花,她的目标是打造永不落幕的牡丹文化节,让一年365天每天都有牡丹可看。

有目标就有动力。她参与的“牡丹周年开花”项目完成,建立了牡丹优良品种“洛阳红”促成栽培时间与积温、日均温回归方程,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经过3年的筹备,她全力促成建设了国内第一家牡丹四季展览馆,弥补了远道而来、错过花期的游客的遗憾。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牡丹的人工栽培技术不断进步,洛阳牡丹花期已由“花开花落二十日”变成“花开遂人愿”。

2011年7月,她的“一种牡丹抑制栽培冷藏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获4枚金奖、11枚银奖、8枚铜奖;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获92项大奖;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获70项大奖……凭借成熟的反季节催花技术,刘改秀带队参加了数不清的花事活动,并屡获殊荣。念兹在兹,她用行动助推洛阳牡丹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牢记“创新落到产业上”,她30年如一日服务产业发展

作为一名在牡丹科研方面成绩突出的专家,刘改秀惦记的不只是试验室和田间,她始终秉持“科研只有提升产业,才能实现其价值”的理念,积极转化科研成果服务产业发展。每年除了科研,她一直奔忙在牡丹田间,为企业解难题、供技术、促发展。受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吸引,北京强佑集团来洛深耕油用牡丹产业,刘改秀顺理成章当起了“首席科技服务官”。十年间,她一次次到基地指导,帮助企业拓展出牡丹芍药鲜切花、牡丹深加工等“风口产业”,使牡丹之花在田间绽放成为“致富之花”。为了更好地破解牡丹产业发展中种苗培育难的问题,她围绕制约牡丹研究领域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牡丹组培技术,带领团队开展品种选择、生根技术、培养基配方以及防止组培苗根的玻璃化、褐化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研究,在打造牡丹生物技术新高地上迈出了新步伐。她一心所想的是这些研究成果能早日走向广阔田间,为牡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现她一生对牡丹深深的眷恋。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投身牡丹事,信念愈发坚。30年来,刘改秀走出了一条以信念立基、以汗水铺路、以时间积累、以实践证明的探索之路。30年来,她用一切行动践行着“唯实、求真、奉献、淡泊”的科学家精神,这是她成功的秘籍,更是她一往无前的人生格言。“谁非过客,花是主人”是她的微信签名。择牡丹一业,钟牡丹一生,她是永远的“爱花人”“育花人”。她用一生和牡丹同行,用一个个科技成果实现了“壮观人间春世界”。面向未来,刘改秀表示,将投入全部身心奋力拼搏,高质量打造“牡丹科技创新高地”,育出“洛阳牡丹新品”,讲好“洛阳牡丹故事”,推广“洛阳牡丹科技”。为了这一切,她满怀信心,她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王 丽]

猜你喜欢
牡丹花洛阳牡丹
牡丹花型研究进展
洛阳正大剧院
牡丹花有多少株
“三不够”牡丹节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牡丹花的启示
牡丹的整形修剪
绿牡丹
“诗约春天”之“牡丹花开”朗诵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