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实且多姿:《六国论》语言探析

2022-05-30 10:48曹静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六国论六国苏洵

曹静

《六国论》是苏洵的典范之作,其价值体现在文章的论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文章应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及灵活的句式,具有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魅力。综合而言,《六国论》的语言强劲与温淳相契合,凝练与生动相统一,是为“质实且多姿”。

一、修辞手法

《六国论》属于政论文,写作难度在于不仅要进行理论的辩驳,而且要避免言辞浮夸。《六国论》应用了大量的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提升了文章的整体气势和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和感染力,使语言直击读者之心。

苏洵通过设譬隐喻,将抽象的论述融入生动的形象中,提升了文章的语言艺术效果。“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一句描写了六国先祖开疆拓土的艰辛,并以一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批判了后世之人的错误做法。为突出展现后世之人不珍惜先祖开创的基业,苏洵应用了比喻手法,将“土地”比喻成“草芥”。一方面突出了先祖开疆拓土的艰难;另一方面批判后世之人为得“安寝”不惜割城。随后,苏洵改造战国纵横家苏代的话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句“薪”与“火”是生活中常见之物,“薪尽火灭”是人尽皆知的道理。苏洵以“薪”比喻六国的土地;“火”比喻秦国不断扩张的欲望。“抱薪救火”虽然可以获得一时“安寝”,但自身土地越来越少,秦国土地越来越多,且贪欲越来越大。

苏洵应用对比、夸张等手法,提升了文章的雄辩气势,将“赂秦”的危害表达得淋漓尽致。“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两个“百倍”不仅是夸张,而且形成了对比,让读者为之震撼;“得”与“亡”的对比,为“固不在战矣”这一结论的得出奠定基础,指明诸侯的“大患”和秦国的“大欲”的原因都不在于“战”,而在于“赂秦”。这一结论的提出让读者触目惊心。另外,“以有尺寸之地”中“尺”“寸”两字的应用为夸张手法,与前文“百倍”这一夸张连续使用,将六国先祖开疆拓土的艰辛充分展现出来,且在对比中表现出痛惜、惋惜之情。另外,“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一句中,“今日”与“明日”连续,夸张地展现出后世之人为得一时“安寝”,割地赂秦的速度和数量逐渐提升。

虽然苏洵《六国论》中应用了大量的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但其语言简劲、质朴,使文章极具感染力。

二、抒情用语

苏洵文章的语言极具说服力,且无仓促感,其主要原因在于苏洵的政论文章运用了抒情语句,不仅能以理服人,更能以情感人,并引发人深思。

《六国论》文章开头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以简洁的语言直接说明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开篇即点明文章主旨,且直击要害。虽然开篇第一段仅有二十五个字,但字字珠玑,将全文核心概括得异常精彩。同时,“赂”字统领全文,既体现出文章的用词精准,更体现出文章语言的精妙。“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一句指出,“弱”者转变为“胜”者的关键在于“不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句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对立双方的实力有所不同。能够拥有“天下”者,因“赂”之策逐渐破亡,实在令人感叹。“弱”“大”“胜之”“破亡”等词的应用,震撼人心,引人深思。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一段中,“呜呼”“悲乎”两个感叹词的使用,情辞深重,发人深省。虽然《六国论》的言辞至此,但苏洵所抒发的中心思想不止于此。文章以“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句结尾,“下矣”之感叹,不仅是呼应前文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再次呼吁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能因“积威之所劫”导致自己畏敌,为追求一时“安寝”,割让土地。

细细品读文章,苏洵在《六国论》全文中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如讽刺、愤慨、悲悯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同时,抒情语句的应用,能以情感人,引发读者深思。

三、句式变化

文章的气势和情感、哲理传递源于语言的灵活应用,换言之,句式变化是充分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苏洵的政论文章的语言丰富,句式变化多样,多了一分“色彩”,多了一分意象“姿态”。苏洵的《六国论》以强烈的辩论色彩一步步将论理推向深处。

《六国论》开篇点名文章中心论点后,应用疑问句式,设置疑问:“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引人深思,随后“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两句对疑问进行回答,并强调了文章的核心论理,即六国灭亡的根源在于“赂秦”。基于此,苏洵应用疑问句,再次提出疑问:“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这一疑问的提出,将特殊情况罗列出来,一方面有效提升了文章的严谨性;另一方面,这一疑问的提出保证了逻辑的紧密性,并再次引出文章的核心论点,指出齐国灭亡归根结底是其他五国“賂秦”,且未与其他五国团结抗敌。分析完这一原因后,苏洵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一句展开对齐国、燕国、赵国三国灭亡的原因的归纳,呼应了开篇一句“不赂者以赂者丧”。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若能通过假设丰富论理,辨明道理,也可以提升文章的丰富性。

通过《六国论》文章细读发现,其句式变化多样。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多用短句,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第三段长句和短句交相使用,如:“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第四段和第五段多用长句,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这些句式的变换应用,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和情感表现力。

北宋诗文风格各异,苏洵《六国论》的语言艺术价值极高,不仅具有较强的震撼力、情感表现力,更能够从多姿的语言中感受到“质实”哲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六国论六国苏洵
苏洵发愤读书
苏洵焚稿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锅盔助秦灭六国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苏老泉大器晚成
开门见山,明明白白亮观点——从《六国论》学写议论文的开头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