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吟诵教学研究

2022-05-30 19:36邓太伦黄庆华
文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古诗

邓太伦 黄庆华

内容摘要:吟诵教学法是古诗教学常用之法,要领在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和读美旋律。思乡诗吟诵,一方面要能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和读美韵律,一方面要能读懂诗人、诗意和诗情。通过吟诵思乡诗,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吟诵立场、增强吟诵体验和构建吟诵情境。

关键词:古诗 思乡诗 吟诵教学 策略研究

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其中思乡诗占比较大。思乡诗,在外奔波漂泊间所表达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情的诗歌。吟诵思乡诗,要能明晓吟诵的语言原则和情感基调,通过音韵、节奏和意象的吟咏,读懂读明思乡诗的思想内容浑和情感表达。

一.古诗吟诵方法

吟诵方法所在,要注意语言原则和情感基调。

(一)语言原则。吟诵的语言原则在音韵、节奏和旋律。

第一,读准字音。古诗中一些汉字的字音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些区别,因此只有读准字音,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吟诵教学。如《敕勒川》“风吹草地见牛羊”句中,“见”字应读作“xian”,同“现”,意为出现。若读作“jian”,意为看见,似乎也说得通,但是细细一品味,就觉得不够自然;若读成“xian”,则能够体现出风吹的浩荡,也更能体现出大自然的壮阔美。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句,“间”在此读作jian,平声,首句入韵。据诗韵来看。“间、山、还”属上平十五删韵,“间”在此念jian,为“中间”意义,非“间隔”意。

第二,读准节奏。古诗节奏具有明显的强烈感与循序性,接触古诗时就要注意它的节奏,为吟诵教学铺好道路,如读《登鹳雀楼》诗题,须是前一后三节奏,非二二整齐。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要能划出这首诗的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句节奏划分处分别是“辞”“月”“影”“江”,其中“辞”与“江”分别是平声字,在吟诵时要拖长音调;“月”与“江”分别是去声字,在吟诵时要注意停顿。平仄在诗词中是交错的,诚如沈约所云:“一简字内,音韵尽殊;两句之内,轻重悉异。”如晏殊诗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平仄错落有致,似竹节一样。唐诗的基本句式为五言和七言,而五言和七言可以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可分为2+3,七字句可分为4+3。

第三,读美韵律。吟诵具有丰富的韵律性,具体体现在吟诵过程中对字调、字腔与吟诵调子之间关系的处理。戴学忱先生说:“吟诵根据字的音调,采用自己喜爱的吟诵调与熟悉的方音进行结合……创造出丰富色彩声音艺术形象。”读美韵律,是吟诵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步骤。《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第一句中的“人”“辞”“楼”为平声字,吟诵时注意吟诵出依依不舍的感情;第三句中的“尽”是入声字,吟诵时要短促,吟出朋友离开时诗人的孤寂之情;第四句中的“流”字是平声字,要拉长吟诵的音调,吟出诗人对友人无限思念的连绵情怀。通过读美音韵,使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律散发出来,让音韵美沁人心脾。

(二)情感基调。吟诵的情感基调在懂诗人、明诗意和晓诗情。

第一,理解诗人。吟诵,理解诗人是必不可少步骤。诗人是诗歌创作的主体,通过吟诵,了解诗人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走进诗人的精神境界。如孟郊《游子吟》,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母亲的尊爱之情。吟诵要漫溯诗歌动情处,直抵诗人内心深处。吟诵李白诗,要能了解其道家求仙之情,才能读出豪放飘逸;吟诵杜甫诗,要能晓其儒家忧患意识才能品沉郁顿挫;吟咏“诗佛”之诗,要了解王维禅宗思想才能理解空灵之美。又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题目的一个“送”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者对好友岑参的依依不舍之情,故在吟诵此诗时,要带着作者对友人的眷恋与难舍难分之情进行品味与吟诵。而李白在感到孤独凄凉时写下的《独坐敬亭山》,若没有很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写下此诗时的心情,是很难将其中的孤独之情所吟诵出来。唐代诗人鱼玄机所写的《江陵愁望寄子安》中的一二句“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其中“枫叶”、“暮帆”两个意象触动了作者思念丈夫的愁怀。后两句“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则通过“西江水”来造成风雨飘摇的风调,在加强抒情效果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深切的相思之情。若想将该诗吟出应有的韵味,就要深入了解诗人与其丈夫的相思之情。在《夜書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一“送”与一“动”,将诗人无尽的思念寄托在其中。秋风萧萧的凄凉之声,触动了作者内心的思乡思亲之情,让人感到惆怅满怀。秋风送江,传达给人一种寂寥落寞之感。若想将此诗吟诵出寂寞的韵味,就必须了解作者心中浪迹天涯的孤寂无奈、浓烈的思亲之情。

第二,了解诗意。吟诵要读懂意象,品味意象美。意象是诗歌灵魂,古诗讲究委婉含蓄,抒情时往往将情韵寄托在某一物象上,以此表达出隐性的情绪美,要能通过吟诵来细细品味。如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引导学生找到“遗民”“泪”“胡尘”“王师”等意象,并了解这些词语与诗人的生活联系,让亡国之痛在吟诵中得以体现,达到以声渲情目的。读李白诗,需晓“月”意象,有关山月、玲珑月、峨眉月和静夜月。《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的“月”,便蕴涵着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蕴涵着诗人对征战的厌恶与反思。教师教学时,要扣准“月”意象,吟诵出诗人的反战思想,将诗人对连绵战火的厌恶之情表达出来;玲珑月则透出几分幽怨之情,《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中的玲珑月,寄托了女子强烈而又无奈的寂苦哀怨心情。若想要吟诵出该女子的凄楚悲切之情,就要理解好玲珑月这一意象的韵味:而峨眉月以“秋”来衬托出月的清新,在《峨眉山月歌》中,峨眉月这一意象贯穿了整个诗歌意境,再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月光”与“霜”的绝妙配合,既显得月光的皎洁,又透露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人在静月夜寄托了浓厚的思乡之情。

第三,体验诗情。诗歌虽然简单,其中的情感蕴涵却是十分丰富的。如读《登幽州台歌》,教师需要带着悲伤的情调反复吟诵此诗,并让学生找出其中蕴涵感情最为强烈的词眼,即“怆然”与“涕”,自然领悟此诗所蕴含的悲壮苍凉之气,进一步加深情感共鸣。同是送别,吟咏不同情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悲怆,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豁达,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高洁。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也是送别诗,但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基调却是积极向上的类型。在吟诵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时,就能感受到作者自身的豪情壮志,并且随着景色的空间变换进一步升华,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豪迈情怀。再看曹操《观沧海》的前一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开头就展示了出了雄阔壮丽的自然景象,这是一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在看到如此壮美的景象时,发自内心的豪意情怀。在朗诵时,要将雄浑的气势吟咏而出,达到与作者共情,赏诗句之意的效果。

二.思乡诗吟诵策略

在小学思乡诗教学中,特别重视吟诵,要树立吟诵立场、增强吟诵体验和构建吟诵情境。

(一)读字音,感平仄,构建吟诵立场

第一,读准字音,扫除文字障碍。吟诵教学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吟诵时重点抓多音字、通假字等颇有难度的字词进行理解。思乡诗中有许多多音字,教师要在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泊船瓜洲》“明月何时照我还”句,“还”读作“huan”,动词,而不是“hai”,若读作“hai”显然不符合诗人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故念做“huan”最为合适。吟诵应重视对字词的梳理,为学生的诗歌学习扫清阻碍。标准吟诵,字音一定要抓准。以陈少松老师吟诵《回乡偶书》为例,着重读准“衰”音。“衰”字一般念做“shuai”,诗中“衰”字读作“cui”,意思为减少、凋落。要多备课,做好充分备课。古诗中有许多通假字,假如不按被代替的字音去读,去理解,就有可能误解该字词。如《鹿柴》中的“柴”通“寨”,念成“zhai”而不是读成“chai”,指像堡垒类寨院;又如“返景入深林”中的“景”通“影”,念做“ying”而不是“jing”,指夕阳反射下来的影子。教师在吟诵教学中,必须点出通假字的正确读法,扫清学生理解诗歌的障碍。吟诵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第二,把握平仄,构建朗诵音韵。平仄是诗歌吟诵的重要环节。思乡诗平仄变化十分巧妙,具有对仗性与协调性。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平仄分别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仗,声调和谐,铿锵悦耳,体现了诗句的对仗美。并且,《無题》诗平仄相互排列,平后有仄,仄后有平,音调跌宕起伏,富有节奏感与协和感,凸显了独特的协调美。朗诵此诗,要注意平仄读音的轻缓急重,读出诗歌的韵味与情调,让学生初步感知音调的魅力时,体验到思乡诗歌的音韵之美,可欣赏徐晓凤演唱。赵志祥老师教《送元二使安西》,吟诵同样注重平仄的把握。赵老师让学生在平仄抑扬等音韵变化中,通达字义、词义、诗意、诗境和诗情。

(二)晓节奏,选曲调,模拟吟诵体验

第一,通晓节奏,体会韵律魅力。吟诵与声乐的结合,能够使吟诵感更上一个台阶。在与声乐配合前,学生必须把握其中的节奏感。不同思乡诗之间的节奏感各有不同。一如《宿建德江》,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无边无际的低树江月图,自身仿佛毫无阻碍地在天际之间遨游,故吟诵要用采取明快的节奏。又如《早发白帝城》,其中“千里”与“万重”显行舟快速度,“轻舟”表明诗人轻松无比的欢快心情,故吟诵要用轻快的节奏。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韵脚为平声尤韵“ou”,颇有缓慢、悠扬之味,故吟诵要用悠然舒缓的节奏。每首诗节奏都有自身的特色,让诗歌节奏与诵读者的呼吸相谐而行。

第二,遴选曲调,伴随旋律朗诵。诗歌与音乐本就关系紧密。配乐吟诵,是一种音乐美与声音美的体现,更能渲染氛围并引起情感共鸣。配乐朗诵的曲调十分重要,首先要了解诗歌的思想感调。以《静夜思》为例,表达的是无穷无尽的思乡愁情,所以选曲时,要选择哀伤、忧愁曲调,以配合诗歌的哀愁之情。在《泊船瓜洲》教学中,也可以配乐吟诵。把握诗歌节奏的基础上,进行伴奏的选择。曲调的节奏要与诗歌一样跌宕起伏,达诗乐共赏之妙。

(三)抓诗眼,剖意象,营造吟诵情境

第一,巧抓诗眼,吟出诗人情愫。诗眼是诗人的情感凝聚点,反复吟诵的重点在于抓住诗眼。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理相通在“知”字。诗人运用通感修辞,直抒己见,一个“知”字既能够看出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又能表现出诗人因为独自一人而表现出的孤寂之情。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眼为“绿”字。展开丰富想象,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变为丰富的形象:春风温和,万物复苏,两岸碧绿,一个“绿”字奠定了全诗的温和而柔美的情感基调。再如孟浩然《宿建德江》,诗眼是“愁”字,“愁”字后添一个“新”字,既说明此愁是因为眼前的新景色而添,同时也意味着旧愁还未消散,可见诗人羁旅的愁情,对故乡的怀念,仕途的不顺等种种哀愁堵在心头。

第二,剖析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小学思乡诗月意象最为频繁,诗人常常把月亮与故乡联系起来,将思乡之情寄托在月亮之上。如《静夜思》,出现了两个“月”意象。第一个“月”象征着诗人的故乡,第二个“月”则代表着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吟诵《静夜思》,结合月意象,吟出思乡悲情,带领学生由声入境,入境触情。有如吟诵《枫桥夜泊》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意象:月、乌和霜,“月落”与“乌啼”相协,一静一响,写出环境之静谧;更有“霜”作渲染,尤显江天秋景凄凉。吟诵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有“江枫”与“渔火”两个意象,一暗一明,显出诗人内心之孤寂。吟诵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与“客船”两个意象,寄托了诗人无穷无尽的愁苦之情。王崧舟老师教《枫桥夜泊》,正是鼓励学生感知和理解诗中意象,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霜天、钟声等意象整合,反复吟诵,使学生领悟到了诗歌的意境美,在学生心里种下了诗情的种子。又如《十五夜望月》,其中一二句分别提到了四种意象:中庭、鸦、冷露与桂花。“中庭”被月光染成了白色,给人以清冷之感。鸦鹊则由原来的惊惶,到后来的安然入睡,衬托出了月夜的寂静,而“冷露”打湿了“桂花”,则显得寒意更甚。吟诵一二句时,要吟出清冷之意,表达出诗人怀人怀乡的忧愁情感。

参考文献

[1]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瑜.怎样通过节奏、声韵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J].语文建设,2021,(12):41-44.

[3]钟珊珊.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独特的韵律美——以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为例[J].教育家,2020,(14):61.

[4]何诗莹.语文的“诗意”呈现——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评析[J].名作欣赏,2020,(33):151-152.

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1年大创项目“小学语文思乡诗意象解析”(编号:202110604029,指导教师:王波平)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黄庆华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古诗中的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