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如何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

2022-05-30 20:26王静雅赵文清杜英娜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金融素养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

王静雅 赵文清 杜英娜

摘要:在数字技术革命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下,我国金融开启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与之不匹配的是我国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较低,存在对金融知识掌握不足、金融行为素养较低、金融技能参差不齐、金融态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提出拓展知识普及渠道,引入专业人才、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和村民就业能力、重点加强“一老一少”金融技能培养、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制定区域化数字金融发展战略、提高数字金融覆盖率和个性化程度等建议,以期为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整体金融素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居民 金融素养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家庭农场信用评级体系的设计与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200202064。

一、引言

2022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金融被提及了7次,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目标也再次被强调。文件还提出了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消费权益保护等内容。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多项政策的支持下为解决农村小微企業和农业人口融资难等问题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十分迅速。

数字普惠金融是互联网数字技术与金融创新相融合的产物,它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来降低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有利于解决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是农村普惠金融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金融素养是指消费者所拥有的为其一生金融福祉而有效管理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与金融素养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数字惠普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而数字普惠金融又可以进一步帮助农村居民提升金融素养。从微观层面说,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自身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高低;从宏观层面说,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与整个国家金融消费环境的安全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密切相关。

从我国农村居民金融消费素养现状看,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态度、金融技能四方面均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仍存在较大差异,且存在东高西低的地域问题。所以现阶段研究在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如何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整体金融消费环境的安全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很重视培养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并开展了一系列金融教育活动,但我国金融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仍缺乏普及化、系统化。本文结合中外文献和中央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2021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等内容进行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现状。

(一)农村居民所掌握金融知识现状

在金融知识总得分上,农村地区的平均总得分为61.13,比城镇地区低6.41分,是四个板块中城镇与农村得分差距最大的。报告显示,从城乡维度看,农村消费者在对风险收益关系、风险分散、贷款期限影响、不良信用记录影响四个方面的理解程度均低于城镇居民,且分别低7.69个百分点、9.59个百分点、7.88个百分点、5.75个百分点。从地区维度看,东部的村民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好于其他地区,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

(二)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现状

农村居民的金融行为包括投资、消费、储蓄、贷款等方面的行为。报告显示,从城乡维度看,农村消费者在办理或使用信用卡、使用手机支付、使用银行自助设备、储蓄四个方面的得分均低于城镇居民,且分别低16.49个百分点、15.69个百分点、13.84个百分点、8.43个百分点。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1.金融工具的使用程度。从支付角度看,数据显示67.03%的农村受访者最近两年有过手机付款行为,比城镇居民低了15.69个百分点。同时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

从利用金融工具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角度看,使用金融机构网点和互联网的占比最多,且前者比后者多出了20%。其中老年人对金融机构网点的依赖性更强,并且年纪越大对互联网的使用程度越低。除此之外,被调查者年龄越大,选择通过现场宣传渠道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的比例越高。

2.未来财产的规划程度(见表2)。总体来看,从区域上呈东高西低的趋势,从城乡角度看农村居民为未来做出财产规划程度不强。

3.个人信誉的重视程度。报告显示,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方面,有21.65%的农村消费者最近两年有过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行为;在偿还信用卡账单方面,仍有7.81%的居民采用最低还款额还款或还款能力不足;在信用卡按时还款方面,各收入段大多数受访者能按时偿还信用卡,但仍有少数会发生账单逾期或拖欠,其中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占比最高。

4.审阅核对合同条款的认真程度。农村消费者在进行金融交易时都离不开签署合同这一重要步骤,而签署合同前对合同条款的审阅核与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报告显示,56.52%的农村消费者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34.17%选择简要阅读,9.31%完全忽略合同条款。与2019年相比,上升了12.31个百分点。

(三)农村居民金融态度现状

在对金融知识教育的态度方面,大部分的农村居民认可金融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认同通过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金融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在对负债消费的态度上,大部分农村消费者持有谨慎的态度,其中41.90%的受访者在购买大件商品时会全款支付;在对消费方式的态度上,农村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普遍认可现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对商家拒收现金持有明确的反对态度;在金融投资收益预期上,农村消费者具有非理性特征,存在预期收入过高的情况。“应谨慎维护信用,不应过度扩张”的观点被大量农村消费者支持;在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态度上,持有肯定的态度的消费者占半数以上,但也有部分持中立或反对态度。

(四)农村居民金融技能现状

报告数据显示农村消费者拥有基本的日常收支管理、储备应急支出等技能,但对ATM密码保护、假币处理等传统技能掌握程度有所下降。其中在密码保护方面,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金融安全意识相对较弱,在债务管理技能方面,近一半的农村消费者有较重或非常重的债务负担,在抵制非法诱惑技能方面,仍有部分受访者表示会有观望或尝试的心态,且当农村消费者受到互联网高利诱惑时近半数会忘记第一时间查看资质或直接拒绝。除此之外,部分农村消费者易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做金融决策时更多会凭往日经验解决问题,不把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放在第一位。

二、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居民所掌握的金融知识不足

报告显示金融知识是四个板块中城乡得分差距最大的,无论是从广度上看还是从深度上看,村民掌握理解的金融知识都不到位。农村消费者对属于基础金融知识的投资概念中的分散化投资和风险收益关系等基本金融常识最为欠缺。无法正确估算年化收益率是农村居民投资基础知识欠缺的主要表现。此外消费者对金融投资的收益预期呈现非理性特征,在曾进行过金融投资的群体中大部分受访者预期过高且中青年群体最典型。但非理性投资预期可能会导致非理性投资行为,加之农村地区存在羊群效应,可能会导致出现蝴蝶效应从而加大金融市场的波动。此外农村居民对复利意识和贷款知识存在不足,农村居民对存款保险的认识和对商业保险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和农业现代化角度看,农村居民普遍对购买股票有收益有认知,但对在农村搞改革宅基地上市以期吸引资本搞开发获红利却呈消极态度;清楚把钱放在基金公司比放在银行赚得多,但对把土地经营权交给专业农民经纪人打理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持谨慎态度,这种对质同现不同的金融知识的认知不足在农村是普遍存在的。

总体来说,农村消费者对于股票、基金、投资、保险、风险与收益、贷款、复利等金融知识的理解或基于表面,或过于片面化,并没有深入理解金融知识的内部原理和整体框架。

(二)部分农村居民的金融行为素养较低

由于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导致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进程受到了一定阻碍,农村居民对各类金融产品的使用程度也落后于城市地区,尤其是信用卡和手机支付的使用。

在规划未来财产方面,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管理、计划日常收支的习惯,无法做到未雨绸缪,且储蓄和保险意识不强;虽然农村居民对保险有预防风险的职能有基本的认知,但近两年买过保险的受访者仅占21.82%,这说明很多居民抱有侥幸心理,但结果往往是天灾降临时得不到保险的补偿而落得向亲戚朋友四处借钱的下场。

在个人信誉方面,最近两年内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的农村消费者仅占五分之一,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养成及时查看个人信用报告的习惯。此外仍有少部分村民选择随心所欲地拖欠贷款、无视银行催账电话,最终给银行造成不小金额的坏账,自己也成为国家黑名单上的老赖。

在审阅核对条款行为方面,仍有近一半的村民不会仔细审阅核对合约条款,从众签字或按手印的行为时常发生,这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财产纠纷。此外村民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找身边的亲人朋友,很少会请教专业人士咨询,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素养较低的事实。

(三)农村居民金融技能素养参差不齐

在金融技能方面,农村居民有共性的地方,也有相差較大呈现阶段性的地方。共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对密码保护、假币处理等传统技能的掌握程度普遍不高,在债务管理方面能力也较弱,不能很好地辨识出互联网诈骗,部分居民甚至会因为主观因素而落入高利贷的陷阱中,并且在遇到问题时具有排他和从众的心理特征即只希望靠自己或寄希望于家人朋友来解决而不愿请教专业人士。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年龄上,其中以“一老一少”为特殊群体,部分年轻群体因社会阅历少而导致在保护密码方面的金融安全意识较弱、分辨假币的能力较低、更容易被诈骗分子忽悠。老年群体的金融技能最弱,由于该群体本身对金融的接受度就不高,加之数字化会对老年人的金融素养起滞后效应,老年人在这个金融数字化的时代显得十分弱势。

(四)部分农村居民的金融态度素养较低

目前仍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正确认识到校园金融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与金融离实际生活较远且回馈速度慢、怕影响孩子学习有关。但是从长远来看,金融教育对孩子未来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对负债消费的态度上,大部分村民持有谨慎的态度,但仍有少量居民会会按最低首付支付并将贷款额度用足,这种行为可能是村民经过多方面的考量后决定的。在对金融投资收益预期的态度上,村民中普遍存在非理性的预期过高的问题。此外有部分村民反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可能是村民考虑到自身金融素养低加之金融内部的风险较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重大财产损失,所以采取避而不见或反对的态度,其中老年人的占比最大。

三、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拓展知识普及渠道,引入专业知识人才

面对农村居民对于金融知识掌握情况不足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线上、线下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金融知识教育培训,比如依据不同年龄、收入、学历层次对于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可采取社区咨询、讲座、广播宣传等较传统方式与线上平台直播、公众号宣传等现代化方式并行来进行多方面的专业性科普。国家层面也可以借鉴德国的宣传方式,如每年举行国际投资者博览会,使民众通过一对一讲解、大型讲座、互动体验等各种形式更全面地了解各种金融产品。多样化的科普渠道既能够普及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保险购买、防范诈骗等知识,同时能够循序渐进地推动数字化设施的使用,通过多样化方式拓宽村级信息交流渠道,搭建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平台,扩大村民的社交范围,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在专业人才引入方面,政府与金融机构可以联合当地农业高校、农业机构,鼓励有知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深入农村,将现代化金融投资理念与专业化农业技能进行有机结合,让农村居民深入理解、积极接纳并科学运用现代化金融知识,发挥合理的金融投资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让大学生、金融机构人员和科研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和农业,可以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或理论教育,真正实现科学化和经济化的现代化农业。此外,应根据各地农村数字金融发展的需求,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数字金融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服务质量,制定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定期开展培训宣传。

(二)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农村居民储蓄、购买保险、维护个人信誉和审阅条款等行为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的整体金融意识水平和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就业能力是关键,但由于教育和就业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

1.政府应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对困难地区和义务教育的投入,高效率落实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优化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农村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等举措,有助于吸引优秀教育资源流入农村,这既能够促进农村整体认知水平的建设和提高,又可以培养农村居民维护个人信用、阅读条款等方面的良好习惯,改变农村居民对储蓄、保险的固有落后观念,认识到合理储蓄和购买保险对于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农民利益和生存等方面的重要性。

2.政府应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提高非农就业水平。居民收入是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扩大对储蓄和保险等相关金融业务的需求,从而促使居民更好地维护其自身信用和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在办理业务时更加关注条款的审阅,从而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的内生动力。因此,政府应注重扩大农村地区的工作岗位,通过实施就业改革来激活更多未开发的农村资源,这是增加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的潜力所在。

(三)加强“一老一少”的金融技能培养,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对于青少年可以将金融知识引入课堂,采取线上平台直播教学、公众号或网站宣传等方式,提高未成年对基本金融业务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诈骗的能力。由于老年群体对于数字金融知识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较薄弱,可采取村委会海报发放、广播宣传等传统方式重点普及退休金、防范诈骗等相关知识。同时加强引导学习手机支付、网上购物、在线咨询等互联网知识,推动数字化设施的使用,加强对老年人金融产品购买的引导和监管。

(四)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保障居民合法权益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可能存在漏洞,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仍然存在,导致一些居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不规范的市场带来的高风险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接纳程度,造成部分农村居民抵触和反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務,不利于金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相关立法与监管部门应制定规范化的法律法规,依法监管农村金融市场,保障居民合法权益。政府应加大力度宣传投融资正规渠道,将金融产品信息的充分披露纳入法律条文。此外,应加强对金融素养较差居民的权益保护,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诈骗、高利贷、民间非法集资等违规行为,增加农村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可度。健全相关投诉处理机制,提高我国证监会热线等途径的维权效率,拓宽投资者投诉、曝光渠道,维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制定区域化发展战略,提高数字金融覆盖率

针对区域经济水平东高西低的问题,应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现实情况,推行区域差异化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将资源在不同区域合理配置。

对于我国中西部等落后及贫困地区,应注重人力资源与财政的投入,一方面要巩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成果,通过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化产业融合来防止返贫,另一方面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地区互联网设施、现代化金融网点的全面覆盖率和普及率,加快完善光纤宽带等基础性网络设施建设,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向下渗透,让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现代化与数字化金融设施和服务,将数字普惠金融融入居民生活,从而促进其金融素养的提高,减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

而对于我国金融素养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应注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质量,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层次不断创新数字金融产品,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存贷款服务和理财产品,定制推出更加个性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与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宇熹,杨少华.金融素养理论研究新进展[J].上海金融,2014(03):26-33+116.DOI:10.13910/j.cnki. shjr.2014.03.011.

[2]陈慧敏,姚萍.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9(06):48-50. DOI:10.13691/j.cnki.cn23-1539/ f.2019.06.014.

[3]李紫薇,蔡洋萍.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19):14-15+37.

[4]王姣,马国温,姚爽.中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及提升研究[J].农业经济,2019(03):82-84.

[5]乌云花,永梅,温青超,许黎莉,冯静蕾.农牧民的金融素养测评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内蒙古农村牧区的调研[J/OL].农业现代化研究:1-9[2022-04-17].DOI:10.13872/j.1000-0275.2022.0004.

[6]张薇,阳正发.数字经济视角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2(01):112-114.

[7]吴锟,王沈南.认知能力对居民金融素养的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2(03):63- 71.DOI:10.19654/j.cnki. cjwtyj.2022.03.007.

[8]宋伟,杨海芬.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创业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2022(02):113-114.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

猜你喜欢
金融素养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数字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探索
数字普惠金融的县域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优势分析、具体实践与路径选择
大学生网贷背景下金融素养教育途径探析
肯尼亚M—PESA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
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必要性及途径分析
互联网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