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思政教育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022-05-30 20:25陈红叶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0期
关键词:融媒体中心责任感大学生

陈红叶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不断进步,融媒体快速发展,短视频、社交互动平台深度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日常,高校思政教育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容、方式、途径、载体都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面临机遇和挑战。文章结合中国民航大学融媒体中心建设来分析如何通过融媒体作品创作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利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来推动高校思想文化建设。

[关键词]融媒体中心;责任感;大学生;思政引导;中国民航大学

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提升社会责任感,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发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不断进步,融媒体快速发展,短视频、社交互动平台深度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日常,高校思政教育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容、方式、途径、载体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面临机遇和挑战。文章结合中国民航大学融媒体中心建設来分析如何通过融媒体作品创作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利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来推动高校思想文化建设。

一、融媒体视域下强化思政引导体系的基础价值与方向

(一)基础价值

融媒体主要以信息化媒介为基础载体,包括互联网、电视、广播等,通过深度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宣传功能和传播价值,成为新时代重要的传播趋势之一。笔者认为,融媒体本质上是一种资源融会贯通、宣传四通八达的发展新理念。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融媒体具有良好的传播影响特征,能够在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充分强化大学生思想建设效应,使大学生群体在宣传影响下紧密团结,树立正确的思政政治观念,奠定道德认知基础。在新时代发展中,高校需要重视融媒体对思政引导体系的重要价值,通过积极应用现代化数字手段,包括自媒体平台建设、校内网络引导、共享资源宣传等方式,使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中,融媒体基础价值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在思政引导下使学生将自身需要与国家层面战略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夯实基础条件。

(二)执行方向

首先,融媒体对高校思政引导体系的价值已经得到实践充分证明。在实践中,高校应当注重融媒体基础方向的规划,确保其能够在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实现理想目标。例如,融媒体需要注重独立性与多元共享,在执行阶段充分整合媒体相关内容,积极利用融合载体来实现传播目标。高校传统思政教育虽然在内容与形式上多元化,但是其传播仍然受到基础条件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引导作用。而融媒体能够打破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相关条件局限,有效利用思政资源,发挥引导作用,并使相关资源在互通执行的要求下,发挥基础应用价值,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持。

其次,融媒体需要保证执行可互动性。与传统媒体不同,融媒体互动性较强,其可以与信息化技术相整合,为宣传媒介的应用拓展全新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利用融媒体进行宣传,需要充分发挥可互动性,使学生在全新技术环境中实现理想目标。例如,高校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内网络、自建App、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思政教育建设目标。

最后,融媒体需要注重执行精准性。传统媒介宣传精准性不足,无法有效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求,容易导致相关流程遭遇执行障碍。而融媒体的精准化宣传特性能够使学生在相应媒介影响下,建立属于自身的思政认知体系,增强对相关内容的探索兴趣,充分构建全新的行为模式。因此,高校需要重视融媒体所具有的精准性及其拓展价值,确保相关执行得到充分规划,从根源层面增强思政建设效果,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核心体系。

二、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引导,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思政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党委宣传部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部门、校园主流媒体的主管部门,应把握好当下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理性化融合的大众传播方式和感性化的表达形式,立足于“三全育人”,建设好高校融媒体中心。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实践育人的有效平台,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融媒体提升四类高阶能力,即战略层面的历史思维、全局思维、极限思维能力;战术层面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表达层面的文字表达、图形表达、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层面的自主实践、团队实践、领导实践能力。公众情绪传播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个体或者群体的情绪及其伴随信息的表达、感染和分享的行为。在融媒体视域下,这种表达手段更为丰富、精准[1]。高校需要寻找官方媒体宣传和公众情绪传播的融合点,引导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理性发声。

三、利用“主体性教育”发挥融媒体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功能

(一)借助校园媒体发挥学生引领作用

校园媒体作为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群体,既是媒体传播的接收者,也是新闻事件的发起者、参与者、传播者和评论者,甚至是舆论的引导者和舆情的监控者。高校若想增强官方媒体、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扩大传播力并获得受众群体的认可,必须利用融媒体的传播表现形式让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创作内驱动力,让大学生变为高校官方媒体舆论场的热能来源,提升媒介素养,提升思想高度,从而达到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的传播效果。从校园文化阵地管理层面上,高校要以班级、社团为依托,以各级各类阵地指导教师、学生负责人为思政教育工作辐射点,拓展大学生参与官方媒体报道的渠道和方式,吸纳优秀学生干部加入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同时,高校要将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与师生日常工作、项目相结合,利用新媒体作品易上手、碎片化的特点,激发大学生创作思政教育新媒体作品的热情。从内容建设层面上,高校要加强议题设置能力,讲好高校故事,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将常态化报道和重点选题报道相结合,深入挖掘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新闻线索,加大对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和发展建设成效的宣传报道力度,引导大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谋求发展和提升个人素养上。

(二)在实践中推进“共融共享共发展”

实践是推动融合的主要渠道。在媒体实践中,中国民航大学的校园媒体矩阵建设按照“学校—职能部门—学院—年级—社团”五级思路,使学校官方媒体阵地成了推动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抓手。例如,该校官方微信持续关注校园内两大公益项目:一是首届全国民航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项目,即中国民航大学大学生记者团“星星计划”—走进天津河东启智学校;二是第二届全国民航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第五届全国民航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项目,即“关爱无声世界·民航走进手语族”。中国民航大学通过跟踪报道项目进展的方式来加强深度策划,一方面,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星星计划”利用新冠肺炎疫情稳定的窗口期,带着简单易懂的“思政小课堂”来到天津河东启智学校,为孩子们讲述党史故事;另一方面,手语项目的大学生在“七一”前夕录制《名字叫中国》的手语传唱MV。中国民航大学将实践作为制作融媒体作品的第一出发点和第二创作的第一落脚点,引导学生关切重大题材。同时,在新时代,大學生具有社会性发展的需求,即大学生希望通过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进而正确地认识社会,形成与社会相协调的关系,从而促进自身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2]。因此,高校要考虑在校大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其意见领袖的风向标作用。

例如,在2015年“8· 12”天津塘沽重大爆炸事件中,中国民航大学官方微信就学校航模队协助某部队航拍现场情况,于8月13日—爆炸事故第二天推送了《[航拍]事故现场,中航大人在行动!》,作品点击量为24779(当时官方微信后台粉丝量为11038);在随后的8月14日、8月15日,中国民航大学官方微信还报道并分别推送了《[中航大人在行动]中航大15级飞行学生参加救援志愿者行动》《我是中航大毕业生,我是一名志愿者》的微信公众号内容。在这之后,《中国民航报》《天津日报》《今晚报》和人民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纸媒和网络媒体也纷纷对中国民航大学航模队进行跟踪报道,并由此衍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成果的系列报道,进而形成信息沟通、情感表达和意义共享与互动的场域,即从关注信息本身转向关注叙事与社会、文化、政治之间的关系[3]。

再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民航大学与武汉大学隔空对唱《明天会更好》,相关内容在新华社、北方网、中国民航网等平台刊发,全网播放量突破200万。该选题也是由该校的高校融媒体中心发起,新闻中心指导教师具体负责,由大学生记者团、合唱团、官方微信团队联合制作,并分预热、首发、后续报道三个阶段,以不同形式,在中央、地方、行业、校园四个维度进行报道,以客观的方式赢得最高点击量,为校内其他社团在媒体发声方面树立了一个榜样,引导校内各个公共账号制作团队关注社会,并结合自身特点服务社会。

四、健全校园融媒体联盟机制,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一)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范畴,强化责任意识

高校要将融媒体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工作,并建立机制。例如,高校利用融媒体矩阵开设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中国民航大学将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早在2017年就组建学校微媒体联盟,制定微媒体联盟章程;并在2021年拟定融媒体中心联盟,借助平台的扩展和融合,以“调研立项”“项目引导”的方式,赋能媒体阵地。中国民航大学还统计校内所有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号、B站号以及各类延展的新媒体平台,并在高校宣传部备案,使所有账号都有专门的高校思政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维护。

(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形成融媒体文化

高校要形成融媒体团队文化。中国民航大学官方微信团队形成名为“航小家族”的团队文化。其官方微信团队创建者是一名大四学生,她为学校的官方微信取昵称为“航小薇”。同时,团队的每一名编辑都在自己取的名字前加上“航小”,变成“航小某”。这一团队文化并不局限在一个阵地的参与者之间,还横跨到阵地与阵地之间,如学校的官方微信为“航小薇”、官方微博为“小航家”、高校融媒体中心视频号为“航小融”、团委系统微信公众号为“航小青”等,这种将阵地拟人化的形式增强了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受教育者知、情、信、意、行等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而中国民航大学逐渐壮大的媒体矩阵“航小家族”以及参与其中的“航小某”作为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传播者,也是高校的受教育者,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工作任务形成情感纽带,推动团队向更健全、更完善、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三)校内外合作常态化

高校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将搭建大学生互动社区作为创新创业的重点项目,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高校可与新华社客户端设计专栏,为在校生提供更宽广的展示平台,促进其展示自我、展示认同。例如,中国民航大学通过与人民网天津、新华社新华智云的合作共建,根据不同媒介属性,在矩阵的产品制作中衍生多个文化创新创业项目。中国民航大学宣传部在学校没有新闻传媒相关专业的情况下创办“文化传媒创新创业基地”,该基地以体验式指导为核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教师在项目指导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从新闻报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制订、完善方案,并吸引了许多校内同级别的其他项目,项目之间在推进中共同合作,强强联合,并孵化新的项目。通过近6年的实践,该基地已衍生47个创新创业项目、多个天津市级项目,其中有1个优秀结题的国家级大创项目、3个天津市级项目,并有1项获评优秀培育项目。

(四)建立相应的评奖评优机制

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基于向上精神的引领。当前,向上精神的引领与00后大学生的成才需求相吻合,他们希望自身能够在展现社会责任感、传播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变得更加优秀,得到更多的认可。目前,在校园媒体阵地活跃的学生正在打破社团的壁垒,不拘泥于社团管理模式,以项目为导向,通过项目融合来逐步形成新的学生组织,从而推动项目发展。高校应对能够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责任感的师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评价,将相关内容推荐到省部级媒体平台,如中国民航报社媒体矩阵、人民网媒体矩阵等,通过实践,使高校思政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证明,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既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能力,又鼓励了学生通过自发学习和不断创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赵云泽,王怀东.公众情绪传播的社会实践性和客观性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1(08):5-11.

[2]屈艳红,任晓勤.接受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陈先红,袁文霞.信息·情感·意义:“短视频讲故事”的集体对话[J].新闻与写作,2021(10):90-95.

猜你喜欢
融媒体中心责任感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文化育人视野下对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的思考
统管新闻阵地 统战新闻媒体 统领新闻舆论
融媒体中心为县级传统媒体带来的改变
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之思考
大学生之歌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