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张扬的时代, 跟孔子学点忍让的智慧

2022-05-30 21:58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里仁仁爱家风

闫燕秋

忍让和善良、正直、孝悌等传统美德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家风的精华。

过日子,“忍”是必须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这届年轻人为何不想结婚”的专题文章,里面列举了几条年轻人不婚的原因,比如恐婚、懒婚。我觉得还能补充一条,那就是不能忍—忍不了气,忍不了累,忍不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忍不了对方的坏习惯……所以,宁肯单着。

邻居拜托我给她女儿介绍对象时,我嘴上应了,心里却拒了,就是因为这孩子忍不得。

她从小娇生惯养,学业、事业都顺风顺水,几乎没有任何需要她忍的时候。无论遇到任何障碍,家里都会分分钟帮她“铲平”。

她有过一次超级短暂的婚姻,结婚十几天就离了。先是受不了婆婆偏心儿子发牢骚,又受不了丈夫替婆婆说话,哪怕仅仅是无关痛痒的一句。

她离婚时,我劝道:“成为夫妻不容易,有些事情需要我们忍让一下。”

她不屑地说:“我为什么要忍让他?他算老几?”

她这种想法可以代表很多人。因为不能忍,在导致离婚的众多因素中,鸡毛蒜皮小事导致的冲动型离婚竟然占比最高。

你有没有感觉,现在社会上一言不合就大动干戈的新闻越来越多了?吃火锅被泼热水的,争停车位动手的,因为一句口头禅惹祸的,比比皆是。

这都反映出:人们越来越不爱忍了。

这些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不忍”的坏处:因为受不了气冲动行事,从而惹火上身—那些因冲动而遭殃的人,因鸡毛蒜皮小事离婚的人,事后几乎无一不感到悔恨。

是的,没有任何一场人生,绝对公平;没有任何一桩婚姻,不存在委屈。故而,只要活着都需要忍。我们活在一个堪忍的世界。

有人说:我不结婚,单着还不行吗?

那你可能要忍受孤单,忍受催婚,忍受周围异样的眼光……

可以说,忍耐和责任一样是不容逃避的,正像梁启超先生在《最苦与最乐》当中所言:“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委屈也是逃避不了,要靠忍耐和化解才没有的。

尽管处在一个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回顾、重拾“忍让”的智慧。它和善良、正直、孝悌等传统美德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家风的精华。

传统文化和家风中的“忍”之德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隐忍谦让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恒久散发着光芒。《论四端》中就有“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的倡导,并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这里的“辞让之心”就是谦逊退让、忍让之心。千百年来,这种谦恭忍让的美德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铸就了中国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家风和社风,使得我们的家庭、邻里和社会关系和睦。

自古,我们就信奉隐忍安家,有民间打油诗为证:

心字头上一把刀,犹如重担两肩挑。

能忍烦恼自然抛,不忍万事都要糟。

忍耐当时如火烧,忍过之后乐陶陶。

和家人之间生了嫌隙,劝和的人总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妻子回娘家告状,总会被父母教育“夫妻要互相体谅,别处处较真”……这些话其实传递的就是忍让的智慧。

自古,我们就信奉吃亏是福。各家孩子出远门前,父母都会仔细叮咛:出门在外,要懂得忍让,和朋友处好关系,退一步海阔天空。

还记得“六尺巷”的故事吗?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收到一封家书,信中提到家里因为三尺宅基地和邻居有了纠纷,非常棘手。张英挥笔回复:“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回信后,让出三尺,没想到,邻居也随之相让三尺。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

因为“忍让”,邻里纠纷顺利化解,万世传颂。

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有一位脾气特别暴躁的室友。一次,曾国藩熬夜读书,那室友大为恼火:“平时不读书,现在却如此吵闹!”曾国藩没有与之争吵,而是改為默读。

因为“忍让”,同学矛盾即生即灭。

这是名人的忍让故事,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只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格局,鲜少选择隐忍。

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重新认识到忍让的价值和必要性,正徐徐缓缓地把“忍让是福,吃亏不亏”这样的教诲作为家风传递给自我意识蓬勃的子女。顺应此势,我们就来探一探孔门弟子的“忍”之道。

《论语》中的“忍”之道

《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的“忍”之道。在《论语·卫灵公篇》中,他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在《论语·颜渊篇》中,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在《论语·八佾篇》中,他又说:“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这些说的都是“忍”。

孔子还告诫刚直好勇的子路“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意思是:牙齿因为刚硬容易折断,舌头因为柔软则易于保存。柔软必定胜过刚硬,弱小的东西也可以战胜强大的东西。喜好争斗必定要受到损伤,一味逞强定然会导致灭亡。做各种事情的根本是忍让为上。

在孔子看来,温良恭让是为人处世的基石,它保证我们安全,帮助我们得到更深远、真正的利益。

也有人认为《论语》中这些关于“忍”的主张太过清高,并不适合普罗大众。这些君子们不食人间烟火,当然 “忍”起来并不难,甚至不需要“忍”。而我们这些老百姓,随手一捞都是大把糟心事,忍对我们来说太难了!

其实不然,《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是让我们忍起来不难不痛的最优解。只要朝着这个方向走,不知不觉中,胸怀就会变广,心量就会变大,在日复一日柴米油盐的俗务中修炼了君子人格。

还有人疑惑:《论语》中的这些“忍”之道,看起来只是方向性指导,并无具体行为规范,不好操作。

其实,只要思维到位,这些主张既是方向又是方法。比如最近几年,我就是撑着“里仁为美”的小船,一步步接近自在的彼岸。

如何让“忍”不再成为“心字头上一把刀”

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明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苦于天生暴脾气,只觉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倍感憋屈。但自从换了一种角度理解“里仁为美”,“忍”自此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论语·里仁》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通常,人们把“里”解释为乡里、邻里,还有人把“里”理解为住处。我在这里换一种解释供大家体会,可以把“里”理解为与“表”相对的内里,也就是我们的心。里仁为美,即是内心怀有仁爱为美。在此基础上,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内心充满仁爱的状态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让仁充满内心,怎么可能达到智慧的境地呢?

而这样理解“里仁为美”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每一次记恨别人,怨愤生气,心里都是“不处仁”,不美也不好,我不喜欢那样。我要“处仁”,就要选择释怀与感恩。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开始积极主动地自我训导,无数次地放下偏见、抱怨和敌对,仁爱与暖柔成了日常基础情绪。我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个人,云淡风轻地处理一切“糟心事”。包括那些平白无故骂我的人,也让我明白:或许我无意识的行为冒犯了他,那我要更加谨言慎行一些,细致入微一些。

一开始需要自我提醒和训导,时间长了,根本不需要“忍”,念念在在,都仁爱;时时处处,都自在。

当然,《论语》中这样好用的、让“忍”变得容易又迷人的金句还有很多,比如“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不器”“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等。来日方长,且待我们共思量。

在“自我意识过剩”的当下,唯愿这些“忍”字良言能给大家带来一丝清醒,以免后悔莫及。

猜你喜欢
里仁仁爱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见贤思齐
家风伴我成长
经典语录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