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言语思维测评体系建构与改进

2022-05-30 18:56蒋文华
语文建设·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蒋文华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言语思维,测评体系

能够阅读现代文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现代文阅读历来更是高考语文测评的重点之一。随着对高考语文评价的研究逐渐深入,现代文阅读测评也日趋严谨、规范和科学。依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现代文阅读素养既体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上,同时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深刻地揭示了语言和思维的特殊关系,并且将语言和思维的构成特点及内在运行机制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他在此基础上提出“言语思维”这个重要概念。现代文阅读测评可以依据言语思维的构成特点和运行机制来科学地建构测评体系,从而促进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培养和提升现代文阅读素养。

一、言语思维特征描述

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和思维虽然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复杂的动态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称之为“言语思维”。言语思维不是简单的语言和思维相加,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概念,这个整体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词义”。“词义之所以是一种思维现象,仅仅是就思维具体体现在言语之中而言的,至于词义是一种言语现象,仅仅是从语言与思维相联结并由思维所启发的角度而言的。因此,词义是一种言语思维现象,或者说是有意义的言语——言语和思维的一种联合。”[1]

维果茨基深入言语思维内部,发现了“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的运行机制及关联方式。从外部语言来看,儿童“从简单句子发展到较复杂的句子,最终达到由一系列句子构成的连贯言语;换言之,他从部分进展到整体”;从内部语言来看,儿童“从整体开始,从一个有意义的复合开始,嗣后才开始掌握一些独立的语义单位,一些词的意义,并将他先前尚未分化的思维分配给这些单位”。[2]最后,维果茨基还进一步分析了言语思维形成的行为动机:“在每一种思维背后有着一种情感—意志的倾向,这种倾向掌握着思维分析中最后一个‘为什么的答案。只有当我们了解了思维的情感—意志基础,才有可能真正而又充分地了解另一个人的思维。”[3]

依据维果茨基对言语思维层次的分析,可以建构现代文阅读测评体系如下:

下面结合2021、2022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试题对此体系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言语思维测评体系分析

依据言语思维的三个不同层次,可以从“外部语言”“内部语言”“行为动机”三个角度来分析如何测评现代文阅读素养。

1. 外部语言层面的素养测评

在现代文阅读中,外部语言直接呈现在试卷的阅读材料或文本中,是一种书面语言。這是作者的言语思维的一种呈现方式,材料或文本就是将作者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之后呈现出来的言语作品。读者只能从相反的方向来认识作者的言语思维,即“逐字逐句”“从头至尾”阅读文本,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认知文本。只有掌握并熟悉文本的外部语言,才能为下一步深入理解和分析奠定基础。

(1)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素养测评方式:信息—辨识

非文学类文本的外部语言呈现的主要是事实、观点、原理、现象等信息,一个优质的文本对这些信息的阐述说明应该是准确、清晰的。阅读考查的基本方式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然后辨识这些信息是否与文本一致,目的是认知到文本的外部语言如何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题中,A项“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B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均清晰、准确地归纳了材料一第一段的内容,C项“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也同样归纳了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而D项“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则属于归纳不当,因为材料二认为西方文论使“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并不是文论自身生命力不强之意。

(2)文学类文本阅读素养测评方式:形象—辨识

文学类文本的外部语言呈现的主要是事件、情节、人物、场景、景物等内容,用外部语言来叙述或描述形象,关键是让形象变得生动、具体、鲜活。阅读考查的基本方式是辨识对形象的整理与归纳是否符合文本形象原有的特点。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6题中,A项“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和C项“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这些描述都与文本形象一致。第7题中,A项“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和B项“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也完全符合文中一老一少对季札的评论。

外部语言是阅读时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唯一途径。读者通过外部语言掌握了文本“是什么”“有什么”,才能确保与文本互动下去。

2. 内部语言层面的素养测评

内部语言在言语思维中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真正要表达的意图或意思。内部语言并不是外部语言的无声化复制,它所依靠的是一种没有表达出来的高度概括或缩略的语词,这种语词的意义只有表达者本人是能够完全理解的。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意图或意思,作者需要借助具体、明确、详细、丰富的外部语言,读者要掌握内部语言所隐含的意义,则必须对外部语言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

(1)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素养测评方式:抽象逻辑—理解

非文学类文本的论述思维属于抽象逻辑,内部语言所隐含的立场、主张、观点,需要通过文本本身也就是外部语言来阐述。阅读考查的基本方式是对材料进行分析与推断,理解和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2题中,B项“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和C项“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这两句分析正是从一反一正两个角度揭示了当代诗歌创作发展的主张。而D项“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并不符合文本中“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的表述,就自然不能推出“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这样的结论,也就是说,这不符合作者真实的内心表达。

(2)文学类文本阅读素养测评方式:形象逻辑—理解

文学类文本的外部语言塑造的是文学形象,体现的是形象思维。内部语言反映的是作者思考文本中要“塑造什么样的形象”“如何去塑造形象”等问题,这就是一种形象逻辑。林崇德教授认为:“形象逻辑思维是以抽象逻辑思维和内部语言作指导的,也就是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4]閱读考查的方式是对形象进行分析与推断,理解形象的特点和意义等。

2022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6 题中B 项和D 项对伍子胥的形象分析不一致,伍子胥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所要体现的是他内心有关如何复仇的心境,而不是去欣赏风景,因此B项错误,D项正确。第8题让考生分析“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就是在把握形象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内心的变化:时而充满仇恨,时而又有一丝柔情,这些变化就是为了刻画出一个复杂矛盾、丰满立体的“圆形人物”,使历史人物更具现代情怀。

对内部语言的测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

3. 行为动机层面的素养测评

从文本创作的角度来看,行为动机触发了作者的思维,然后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表达目的是让读者理解、接纳自己的行为动机。作为读者,除消遣性阅读以外,任何阅读应该都是有目的的,即通过阅读来实现自己的意图。

(1)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素养测评方式:创造—运用

非文学类文本作者的行为动机是指作者向读者介绍事理、原理、规律,或者阐释自己的主张、看法等,使读者能够明晓、理解并遵循、运用。阅读考查的方式是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情境,用其中的原理、主张来解决问题或阐释生活现象,或用文本之外的材料来印证作者所阐释的原理、主张等。

2022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3 题中的四个选项是四则来自文本之外的不同材料,由此拓展了原有的语境。其中只有C项鲁迅的说法“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能够阐释中华民族要立足自身传统,再接轨、超越世界的道理,与材料一的看法相符。第5题则明确指向学以致用,让学生创造性地用材料一中的原理去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既需要理解中国古典诗论发展的困惑,也要能准确地从材料一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应点。

(2)文学类文本阅读素养测评方式:评价—运用

文学即人学。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其根本的行为动机就是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世界的理解,让读者能够体验、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得到精神的熏陶和审美的愉悦。阅读考查的方式是在理解作品形象的基础上,用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对文本形象作出评价,这是一种鉴赏性的运用。

2022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9 题,诗人冯至将历史故事中的渔夫从一位义士的形象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某种创作动机——情感意志。阅读者既要从对文本外部语言的整理与归纳中去寻找答案,也要融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对行为动机层面的测评可以解决“读有何用”的问题,指向阅读根本的意义和动力。

三、言语思维测评体系建构的反思与改进

从言语思维的角度去测评现代文阅读,需要科学、严谨地分析三个层面所具有的考查功能。从近年的阅读测评来看,还存在考查意图不明、层次混乱、主次不分等诸多问题,对言语思维测评体系建构需要作进一步反思与改进。

1. 言语思维测评的题目设置要合理、科学

题目设置应有利于甄别学生实际的言语思维与阅读素养。从外部语言的角度来看,如果现代文阅读题目只是让学生简单核对与原文信息是否一致,这样的考查是没有意义的,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素养,而且还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信息整理与归纳题不等同于信息核对题,设题时不能只是简单地改换几个语词或表述语句而已。从功能上讲,信息整理与归纳题可以让学生去辨识题目中的语词是否准确、观点是否明确、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等,这样才更有价值。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题的题干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说明此题不只是核对信息。我们可以这样改进题目设置:

莱辛用动人的雄辩,说明了诗画并不同质,因此,诗不能描绘画中的物体,画也不能模仿诗中的动作。

这样表述的错误在于没有整体把握材料,观点表述不全面、不明确。

莱辛发现《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由此推断出诗画不同质。

这样表述不仅准确地概括了原文的信息,而且说明了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是正确的概括。

材料二最后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其中“很可以”这个词用得很到位,表明了钱锺书的一种特殊态度。因此也可以这样设题:徐凝如果写成“欲作悲鸣出树难”,能够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但是用“三声”,寓意精微,与莱辛的分析更加吻合。

这样表述就是对“很可以”一词的准确解读,考查的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整理与归纳。

2. 言语思维测评的层次框架要清晰、明确

现代文阅读测评有时对“信息归纳”“推断分析”“创造运用”区分不清,导致言语思维测评的层次框架不清晰,考生不明就里。“推断分析”是在“信息归纳”基础上理解分析文本或材料的内部语言,进一步作出合理分析和推论。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2题的题干为“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此题显然不是考查对外部语言的核对,而是分析推断,由此可以这样设题:

钱锺书只关注了莱辛与中国古人对绘画与诗歌或文字艺术上的区别,而朱光潜还关注了两者的互补,可见朱光潜的阐述更准确。

应该说这样的推论是毫无根据的,属于错误项。

莱辛的议论透彻,比中国的古人要深细得多,因此要研究诗画同质与否的问题,其实没有必要去讨论中国古人的泛泛之谈。

这样的表述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作者显然并无此意。

本题的C 项是“‘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尽管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此题考查功能更像是运用,而不是推断。

3. 言语思维测评的功能意图要强化、突出

新课程强调知识学习的意义化、生活化、结构化,现代文阅读测评要强化阅读的功能和意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阅读产生的价值,真正理解作者的行为动机。比如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在文本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等。这类题目的考查或许更有价值。

2021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5 题“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考查的就是对“诗画不同质”理论的分析运用能力。2022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9 题用比较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文学形象独特的审美体验应属于这个考查范畴,因此也可作这样的题目设置:

如果你是渔夫,在船上遇到伍子胥,将会如何看待他的行为?谈谈你的理解。

此题将考生融入文本中,与文本展开直接对话,使得考生对作者的创作动机有更贴切、深入的理解,考查的价值和意义或许更大。

猜你喜欢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升方法
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考察及其训练策略
巧解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谈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解答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谈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
开启初中现代文阅读之门的三把钥匙
构建中考现代文课外阅读高效备考策略的思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