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怎么考更好

2022-05-31 02:22金中费斌妍
关键词:红楼梦

金中 费斌妍

摘    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全新的学习任务群,该如何“教”与“学”,是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2021年浙江省各地市高一期末调研卷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纳入考查范围,但多以“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形式来考查,极少单设“整本书阅读”板块。这样,不仅与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也极有可能消解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的独特性。显然,单设“整本书阅读”板块来考查,且题型有组合性、命题有原创性、解题有可选择性,更能够引导师生有效开展教与学。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期末调研卷;《红楼梦》阅读测评

2020年9月,浙江省开始使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师生们的关注度较高,但在必修上、下册的教學中,师生们碰到最多的问题还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与“学”。下面,笔者以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各地市高一期末调研卷(以下简称“调研卷”)中“《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试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如何“考”,才能解决“教”与“学”这两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一、对调研卷的梳理与评价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笔者收集到的10份调研卷,都将其作为考查内容。以下,笔者按照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层级“通读、品读和研读”的要求,对这些试题进行梳理和评价。

(一)通读:考查能否了解辨别

“通读”是“《红楼楼》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前提,命题者一般采用选择题或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情节、细节、人物等常识性内容的了解程度。如金华十校卷第7题,其中A、B两个选项就涉及小说的情节和细节。

A.文本一中的“琪官”,是指蒋玉菡,其活动构成了小说丰富生活内容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贾府彻底败落后,蒋玉菡娶了宝玉房中大丫头袭人为妻。

B.“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一句中所提“衔玉”,此玉上面有许多字迹,正面有“通灵宝玉”四字,反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此“通灵宝玉”可除邪祟。

与以往单篇阅读文章考查所设置的选择题不同,要判断这道题中的A、B两项是否正确,只读命题者所给的材料(“宝玉挨打”片段)是不行的,而需要事先通读过《红楼梦》全书。A项的答案在第一百二十(编者注:以下《红楼梦》回数皆以汉字格式统一)回中揭晓,B项的答案在第八回中透露。这道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读全书时须关注细节。至于应该考查什么样的细节,下文我们再讨论。

衢州卷第22题,要求根据表格(表略)中提供的性格特征和相关描写,填写相关人物。这道填空题,命题者提供的信息较多,难度不大。只要读过《红楼梦》,对于书中的重要人物,无论是典型言行,还是主要的性格特征,一般读者大致都能把握。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虽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重点,但如何考查人物形象,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嘉兴卷第8题,考查小说中的线索人物。

《红楼梦》中安排了多个线索人物,请根据提示,从下面所列人物中选择一个填到相应的横线上。(选做两小题)

刘姥姥    冷子兴    贾雨村    空空道人

(1)从第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串起人间世事的线索人物是________。

(2)三次进入贾府,见证贾府盛衰变迁的线索人物是 ________。

(3)混迹古董行、熟谙荣宁二府家族人物关系的线索人物是________。

线索人物串联小说情节,使全书的叙事脉络清晰,因此他们是把握整本书情节结构的重要抓手。这道填空题考查《红楼梦》中的多个线索人物,因命题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名单,难度不大。但这道题意在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即整本书阅读要关注线索人物,因此,在对学生建构阅读方法上,它的意义更大。

(二)品读:考查能否分析鉴赏

品读鉴赏是阅读长篇小说的重要方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赏析小说的诗词曲赋、品味小说语言的精彩之处等,都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考查重点。

品读《红楼梦》中的人物,首先关注的自然是书中的重要人物,如嘉兴卷第9题。

《红楼梦》的伟大之一在于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小说中秦可卿直言夸赞王熙凤为“脂粉队里的英雄”,著名红学家王昆仑先生对王熙凤的评价是“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结合以上评论和相关情节,说说你心中的凤姐形象。

此题提供的材料不多,设问简洁清晰,但学生要答好这道题,就不仅要了解书中凤姐的所作所为,更要理解两句评语的内涵——包含了凤姐的多重性格,如“精明能干”“刁钻狠毒”以及“富有情趣、体贴入微”等特点。因此,这道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整本书阅读的特点。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诗情画意的小说,书中有许多经典的画面,如共读《西厢记》、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等,让人过目难忘。如台州卷第7题,要求简要分析宝黛共读《会真记》(《西厢记》)时的“景美”和“情美”。“景美”可从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中去概括,而要分析“情美”的内涵,就要联系宝黛爱情发展的初级阶段,此时两人共读《西厢记》,借书中的语言打情骂俏,表现了他们心意相通、兴趣相同、相互爱慕的情感意蕴。

《红楼梦》刻画人物的语言描写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是我们欣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在这10份试卷中,只有台州卷、金华十校卷、温州A卷涉及语言赏析,其中前两份试卷是通过选择题的方式来考查的,如金华十校卷第6题的A、C、D三个选项。

下列与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挨打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眈眈”有“虎视眈眈”的意味,表明贾环一直忌恨其嫡兄贾宝玉,伺机陷害宝玉。

C.宝玉挨打一节,无论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个个形象鲜明,例如“说毕,忙打一躬”一句,寥寥数语,便刻画出了长史官恭敬、有礼的形象。

D.“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一句,作者连用三个“拿”,表现贾政此时怒不可遏,催促打宝玉的急切心情。

A项考查回目标题语言的表达意味,C、D两项涉及主次人物的动作描写。上文提到如何考查小说的细节,笔者认为要以主要人物的典型细节为主,如:D项描写贾政的三个“拿”,吻合贾政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一贯态度;而C项描写忠顺王府长史官“打躬”这一动作,其中蕴藏的“傲慢无礼”这个内涵,则牵涉亲王府与贵族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通过一些文献资料才能探明其中的奥秘,这就不是一道普通的语言鉴赏题,更不是通過选择题作判断可以解决的问题。语言鉴赏更适合通过主观题的方式来考查,如温州A卷第23题。

凤姐(  )道:“这倒好了,我正想要打官司呢!”

选词填空(怒、笑、恨),并结合凤姐的特点说明理由。

如果不了解凤姐的为人处世,只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考生可能会填写“怒”或“恨”,其实“笑”更能体现王熙凤骄纵毒辣、漠视人命的性格特点,而“怒”和“恨”只符合王熙凤当下的心理,不如“笑”传神。因此这道题表面上是一道语言鉴赏题,实际上学生要联系凤姐平时的为人处世才能深入赏析。

(三)研读:考查能否整合探究

研读是小说阅读的最高层级,是深度学习的标志之一,要求读者能够整合全书信息进行梳理、分析、探究,如评价人物的性格形象,梳理小说的结构特点,探究小说的文化内涵,提炼小说的主题思想等。可以说,研读是整本书阅读的显著特征,也是各类调研卷的考查重点。

把握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命运结局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之一,如宁波九校卷第22题。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宝钗掣的签画的是牡丹,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李纨掣的签画的是一枝老梅,诗句是“竹篱茅舍自甘心”;香菱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黛玉掣的签画的是芙蓉,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命运。请任选一签,结合签上的内容、原著情节简要分析掣签人的性格和命运。

题干要求任选一签,让学生有选择余地,体现了命题者尊重学生个性的评价理念。要回答这道题,学生不仅要理解签画、诗句的内涵,更要熟悉该人物在全书中的行止态度。以薛宝钗为例,所掣的签画是牡丹,牡丹是富贵花,艳冠群芳。此花暗示,身为皇商之女的薛宝钗,生来就享受荣华富贵;对应的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可以理解为薛宝钗常服用“冷香丸”,处处遵循封建礼教,但看似无情,其实也有动人之处,她外冷内热,善解人意,体贴入微,有时也流露出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态。因此,这道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整合、综合分析能力,能力要求较高。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也令人称奇,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不可缺席。在这10份试卷中,金华十校卷第8、9题涉及小说的情节结构。第8题要求考生赏析“宝玉挨打”前安排宝玉与聋老婆子对话的妙处,可从结构、内容、人物塑造以及艺术效果等角度来赏析。相对而言,第9题更能体现整本书阅读的特点,命题者要求考生联系《红楼梦》其他文字,并结合“材料二”(王蒙《红楼梦启示录》片段),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之一,是多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答好这道题,学生要综合材料一(“宝玉挨打”片段),梳理出挨打的几条直接原因,更要分析“材料二”,探究挨打的根本原因,这就需要学生对整本书中贾政父子的矛盾有一个总体的认知。

探究小说在日常生活叙写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是“《红楼梦》整本书研讨”的难点,对这个专题的考查,以杭州卷最为典型。杭州卷的这组试题以“黛玉进贾府”中贾母院内的座次安排描写、专家论述红楼座次礼仪的片段及《乡土中国》有关“差序格局”的论述片段作为素材,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探究《红楼梦》的座次礼仪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后面两道简析题,更具探究特色。

●《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图所示(图略)。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缩。试分析第三题中的座位安排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哪些内涵。

《红楼梦》中写到许多宴会,小说第四十回描写的是一次游乐宴,整体是围坐式的。鸳鸯虽是一个丫鬟,却因做令官而居中。座次按主客区分:贾母为主,薛姨妈是客;刘姥姥为客人,王夫人是陪客;众姐妹中湘云、宝钗、黛玉属于外姓,迎春、探春、惜春为本家,故分开入座;迎春等均为贾府小姐,依长幼次序入座;李纨、凤姐作为孙媳妇辈并无座位,只能位列纱橱之后,随时待命并管着众丫鬟。要分清宴饮座次中的这些礼仪关系,这道题考查的已经不是阅读鉴赏的能力要求,而是对文化内涵的探究能力。

将《红楼梦》与《乡土中国》两本书整合起来,即用《乡土中国》的原理来分析《红楼梦》中的文化现象,是这道题的设计亮点。如题中所示的这张宴饮座次图,直接体现了以“贾府”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特质,人物关系因为与贾府血缘的亲疏不同、长幼不同、贵贱不同而有差别。同时,我们发现,“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贾府鼎盛时宴饮可以包容得下很多异姓亲戚甚至刘姥姥,贾府落败时则树倒猢狲散。这道题既能考查学生对《红楼梦》文化内涵的探究能力,又能考查学生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还能引导学生积累整本书之间相互印证的阅读经验,可谓一石三鸟。

二、问题反思与命题建议

将《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来考查,在浙江省各地市的高一语文教学调研卷中尚属首次,我们在肯定各地市试卷中考查内容与形式合宜性的同时,也不应回避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考查定位与分值

期末调研卷作为学期的阶段评价,命题者一般参照近年全国高考试卷的结构样式,试卷结构分为“现代文阅读(Ⅰ、Ⅱ)”“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板块。而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应该如何定位,题型、分值应该如何设置,显然还在探索之中。笔者整理了这10份调研卷中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定位、题型与分值,见表1(见下页)。

笔者发现整本书阅读测试所属板块(定位)不同,题型、考查内容与分值也会有差别。其中,有5份试卷将“《红楼梦》阅读”安排在“语言文字运用”(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板块考查,只有1份试卷的题型是“微写作”,其他都是填空题和简答题,考查内容以常识为主,分值在3~6分。有4份试卷将它纳入“现代文阅读”板块来考查,其中作为“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考查的各有2份,但都是以选择题与简析题的形式,并且考查的内容主要是理解、赏析、评价所提供的文本,分值在13~18分。只有嘉兴卷和衢州卷是明确地以“整本书阅读”的板块来考查的,分值为7分、6分。

笔者将整本书阅读试题进行板块定位,并不是说放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就不能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是说“现代文阅读”板块不可以考查整本书阅读能力。但总体来说,将整本书阅读当作“语言文字运用”来考查,其定位、题型与分值,与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即使将它作为“现代文阅读”来考查,也极有可能消解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的独特性。把整本书阅读放在试卷中的哪个板块来考查,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导向。笔者认为可将它单设板块来考查,这样不仅能呼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师生按照“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要求来开展教与学。

如果单设板块来考查整本书阅读,那么就不必像“现代文阅读”板块那样提供具体的阅读材料。一方面整张试卷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另一方面按照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要求,学生应该通读全书,也就是说学生心中已有全书。但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适当地提供情节概要或者专家的观点、言论等是有必要的,如嘉兴卷第9题、湖州卷第7题、宁波九校卷第22题,温州A卷第22、23题等。

此外,整本书阅读板块的考查分值,可以参考高考试题中考查名著阅读的经验,如:江苏卷十多年来一直通过附加题的方式来考查《红楼梦》阅读,主要以简答题的方式来考查考生对重要人物的理解,分值为6分;近年来北京卷则通过微写作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六本规定名著(《红楼梦》是其中之一)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分值为10分。结合浙江省各地市的命题探索,笔者认为在期末调研卷中,整本书阅读考查的分值在10分左右比较合宜。

(二)考查内容与方式

明确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定位与分值,目的是引起师生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重视,但具体考查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方式来考查,需要进一步讨论与研究。鉴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全新的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刚起步,各地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碰到许多困难,因此期末调研卷的考查内容与形式既要顾及各地市教学的实际情况,更要考虑对今后教与学的指导意义。

1.题型要有组合性

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整”字,它要求学生不仅能“完整”地通读全书,把握这本书的思想内容和表达特色,还要学会将这本书的内容特色与自身的阅读体验、生活阅历加以“整合”,从而读出自己的感受,作出自己的评判,建构自己的阅读经验。整本书阅读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考查内容与形式的组合性。组合式的考查内容既能测评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广度和深度,又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从而提高评价的区分度。

这10份调研卷中的整本书阅读试题,有8份采用了组合式的题型结构,以“填空题+简析题”或“选择题+简析题”为主,尤其是杭州卷的考查内容,围绕一个专题,关注文本内外的关联,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探究文化内涵,体现了结构化的题型组合特点。

2.命题要有原创性

任何测评都要追求信度,不管是高考还是平时的调研卷。这10份调研卷中的26道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测试题,不乏可圈可点的创意设计,但也有个别试题与陈题的相似度较高,有些试题尽管不是陈题,但是考查内容属于常识性内容,或者说考查内容有趋同倾向。

这些调研卷中,考查常识性内容的有:“四春”的命名意图(原应叹息)、“三春”的出场等。考查人物趋同化的试题,则集中在王熙凤、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重要人物身上。如果这些内容和人物的测试频率太高,学生就会投机取巧,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就会落空。

为了保证试题的原创性,调研卷每年都应更换测试内容,尤其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可选择的余地很大。保证试题的原创性,需要引进情境式命题理念,如衢州卷第22题,就模拟一个社交语境。

小史同学最近总和同学闹矛盾,关系有些紧张,对此她很是苦恼。在上表(表略)三个人物(刘姥姥、王熙凤、贾宝玉)中,你认为她适合找谁倾诉?请说明理由。

这道题要求学生真正理解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尝试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这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倡导的命题原则的一次尝试,也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即以情境任务为命题导向,引导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

3.解題要有可选择性

整本书阅读考查不同于单篇文本,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差异,体现学生的阅读个性。整本书阅读考查的不仅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有阅读方法的建构,因此在测试能力要求相同的情况下,在测试内容上应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如湖州卷的微写作、宁波九校卷的简析题、台州卷的人物赏析题、温州A卷的人物命运简析题等,都给学生的回答提供了一定的选择范围。宁波九校卷第22题,命题者提供了宝钗、李纨、香菱、黛玉四人的签画与诗。虽然四人的身份、地位不同,但作为红楼女儿,她们在书中的命运相似,从阅读方法而言,只要能读懂其中一幅签画、诗与对应人物命运的关系,就达到了学习目标,至于选择哪一个人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与命题的选择性相对应,拟定评价标准或阅卷评分时,对于主观题,尤其是赏析或探究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度。如衢州卷第22题要求学生从贾宝玉、王熙凤和刘姥姥中选择一个人物,作为小史的倾诉对象,命题者只以刘姥姥为示例,笔者认为学生如果选择贾宝玉或王熙凤,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又如温州A卷第23题选词鉴赏,共3分,选“笑”最能表现王熙凤的毒辣,而学生选“怒”或“恨”,只要言之有理,亦可给分,但最高不超过2 分,这种分层评分就比较合理。

总之,在期末调研卷这样一种阶段性的评价考试中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测评,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考查,也不能等同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整本书阅读测评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师生真正领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帮助学生找到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和方法。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