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对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与探讨*

2022-05-31 11:01谷献旦周超凡
光明中医 2022年10期

谷献旦 周超凡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为南宋医家陈言所作,全书共18卷,该书继承、发展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病因学理论,创立了“三因致病”理论,即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陈言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三因学说”,明确提出了六淫之取“热”不用“火”,确立七情病因,并强调其致病的广泛性[1],为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温胆汤最早出自《集验方》一书中,但后世所习温胆汤为《三因方》所载[2]。该书首次提出“眩晕”病名[3], 确立“泄泻”病名[4],书中载运气方16首,为医家应用运气学提供了指导意义。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对《三因方》相关内容研究进行可视化呈现,并加以分析,从时间、空间维度进行挖掘,归纳整理其相关研究热点和研究发展趋势,为后续进一步围绕《三因方》研究提供参考。

1 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与筛选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日期从建库至2021年10月,主题词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陈言(陈无择)”,检索式主题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陈言(陈无择)。由2名研究者同时对文献进行筛选,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排除重复发表的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报纸以及与研究目的无关文献。

1.2 研究方法对从中国知网中导出的Refworks格式文件进行关键词清洗,删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陈无择”“陈言”等词,规范“验案”“临床应用”等词组。将处理好的文件导入CiteSpace 5.8软件中,进行格式转换,对导出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绘制《三因方》研究知识图谱。最早发表的有关《三因方》研究的时间为1981年,进行参数设置:时间跨度为1981.1—2021.12,时间分区为1年;阈值默认为10%;节点类型关键词剪枝方式为Pruning sliced netwoeks;作者、机构剪枝方式为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eks。生成作者共现图、关键词共现图、关键词聚类图、关键词时间线图等图谱,并将部分数据导出进一步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共检索188篇期刊文献,最终纳入115篇。

2.2 年度发文量分析以1981—2021年为时间轴,整体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1981—2008年发文量平稳,每年发文数量≤4篇,从2008年以后发文量逐渐上升,最高年度达到8篇,虽然在2010年有所下降,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自2008年开始对陈言《三因方》的研究一直保持着一定的热度并逐年增加,主要从基础理论、方、药、病证、学术思想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包括温胆汤、静顺汤、三因司天方、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等。见图1。

图1 《三因方》相关年度发文量趋势图

2.3 发文作者分析对纳入文献作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其结果为节点有237个,连线257条,网络密度为0.0092。文献发表量排名前6位,最高年度发文量为4篇,时间都在2016年。从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可以看出顾植山、陶国水、陈冰俊、陆曙4位合作较为紧密,研究主题相近,其余作者合作紧密度稍弱,提示对《三因方》的研究未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见表1。

表1 前6名研究作者列表

2.4 发文机构分析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05个节点,连线0条,网络密度为0。发文量排名前5的机构,以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主,山东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发文量为3篇,各机构间合作分散,未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研究群体。见表2。

表2 发文机构列表

2.5 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反映了每篇文章的中心内容。关键词排名前6的共现分析显示,包含“温胆汤”“五运六气”“验案”“源流”“临床应用”“眩晕”等,共现网络的节点数为241,连线482条,网络密度为0.0167,对排名前6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其频次和中心性见表3,其中“温胆汤、五运六气、验案、临床应用”的中心性值≥0.1,提示这些词是该网络的重要节点,在研究演变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且中介中心性较高。这表明在涉及《三因方》的相关研究中对这些词关注度较高并且注重临床应用。另一方面,“温胆汤、五运六气”的频次和中心性均较高,表明后世《三因方》对温胆汤源流、类方、衍化以及运气学说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此外,各关键词发文量差距较大,表明各关键词间研究不均。见表3。

表3 排名前6的高频关键词

2.6 关键词聚类分析在对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报告表(表4)。其模块化Q=0.7917>0.3,表明该关键词聚类有效,平均轮廓值S=0.9489>0.5,表明聚类成一致性高,聚类结果合理。聚类标签大致分为理论探讨、临床应用、辨证治疗等三个方面,包含“温胆汤”“五运六气”“眩晕”“临床应用”“辨证论治”“痰瘀互阻”“胆寒证”等,从结果分析来看对《三因方》的相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运气学说、温胆汤与相关证型研究、临床治疗应用等方面。见表4。

表4 关键词聚类报告表

2.7 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关键词时间线图反映该领域研究热点随时间的演变进程,故可以纵轴为聚类名称,包含“温胆汤”“五运六气”“眩晕”“临床应用”“辨证论治”“痰瘀互阻”“胆寒证”等,以横轴为引文发表年份,来制作关键词时间线图,时间范围是1981—2021年。从时间跨度可观察到不同聚类间的联系,每个聚类里显示关键词节点的研究进展情况。制图后,可见温胆汤聚类下包含“不得眠”“胆胃不和”“治疗应用”“心虚胆怯”“从痰论治”等关键词;五运六气聚类下包含“异病同治”“性味”“用药特点”“病机探讨”等关键词。而数据导出显示,在聚类发展中,温胆汤聚类下有56个节点,轮廓值为0.973;五运六气集群下有34个节点,轮廓值为0.953。自“温胆汤”和“五运六气”聚类下出现第1篇参考文献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热度一直保持至今,温胆汤与各聚类间都有所联系,对温胆汤原方条文的认识逐步深入到临床应用研究。

2.8 关键词突线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特定时间段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果显示,五运六气的研究热度从2016年持续至今。见图2。

图2 关键词突现图

3 讨论

3.1 《三因方》研究热点与研究发展

3.1.1 温胆汤从南北朝《集验方》至今,后世对温胆汤经过加减化裁已经衍生出多类方剂,《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同名药物组成不同的方剂有13首,出自11部方书[5],《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三因方》中温胆汤增加生姜用量至五片,并加入了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后世多沿用《三因方》中的药物组成[6]。有研究者对比各方书中主治证候、药物组成、配伍、方义对温胆汤进行辨析[8,9];《三因方》中温胆汤性平,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效,临床上对其加减治疗眩晕、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失眠、心痹等证属胆胃不和、痰热瘀阻的疾病[10-13]。有研究表明,温胆汤治疗高脂血症,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间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10],因此,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发掘,可进一步阐释温胆汤治疗的作用机制。

3.1.2 五运六气五运六气理论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强调自然按规律对人体的影响。陈言在《黄帝内经》性味治法理论基础上拟出三因司天方16首,将五运六气致病机制、证候、方药系统地进行阐释[14],包括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10首,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6首。其中五运方针对《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论述的五运之化,太过不及之年而制,“五运方”以不足之运的药味为主,为预防运气流转所生疾病而设,用药灵活,注重脾胃调养,性味偏辛甘温通[15]。六气方针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6个司天之政而制,组方有着因时制方、阴阳配伍、五行配伍的特点,具有针对性、规律性[16],与六气方相关研究文章较多。有学者基于《黄帝内经》和《三因方》中五运六气理论对202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运气推演[17],2020年是新冠疫情严重暴发的一年,史锁芳[18]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发现“三因司天方”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中医治疗中对于病毒转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认为《三因方》中运气方值得学者进一步全面、系统地研究,以做到临床上灵活加减运用治疗。

3.1.3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方面,体现在运用《三因方》所设方剂或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生附散有着补肾助阳、利尿通淋的功效,张洋[19]应用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属冷淋的临床疗效较好,控涎丹有祛痰逐饮、消积破瘀之功,李志广[20]应用其治疗胸腔积液、颈椎病、腰椎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麦门冬汤、紫菀汤、备化汤依据运气理论而设,刘美含[21]认为逢岁火太过之年,患者属阴伤燥热证的可应用麦门冬汤;紫菀汤为六乙年弱金岁运时气而设,樊毓运等[22]临床治疗抓住火热伤、气、寒水犯肺病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疗效显著;备化汤为丑、未之年按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的运气特点而设立,在治疗足部肿痛方面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3]。充分把握《三因方》中方剂运用与运气理论指导临床应用治疗疾病,通过推算一年之中主客之气,结合患者发病时间加以辨证应用。

3.2 局限性近些年来,虽然对于《三因方》相关理论及内容的研究有一定的热度,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概括为:研究作者和机构散在,以各中医高校为主且合作关系不紧密,缺少广泛的、具有凝聚力的研究群体;研究内容分散,不具有系统性,有些作者在文章中,直言“温胆汤”出自《三因方》说法不严谨;《三因方》中未对运气方组方规律进行具体阐释,需结合现代药理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需详加辨证遣方用药;临床对于疾病的治疗需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不能单一惟运气学说论。

3.3 展望

3.3.1 藏医三因与陈言三因学说相关性经过前期文献检索发现,对于藏医三因学说有一定的研究,在藏医理论中,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为隆、赤巴、培根3大因素,即三因学说,人体的机能状态与这3大因素有关,当状态失衡时,就会出现相应的隆病、赤巴病、培根病。有学者依据3大因素的功能将其与五脏六腑相联系,隆与肺、肾,赤巴与心、胆,培根与心、脾作用相似,进一步可与精气血津液相联系[24]。从病因学角度,藏医认为体内3因素失衡是导致疾病产生的客观原因,陈言在《黄帝内经》“阴阳二分法”基础上,将病因分为外因(感受六淫邪气)、内因(七情所伤)、不内外因(饮食、房室、跌仆、金刃所伤)[1],从陈言病因学说,探讨藏医3因素盛衰对人体致病的影响,从陈言“三因学说”角度,对藏医3因素进行调整。藏医认为致病3内因“贪、嗔、痴”引发隆、赤巴、培根的增盛和紊乱,导致疾病产生,与陈言七情致病影响气机升降致病有着相似之处,都提出了情绪致病的影响。

3.3.2 三因学说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在当今亚健康状态常常为人们所提起,被认为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在亚健康阶段采取一定的预防和治疗的干预手段,往往会更快地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这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对于“健康”的追求,一直以来都是热门话题,人们也从治疗疾病转换意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陈言“三因学说”理论以预防疾病为主,在充分认识到病因致病的内容上,可以更好地采取预防手段。因此,在结合中医“整体观”的理念上,提出“内修、外防、注节制”的健康管理理念。在内调畅情志,以防七情所伤影响气机;在外防六淫邪气侵入机体,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调护养生;注意饮食、房事的节制。为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医疗机构做好健康宣教,普及健康知识,在健康管理中人才能作为主体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