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探索

2022-06-01 19:02陈文智张紫徽云霞赵亚萍张彧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一流大学数字化转型

陈文智 张紫徽 云霞 赵亚萍 张彧

摘   要: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高等教育尤其是一流大学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文章以浙江大学为例,在分析数字化带给一流大学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介绍浙江大学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为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浙江大学重点采取以下五项举措:立足“服务一流”,做好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部署“云网数端”一体化先进技术路线;践行“从小事做起”的小切口推进策略;探索“以事组班”的跨组织创新机制;坚守“师生为本”的人本化服务理念。通过这些举措,构建了集数字化教学、科研和校务服务于一体的“网上浙大”,并取得五大成效:提升校园空间智慧化能力,提高办学空间亩效比;建立混合式教学平台,推动教学范式创新;建立开放互联科研云环境,推动协同联动的学术创新;建立新型教育治理模式,提升现代校务治理水平;建立校园数管模式,提升校园智慧管理服务能力。以此为基础,文章对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与路径进行思考,并提出确立价值赋能观念、推动组织转型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支撑、建立专业人才保障、联合生态共生共赢等建议。文章认为,浙江大学有效探索和实践了数字化環境下一流大学的组织创新,以数字思维和技术激活“教学相长”、科研创新和治理变革,可以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特别是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典型经验和模式。

关键词:一流大学;教育新基建;数字化转型;组织创新;高校信息化;网上浙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05-0003-10

一、数字化带给一流大学发展机遇和挑战

以数字化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教育革命正加速汇聚,高等学校迫切需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人才自主培养主力军、天下英才集聚地等综合作用,承担好高素质人才供给、高水平创新突破等重要任务,坚定成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发起者、承接者和推动者。当前,数字化在赋予一流大学建设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部署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分别于2012年和2018年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统筹全国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最近5年更是密集出台系列文件,部署推进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加快包含新网络、新平台、新资源、新校园、新应用、新安全六大内容的教育新基建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1]。2022年初,教育部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要求“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2]由此可见,加快教育新基建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国家在新时代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选择。

(二)使命引领型大学发展战略的召唤

为应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浙江大学提出了使命引领型大学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学校成为人才培养引领者、科学研究引领者、社会服务引领者、文化建设引领者,自觉肩负起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使命,奋力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主动适应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应用推广的范式融合,重视基于数据、算力、算法的范式应用,推动实验观察、数学模型、大数据挖掘归纳等方法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面向关键问题,探索分布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创新,以数字思维和技术激活“教学相长”、科研创新、治理变革和组织重构,构建学校发展新形态。

(三)破解教育教学难题亟需支撑方式的转型升级

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学校治理体系。以数字化思维、技术和手段破解当前学校发展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难题,是学校的重要发展路径。第一,面对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宏大浪潮,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生产方式、学科组合形式、协同创新模式等不断改变,需要数据、算力和算法深入赋能学校的组织管理创新。第二,“学在浙大”为疫情期间的教学业务正常开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但从实现全球化、协同化、网络化的教学创新需求看,仍需要注入新动能。第三,教与学两个主体的动能激发需要贯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数字化如何激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仍未有效破解。第四,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学科的支撑。构建“交叉会聚、群峰竞秀”的学科生态,需要更加重视学科会聚重组、交叉优化的动态调整,主动适应文理知识融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持续推进学科会聚造峰和新方向凝练,不断提升学科体系的核心竞争力。第五,随着治理、教学与科研数字化创新发展,计算、存储、网络通讯等成为数字化转型路上的新堵点和发展瓶颈,需要以更加先进的技术方案和运行机制构建新方案。

二、浙江大学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做法

浙江大学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始终围绕着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核心业务为立足点,以“以人为本、服务导向、数据驱动、体验优先、底线思维”为基本原则,着力搭建“云网数端”一体化的高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创设网上办事、在线教育、学术资源、信息发布、个人信息等五大场景,为师生建造世界一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教学、科研和服务环境,诠释“新教学、新学术、新人才、新服务”等新理论。

(一)立足“服务一流”,做好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

随着浙江大学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向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战略推进,学校育人方式、科研范式、治理方式、服务模式不断迭代跃升。以此为契机,学校数字化转型通过强化“服务一流”顶层设计、聚焦“网上浙大2.0”[3]建设,提出了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整体方案,构建以校园数字新基建为支撑,以校园大脑为核心,以数智治理为手段,以安全可信、可靠运维为保障,以现代治理空间、教育教学空间、科研创新空间、学科发展空间、全球开放空间五大空间为应用场景的物理校园数字化映像网络环境。通过建设数字化服务环境,实现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同时构建卓越教育体系、一流学科体系、现代治理体系。3408FD3C-A3EC-48C7-9162-523C43B32A7D

(二)部署“云网数端”一体化先进技术路线

以数据中台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手段,以物联网和5G网络为感知前端,构建“浙大云计算平台”和“浙大釘”。同时,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调整成为“云网数端”一体化的新一代智能型技术架构,实现从项目式应用向组织平台化战略升级[4]。第一,专有化部署阿里云飞云操作系统,通过高速专网与阿里公有云安全对接,形成一体化浙大云计算平台,为“网上浙大”提供无限的算力支持。第二,应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建成集高速接入网、教学科研网、资源服务网和智能感知网于一体的校园综合支撑网络环境,建立物与物、物与人通信,物与物、物与人互联互动,为智能校园构建万物“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底座。第三,建设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类数据的标准化管理与共享;建设校园数据驾驶舱,可视化、直观全面地展示教学、科研、管理业务数据。第四,以自适应理念搭建“浙大钉”个性化工作台,实现“数智门户”,提升全校师生信息化应用与服务体验。

(三)践行“从小事做起”的小切口推进策略

围绕师生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一件事”重点场景谋划,通过“最多跑一次”“最多找一人”等专项建设,梳理业务部门碎片化、条线化服务事项。通过“数据整合、系统融合、流程再造、服务提升”的方式,围绕“入学一件事”“入职一件事”等小事项落实“一件事填一张表、跑一个窗口、一次全办理”,解决以往校内管理信息系统“小散乱”问题。建设物理办事大厅和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一窗受理、千人千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校务服务体系;建设校院两级联动协同办公系统,针对办公新流程、新功能、新视图、新接口、新报表、新应用等小事项,搭建流程平台,解决师生跨部门审核与跨校区办事难的问题,疫情期间为师生提供返校申请、健康打卡、浙大通行码申请、疫苗接种预约等事项服务;构建消息中心,实现“应用与人”“人与人”之间跨渠道、跨平台、跨媒体的有效沟通,方便师生在移动端随时随地查看消息、处理事项;开展各类学校证明的远程申办,推出教职工在职收入证明、在校学生现实表现证明等自助服务。一件件小事服务的不断汇聚,初步建成了服务便利化、管理精准化、运行高效化、决策科学化的现代化办文、办事、办公体系。

(四)探索“以事组班”的跨组织创新机制

数字化转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党政机关内部高效协同,党政机关与院系所高效协同,以及学校与上级行政机构、兄弟院校、合作企业、社会等机构高效协同,担负着打破数字壁垒、消除数字鸿沟、形成协作共享“数字红利”的重要责任。数字化转型项目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离不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工具。然而,工具的价值在于帮助业务部门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更便宜,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组织和文化。对此,学校近年来针对改革具体事项,打破行政体系边界,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专业的实体化工作专班,落实“一把手”责任。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为确保“教学不停顿、要求不降低、质量不减弱”,学校快速成立了包括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竺可桢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的教育教学工作专项组,实行专班运作,统筹协调各方需求、技术、使用、决策等事项;还设立了项目推进组,建立分工负责制,以及表格化、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机制和周报告、月例会制度,实行“一个专项、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保障专班高效运行。据统计,学校在疫情期间共服务师生11万余人,遍布137个国家和地区,快速实现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务系统春、夏学期课程全部在线开课,支撑师生开展在线教学,保障课程全部完成在线考试,真正做到“不停教不停学”。

(五)坚守“师生为本”的人本化服务理念

在数字化转型中,学校是出卷人,信息化工作者是答卷人,师生是批卷人,师生的满意度是衡量数字化转型成效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全体信息化工作者始终遵循着“师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落实在数字化转型项目的立项、服务、应急各个环节。在立项之初,深入学生一线、教师团队、院系部处科室,通过走访、调研、问卷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挖掘并把握师生需求;在疫情期间,建立新型课程环境,提供讲授型教学(直播)、交互型教学(视频会议)、板书型教学(教室课堂直播与录播)三种网上教学模式,服务学校“课程应开尽开、教师应到尽到、学生应在尽在”的教学目标,以“一个人都不能少”的总要求,做到应开课程开课率100%、教师(含外籍教师)试讲率100%、学生(含国际留学生)进课率100%。在服务环节,建立全方位、全流程、全体系的服务矩阵,如提供7×24小时服务热线、建设知识库、引入智能机器人、组建线下服务小分队,师生有任何数字化应用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进行反馈,并得到妥善解决,信息化服务师生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2%以上。

三、浙江大学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成效

浙江大学围绕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堵点,积极开辟数字时代新式办学空间,通过“网上浙大”建设,构建了智慧高效的校务治理体系、个性化开环教育环境和开放融合科研创新环境,助力学校卓越教育体系、一流学科体系、现代治理体系建设。

(一)提升校园空间智慧化能力,提高办学空间亩效比

学校基于各类型空间管理与服务需求,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供智慧空间管理、智慧校园应用、空间数据分析等空间智能化服务,促进教学空间的智能升级。

1.普及智慧教室,打造无边界课堂

智慧教室以平台软件驱动,赋能智慧教学场景。根据不同教学需求,学校目前共建有三种类型的智慧教室:综合型智慧教室、分组研讨智慧教室和远程互动智慧教室。基于“学在浙大+投影”,实现学生、教师移动端课堂互动;基于“学在浙大+浙大钉”,实现任意教室之间的互联互动;基于“智云课堂+录播平台”,利用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实时PPT、语音识别、同声传译、热词标签、协同笔记等一系列工具,让远端学习的距离感降到最低,实现身临其境的良好学习体验。智慧教室建设通过极简硬件架构设计,实现系统设备无线连接和软件驱动;实现远程智能化运维与管理;实现教学数据本地化沉淀和数据建模分析。智慧教室可以协助教师进行演示教学、交互教学、讨论教学和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打造无边界课堂。同时,学校基于“教务系统+学在浙大+智慧教室”融通现有各教学信息化系统,打破数据孤岛,完整记录教学过程性数据,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3408FD3C-A3EC-48C7-9162-523C43B32A7D

2.建设智云样板间,打造新式多功能空间

智云样板间集人机交互、校园卡识别、人脸识别、门禁集成、信息展示于一体,模拟全校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会议室、实验室、指挥大厅、文化展陈空间、面试空间、虚拟演播室、智慧党员之家等空间集中管理,实现空间查询、预约、续借、签到、释放一体化在线服务,建立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式办学空间。

(二)建立混合式教学平台,推动教学范式创新

首先,学校根据“K-CPS”创新理论体系,在可靠稳定的全链路支撑体系保障下,整合教学平台(Platform)、智慧教室(Classroom)、智云课堂(Cloud Service)和知识图谱(Knowledge),打造智能化创新教学体系,支撑分布在世界108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开展远程在线教学。该教学体系不仅满足了当前全球疫情下的分散跨班授课需求,而且为远程学生提供浸润式的班级教学氛围和便利的双语翻译。新型的视频课堂互动方式,还激发了线上线下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的“实质等效”。例如,人文学院王彦君教授在“学在浙大”平台上构建专属的“我的教学”网络空间,包含“我的课程、我的笔记、我的教材、个人题库、答题量规、我的分享”等功能模块。在《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中,王教授依托个人空间与学生开展线上实时交互,增强教学反馈能力,及时开展学情分析和教学反馈,同时通过作业不断吸收学生提供的素材与案例,动态丰富课程资源和优化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

其次,以数字技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创新。学科之间的连接点正是学科的交叉点,也是创新的生长点。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大力打破学科壁垒,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命题,形成新的认识论与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有别于原学科的丰富知识范畴。例如,学校计算机学院建成Mo(momodel.cn)人工智能教学实训平台,并开设10多门网络课程。学院教师通过该平台,一方面将课程开设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通过数字资源与实践操作,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深奥的机器学习原理,打破认知壁垒,手把手教学生利用在线建模平台达成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以农业精准育种、微纳药物等为交叉会聚点,在教学创新过程中,深入探索信息学科群与生命学科群的连接和交叉。

随着“智云课堂”与“学在浙大”平台的融合应用,学校目前已经通过“学在浙大”实现常态化的课堂签到、提问、抢答、讨论、作业、实验、测试等教学应用。平台不仅记录了师生的教学过程与学习经历,而且还记录了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改变了“一考定论”的传统评价模式。在此基础上,“智云课堂”根据学生學习经历数据,开展非认知能力的评价研究;通过学生长时间、全过程学习数据的画像分析,开展当前学习和长远目标的非认知能力评估;结合认知能力评价,为学生构建更加科学、个性化的学习评价模式,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精准决策。

(三)建立开放互联科研云环境,推动协同联动的学术创新

学校依托“研在浙大”项目,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实现人才、经费、项目、资源、成果等科研要素的数字化服务,为师生科研办公、科研服务、科研资源建立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多学科参与的学术共同体在科研项目申报、组织、管理、协同等领域提供一流服务。同时,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运用,整合在线科研服务工具和科研创新大数据,构建开放互联的科研创新空间,支撑知识大融通下的学科交叉会聚和跨领域创新。

1.科研云算力资源显著提高,科研协同攻关更高效

为解决校内科研痛点,学校从2018年开始引入阿里云计算技术,建设浙江大学众筹式科研混合云平台“浙大云”,部署HPC高性能集群软件,实现计算平台资源统一部署、管理和调度,形成浙大本地加阿里公有云的无限资源池。在混合云模式下,“浙大云”通过城域网专线和阿里公有云互联,将公有云的无限算力能力引入到学校的科研工作中,为深度学习、量子化学、基因工程等大算力前沿科研取得突破提供算力保障。2020年,“浙大云”为医学院新冠病毒研究课题提供了高性能计算资源支持,以庞大算力模拟后,揭示了生物拉力在新冠病毒颗粒通过spike/ACE2(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相互作用入侵宿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攻关时间由原来的3年缩短到6个月,为研究论文发表争取了时间,论文在2021年的国际权威专业期刊上成功发表。

2.建立一站式科研数据与软件服务,团队科研协作更高效

建立校级科研数据平台,提供“提交—存储—共享—发现—分析—挖掘—传播—交叉”的科研数据生命周期全链路服务,多维度展示各类学科领域数据,促进学术交叉并提高数据再利用率。该平台目前开展的工作包括:收录20个校内原创数据库集,覆盖生命科学、植物学、药学、哲学和材料学类,为交叉研究建立了数据基础;建立校级科研软件公共服务平台,供科研人员“一站式”便利、高效、经济、安全获取科研工具;分享肿瘤新抗原预测、蛋白类创新药物研究等各领域10多项开源科研工具;搭建校级Git代码管理平台、开源镜像站以及容器镜像平台;提供浙大语雀等云端知识库工具,形成软件一体化服务,节约科研团队摸索试错成本,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效率,累计服务科研成员18859人、团队1269个、知识库2871个。

3.建立新型科研服务组织形式,学科板块交叉互动更深入

连接学术与技术,成立“计算+”教授委员会,发挥教授的高校科研“台柱子”作用;提供智库输出和交流沟通渠道,形成闭环反馈,让学术人才队伍、技术人才队伍,在系统平台实现共创共享共赢。首先,举行教授沙龙,促进跨学科交流。第一阶段邀请了计算机、文博、医药、生命科学、教育、公共管理等领域教授,作为支撑“研在浙大”发展的“八台柱”。其次,依托研究基地,促进跨学科交流。例如,依托浙江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研究基地(教育),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社会实践工作,同时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远景目标的重要部署,超前探索智能教育的运行模式、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获得了科技部委托教育治理重大课题、校社科院等科研资金支持。3408FD3C-A3EC-48C7-9162-523C43B32A7D

(四)建立新型教育治理模式,提升现代校务治理水平

强化服务意识,以多跨场景应用转型为抓手,以师生工作学习最紧密的事项和业务为突破口,以数据治理为核心,充分运用“校务理念创新+信息技术创新+校务流程创新+治理方式创新”四位一体架构,推进学校校务治理数字化转型,打造高效运行、主动服务、科学决策、智能监管的新型教育治理和高校校务治理模式。

1.学校数据资产质量显著提升,数据共享更高效

构建校级公共数据库,制定公共数据标准,发布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同时推进数据资源标准化建设和数据系统化治理,提升公共数据质量;构建“数据发布、数据申请、数据使用、数据管控、数据监测”完整流程的数据服务开放体系,加强公共数据共享与应用。当前,已完成全校12家单位的公共数据梳理工作,形成上千个公共数据项并制定《公共数据目录V3.7》;建成公共数据平台,采集了八百多个数据项的1.5亿条记录,提供89条共享交换线路,高效支撑了入学一件事、入职一件事、导师招生资格申报、填表中心等试点工作。

2.校务服务线上线下“一站式”办理,师生应用更便捷

整合校务服务网、综合服务网、协同办公系统、流程平台等现有的办文、办事、办公系统,发挥平台的聚合作用,构建任务中心、办事中心,应用中心、填表中心、资讯中心、日程中心等模块,实现事项“一站式”办理和应用“一站式”访问;打造“浙大钉”App工作台,实现千人千面、随身消息、轻松办事、快捷查询;建设“办事大厅2.0”,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开通综合服务窗口,完善校区自助服务点,构建以紫金港校区办事大厅为主体、辐射其他校区的“1+N”跨校区师生服务模式,实现师生办事“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自助办”。截至2022年4月,浙大服务平台接入办事服务624项,访问次数达115万次。

3.数字化多跨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新型教育治理模式初见成效

聚焦师生关注事项,推动“一件事”梳理,开展教职工“入职一件事”和本科生“入学一件事”改革试点,重组校务服务流程。按照“办理一件事、只填一张表”的基本原则,重新设计表单,优化工作流程。推行“一张表”填报制度,建立个人数字档案系统和电子表格清单化管理制度,开发部署在线电子表格,运用共享数据最大程度精简数据填报工作,实现师生员工各类数据表格的自动填充。通过“入学一件事”,实现6300余名新生“秒办”报到手续;通过“入职一件事”,实现入职“一网通办”,1100余名新教工受益;通过“导师资格申请一张表”,实现表单数据自动引用,全面提升申报效率。目前,智慧财务、智慧总务、办事大厅2.0、导学关系、校园数字医疗服务、研究生入学一件事、离校一件事等更多跨场景应用正在建设中。随着一个个场景的拼接,高效运行、主动服务、科学决策、智能监管的新型教育治理模式将更加完善。

(五)建立校园数管模式,提升校园智慧管理服务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体验优先”原则,聚焦“便利校园,优质服务”目标,通过“网上浙大”赋能各部门,构建全方位智慧校园服务保障体系与服务平台,提升师生办事效率和学习生活的获得感、安全感。

1.建成智能化、一体化后勤综合服务平台,为师生校园生活提供舒心服务

以师生生活服务保障场景为切入点,推动科技融入和整合,构建全场景的校园服务生态。适应移动互联发展趋势,着力打造基于微信的一体化校园服务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门户和统一支付,整合线上线下的校园空间资源、后勤业务资源和师生数据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推出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满足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借助现代装备和信息技术,推进传统后勤服务的智能化改造,打造智慧食堂、能源智控、智慧交通、校园新零售、智慧物流、智慧幼教等系统。以土地、房屋、人、项目为主线,汇聚数据,建立健全公用房修缮项目全周期的审批业务流转平台和维修管理数据库。打造智慧总务可视化大屏,融合展示土地、公用房、住房等资源使用情况,以及能耗监测、水电收缴情况,为统筹协调、智慧决策提供参考。

2.建立“互联网+”财务管理服务模式,解决高校财务“报销繁”问题

智慧财务平台打通部门信息孤岛、细化财务核算业务规则,还可以实时监控项目经费的预算指标和国库指标,实现“业务驱动”;通过网上预约报销、自助投递、微信排队取号,解决财务人员大量繁重的复核录入工作,提高财务办事效率,实现“服务驱动”。以2020年为例,网上预约占比逾80%,从预约单自助投递、物流分配到出纳打卡,财务报销环环有反馈、时时可查询;从接单到支付通常不超过48小时,全年预约单基本无积压,有效缓解了“报销繁”难题。

3.建立校园综合智慧安防管理体系,守住校园安全底线

智慧安防建设以全面监控、及时预警、高效处置、智能评估为目标,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整合学校各项安防指标数据,建立起一套具有预案及状态管理、安防实时监控、危机事件预警、应急联动处置、智能评估反馈等功能的综合安防管理支撑系统,实现安防工作的闭环管理,有效支撑校园安防态势综合研判和应急事件协同处置,全面提升安防管理工作效率。例如,通过校外人员登记预约系统、人行闸机系统、门禁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系统查询校园轨迹,实现人员全链条闭环式管理;通过车辆预约系统、道闸系统、测速系统测量车辆校内行驶轨迹,并通过引导系统和抓拍系统规范车辆校内停放,实现车辆全链条闭环式管理。

四、对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一)确立价值赋能观念

现代学校的价值在于为社会更新性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服务,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再生系统。浙江大学始终坚持在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中秉承办学理念,提出必须为提升办学水平、服务师生和促进学生发展带来价值,通过价值赋能指引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与路径。首先,围绕组织行为数字化构建“网上浙大”。应用技术创新组织行为,改变沟通和评价方式,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效率,让数据传输与处理替代师生多跑路。其次,鼓励并支持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业务进行数字化转型。依托“学在浙大”“智云课堂”等载体,应用技术赋能教学空间创新、改变课程建设方式、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与评价方式,让技术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變为主动获取知识,满足学生多种学习需求。最后,构建有效的技术环境,为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展科学科研提供高性能的信息通讯、存储和计算力支持。3408FD3C-A3EC-48C7-9162-523C43B32A7D

(二)推动组织转型创新

组织转型是决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以企业为例,麦肯锡统计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率仅为20%,其中的重要原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组织的敏捷性及适应性[5]。高校数字化转型亦然。“十四五”期间的数字化项目更多是跨部门、跨层级、跨专业、跨平台的多跨场景应用,旧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已不能满足新应用建设,需要组建更适配的多团队系统[6]。根据有关研究,典型的多团队系统由领导团队、焦点团队(负责相对核心和关键的任务)及支持团队(高度专业化、功能独特化,向焦点团队提供专业知识支持)构成[7]。学校通过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领导团队,实行“专班制”组织协作策略,降低组织协同成本,增强成员能动性,保障多跨项目高效顺利推进。以信息技术中心为焦点团队,建立项目负责人制,负责核心关键任务。通过与阿里巴巴联合成立“智云联合研究中心”,设立“智云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团队,打造校企共研合作生态圈,引入行业先进科技为学校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设立“智云智库”,提供专业知识支持团队,探索高校数字化建设理论与实践螺旋式互促发展的循环论证过程[8],为校企生态圈提供参谋服务,拓展成员对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认知高度、广度、深度。

(三)采用先进技术支撑

学校“十三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整体呈“小散乱”状态,不仅增加了运维成本,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同时,各“孤岛”数据规范和技术底座的差异使彼此间的连接互通十分困难,且随着数据积累增加,数据存储压力与日俱增,调用效率不断下降。要适应“十四五”学校改革发展的需求,必须突破旧有技术架构模式,采用更灵活、更具成长性和适应性的技术框架。由此,浙江大学借鉴企业平台战略理念[9],以“云网数端”一体化技术路线构建开放式新基建系统,将已有“小孤岛群”及新增数字化产品集成至“大平台”并统一出口,在标准化、安全和运维体系加持下,向上支撑“校园大脑”顶层应用,形成一套成长型平台框架体系。

(四)建立专业人才保障

2021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要将“打造信息化领域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作为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之一[10]。浙江大学采取了“连横合纵”的人才队伍建设策略。连横,即人才引进。专设信息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并试点“编制+外聘”混合制人事结构,以快速“横”向扩充有经验、有影响力的人才队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智云实验室“连”接科技企业优质研发人才。合纵,即综合用人。借助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培训、管理、协调全校各主要部门数字化建设人才;采用项目负责人制,调动数字化建设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从实践中培养其管理能力;同时充分调动不同专业领域师生参与实践分享,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中运用数字化手段的带头作用。

(五)联合生态共生共赢

学校数字化转型中的平台化战略、横向人才引进制度和组织创新均离不开生态圈的建立和参与。对此,浙江大学本着“众筹群智、联合创新”的原则,通过共建、共享、共研形式调动各方生态力量。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智云实验室,以项目形式引入科技企业先进技术力量,研发落地适配高校核心应用场景的数字化产品,以此加深行业理解,增加成果沉淀。其次,联合全国数十家高校和生态企业发起“智云科教联盟”,整合共享联盟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互补性探讨交流,共同推动联盟高校数字化建设。最后,组建浙江省计算机学会教育信息化专委会和“智云智库”,调动数字化和教育领域专家力量,在学术研究、政策解读、方案评点、经验总结等不同维度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和循环发展。

五、对未来的展望

在新基建赋能高质量教育的战略背景下,面向“十四五”,浙江大学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思路是緊密围绕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认知,按照“1+5+2”体系构建“网上浙大2.0”。“1”是信息化新基础设施大平台,“5”是现代治理空间、教育教学空间、科研创新空间、学科发展空间、全球开放空间五大空间应用,“2”是大运维服务体系和大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大平台搭建、大服务构建,打造网上办学新空间,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教育教学、创新生态、一流学科、全球开放、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过程;通过对校务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整体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和治理能力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全校整体智治、高效协同,促进独特的新教学、新学术、新服务、新治理模式形成;通过促进办学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全面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推进学校步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08)[2022-03-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 t20210720_545783.html.

[2]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 08)[2022-03-26].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 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3]何曼.浙江大学:以校园数字新基建助力“网上浙大”2.0[J].在线学习,2021(9):42-43.

[4]张伟.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2):43-49.

[5]陈雪频.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是组织转型[J].上海国资,2022(2):87-90.

[6]朱晔.矩阵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金融电脑,2010(3):67-69.3408FD3C-A3EC-48C7-9162-523C43B32A7D

[7]牛楠,刘兵,李嫄.多团队系统研究前沿与研究框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39(7):68-79.

[8]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兼评惟实践主义倾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5-11.

[9]张小宁.平台战略研究评述及展望[J].经济管理,2014,36(3):190-199.

[10]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EB/OL].(2021-12-28)[2022-04-15].http://www.gov.cn/xinwen/2021-12/28/5664873/files/1760823a103e4d75ac 681564fe481af4.pdf.

作者简介:

陈文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系统级软件、计算机网络和安全,邮箱:chenwz@zju.edu.cn;

张紫徽,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数字化改革,邮箱:zhangzihui@zju.edu.cn;

云霞,高级工程师,硕士,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数字文化,邮箱:yunxia@zju.edu.cn;

赵亚萍,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教育、数字文化,邮箱:zyping@zju.edu.cn;

张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创新组织管理,邮箱:zhangyu01@zju.edu.cn。

First-class University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xperience and Mode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Wenzhi CHEN1, Zihui ZHANG2, Xia YUN2*, Yaping ZHAO2, Yu ZHANG2

(1.Faculty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2.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enter,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strategy, how to carry ou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thos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to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by digitalization, this paper takes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its main methods and achievement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erving For Goal Of Being First-class University”, Zhejiang University has built up a system named “ZJU Online” integrating digita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hool affairs services based on proper top-level design of digitalization reform, advanced technical route as integrating services of “Cloud, Network, Data and Terminal”, feasible promotion strategy as “Starting From Small Things”, innovative cross-organization mechanism as “Task-oriented Organization”, and humanistic service concept as “Teacher-Student-Oriented Service”. The main achievements include improving the intelligence of campus space to increase the unit profit of education space, building the online-and-offline integrated teaching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paradigm, creating an open and interconnected environment of cloud servi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academic innovation, establishing a new model of educational governa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odern school governance, establishing the data management mode of campus to improve its intelligent management and service ability.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five suggestions as thoughts about the direction and path of digital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y are,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value empowerment,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 supporting by advanced technology, establishing guarantee of professionals, and uniting the partners of the university ecosystem for win-win situ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s effectively explored and practiced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y in the digitalized environment, as well as activated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governance reform with digital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which can provide typical experience and mode for the digitalizing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First-class university; New infrastructure for education; Digitalizing transformati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format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JU Online

編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3408FD3C-A3EC-48C7-9162-523C43B32A7D

猜你喜欢
高校信息化一流大学数字化转型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依法从严治军与军事院校正规化建设研究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分析
基于ASP技术的实验室网站系统建设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基于Web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