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沙康唑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

2022-06-01 08:02程青芳李善金戚路姚华宸林王伊文徐东强
关键词:甲酰氧基酰胺

程青芳,李善金,戚路姚,华宸林,李 响,王伊文,徐东强

(1.江苏海洋大学 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2.连云港贵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连云港 222000)

0 引言

泊沙康唑是重要的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由德国先灵葆雅公司研制开发,2005年10月被欧盟和美国 FDA批准上市[1],商品名为Noxafil。该药具有抗菌效力强、抗真菌谱广的特点,对曲霉菌和其他真菌都有杀菌作用,尤其是对多烯类化合物和其他三唑类耐药或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目前在全球70多个国家上市。该药还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而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一线预防用药,用于各种复杂罕见和难治性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2-4]。泊沙康唑的化学名称为4-[4-[4-[4-[[(3R,5R)-5-(2,4-二氟苯基)-5-(1,2,4-三唑-1-基甲基)氧杂戊环-3-基]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2-[(2S,3S)-2-羟基戊-3-基]-1,2,4-三唑-3-酮,其分子中有4个手性中心,结构较为复杂,合成难度较大。

有关泊沙康唑合成工艺的文献报道较多[1,5-10],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3个中间体(中间体1,2,3)开展研究和改进的,泊沙康唑及中间体1,2,3的具体结构见图1。

图1 泊沙康唑及中间体1,2,3的结构

中间体1,即N′-(2S,3S)-2-(苄氧基)-3-戊基甲酰肼(以下称为化合物1)是合成泊沙康唑的重要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两个手性中心,它的光学纯度决定着泊沙康唑的光学纯度。该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活泼的醛基,合成难度较高。化合物1的合成已有多篇文献报道[10-14],其中以廉价的S-乳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的工艺[13]是目前较为优化的工艺,该工艺以S-乳酸乙酯为原料,经酰胺化、羟基保护、还原、缩合成腙和格氏反应等5步反应合成了化合物1。具体合成路线见图2。

图2工艺合成路线虽较简洁,但反应过程中需要用红铝将酰胺基还原为醛基。由于红铝的活性较高,而醛基又是活性较高的基团,因此,该还原反应需在-30 ℃以下的低温中进行,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同时,即使在-30 ℃下的低温中进行,该还原反应仍然会使少量的生成的醛进一步被还原成醇,该醇为难以去除的杂质,使得反应控制比较繁琐,化合物1的质量难以保证。在第4步反应中,成腙试剂甲酰肼因稳定性较差,易氧化,因此需要低温保存,这使得使用成本增加,同时,商业购买的甲酰肼一般会存在少量氧化产物,使用商业购买的甲酰肼会产生难以去除的氧化杂质。

图2 文献[13]报道的化合物1合成路线

本研究参考文献[13-17]对化合物1的合成路线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以廉价的L-乳酸为起始原料,与氯苄反应对羟基进行保护,以防止第3步生成醛官能团后发生分子间的缩合反应;生成的L-苄氧基丙酸与N-甲基-N-甲氧基亚磷酰胺(4)在微波催化下反应,高收率制得Weinreb酰胺(5),Weinreb酰胺(5)在LiAlH4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制得醛(6),克服了文献[13]工艺中还原反应须-30 ℃以下低温且较易产生醇杂质的缺陷;甲酸乙酯与水合肼反应制得甲酰肼后不经分离直接与醛(6)发生成腙反应,制得化合物7,克服了用商业购买的甲酰肼易产生难以除去的氧化杂质的问题;化合物7再与乙基溴化镁发生格氏反应,即制得目标化合物1。该方法原料价廉、操作简便,杂质易控制,比较适合工业化生产。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BRUKER-500型核磁共振仪(瑞士Bruker公司,TMS为内标,氘代氯仿为溶剂);LC/MSD TOF型液质联用仪(美国Agilent公司);DC0506恒温油浴(上海方瑞仪器有限公司)。

所用试剂和溶剂均为市售AR或CP。

1.2 合成路线

本文所设计的目标化合物1的合成路线如图3所示。

图3 本文设计的化合物1合成路线

1.3 实验方法

1.3.1 合成L-苄氧基丙酸 N2保护下,向1 L三口瓶中加入质量分数60%的氢化钠23.1 g(0.58 mol)和干燥的THF 200 mL,搅拌,冰浴冷却至0 ℃,缓慢滴加L-乳酸43.2 g(0.48 mol)和干燥THF溶液200 mL,控制反应温度不高于10 ℃,搅拌0.5 h。滴加氯苄66.8 g(0.53 mol),滴完后室温搅拌反应3 h,TLC(V(PE)∶V(EA)=2∶1)检测L-乳酸反应完毕,向反应液中加入1 mol/L盐酸终止反应,调节pH至2~3,再加入300 mL MTBE搅拌溶解充分,分液,有机相用300 mL饱和食盐水洗涤,干燥,减压蒸去溶剂至干,得浅黄色固体。该固体不用纯化,直接进行下面的实验。

1.3.2 合成(S)-2-苄氧基-N-甲氧基-N-甲基丙酰胺(5) N2保护下,向1 L圆底烧瓶中依次加入亚磷酰胺(4)101 g(0.48 mol)和上述制备的L-苄氧基丙酸,混合均匀后用高火微波照射12 min,加入300 mL饱和碳酸钠水溶液进行淬灭反应,600 mL乙酸乙酯分3次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蒸去溶剂至干,所得固体干燥后得化合物590 g,产率84%(以L-乳酸计)。

实验仿真环境为Intel(R) Core(TM) i5-3470 CPU @3.20GHz,内存4.00 GB,操作系统 Windows 7 旗舰版,仿真软件Matlab2014a。

1.3.3 合成(S)-2苄氧基丙醛(6) N2保护下,向500 mL干燥的反应瓶中加入化合物544.6 g(0.20 mol)和200 mL干燥的甲苯(用钠砂去除甲苯中少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至-10 ℃左右。缓慢滴加LiAlH4(0.22 mol)和500 mL干燥甲苯的混合溶液,控制内温不高于0 ℃。滴加完之后移去冷却槽,搅拌下缓慢降温至5~10 ℃,搅拌反应0.5 h。将NaHSO442 g(0.35 mol)溶解在150 mL水中配制成NaHSO4溶液,冷却反应瓶至-10 ℃左右,然后将NaHSO4溶液缓慢滴入,控制温度不高于0 ℃,滴完后移去冷却槽,继续搅拌0.5 h。过滤,得到的有机液用2 mol/L盐酸调节pH至2~3,控制内温不高于10 ℃,再加150 mL甲基叔丁基醚充分搅拌,分液,有机相分别用饱和NaHCO3和蒸馏水各洗1次,得淡黄色溶液,备用。

1.3.4 合成(E,S)-N′-(2-(苄氧基)亚丙基)甲酰肼(7) 将甲酸乙酯20.4 g(0.22 mol)和50 mL体积分数95%的乙醇加入反应瓶中,搅拌后再加入80%水合肼12 g(0.3 mol),加热回流反应5 h,TLC(V(PE)∶V(EA)=3∶2)监测反应进程。反应完成后,减压蒸去溶剂至干得类白色固体。将“1.3.3”步骤中得到的淡黄色溶液加入其中,加热至50~60 ℃,TLC(V(PE)∶V(EA)=3∶2)监测反应进程,约2 h反应完成后,冷却。反应液用蒸馏水洗涤2次,再用饱和食盐水洗涤1次,有机相干燥后减压蒸去溶剂,以PE/MTBE重结晶,干燥后得浅黄色化合物726.8 g,产率65%(以化合物5计)。

1.3.5 合成N′-(2S,3S)-2-(苄氧基)-3-戊基甲酰肼(1) N2保护下,向500 mL干燥的三口瓶中加入化合物720.6 g(0.1 mol)和干燥的150 mL MTBE,加入40 mLN,O-双三甲硅基乙酰胺(0.2 mol),室温搅拌反应2.5 h,备用。在另一个500 mL三口瓶中,N2保护下加入镁粉9.6 g(0.4 mol)和干燥的150 mL MTBE,搅拌,加热至50 ℃左右,再加入3粒碘和4 mL溴乙烷,回流直至反应引发。引发后继续滴加溴乙烷30 mL(0.43 mol),加完后加热回流2~3 h至镁粉完全反应。冷却反应液至-20 ℃,加入干燥的150 mL MTBE,再缓慢滴加上述制备的化合物7的反应液,控制内温不高于-15 ℃,并搅拌反应3 h,TLC(V(PE)∶V(EA)=3∶2)监测反应进程。反应结束后搅拌下向反应液中缓慢滴加300 mL质量分数30%的氯化铵溶液,分液,有机相用200 mL饱和氯化铵和300 mL食盐水各洗涤1次,减压蒸去溶剂,向残留物中加入300 mL MTBE和300 mL 1 mol/L HCl,搅拌,萃取。水相用饱和Na2CO3调节pH至8,用400 mL MTBE萃取,有机相干燥后减压蒸去溶剂,得15.7 g黄色油状化合物1,收率66.5%,HPLC法测定含量为质量分数98.4%,ee值99.1%。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征

2.2 生成化合物6可能的过程

文献[11-13]报道的化合物6一般是通过红铝将酰胺基还原成醛基而得到的。由于具有很强的还原性能,红铝在还原反应过程中一般会难以避免地将酰胺基过度还原,生成相应的醇杂质。这种醇杂质难以去除,且会参与下一步的反应,从而导致化合物1的质量难以保证。

图4 化合物6的生成过程

2.3 (S)-2-苄氧基-N-甲氧基-N-甲基丙酰胺(5)的制备工艺讨论

化合物5为取代的Weinreb酰胺,是通过L-乳酸和氯苄反应后得到L-苄氧基丙酸,L-苄氧基丙酸不经分离直接与亚磷酰胺(4)在微波辐射下反应制得的,因此,需考察微波功率和微波辐射时间对化合物5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微波功率和辐射时间对化合物5收率的影响

从表1可看出,在微波功率为低火的条件下反应,辐射反应5 min,制备化合物5的两步总收率仅为34%,即使延长辐射时间至15 min,收率也只有46%。随着微波功率由低火调整为中火再到中高火,化合物5的收率也随之提高,当中高火微波辐射15 min时,收率达到77%。再进一步将微波功率调整为高火时,仅微波辐射5 min,收率即可达到61%;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收率明显提高,辐射10 min时,收率已达79%;延长辐射时间至12 min,收率达到84%;再延长辐射时间至14 min,收率保持84%不变。因此,确定生成化合物5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微波高火辐射反应12 min。

2.4 (E,S)-N′-(2-(苄氧基)亚丙基)甲酰肼(7)的合成工艺讨论

2.4.1 反应温度对化合物7收率的影响 化合物5与还原剂LiAlH4发生还原反应得到化合物6,化合物6无需分离纯化直接与实验中制备的甲酰肼发生成腙反应得到化合物7。化合物7的收率主要决定于生成化合物6的收率。在化合物6的制备中,使用的还原剂为反应活性较高的LiAlH4,因此,需要考察这一步的反应温度和还原剂LiAlH4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在n(5)∶n(LiAlH4)=1.0∶1.10的配比下,首先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化合物7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反应温度对化合物7收率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当滴加温度为-25 ℃时,制备化合物7的两步总收率仅为40%。随着滴加温度的提高,化合物7的收率也随之提高,当温度升至-5 ℃时,收率达到63%,继续升高至0 ℃时,收率达到65%,再继续升高温度,收率开始下降,当温度升至10 ℃时,收率降为53%。因此,选择这一步滴加温度为-5~0 ℃。

2.4.2 反应物配比对化合物7收率的影响 LiAlH4为反应活性较高的还原剂,LiAlH4用量太少,还原反应不完全,LiAlH4用量过大,则可能引起过度还原,产生难以除去的杂质。因此,在确定了滴加温度为-5~0 ℃后,又对还原剂的用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见表3。

表3 反应物配比对化合物7收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当n(5)∶n(LiAlH4)=1.0∶0.90时,制备化合物7的两步反应总收率仅为42%,有部分化合物6未被还原。随着LiAlH4用量的增加,化合物7的收率逐渐提高,当n(5)∶n(LiAlH4)=1.0∶1.05时,收率提高到61%,再增加LiAlH4的量,当n(5)∶n(LiAlH4)=1.0∶1.10时,收率达到65%,基本没有过度氧化产物产生。再继续增加LiAlH4的量至n(5)∶n(LiAlH4)=1.0∶1.15时,化合物7的收率下降为62%,有2%左右的过度氧化杂质产生。因此,选择LiAlH4的用量为n(5)∶n(LiAlH4)=1.0∶1.10。

3 结论

本文对化合物1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以廉价的L-乳酸为起始原料,经与氯苄反应对羟基进行保护后与N-甲基-N-甲氧基亚磷酰胺(4)在微波高火辐射下反应12 min,以84%的两步收率制得化合物5;化合物5在滴加温度为-5~0 ℃,LiAlH4的用量为n(5)∶n(LiAlH4)=1.0∶1.10条件下与LiAlH4发生还原反应,制得化合物6;化合物6不经纯化与原位制得的甲酰肼直接发生成腙反应,以65%的两步收率制得了化合物7;化合物7再与乙基溴化镁发生格氏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1。采用上述优化工艺制备化合物1的总收率为36.3%,产品经HPLC法测定含量为质量分数98.4%,ee值99.1%。该工艺原料价廉,污染小,易控制,杂质少,收率较高,比较适合工业化生产。

猜你喜欢
甲酰氧基酰胺
N-氨甲酰谷氨酸对滩羊乏情期诱导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基于Fries-Schmidt串联反应的对羟基苯甲酰四氢吡咯的合成及初步机制研究
双酰胺类杀虫剂Broflanilide
三氟咪啶酰胺的合成工艺研究
2-(2-甲氧基苯氧基)-1-氯-乙烷的合成
N-氨基甲酰谷氨酸在仔猪生产中的应用
两种乙氧基化技术及其对醇醚性能的影响
六苯氧基环三磷腈的合成及其在丙烯酸树脂中的阻燃应用
HPLC测定5,6,7,4’-四乙酰氧基黄酮的含量
对羟基安息香醛苯甲酰腙的合成、表征及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