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的护理效果评估分析

2022-06-02 06:08苏蓓莹曹文娟
保健文汇 2022年2期
关键词:患侧肢体康复

文/苏蓓莹,曹文娟

急性脑卒中致残率较高,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患者常存在肢体偏瘫情况,对其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临床通常使用药物治疗,并配合康复护理,但因为常规康复锻炼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常导致患者出现后遗症,因此寻求科学、专业的护理方式非常必要。良肢摆放是护理的一种方式,可以保护患者肢体不被伤害,可以利用静态反射抑制以及持续控制对异常运动模式进行抵抗。随着康复治疗的广泛应用,研究发现良肢位摆放能够减少致残率,但常规良肢摆放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指出,早期康复锻炼可以促进该疾病患者快速恢复,同时配合良肢体位摆放干预,可以提升康复效果。本文为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接收的88 例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良肢摆放护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详细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文所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用时间为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均为入住我院的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为患者分组,各组均为44 例。参照组中,男性24 例,女性20 例,年龄48~78 岁,中位年龄(62.3±2.5)岁;脑梗死、脑出血例数分别为23 例、21 例;病程2~47d,平均(22.4±2.0)d。观察组中,男性22 例女性22 例,年龄47~79 岁,平均年龄(62.4±2.2)岁;脑梗死、脑出血例数分别为23 例、21 例;病程3~48d,平均(21.5±2.2)d。2 组相比所得,疾病类型和病程方面均没有较大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比较条件。纳入标准:存在肢体障碍,肢体肌力低于四级;配合度较高;自愿参加本研究;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复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并发脑瘤患者;严重肝肺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中途退出研究者;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沟通能力障碍者;其他脏器严重疾病者;已经接受其他治疗者。

1.2 方法

参照组:常规护理,为患者实施营养脑细胞、增强脑循环、平稳血压等治疗,在病情平缓后,协助其进行翻身、座位、站立、步行等训练,并为患者给予生活指导,同时为患者指导用药、指导饮食,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等。

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为患者实施良肢摆放护理,具体内容包括:床上座位训练,在后背垫软枕,伸展上肢,身体立直,患侧前臂用被子支撑,微屈肘关节,双手自然展开,在患侧下肢放置软枕,避免外旋。肢体按摩,患者入院72h 至10d 内,实施按摩护理,按摩被动运动患者的患侧手部、肩部和下肢,揉捏麻痹肌肉,每天2~3 次;用红花乙醇溶液为患者关节处进行涂抹按摩,每个部位按摩10~15 次。健、患侧卧位、仰卧位以及床上座位交替进行,每隔2h 换位1 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间隔时长进行合理调节,同时固定头位。体位更改时要掌握好患侧肢体的支撑角度和力度,避免对关节造成伤害,并尽量维持良肢位,不得随意更改体位。离床训练,入院半个月内,进行行走训练,首先锻炼站立,每天2 次,每次15~20min;之后进行摆动阶段,摆动腿侧骨盆前旋,之后进行行走训练,指导患者患侧下肢正确负重,若患者运动能力逐渐加强,则需逐步加强训练强度。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康复有效率、临床指标、不良反应情况。康复效果包括治愈、好转、无效三方面,治愈指患者肌力水平恢复超过2 级,好转指患者肌力水平恢复超过1 级;无效指患者肌力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好转率之和。临床指标包括肢体能力、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四方面;肢体功能评分通过FMA 评分进行测定,分数越高肢体功能越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分值和缺损程度成反比关系;生活自理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自理能力越强;生活质量通过生错质量测定量表(QOL-100)评分量表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并发症包括压疮、肌挛缩、足内翻、肩痛、髋关节外旋五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结果涉及统计的内容均通过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项目涵盖计数和计量数据两种,前者通过t 值和(x ±s)进行检验和表述,后者通过x和例数(%)进行检验和表述,最终结果以P 值和0.05 的大小关系进行评定,<0.05 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康复效果的比较

2 组康复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4.9500,<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康复效果的比较[n(%)]

2.2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2 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4.4226,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2.3 2 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临床指标方面,观察组更优,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 (x±s,分)

3 讨论

突发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中,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占据较高比例,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传统药物配合护理虽然可以改善脑卒中相应症状,但在运动能力方面的改善甚微,大多数患者依然有无法正常活动肢体的情况,仍需持续康复训练,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极为重要。该疾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运动传导受阻,无法进行正常的肢体运动,而良肢位摆放是医护人员按照患者实际状况进行调整的理念和措施,涵盖各种体位和护理时长,能够产生积极有效的结果,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良肢位摆放可以重塑大脑功能,促使神经细胞轴突产生,建立全新的正常功能网络,最终重组神经功能,防止轴突链被抑制,防止肢体运动痉挛。有效的良肢体位能够对运动神经元起到修复作用,从而帮助其功能回归正常水平。但单一性的良肢摆放并不能完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有关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中应用良肢位摆放,可以提升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究其原因为:初期康复训练配合良肢位摆放可以刺激大脑活动,可以组建神经网络,加大脑血流量,刺激病灶附近有生命力的脑神经细胞,从而减少肢体痉挛情况产生,达到提升运动性能的效果。早期护理干预配合良肢位摆放,可以提高血液循环,避免肌肉出现萎缩情况,防止产生关节僵硬情况,从而可以重建脑组织代偿性神经细胞功能,再生轴突;早期康复训练配合良肢位摆放,能够对肌张力进行调整,可以稳定肢体,利用上下肢的训练以及站立训练对神经系统、重组进行刺激,帮助运动性能重生。早期护理配合良肢摆放操作过程中,为患者进行按摩干预还能够促进偏瘫肢体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同时配合自理能力的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正常运动模式,进而恢复整体功能。

本研究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实施体位、按摩、座位训练等良肢位摆放护理,从研究结果可见,患者经良肢位摆放护理干预后,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得到提升,且康复效果明显,表明良肢位摆放护理有助于患者肌肉恢复、肢体功能恢复,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为脑卒中患者实施良肢摆放护理,可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升患者自理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患侧肢体康复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世界各地的肢体语言
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实施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廓清治疗的疗效评估与研究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肢体语言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